读《三杯茶》有感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上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一个人,一个心愿,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
这是写在《三杯茶》扉页上的一段文字,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
由于不是自己的书,读完之后书上没有任何记号。所以,只能说说在心里留下的记号,准确度就达不到了。
引用书后封面上两位读者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本书大致内容吧!
这是一本让人停不下来的书。在“帮K2山区小孩建学校”的号召下,患癌症的科学实业家,浑身酒气的绑匪,都像卡通人物一样,英雄式登场、退场。这本书带给我们看见石头中长出学校,更提醒我们重视女孩教育。自信的女性会促进整个家庭向上,让沏茶的手捧起这书本,也阻拦了拿刀枪的手,何其动人,何其有效!
而这些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张力,竟然,只是源于素朴的“三杯茶”。——贺陈旦
《三杯茶》就是那个有关承诺的故事。我在波士顿哈佛广场的旅游书局无意间被这本书吸引,一读之下,当场泪流满面„„
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实践。故事的后来,的确是美好的结局: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摩顿森(此书的主人翁)总共在巴勒斯坦、阿富汗及喜马拉雅山区,盖了不止一所,而是六十余所学校,特别是能让女孩子上学的学校。——黄玉华 《三杯茶》译者
欲动笔写自己的感受却不知从何写起了。好人,幸运,911,塔利班,恐怖分子,伊斯兰教„„这些词汇一个个散乱地在脑海中浮现。
关于好人,摩顿森无疑是个大好人。N次冒着生命危险不求回报地为世界上需要的地方和人建学校。说不求回报,其实可以理解成更大的回报: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们很多人都活在小我之中,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凡事与我无关的我都不关心不在乎。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它成了很多人的金科玉律了。我也是这样一类人。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所以选择先“修身”,再“齐家治国”。就像我现在的QQ签名:不闻窗外事,只读圣闲书。可问题是:我们要多强才能算“达”?古人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所以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挡箭牌了。
在看本书内容之前我想象着摩顿森又是怎么样一个“牛人”,或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或很有钱,或很有权?可事实与我想象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呀。他的工作很平凡,是一个急诊室的医生。这种能力也许源于他在攀登时担当了随行医生的工作。募捐建学校的事也源于他的登山爱好。在攀登乔戈里峰失败时,他受了重伤,得到巴勒斯坦的一个小村庄科尔飞村民哈吉阿里(是科尔飞的村长)一家人的照顾。他发现在这美丽的喜马拉雅山区,很多孩子都没有学校可去。于是,摩顿森把手放在哈吉身上——自从他们共饮第一杯茶后,老人常这样扶着他的肩膀——说道:“我要给你们盖一所学校。”他的生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因此改变了轨迹。
在募捐初期,他为了省钱不租公寓,有时睡在自己的“青春传奇”上,有时睡在走廊上(他自己当然有能力支付自己的生活,但是为了建学校他宁愿自己吃苦),他断然拒绝了女友要住在建筑历史悠久的饭店,因为那样几乎会花掉截止那里所募得的所有钱,当然这个女人也因此离开了他。所幸后来他遇到了真正相爱且支持他工作的妻子,读到这里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他遇到的困难我不在此一一赘述,因为实在太多。而他每次的化险为夷都有点让人匪夷
所思。连那些“恐怖分子”都为他“欢呼”了,有时连他自己都以为必死无疑了,可是最后却奇迹般地安全了。也许他做的事是安拉所愿意的。我不得不发出感叹:好人有好报。摩顿森的故事让我更加相信这个,更加相信“好人好心”是可以感染周围人的。
之前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恐怖分子,只觉得他们很恐怖,认为打击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美国所采用的武器。从这本书中,我读到这恐怖是有原因的,不是不可挽救的,也不是非用武器不可的。
以前对少数民族总有种好奇心,除了在电视上看到之外基本上没见过少数民族的人,觉得他们跟我们不一样,当然那只是从长相或衣着上来看的。来到兰州以后,见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可是大家在对这个民族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做着各种评论,有点盲人摸象。所以,我对这个民族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偏见,有很多不解甚至有一些恐惧:他们守旧落后,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但似乎对此并不忠诚。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犯这个错误,因为一件事儿或一个人就对一个人或一类人做出无情地评价。虽说一叶知秋,但是人毕竟比叶子要复杂的多。摩顿森给了我另一个视角,他展现出伊斯兰教中最美好的部分,最虔诚且富有智慧的人。于是,以后我见到带着白色帽子或头披丝巾的回民同胞,我会带着善意的微笑,我愿意了解接近帮助他们。感谢摩顿森!
以上这些算不上书评,只当杂谈,意在让大家了解并推荐《三杯茶》。希望大家或借或买都看看吧。它时而比散文更写意,时而比小说更惊险,时而比诗歌更优美,时而比杂文更深刻。它真的可以带给每个人很多新的东西。
读《三杯茶》有感
敬上一杯茶,你是一个陌生人;
再奉上第二杯,你是我们的朋友;
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将用生命来保护你。
一个人,一个心愿,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兑现。
这是写在《三杯茶》扉页上的一段文字,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这些话的含义。
由于不是自己的书,读完之后书上没有任何记号。所以,只能说说在心里留下的记号,准确度就达不到了。
引用书后封面上两位读者的话来描述一下这本书大致内容吧!
这是一本让人停不下来的书。在“帮K2山区小孩建学校”的号召下,患癌症的科学实业家,浑身酒气的绑匪,都像卡通人物一样,英雄式登场、退场。这本书带给我们看见石头中长出学校,更提醒我们重视女孩教育。自信的女性会促进整个家庭向上,让沏茶的手捧起这书本,也阻拦了拿刀枪的手,何其动人,何其有效!
而这些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张力,竟然,只是源于素朴的“三杯茶”。——贺陈旦
《三杯茶》就是那个有关承诺的故事。我在波士顿哈佛广场的旅游书局无意间被这本书吸引,一读之下,当场泪流满面„„
一个人,一个承诺,一段辛苦漫长的旅程,许许多多人的爱心,一个美丽的承诺,终于实践。故事的后来,的确是美好的结局: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摩顿森(此书的主人翁)总共在巴勒斯坦、阿富汗及喜马拉雅山区,盖了不止一所,而是六十余所学校,特别是能让女孩子上学的学校。——黄玉华 《三杯茶》译者
欲动笔写自己的感受却不知从何写起了。好人,幸运,911,塔利班,恐怖分子,伊斯兰教„„这些词汇一个个散乱地在脑海中浮现。
关于好人,摩顿森无疑是个大好人。N次冒着生命危险不求回报地为世界上需要的地方和人建学校。说不求回报,其实可以理解成更大的回报:为了美国的安全,为了世界的和平。我们很多人都活在小我之中,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凡事与我无关的我都不关心不在乎。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它成了很多人的金科玉律了。我也是这样一类人。总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所以选择先“修身”,再“齐家治国”。就像我现在的QQ签名:不闻窗外事,只读圣闲书。可问题是:我们要多强才能算“达”?古人没有给我们标准答案。所以这句话成为许多人的挡箭牌了。
在看本书内容之前我想象着摩顿森又是怎么样一个“牛人”,或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或很有钱,或很有权?可事实与我想象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呀。他的工作很平凡,是一个急诊室的医生。这种能力也许源于他在攀登时担当了随行医生的工作。募捐建学校的事也源于他的登山爱好。在攀登乔戈里峰失败时,他受了重伤,得到巴勒斯坦的一个小村庄科尔飞村民哈吉阿里(是科尔飞的村长)一家人的照顾。他发现在这美丽的喜马拉雅山区,很多孩子都没有学校可去。于是,摩顿森把手放在哈吉身上——自从他们共饮第一杯茶后,老人常这样扶着他的肩膀——说道:“我要给你们盖一所学校。”他的生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因此改变了轨迹。
在募捐初期,他为了省钱不租公寓,有时睡在自己的“青春传奇”上,有时睡在走廊上(他自己当然有能力支付自己的生活,但是为了建学校他宁愿自己吃苦),他断然拒绝了女友要住在建筑历史悠久的饭店,因为那样几乎会花掉截止那里所募得的所有钱,当然这个女人也因此离开了他。所幸后来他遇到了真正相爱且支持他工作的妻子,读到这里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他遇到的困难我不在此一一赘述,因为实在太多。而他每次的化险为夷都有点让人匪夷
所思。连那些“恐怖分子”都为他“欢呼”了,有时连他自己都以为必死无疑了,可是最后却奇迹般地安全了。也许他做的事是安拉所愿意的。我不得不发出感叹:好人有好报。摩顿森的故事让我更加相信这个,更加相信“好人好心”是可以感染周围人的。
之前我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恐怖分子,只觉得他们很恐怖,认为打击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美国所采用的武器。从这本书中,我读到这恐怖是有原因的,不是不可挽救的,也不是非用武器不可的。
以前对少数民族总有种好奇心,除了在电视上看到之外基本上没见过少数民族的人,觉得他们跟我们不一样,当然那只是从长相或衣着上来看的。来到兰州以后,见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可是大家在对这个民族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做着各种评论,有点盲人摸象。所以,我对这个民族似乎也产生了一种偏见,有很多不解甚至有一些恐惧:他们守旧落后,他们有自己的信仰,但似乎对此并不忠诚。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犯这个错误,因为一件事儿或一个人就对一个人或一类人做出无情地评价。虽说一叶知秋,但是人毕竟比叶子要复杂的多。摩顿森给了我另一个视角,他展现出伊斯兰教中最美好的部分,最虔诚且富有智慧的人。于是,以后我见到带着白色帽子或头披丝巾的回民同胞,我会带着善意的微笑,我愿意了解接近帮助他们。感谢摩顿森!
以上这些算不上书评,只当杂谈,意在让大家了解并推荐《三杯茶》。希望大家或借或买都看看吧。它时而比散文更写意,时而比小说更惊险,时而比诗歌更优美,时而比杂文更深刻。它真的可以带给每个人很多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