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古代启蒙教材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弟子规 小班幼儿 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经典的国学文本之一,它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内容涉及人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1]倡导孝、悌、礼、仁、忠等品行规范。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是人生第一规。
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儿童在婴幼儿时期思想就像白纸一样简单纯洁,我们对孩子进行好的正面的教育,孩子就会接受到正面的引导,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应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开始。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儿童小班时期对孩子们进行《弟子规》的学习,本人认为从儿童婴幼儿时期开始接受《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弟子规》的内容里提及到,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品德好的人,多向他们学习,如果有精力,还可以多学一些其他的知识技能。这些都是亲社会行为,如果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良好的行为品德,那么在潜移默化中,也会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和良好道德观的树立。
例如,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班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弟子规》正文《入则孝》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活动中,我们结合生活中一个小朋友和家长互动的视频(妈妈叫宝宝,宝宝及时答应“哎”。妈妈叫宝宝吃饭,宝宝马上就坐在饭桌前吃饭),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并在活动中进行游戏,老师扮演妈妈,孩子扮演宝宝,现场体验妈妈叫宝宝,宝宝大声回答“哎!”,妈妈让宝宝“洗手”、“吃饭”,宝宝们也听话地跟着一起“洗手”、“吃饭”等情境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不仅知道了爸爸妈妈叫宝宝,宝宝要及时回答“哎”,并赶快去做事情,还知道了,当小朋友,老师,或者其他人叫宝宝的时候,宝宝也要有礼貌地及时回答别人“哎”。这个活动结束后,有时候我在班级里叫某个小朋友的时候,他就会先欣然地回应我“哎”。看到小朋友们变得有礼貌了,我也很为他们高兴。
(二)《弟子规》的学习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所以读来朗朗上口。小班幼儿平时最喜欢读儿歌,因为儿歌一般句式较少,句型也短小,语句也常常很押韵,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简单易学,比较容易诵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弟子规》里的语句就像孩子们平时诵读的儿歌一样,句式整齐,都是三个字一句,短小精悍,句中用词还会有押韵,比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藏”和“伤”都是押韵字。这样语句短小,语音又是押韵的形式,孩子们诵读起来也简单容易,也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诵读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而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强幼儿的语感。《弟子规》中不仅文字精炼,而且还蕴藏了很多小典故,幼儿在学习的时候也了解到了一些经典的小故事,如,“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清)等,丰富幼儿对我们传统文化故事的认知。
小班的幼儿虽然年龄才只有3、4岁,但正是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弟子规》的学习也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认知经验,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三)传承中华文化从娃娃抓起,《弟子规》的学习有利于经典国学的传承。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基础德行就在《弟子规》里面。《弟子规》,一百一十三件事,讲的似乎都是生活小事,但于当今儒学根基缺乏的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童蒙养正”的教材,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待人处事的至要良箴。目前,独生子女在最常见的四二一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出现了普遍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等。一批教育界人士认为,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弘扬国学与传统文化应从幼儿教育抓起。《弟子规》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学习是最好的,它每一句都可以去力行,让孩子的外显行为成为从内心发起一种习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孩子们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这对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好的承袭。
(四)言传身教,幼儿《弟子规》的学习也会影响我们大人的行为规范。
现在的小班家长一般都是80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大人们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也了解的不多。所以,我们在园引导孩子学习《弟子规》的内容,同时也会需要家长朋友们的积极配合,让家长朋友们和我们老师也一同参与到《弟子规》的学习中。俗话说,大人是孩子们的榜样,孩子是大人们的镜子。大人的言行对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常常会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并以大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去判断世界。因此,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大人也要身体力行,和孩子们一同学习《弟子规》,取其精华,不断提升和改进自我,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性来影响孩子们。言传身教,是幼儿习惯培养的最好的环境熏陶。
《弟子规》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让孩子们从小班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让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被束缚在一个个条条框框里来,我们旨在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应让孩子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和“友爱相处”等,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经典浸润童年,让孩子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我们学习《弟子规》的最好意义!
摘 要:中国古典名著博大精深,而古代启蒙教材更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著,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入孝出悌,符合礼教,与《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等并称古代启蒙教育教材,被誉为“开蒙养正最上乘”。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启蒙教材作为这一阶段人们的必读书目,对其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弟子规 小班幼儿 意义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经典的国学文本之一,它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内容涉及人们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1]倡导孝、悌、礼、仁、忠等品行规范。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是人生第一规。
俗话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儿童在婴幼儿时期思想就像白纸一样简单纯洁,我们对孩子进行好的正面的教育,孩子就会接受到正面的引导,向好的方面发展。所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修养,应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就开始。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也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在儿童小班时期对孩子们进行《弟子规》的学习,本人认为从儿童婴幼儿时期开始接受《弟子规》这一传统文化的熏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弟子规》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弟子规》的内容里提及到,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品德好的人,多向他们学习,如果有精力,还可以多学一些其他的知识技能。这些都是亲社会行为,如果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耳濡目染这些良好的行为品德,那么在潜移默化中,也会促进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促进幼儿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和良好道德观的树立。
例如,我们组织了一个小班集体活动,引导幼儿学习《弟子规》正文《入则孝》的第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活动中,我们结合生活中一个小朋友和家长互动的视频(妈妈叫宝宝,宝宝及时答应“哎”。妈妈叫宝宝吃饭,宝宝马上就坐在饭桌前吃饭),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并在活动中进行游戏,老师扮演妈妈,孩子扮演宝宝,现场体验妈妈叫宝宝,宝宝大声回答“哎!”,妈妈让宝宝“洗手”、“吃饭”,宝宝们也听话地跟着一起“洗手”、“吃饭”等情境游戏。活动中,孩子们初步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不仅知道了爸爸妈妈叫宝宝,宝宝要及时回答“哎”,并赶快去做事情,还知道了,当小朋友,老师,或者其他人叫宝宝的时候,宝宝也要有礼貌地及时回答别人“哎”。这个活动结束后,有时候我在班级里叫某个小朋友的时候,他就会先欣然地回应我“哎”。看到小朋友们变得有礼貌了,我也很为他们高兴。
(二)《弟子规》的学习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所以读来朗朗上口。小班幼儿平时最喜欢读儿歌,因为儿歌一般句式较少,句型也短小,语句也常常很押韵,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简单易学,比较容易诵读,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弟子规》里的语句就像孩子们平时诵读的儿歌一样,句式整齐,都是三个字一句,短小精悍,句中用词还会有押韵,比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藏”和“伤”都是押韵字。这样语句短小,语音又是押韵的形式,孩子们诵读起来也简单容易,也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诵读中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而且在诵读的过程中增强幼儿的语感。《弟子规》中不仅文字精炼,而且还蕴藏了很多小典故,幼儿在学习的时候也了解到了一些经典的小故事,如,“孟母断机”(父母教须敬听),“黄香温席”(冬则温夏则清)等,丰富幼儿对我们传统文化故事的认知。
小班的幼儿虽然年龄才只有3、4岁,但正是孩子们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弟子规》的学习也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学习环境和认知经验,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三)传承中华文化从娃娃抓起,《弟子规》的学习有利于经典国学的传承。
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的基础德行就在《弟子规》里面。《弟子规》,一百一十三件事,讲的似乎都是生活小事,但于当今儒学根基缺乏的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童蒙养正”的教材,更是我们每一个人待人处事的至要良箴。目前,独生子女在最常见的四二一家庭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出现了普遍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等。一批教育界人士认为,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弘扬国学与传统文化应从幼儿教育抓起。《弟子规》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学习是最好的,它每一句都可以去力行,让孩子的外显行为成为从内心发起一种习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习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同时,孩子们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了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这对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一个好的承袭。
(四)言传身教,幼儿《弟子规》的学习也会影响我们大人的行为规范。
现在的小班家长一般都是80后,由于多方面原因,大人们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也了解的不多。所以,我们在园引导孩子学习《弟子规》的内容,同时也会需要家长朋友们的积极配合,让家长朋友们和我们老师也一同参与到《弟子规》的学习中。俗话说,大人是孩子们的榜样,孩子是大人们的镜子。大人的言行对孩子们身心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常常会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并以大人们的言语和行为去判断世界。因此,为了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我们大人也要身体力行,和孩子们一同学习《弟子规》,取其精华,不断提升和改进自我,用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性来影响孩子们。言传身教,是幼儿习惯培养的最好的环境熏陶。
《弟子规》的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让孩子们从小班就开始接触并学习中华的传统文化,也并不是让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被束缚在一个个条条框框里来,我们旨在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应让孩子们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和“友爱相处”等,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经典浸润童年,让孩子们的身心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我们学习《弟子规》的最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