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的兴衰》的一些体会
近些天来,我大致地翻阅了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这是一本气势恢宏的巨著。作者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叙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的兴亡盛衰和成败得失。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的战略和经济,主要是关于前工业社会时期大国的经济状况和军事冲突。在此期间,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费用的螺旋式上升,最终获得霸权地位的是那些容易获得资金来维持庞大军费支出的国家。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主要依靠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合理的征税制度及举借贷款所必需的良好金融信誉。在这些方面表现好的国家往往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并获得较高的国际地位,比如荷兰有着完备的金融体系和繁荣的贸易,仅凭着微小的国土就创造了不俗的军事成绩;而英国由于稳健的财政制度和良好的借债信誉,在与法国交手时总是略胜一筹。第二部分是工业化时期的战略和经济,主要是关于大国进入工业时代的变化。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作战样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推进工业化和掌握新技术成为国家实力增长的关键。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化,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以很高的比例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海军建设,这些因素成就了它在19世纪“日不落帝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胜利总是属于工业实力和潜力强大的一方,即一战中的协约国和二战中的同盟国。第三部分是战略与经济今天与明天,主要是关于当代国际格局(1943——1980年),并对主要大国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大致的预测。在这段时间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库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事态。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凭借超强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长期主导世界战略格局。两极冷战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即意识形态。两国各自寻找意识形态盟友进行紧张的军事对峙,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冷战气氛逐渐从欧洲扩散到第三世界国家。但和平时期的大国实力对比状况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增长相对速度的魔咒。作者认为美国、苏联和传统欧洲强国的实力在相对减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都遭到了很大程度上地削弱。他预测美国、苏联和欧共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渐缩小;日本和中国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大;军事方面的两极状态也会减弱。
读完这本书我对过去五百年世界历史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认识到大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都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制度、文化、科技、思想、军事战争、民族凝聚力、地缘优势等等。这些规律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清楚。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革命或改革对国家未来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大国的崛起之前都经过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在变革之后,经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左右的发展迈入强国之列。《周易》里边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自古就有。在这里我想举一下战国时期秦国的例子。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一个弱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逐渐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经过一百三十五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英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60年代又开始工业革命,经过五十年左右的积累,最终在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开始独立战争,期间经过1860年到1864年的南北战争,这两次战争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大概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日本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政府。中国战败除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日本的准备充分,说到底是先进制度优于落后制度。二战时日本遭受重创,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先进的制度下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为经济
再次腾飞提供了条件。到1968年时,日本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到1988年,更是超过苏联,跃居世界第二。同样,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871年德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这也为他们以后在十九到二十世纪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奠定了基础。纵观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直到今天,他们在世界舞台上仍然有着很高的国际地位。这与当初的变革密不可分。这些变革包括战争、革命或改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但无一例外地都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此后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根据“三步走”的战略,中国计划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大国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分析,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甚至可能提前。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迈入深水区。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借鉴大国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著,梁子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赵静明:《大国崛起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
读《大国的兴衰》的一些体会
近些天来,我大致地翻阅了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这是一本气势恢宏的巨著。作者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等方面叙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的兴亡盛衰和成败得失。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业革命前世界的战略和经济,主要是关于前工业社会时期大国的经济状况和军事冲突。在此期间,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费用的螺旋式上升,最终获得霸权地位的是那些容易获得资金来维持庞大军费支出的国家。而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主要依靠本国经济贸易的发展、合理的征税制度及举借贷款所必需的良好金融信誉。在这些方面表现好的国家往往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并获得较高的国际地位,比如荷兰有着完备的金融体系和繁荣的贸易,仅凭着微小的国土就创造了不俗的军事成绩;而英国由于稳健的财政制度和良好的借债信誉,在与法国交手时总是略胜一筹。第二部分是工业化时期的战略和经济,主要是关于大国进入工业时代的变化。作者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作战样式的深刻改变,使得推进工业化和掌握新技术成为国家实力增长的关键。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化,成为了制造业大国,以很高的比例将国民生产总值投入海军建设,这些因素成就了它在19世纪“日不落帝国”和世界霸主的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胜利总是属于工业实力和潜力强大的一方,即一战中的协约国和二战中的同盟国。第三部分是战略与经济今天与明天,主要是关于当代国际格局(1943——1980年),并对主要大国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大致的预测。在这段时间里,主要大国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这主要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核武库形成了“互相确保摧毁”的事态。战后初期,美苏两国凭借超强的工业实力和军事力量,长期主导世界战略格局。两极冷战中又出现了新的因素,即意识形态。两国各自寻找意识形态盟友进行紧张的军事对峙,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冷战气氛逐渐从欧洲扩散到第三世界国家。但和平时期的大国实力对比状况仍然摆脱不了经济增长相对速度的魔咒。作者认为美国、苏联和传统欧洲强国的实力在相对减弱,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力和主导地位都遭到了很大程度上地削弱。他预测美国、苏联和欧共体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会逐渐缩小;日本和中国所占比重会逐渐增大;军事方面的两极状态也会减弱。
读完这本书我对过去五百年世界历史的变化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也认识到大国的崛起不是偶然的,都遵循着一定的历史规律。这些规律包含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制度、文化、科技、思想、军事战争、民族凝聚力、地缘优势等等。这些规律很难用一两句话总结清楚。这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革命或改革对国家未来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大国的崛起之前都经过不同程度上的变革。在变革之后,经过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左右的发展迈入强国之列。《周易》里边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革自古就有。在这里我想举一下战国时期秦国的例子。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还是一个弱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生产力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逐渐从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经过一百三十五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英国1688年经过“光荣革命”确定了君主立宪制,18世纪60年代又开始工业革命,经过五十年左右的积累,最终在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美国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开始独立战争,期间经过1860年到1864年的南北战争,这两次战争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大概一百二十年的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美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两次世界大战又加速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日本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清政府。中国战败除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日本的准备充分,说到底是先进制度优于落后制度。二战时日本遭受重创,但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先进的制度下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为经济
再次腾飞提供了条件。到1968年时,日本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和苏联,到1988年,更是超过苏联,跃居世界第二。同样,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1871年德国颁布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这也为他们以后在十九到二十世纪在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奠定了基础。纵观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直到今天,他们在世界舞台上仍然有着很高的国际地位。这与当初的变革密不可分。这些变革包括战争、革命或改革,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但无一例外地都增强了这些国家的综合国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此后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从此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根据“三步走”的战略,中国计划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大国崛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分析,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甚至可能提前。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迈入深水区。我们更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一下《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借鉴大国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从而制定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改革方案,推动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会更有助于我们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想,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罗·肯尼迪著,梁子华等译:《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
【2】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梁赤民译:《全球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
【4】赵静明:《大国崛起之路》,广东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