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成就目标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
王
琼
(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成就目标理论。质疑学习目标一定有利语言学习而成绩目标一定不利于语言学习
的观点。本文介绍并分析了M i dgl ey 等人所做的研究,对
他们的研究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成就目标学习目标
成绩目标语言
学习
在第二语言课堂,教与学几乎同时发生。但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课堂上的目标却不尽相同。当教师与学生的目标各异时,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人意。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学习目的的一致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任务能否完成.师生间目标差异越小学习成果显著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一来。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一旦二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学习目标达成某种一致,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但是“目标”这个概念本身就远比其看上去复杂得多。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
学家们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包括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能力知觉理论及成就目标理论等,成就目标理论就是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根据该理论区分了两种目标.通常学者们把它们捕述为成绩目标与掌握目标(A m es 1992) ,或是成绩目标与学习目标(D w e ck andkgget t 1988) ,或是自我投入与任务投入f N i chol l s 19791。虽然各位心理学家对此两类目标有
不同的称谓.其内涵都非常相似。他们都区别了“成绩”
与“学习”两个概念,将前者定义为学生们所关注的事物。如社会上的相互攀比、是否学得比别人更好、是否看起来比别人更聪明还是更愚蠢等等;将后者定义为增加知识、技能和理解能力。一般来说。研究者认为学习目标与增加能力知觉、加强深加工策略的使用、对任务更多地投入、将成功归结于努力以及在困难面前的坚持都呈正相关(Fm nk Paj ar es ,
Sha r i L -B r i t ner ,
an d
G i o va n ni V
a l i a nt e 19991。而选择成绩目标的学生则认为
智力是天生的而且不能改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持否定态度.因此尽其所能避免一切有可能出现的失败。激进派教育学家John H ol t 曾提及一个典型的成绩目标的例子。在他的例子中学习者不仅没有关注自身的学习,反而试着猜测教师所要求的答案并据此表现自己。他认为教育完全朝着与其本质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削弱了学习者的动力(H ol t 19“,1968。1969,1971) 。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成绩目标是否一定无用而学
习目标就一定有用?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是答案
50
却一定是否定。专家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E 1.1i ot t 和H a m cki ew i cz(1996) 提出了避免成绩目标的概念和
方法,M i ddl et on 和M i dgl ey(1997) 却认为成绩目标能激发
学习者内在动力。此外,Fr ank P a i a re s ,S har i
L .B 打t ner ,
和G i ovanni V al i ant ef 2000) 提出学习目标与自我调节成呈正相关。而与写作理解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成绩目标和学习目标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调查。
本文试图研究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在语言学习特
别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影响有何不同。笔者着眼于研
究成就目标理论中所提及的两种目标是否会使某种学
习、行为获益,例如成绩目标对提高学生写作与语言概
念的形成有特别的帮助;学习目标则能提高学生自我
写作的效率,或者恰恰相反。笔者认为通过设定成绩目标或是学习目标能够提高语言学习课堂的教学。
许多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做出过大量T 作,M i ddl e —
t on&M i ddev(19971F .r ank Pai ar es ,Sha ri
L B ri t ner ,和
G i ovann i
V a l i ant e
f 20001是其中的代表。E —c
M .A nder -
m an 和C ar ol M i dgI e y(1997) 也曾研究过学生从小学转入中学后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改变以及班级目标设置与个
人目标设置的改变。这两位学者认为学生们在转入中
学之后会更多地采用成绩目标并将他们的班级设想为看重成绩表现的环境。此外,Er i c M .A ndem an 和C a r ol M i ddev 在论文中表明学生由小学转入中学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和学年末的成绩都会下降,其中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变化得更大。
笔者在下面的章节中简单介绍了E r i c M .A ndem an
和C am l M i dgl ey 的研究包括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所属的
研究类型(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或是兼顾两种) 。
第一,研究方法。他们使用了341个来自M i d w est e 功
市中一个较大的丁人阶层社区的学生作为样本。当学生在小学5年级时他们首次搜集了数据,并在第二年即
学生升入中学六年级时再次搜集数据。
第二,测试T 具。学生们在五年级的春季接受第一次测试.并在随后的第二年转入中学后的同一时段再次接受测试。测试的内容来源于M i dgl ey(1996) 采用的
适应性学习调查(A dapt i ve k 栅i ng Sun ,ey) ,包括五个方面:个人的学习和成绩目标、所在班级的学习和成绩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M i dgl ey 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进行研究。这样一来她的实验共包含了十个量度。学生被要求按照利克特型模型回答(1代
表完全真实。5代表完全不真实) 。
笔者注意到M i dgl ey 所用的量度与其他研究者并不
浅谈成就目标与语言学习之间的关系
王
琼
(晓庄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成就目标理论。质疑学习目标一定有利语言学习而成绩目标一定不利于语言学习
的观点。本文介绍并分析了M i dgl ey 等人所做的研究,对
他们的研究结果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成就目标学习目标
成绩目标语言
学习
在第二语言课堂,教与学几乎同时发生。但是教师与学生在同一课堂上的目标却不尽相同。当教师与学生的目标各异时,学习的效果一定不如人意。实际上教师与学生学习目的的一致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任务能否完成.师生间目标差异越小学习成果显著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一来。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一旦二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就学习目标达成某种一致,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但是“目标”这个概念本身就远比其看上去复杂得多。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心理
学家们开始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来解释说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包括归因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能力知觉理论及成就目标理论等,成就目标理论就是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根据该理论区分了两种目标.通常学者们把它们捕述为成绩目标与掌握目标(A m es 1992) ,或是成绩目标与学习目标(D w e ck andkgget t 1988) ,或是自我投入与任务投入f N i chol l s 19791。虽然各位心理学家对此两类目标有
不同的称谓.其内涵都非常相似。他们都区别了“成绩”
与“学习”两个概念,将前者定义为学生们所关注的事物。如社会上的相互攀比、是否学得比别人更好、是否看起来比别人更聪明还是更愚蠢等等;将后者定义为增加知识、技能和理解能力。一般来说。研究者认为学习目标与增加能力知觉、加强深加工策略的使用、对任务更多地投入、将成功归结于努力以及在困难面前的坚持都呈正相关(Fm nk Paj ar es ,
Sha r i L -B r i t ner ,
an d
G i o va n ni V
a l i a nt e 19991。而选择成绩目标的学生则认为
智力是天生的而且不能改变,同时他们对自身的能力持否定态度.因此尽其所能避免一切有可能出现的失败。激进派教育学家John H ol t 曾提及一个典型的成绩目标的例子。在他的例子中学习者不仅没有关注自身的学习,反而试着猜测教师所要求的答案并据此表现自己。他认为教育完全朝着与其本质背道而驰的方向发展,削弱了学习者的动力(H ol t 19“,1968。1969,1971) 。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成绩目标是否一定无用而学
习目标就一定有用?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但是答案
50
却一定是否定。专家们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E 1.1i ot t 和H a m cki ew i cz(1996) 提出了避免成绩目标的概念和
方法,M i ddl et on 和M i dgl ey(1997) 却认为成绩目标能激发
学习者内在动力。此外,Fr ank P a i a re s ,S har i
L .B 打t ner ,
和G i ovanni V al i ant ef 2000) 提出学习目标与自我调节成呈正相关。而与写作理解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成绩目标和学习目标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并没有明确的定论.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与调查。
本文试图研究学习目标与成绩目标在语言学习特
别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影响有何不同。笔者着眼于研
究成就目标理论中所提及的两种目标是否会使某种学
习、行为获益,例如成绩目标对提高学生写作与语言概
念的形成有特别的帮助;学习目标则能提高学生自我
写作的效率,或者恰恰相反。笔者认为通过设定成绩目标或是学习目标能够提高语言学习课堂的教学。
许多研究者在这一领域做出过大量T 作,M i ddl e —
t on&M i ddev(19971F .r ank Pai ar es ,Sha ri
L B ri t ner ,和
G i ovann i
V a l i ant e
f 20001是其中的代表。E —c
M .A nder -
m an 和C ar ol M i dgI e y(1997) 也曾研究过学生从小学转入中学后他们的学习能力的改变以及班级目标设置与个
人目标设置的改变。这两位学者认为学生们在转入中
学之后会更多地采用成绩目标并将他们的班级设想为看重成绩表现的环境。此外,Er i c M .A ndem an 和C a r ol M i ddev 在论文中表明学生由小学转入中学的过程中其学习能力和学年末的成绩都会下降,其中成绩差的学生比成绩好的学生变化得更大。
笔者在下面的章节中简单介绍了E r i c M .A ndem an
和C am l M i dgl ey 的研究包括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和所属的
研究类型(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或是兼顾两种) 。
第一,研究方法。他们使用了341个来自M i d w est e 功
市中一个较大的丁人阶层社区的学生作为样本。当学生在小学5年级时他们首次搜集了数据,并在第二年即
学生升入中学六年级时再次搜集数据。
第二,测试T 具。学生们在五年级的春季接受第一次测试.并在随后的第二年转入中学后的同一时段再次接受测试。测试的内容来源于M i dgl ey(1996) 采用的
适应性学习调查(A dapt i ve k 栅i ng Sun ,ey) ,包括五个方面:个人的学习和成绩目标、所在班级的学习和成绩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M i dgl ey 分别从这五个方面对学生的英语和数学进行研究。这样一来她的实验共包含了十个量度。学生被要求按照利克特型模型回答(1代
表完全真实。5代表完全不真实) 。
笔者注意到M i dgl ey 所用的量度与其他研究者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