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园林
北京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
—以颐和园为例
姜亚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颐和园等园林的造园艺术承载皇家园林的基本造园理念和手法。借景是造园手法中巧妙的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而颐和园正是借景造园的辉煌典范[1]。
关键词 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 颐和园中图分类号 TU 986.1 文献标志码 B
Beijing classical garden landscape gardening artJiang Yawei
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and other gardening art bearing the royal garden landscape concept and basic techniques. The king is gardening in the clever use of environment of a kind of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the Summer Palace is borrowed scenery garden brilliant model [1].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 garden art; the Summer Palace
笔者的家乡在西北山区,家乡第一个园子还正在建设当中,而笔者也没有去过家乡的其他地方。北京是笔者的第二故乡,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的地方。皇家园林的气魄以及现代园林的优雅都使其留下很深的印象。本文以颐和园为例,来探讨关于北京的皇家园林造园艺术。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290 hm2。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址,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利用优美的景色,布置大量的豪华建筑,宫区布满宏伟壮丽的宫殿群组,大量的园中高阁、长堤、绿岛、虹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把这些大的景物融汇在一个统一的环境里,显得十分协调。颐和园以水取胜,水面广大,层次多而不紊乱,以山作全园的构图中心,主体佛香阁的体量感突出全园,以雄伟的气势、高耸的地形来控制全园。利用万寿山的地形,加以人工改造,形成前山开阔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不同境界,并充分运用了对比、借景等造园手法。
颐和园的选址巧妙,因地制宜,能够很好的利用周围自然环境,人工的建造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设计者,完美的应用万寿山和昆明湖,再加之人工轴线的创造,缔造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颐和园的建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万寿山的高耸和昆明湖的广阔形成垂直高差的明显对比。另外,空间的虚实对比、开合对比更是增加园子的趣味性。
古典园林不同于现代园林,其布置特点划分为若干景区,互为对景,遥相呼应,有时有很复杂的轴线及辐射线关系。颐和园的轴线关系也较为复杂,主要的建筑群位于万寿山中轴线上,佛香阁、排云殿、龙王庙,依次排列(图1、图2、图3),是全园的中心。颐和园的建筑由近及远层层展平,显得变化无穷,又有主有从,层次分明。
借景的手法经常应用于园林之中,而颐和园的借景也堪称
作者简介:姜亚薇(1991-),从事园林研究。收稿日期:2012-06-16
[2]
图1 平面轴线分析
图2 水平向轴线分析
经典,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把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的宝塔,都组织到园内的画面中来。使范围有限的园子看上去非常宽阔,无限深远。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正抹去园子西部的界线。形成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西堤、玉
图3 垂直向轴线分析
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
的格局。显得山外有山,景外有景,层次分明,碧水蓝天,融合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当我们在这座名园漫步,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大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心血结晶,也是封建罪恶的见证。中国的古典园林便首先打上一个阶级的烙印。但中国的园林却因此而迅速发展,在世界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颐和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程中,留下许多的艺术瑰宝,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尽力去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对颐和园的研究与学习,初步的揣测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与特色,也为我们以后的设计设立学习榜样。
参考文献
[1] 欧阳华. 借景造园——颐和园的建筑艺术特色. 中国工程咨询, 2009(1). 60-61[2] 彭凤.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赏析.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04.(2).
园艺园林
北京古典园林的造园艺术
—以颐和园为例
姜亚薇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北京 100083)
摘 要 颐和园等园林的造园艺术承载皇家园林的基本造园理念和手法。借景是造园手法中巧妙的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而颐和园正是借景造园的辉煌典范[1]。
关键词 古典园林; 造园艺术; 颐和园中图分类号 TU 986.1 文献标志码 B
Beijing classical garden landscape gardening artJiang Yawei
Abstract The Summer Palace and other gardening art bearing the royal garden landscape concept and basic techniques. The king is gardening in the clever use of environment of a kind of technique of expression, and the Summer Palace is borrowed scenery garden brilliant model [1].Keywords classical garden; garden art; the Summer Palace
笔者的家乡在西北山区,家乡第一个园子还正在建设当中,而笔者也没有去过家乡的其他地方。北京是笔者的第二故乡,也是让笔者大开眼界的地方。皇家园林的气魄以及现代园林的优雅都使其留下很深的印象。本文以颐和园为例,来探讨关于北京的皇家园林造园艺术。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占地约290 hm2。以万寿山、昆明湖为基址,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颐和园利用优美的景色,布置大量的豪华建筑,宫区布满宏伟壮丽的宫殿群组,大量的园中高阁、长堤、绿岛、虹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把这些大的景物融汇在一个统一的环境里,显得十分协调。颐和园以水取胜,水面广大,层次多而不紊乱,以山作全园的构图中心,主体佛香阁的体量感突出全园,以雄伟的气势、高耸的地形来控制全园。利用万寿山的地形,加以人工改造,形成前山开阔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不同境界,并充分运用了对比、借景等造园手法。
颐和园的选址巧妙,因地制宜,能够很好的利用周围自然环境,人工的建造与自然合而为一,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设计者,完美的应用万寿山和昆明湖,再加之人工轴线的创造,缔造一个完美的人间天堂。颐和园的建造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万寿山的高耸和昆明湖的广阔形成垂直高差的明显对比。另外,空间的虚实对比、开合对比更是增加园子的趣味性。
古典园林不同于现代园林,其布置特点划分为若干景区,互为对景,遥相呼应,有时有很复杂的轴线及辐射线关系。颐和园的轴线关系也较为复杂,主要的建筑群位于万寿山中轴线上,佛香阁、排云殿、龙王庙,依次排列(图1、图2、图3),是全园的中心。颐和园的建筑由近及远层层展平,显得变化无穷,又有主有从,层次分明。
借景的手法经常应用于园林之中,而颐和园的借景也堪称
作者简介:姜亚薇(1991-),从事园林研究。收稿日期:2012-06-16
[2]
图1 平面轴线分析
图2 水平向轴线分析
经典,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把园外数十里的西山群峰和玉泉山的宝塔,都组织到园内的画面中来。使范围有限的园子看上去非常宽阔,无限深远。昆明湖西堤的垂柳,正抹去园子西部的界线。形成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西堤、玉
图3 垂直向轴线分析
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
的格局。显得山外有山,景外有景,层次分明,碧水蓝天,融合成一片壮丽的景色。当我们在这座名园漫步,恍如置身于画卷之中,大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心血结晶,也是封建罪恶的见证。中国的古典园林便首先打上一个阶级的烙印。但中国的园林却因此而迅速发展,在世界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笔。颐和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程中,留下许多的艺术瑰宝,这些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呵护,尽力去学习。我们可以通过对颐和园的研究与学习,初步的揣测皇家园林的造园艺术与特色,也为我们以后的设计设立学习榜样。
参考文献
[1] 欧阳华. 借景造园——颐和园的建筑艺术特色. 中国工程咨询, 2009(1). 60-61[2] 彭凤. 颐和园的造园艺术赏析. 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