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论[围城]比喻的应用

论《围城》中比喻的运用

肖里海

内容摘要:大量运用比喻构成钱锺书小说《围城》的一大特色,形成钱锺书独特的学者式的幽默。本文根据文本,着重论述《围城》中所用比喻的作用、特色、情感色彩和形式。 关键词:围城 比喻 作用 特征 形式

比喻已经成为人们语言活动中一根不可缺少的拐杖,人们对其越来越显示出依赖性。不消说它的合理出现会使语言更达意传神,平添一份魅力;即使是言拙者也可多少借以装点厅堂。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精彩的比喻,出人意料的比喻,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的多种比喻,几乎俯拾皆是。众多的比喻让《围城》显示出学者小说特有的渊博、机智和幽默。《围城》说的是方鸿渐、赵辛楣两位留学生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几个地方的人生经历,由于大量比喻“附着”在他们的故事上,中、西方文化中的种种典故,近代、现代中西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或日常性的“语言”都在《围城》的比喻中得到交汇和碰撞。可以说,正是因为大量原创性的而非人云亦云的比喻的存在,使围城的叙述不是沉溺在故事之中,不是让读者不断地被各种人物各种故事“牵”着走,而是时不时地“跳”出来,与小说的叙述着一起,用“上帝”一般的眼光打量着《围城》内外的众生相。《围城》的比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小说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的所言所行的一种极有审美价值的评价。《围城》的比喻是用一种形象的语言评价另一种形象。《围城》的比喻使得围城中种种人、事、物发生意义的变动,巧妙的比喻本身固有的片面性和深刻性,会使得人和事物表面的意义发生变化,可能原来是正面的、庄严的、神圣的事或人经过某种比喻的“过滤”,便“面目全非”。可见,比喻同样也在非常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中人、事的评价标准。使用比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生活趣味或政治偏向,都有可能在他使用的比喻中表现出来。

那么,《围城》中的比喻具有哪些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看钱锺书先生他是怎样认识比喻的,他说:“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

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钱锺书《七缀集》)这说明,用此物比另一物,两者不能全无区别,也不能完全相同,两者既是也不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钱锺书比喻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他常常在别人看不到联系的地方,将两个的相似之处点出,比如,他说:“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一张文凭,在平时是不容易让人联想到亚当、夏娃用的遮羞树叶,但《围城》的作者联想到了,而且用得贴切,在两个毫无相似的事物之间看到极其相似的地方,这便是《围城》中比喻特别高明的地方。

我认为,《围城》的比喻在运用上有如下特色:

一是形式比较长,往往是以整个事物或感受的全过程来作比。如: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宛如作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二是以抽象、虚幻的事物来比喻实在、具体的。这是对常规的一种打破。通常人们是习惯以具体喻抽象的,诸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而钱先生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如:

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三是本体和喻体分得非常开,有时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本身不存在相似点,却又合得极妙。本文所举例子几乎都是如此。又如:

(鸿渐)想这是撒了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四是“大话小说”“大题小作”,将正经、严肃、“高雅”的事物用通俗的凡人小事来加以比方。如: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于翁姑的怨抑。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

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五是用喻梯来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让读者通过自身的切肤之感来更深切地理解本体。如:

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有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这种怅然若失,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因而也就更能体谅鸿渐从别人口中听到想忘而不能忘的人的情况时,那种难以言说的心情。有时喻体也并非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感受,但读者仍能从作者的编排中想象得出,如:

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这不是一个心不在焉、无可奈何的吻吗?

《围城》的比喻,除了具有出人意表的新颖特征外,围城的比喻常常具有瓦解被比喻事物的表面意义的功能。就拿将文凭比做亚当、夏娃的遮羞树叶这个比喻来说,本来,文凭,特别是方鸿渐想拿的博士文凭,在学术界看来,文凭无疑代表着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学问储备的规模以及学术的研究范围的大小,文凭是学术权威机构发给学人的一种学历和学位证明,一般来说,一张博士文凭当然包含着某种权威性和严肃性,可是一旦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则大打折扣,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讽刺。

在《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还很多,比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于翁姑的怨抑。”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

情绪,而青年孀妇的“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话些,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更紧。另外,方老先生是一位具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把他与一个年青的孀妇放一块儿比较,难免有一种突兀的、怪异的、不伦不类的感觉,如此,在具有“守节”这个相似性的前提下,这种不伦不类的“差异感”便不能令人发笑,“化褒词为贬语,转庄意为谐谈”,就有了某种强烈的幽默效果。

《围城》中的比喻,本体与喻体常常是远距离,这种远距离的比喻,乃是天才的想象力导致的。而这种远距离的比喻,又常常将两种不同性质,甚至被通常的人们赋予不同感情色彩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语言的情感的反差,常常会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异感”。比如“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董斜川等待别人恭维他的诗,同时知道这恭维不会满足自己,仿佛鸦片瘾发的时候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这“等待恭维”与“鸦片瘾发作”,一是好高人的骄傲表情,另一个颓废至极的吸毒者的狼狈,这两者按常理是扯不到一块的,但《围城》偏偏与好高者的骄傲表情来一个恶作剧,指出故意装着“冷漠”的骄傲人物的矫情,通过这个比喻,将他的脆弱而且需要不断得到的满足的虚荣心亮相于众人面前,并与一个极有贬义色彩的“鸦片瘾”放置在一起,以获得讽刺的效果。

利用不同语言的情感色彩的搭配,利用中的比喻的可以允许的大跨度的联想,《围城》比喻在情感上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有如下三种:

一是藏否人物,以选择的喻体表露对书中形象或爱怜、或厌憎的感情。比如:

(1)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尾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例(1)说的是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他那雄赳赳的撒谎、惟妙惟肖的作假、随心所欲的愚弄人,以及自得、世故、对漂亮女生的过分迁就等,是其一贯的渗透于血液之中的作派,只不过有些项目在任校长之前表现的机会不多罢了,并非陶辛楣所认为的由于地位高了而边糊涂的。小说以猴子的屁股作比,其嫌恶之意流露无

疑了。例(2)介绍的是洋行买办张先生,张扬卖弄是他的一大嗜好,他大量收藏康熙时的瓷器仅仅是为了请外国人吃饭时盛菜盛汤,而说话时夹带英文字更是为了让自己不象个中国人,小说的比喻似乎让人看到一个牙缝里嵌满肉屑的肥头大耳的蠢物,难怪方鸿渐见而生畏,不敢做张家的女婿呢。

二是对现实作不露声色的影射,在看似不经意中显示出机智的锋芒。这种比喻常常是在描写人、物、场景时出人意外地“戳一抢”。例如:

(3)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4)久而久之,到了镇上,投了村店,开发了车夫,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

例(3)写的是唐晓英动人的眼睛,却又顺手抨击了说“大而无当”的空话的政客。例(4)医比喻的形式,从赶路时鞋上所沾的泥联想到贪官刮地皮。这种独特的跳跃方式给人以十分新鲜的感觉。

三是形式含蓄、幽默、诙谐的风格,于类似调笑的言语中透出警策、透出深刻来。这可以说是小说比喻的共同特色。如:

(5)她眼睛下两个黑袋,象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象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沈太太无论是音调还是身躯都要不断地变换出柔媚来,可是这种柔姿媚态对旁人来说却是残酷的、恐惧的,这是怎样的一种自知之明呢?

《围城》的比喻与其说更形象地描述某事务,不如说是更深刻地评论某事物,实际上《围城》中的比喻,不一定都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其比喻语言的抽象与具象的配搭颇有讲究。《围城》中的比喻,也常常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象一些的事物。也就是说,其本体是具象,喻体反而是抽象的。比如“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本体是“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尽管这“许多女人的大眼睛”是泛指的,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某种大眼睛的形状,而喻体“政治家的大话”则是无形的,相对抽象的。以无形的“政治家讲的大话”来比喻有形的“大眼睛”,一实一虚,形成抽象与具象的“反差”。装腔作势的“政治大话”,与女人的“大眼睛”放在一块儿,不伦

不类的的比较又因为都有“大而无当”的共同点,使之可以联系到一块,又因为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异类”,这种比喻的新颖性就突出了。尽管“政治家讲的大话”抽象是抽象了些,却因为与一些女人的“大眼睛”有极为相似之处,所以,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具象的事物,只要用得恰当,用得贴切,同样具有极为锋利的讽刺效果。

当然,《围城》中的比喻,更多的是以具象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这种比喻方式比较贴切日常性经验,特别有利于将抽象的心灵变化具象化。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骨鱼片里未尽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苏小姐因为方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他一忽睡到天明,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

一个人的“恶毒”,确实是很难再加以进行语言的“分解”。“恶毒”与“善良”“老实”“平易”这些词一样,是一种描述性格特征的词汇,具有比较抽象的概括性,在小说通常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才能让读者判断这个人物是否“恶毒”。而在这一句比喻中,光靠语言,就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具象化了,而且是用日常生活琐碎事物――“饭里的沙砾或者骨鱼片里未尽的刺”来比喻这种“恶毒”,这是用实实在在的日常词汇来比喻相对抽象的性格词汇。让读者一下就“触摸”到“忠厚老实人的恶毒”的“不期待”的刺人之处。

至于“苏小姐因为方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的心情,如果直接用描述心灵的语言,大概只能袭用“有点遗憾”之类的套话来描述,而且,这种的带点遗憾,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就结束会面的心情,比较微秒,略有点曲折,用“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这动作来比喻,则将这微秒的心理现象马上“转变”为非常具体的烤火动作。抽象的心灵活动被“烤火”这个动作形象化了,且形象化得非常贴切。

再如,疲倦的消除也是一个难以描述的身心现象,小说中,先将“疲倦”说成是一个“纤屑蜷伏的疲倦”,实际上,已经偷偷地赋予疲倦以某种形状,将疲倦的消除比喻成“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这又是《围城》利用比喻将抽象的“黑暗”的感觉“转变”为具象的、明白的日常性的动作的一个例子。

再如对方鸿渐失恋的感觉的描述,其喻体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写出方鸿渐思念唐晓芙,是这样比喻的:“譬如黑暗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这种清晰而又模糊,确切而又不可琢磨的,属于人的心理感觉中“模糊地带”,极为容易被忽略掉,或是只是感觉到,却难以词语化的接近于“潜意识”的感觉,通过这种“诗化散文”的叙述得到放大,得到清晰而又独特的表达。这当属于《围城》中真正具有“审美”意味的比喻,与那些“审丑”式的比喻一起,分布于《围城》比喻序列的两极。

钱锺书先生说:“趣者,生气与灵气也”。康德先生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对对象的自由戏弄。白格森先生则强调笑在于使生命活动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流动。这其中都强调真正的幽默是人类解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结果,幽默,是人的精神“跳”出教条的、俗常的“偏见”,故意混淆各类语言的情感色彩,明褒暗贬,或明贬暗褒,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意思,如“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杂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文中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或用高雅的语言表达某种粗俗不堪的想法或现象,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得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或用一本正经的语气谈论平庸甚至丑陋的事件,如“侯营长有个橘子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声说笑,一望而知是位豪杰。”或用现代军事之类专门术语来比喻日常性的生活事物,如“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曾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或用古代的词汇来比喻所谓“文明社会”人的心态,如“妻子如衣服”。总之,《围城》作者充分利用了比喻这个媒介,将不同类型的语言的“杂糅”、“串通”,利用比喻这个媒介,用戏谑、嘲讽又不乏正义感的眼光来观看、品评三四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切。《围城》中的比喻,最能凸现作者的才气、学识,最能显示作者的知识结构,最能表现作者独特的学者式的幽默。

钱锺书先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如在绘画这门艺术中,比喻就不

能为绘画所复制,而文学中的许多比喻,如果用电影来表现,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转译”。比如,电视剧《围城》中就无法用影像语言来完整地表达《围城》中许多奇异微妙的比喻。所以,从根本上说,比喻是属于文学的,比喻与文学语言的想像力总是互相推动着,不断地创造每一时代新的审美特点和新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

2、陆文虎 :《“围城”内外——钱锺书的文学世界》.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

3、夏齐富:《争奇斗艳的艺术之花——谈〈围城〉对修辞格的运用》 .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4、范生军:《漫谈中的比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5、龚景训:《论的比喻》.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6、罗建中:《〈围城〉语言比喻有三妙》.语文知识.1998年第5期

论《围城》中比喻的运用

肖里海

内容摘要:大量运用比喻构成钱锺书小说《围城》的一大特色,形成钱锺书独特的学者式的幽默。本文根据文本,着重论述《围城》中所用比喻的作用、特色、情感色彩和形式。 关键词:围城 比喻 作用 特征 形式

比喻已经成为人们语言活动中一根不可缺少的拐杖,人们对其越来越显示出依赖性。不消说它的合理出现会使语言更达意传神,平添一份魅力;即使是言拙者也可多少借以装点厅堂。钱锺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精彩的比喻,出人意料的比喻,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的多种比喻,几乎俯拾皆是。众多的比喻让《围城》显示出学者小说特有的渊博、机智和幽默。《围城》说的是方鸿渐、赵辛楣两位留学生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几个地方的人生经历,由于大量比喻“附着”在他们的故事上,中、西方文化中的种种典故,近代、现代中西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或日常性的“语言”都在《围城》的比喻中得到交汇和碰撞。可以说,正是因为大量原创性的而非人云亦云的比喻的存在,使围城的叙述不是沉溺在故事之中,不是让读者不断地被各种人物各种故事“牵”着走,而是时不时地“跳”出来,与小说的叙述着一起,用“上帝”一般的眼光打量着《围城》内外的众生相。《围城》的比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便是小说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的所言所行的一种极有审美价值的评价。《围城》的比喻是用一种形象的语言评价另一种形象。《围城》的比喻使得围城中种种人、事、物发生意义的变动,巧妙的比喻本身固有的片面性和深刻性,会使得人和事物表面的意义发生变化,可能原来是正面的、庄严的、神圣的事或人经过某种比喻的“过滤”,便“面目全非”。可见,比喻同样也在非常深刻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中人、事的评价标准。使用比喻的人,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生活趣味或政治偏向,都有可能在他使用的比喻中表现出来。

那么,《围城》中的比喻具有哪些特征呢?

我们先来看看钱锺书先生他是怎样认识比喻的,他说:“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

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钱锺书《七缀集》)这说明,用此物比另一物,两者不能全无区别,也不能完全相同,两者既是也不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钱锺书比喻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他常常在别人看不到联系的地方,将两个的相似之处点出,比如,他说:“方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一张文凭,在平时是不容易让人联想到亚当、夏娃用的遮羞树叶,但《围城》的作者联想到了,而且用得贴切,在两个毫无相似的事物之间看到极其相似的地方,这便是《围城》中比喻特别高明的地方。

我认为,《围城》的比喻在运用上有如下特色:

一是形式比较长,往往是以整个事物或感受的全过程来作比。如:

那时候苏小姐把自己的爱情看得太名贵了,不肯随便施与,宛如作了好衣服,舍不得穿,锁在箱里,过一两年忽然发现这衣服的样子和花色都不时髦了,有些自怅自悔。

二是以抽象、虚幻的事物来比喻实在、具体的。这是对常规的一种打破。通常人们是习惯以具体喻抽象的,诸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而钱先生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如:

张小姐是十八岁的高大女孩子,着色鲜明,穿衣紧俏,身材将来准会跟她老太爷那洋行的资本一样雄厚。

三是本体和喻体分得非常开,有时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本身不存在相似点,却又合得极妙。本文所举例子几乎都是如此。又如:

(鸿渐)想这是撒了一个玻璃质的谎,又脆薄,又明亮,汽车夫定在暗笑。 四是“大话小说”“大题小作”,将正经、严肃、“高雅”的事物用通俗的凡人小事来加以比方。如:

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于翁姑的怨抑。

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非出不可, 小孩子出过痧痘,就可以安全长大,以后碰见这两种毛病,不怕传染。我们出过洋,也算了了一桩心愿,灵魂健全,见了

博士硕士们这些微生虫,有抵抗力来自卫。

五是用喻梯来调动读者的生活经验,让读者通过自身的切肤之感来更深切地理解本体。如:

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有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这种怅然若失,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因而也就更能体谅鸿渐从别人口中听到想忘而不能忘的人的情况时,那种难以言说的心情。有时喻体也并非是每个人都可能有的感受,但读者仍能从作者的编排中想象得出,如:

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这不是一个心不在焉、无可奈何的吻吗?

《围城》的比喻,除了具有出人意表的新颖特征外,围城的比喻常常具有瓦解被比喻事物的表面意义的功能。就拿将文凭比做亚当、夏娃的遮羞树叶这个比喻来说,本来,文凭,特别是方鸿渐想拿的博士文凭,在学术界看来,文凭无疑代表着一个人的学术水平、学问储备的规模以及学术的研究范围的大小,文凭是学术权威机构发给学人的一种学历和学位证明,一般来说,一张博士文凭当然包含着某种权威性和严肃性,可是一旦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其权威性和严肃性则大打折扣,原来是因为学问的充实,学术水平的提高,才被赋予文凭,被说成是遮羞树叶,则恰恰是因为学问的空疏,研究能力的缺乏,而要用文凭来“遮丑”,这恰恰是将文凭的功能来一个彻底的“颠覆”,却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文明的产物——文凭的“误用”和“滥用”,一个小小的比喻,却表达了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某种疑问和讽刺。

在《围城》中,类似这样的比喻还很多,比如,“方老先生因为拒绝了本县汉奸的引诱,有家难归,而政府并没有给他什么名义,觉得他爱国而国不爱他,大有青年守节的孀妇不见于翁姑的怨抑。”在“守节”这一点,方老先生与孀妇当然有相通之处,但是,方老先生的“守节”是与庄严的爱国情绪联系在一起,这与青年孀妇的“守节”,不是同一“级别”,方老先生的“怨抑”是联系着某种慷慨激昂的爱国

情绪,而青年孀妇的“守节”,不管如何“怨抑”,总是更个人话些,与个体的命运联系得更紧。另外,方老先生是一位具有名士风度的老先生,把他与一个年青的孀妇放一块儿比较,难免有一种突兀的、怪异的、不伦不类的感觉,如此,在具有“守节”这个相似性的前提下,这种不伦不类的“差异感”便不能令人发笑,“化褒词为贬语,转庄意为谐谈”,就有了某种强烈的幽默效果。

《围城》中的比喻,本体与喻体常常是远距离,这种远距离的比喻,乃是天才的想象力导致的。而这种远距离的比喻,又常常将两种不同性质,甚至被通常的人们赋予不同感情色彩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为这种语言的情感的反差,常常会让读者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异感”。比如“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董斜川等待别人恭维他的诗,同时知道这恭维不会满足自己,仿佛鸦片瘾发的时候只找到一包香烟的心理。”这“等待恭维”与“鸦片瘾发作”,一是好高人的骄傲表情,另一个颓废至极的吸毒者的狼狈,这两者按常理是扯不到一块的,但《围城》偏偏与好高者的骄傲表情来一个恶作剧,指出故意装着“冷漠”的骄傲人物的矫情,通过这个比喻,将他的脆弱而且需要不断得到的满足的虚荣心亮相于众人面前,并与一个极有贬义色彩的“鸦片瘾”放置在一起,以获得讽刺的效果。

利用不同语言的情感色彩的搭配,利用中的比喻的可以允许的大跨度的联想,《围城》比喻在情感上的作用,显而易见的有如下三种:

一是藏否人物,以选择的喻体表露对书中形象或爱怜、或厌憎的感情。比如:

(1)事实上,一个人的缺点正象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它向树上爬,就把尾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2)他并无中文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装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

例(1)说的是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他那雄赳赳的撒谎、惟妙惟肖的作假、随心所欲的愚弄人,以及自得、世故、对漂亮女生的过分迁就等,是其一贯的渗透于血液之中的作派,只不过有些项目在任校长之前表现的机会不多罢了,并非陶辛楣所认为的由于地位高了而边糊涂的。小说以猴子的屁股作比,其嫌恶之意流露无

疑了。例(2)介绍的是洋行买办张先生,张扬卖弄是他的一大嗜好,他大量收藏康熙时的瓷器仅仅是为了请外国人吃饭时盛菜盛汤,而说话时夹带英文字更是为了让自己不象个中国人,小说的比喻似乎让人看到一个牙缝里嵌满肉屑的肥头大耳的蠢物,难怪方鸿渐见而生畏,不敢做张家的女婿呢。

二是对现实作不露声色的影射,在看似不经意中显示出机智的锋芒。这种比喻常常是在描写人、物、场景时出人意外地“戳一抢”。例如:

(3)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4)久而久之,到了镇上,投了村店,开发了车夫,四个人脱下鞋子来,上面的泥就抵得贪官刮的地皮。

例(3)写的是唐晓英动人的眼睛,却又顺手抨击了说“大而无当”的空话的政客。例(4)医比喻的形式,从赶路时鞋上所沾的泥联想到贪官刮地皮。这种独特的跳跃方式给人以十分新鲜的感觉。

三是形式含蓄、幽默、诙谐的风格,于类似调笑的言语中透出警策、透出深刻来。这可以说是小说比喻的共同特色。如:

(5)她眼睛下两个黑袋,象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象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沈太太无论是音调还是身躯都要不断地变换出柔媚来,可是这种柔姿媚态对旁人来说却是残酷的、恐惧的,这是怎样的一种自知之明呢?

《围城》的比喻与其说更形象地描述某事务,不如说是更深刻地评论某事物,实际上《围城》中的比喻,不一定都是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事物,其比喻语言的抽象与具象的配搭颇有讲究。《围城》中的比喻,也常常用抽象的事物来比喻具象一些的事物。也就是说,其本体是具象,喻体反而是抽象的。比如“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这里本体是“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尽管这“许多女人的大眼睛”是泛指的,却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某种大眼睛的形状,而喻体“政治家的大话”则是无形的,相对抽象的。以无形的“政治家讲的大话”来比喻有形的“大眼睛”,一实一虚,形成抽象与具象的“反差”。装腔作势的“政治大话”,与女人的“大眼睛”放在一块儿,不伦

不类的的比较又因为都有“大而无当”的共同点,使之可以联系到一块,又因为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异类”,这种比喻的新颖性就突出了。尽管“政治家讲的大话”抽象是抽象了些,却因为与一些女人的“大眼睛”有极为相似之处,所以,用抽象的事物比喻具象的事物,只要用得恰当,用得贴切,同样具有极为锋利的讽刺效果。

当然,《围城》中的比喻,更多的是以具象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这种比喻方式比较贴切日常性经验,特别有利于将抽象的心灵变化具象化。如:

“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骨鱼片里未尽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苏小姐因为方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特送他到走廊里,心理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

“他一忽睡到天明,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倦,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

一个人的“恶毒”,确实是很难再加以进行语言的“分解”。“恶毒”与“善良”“老实”“平易”这些词一样,是一种描述性格特征的词汇,具有比较抽象的概括性,在小说通常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才能让读者判断这个人物是否“恶毒”。而在这一句比喻中,光靠语言,就将“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具象化了,而且是用日常生活琐碎事物――“饭里的沙砾或者骨鱼片里未尽的刺”来比喻这种“恶毒”,这是用实实在在的日常词汇来比喻相对抽象的性格词汇。让读者一下就“触摸”到“忠厚老实人的恶毒”的“不期待”的刺人之处。

至于“苏小姐因为方鸿渐今天没跟自己亲近”的心情,如果直接用描述心灵的语言,大概只能袭用“有点遗憾”之类的套话来描述,而且,这种的带点遗憾,不是那么心甘情愿就结束会面的心情,比较微秒,略有点曲折,用“好比冷天出门,临走还要向火炉前烤烤手”这动作来比喻,则将这微秒的心理现象马上“转变”为非常具体的烤火动作。抽象的心灵活动被“烤火”这个动作形象化了,且形象化得非常贴切。

再如,疲倦的消除也是一个难以描述的身心现象,小说中,先将“疲倦”说成是一个“纤屑蜷伏的疲倦”,实际上,已经偷偷地赋予疲倦以某种形状,将疲倦的消除比喻成“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这又是《围城》利用比喻将抽象的“黑暗”的感觉“转变”为具象的、明白的日常性的动作的一个例子。

再如对方鸿渐失恋的感觉的描述,其喻体创造出了诗的意境,写出方鸿渐思念唐晓芙,是这样比喻的:“譬如黑暗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接近,反见得睽隔的渺茫。”这种清晰而又模糊,确切而又不可琢磨的,属于人的心理感觉中“模糊地带”,极为容易被忽略掉,或是只是感觉到,却难以词语化的接近于“潜意识”的感觉,通过这种“诗化散文”的叙述得到放大,得到清晰而又独特的表达。这当属于《围城》中真正具有“审美”意味的比喻,与那些“审丑”式的比喻一起,分布于《围城》比喻序列的两极。

钱锺书先生说:“趣者,生气与灵气也”。康德先生认为喜剧是一种理性对对象的自由戏弄。白格森先生则强调笑在于使生命活动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流动。这其中都强调真正的幽默是人类解放自己的精神世界的结果,幽默,是人的精神“跳”出教条的、俗常的“偏见”,故意混淆各类语言的情感色彩,明褒暗贬,或明贬暗褒,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否定的意思,如“张先生跟外国人来往惯了,说话有个特征„„喜欢中国话里杂无谓的英文字。他并无文中难达的新意,需要借英文来讲;所以他说话里嵌的英文字,还比不得嘴里嵌的金牙,因为金牙不仅妆点,尚可使用,只好比牙缝里嵌的肉屑,表示饭菜吃得好。此外全无用处。”。或用高雅的语言表达某种粗俗不堪的想法或现象,如“褚哲学家害馋痨地看着苏小姐,大眼珠仿佛哲学家谢林的‘绝对观念’,像‘手枪里弹出的子弹’,险得突破眼眶,迸碎眼镜。”或用一本正经的语气谈论平庸甚至丑陋的事件,如“侯营长有个橘子大鼻子,鼻子上附带一张脸,脸上应有尽有,并未给鼻子挤去眉眼,鼻尖生几个酒刺,像未熟的草莓,高声说笑,一望而知是位豪杰。”或用现代军事之类专门术语来比喻日常性的生活事物,如“谁知道从冷盘到咖啡,没有一样东西可口: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经登陆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曾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或用古代的词汇来比喻所谓“文明社会”人的心态,如“妻子如衣服”。总之,《围城》作者充分利用了比喻这个媒介,将不同类型的语言的“杂糅”、“串通”,利用比喻这个媒介,用戏谑、嘲讽又不乏正义感的眼光来观看、品评三四十年代中国发生的一切。《围城》中的比喻,最能凸现作者的才气、学识,最能显示作者的知识结构,最能表现作者独特的学者式的幽默。

钱锺书先生说:“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比如在绘画这门艺术中,比喻就不

能为绘画所复制,而文学中的许多比喻,如果用电影来表现,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转译”。比如,电视剧《围城》中就无法用影像语言来完整地表达《围城》中许多奇异微妙的比喻。所以,从根本上说,比喻是属于文学的,比喻与文学语言的想像力总是互相推动着,不断地创造每一时代新的审美特点和新的审美趣味。

参考文献:

1、钱锺书:《围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5月

2、陆文虎 :《“围城”内外——钱锺书的文学世界》.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

3、夏齐富:《争奇斗艳的艺术之花——谈〈围城〉对修辞格的运用》 .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2期

4、范生军:《漫谈中的比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

5、龚景训:《论的比喻》.昆明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

6、罗建中:《〈围城〉语言比喻有三妙》.语文知识.1998年第5期


相关文章

  • 浅析钱锺书小说[围城]的语言修辞手法
  • 2011 姓名:XYZ 专业:对外汉语 指导教师:MM 年6月1日 浅析钱锺书小说<围城>的语言修辞手法 致 谢 经过长达半年的准备,在许多人的帮助.支持和指导下,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这是我四年大学学业的一个果实. 我最 ...查看


  •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1
  • 论<围城>的幽默讽刺艺术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具有很深的悲剧意味的 讽刺小说,但又充满浓郁的喜剧色彩.作品思想沉潜,寄慨深远,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钱先生 ...查看


  • 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论张爱玲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毕业论文 论张爱玲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姓 名: 学 校: 学 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 内容摘要 张爱玲是一个语言风格独特的作家.她的语言描写:感觉丰盈.尖新奇警.机俏幽默.文 ...查看


  •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1]
  •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内容提要] 钱钟书的<围城>可说是现代文学中的一大著作,现已享誉中外.但在它初次与世见面时,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而被认为是没有中国现代性的作品.但其实不然.我认为<围城>是 ...查看


  • 谈中国诗2
  • 12 谈中国诗 从容说课 <谈中国诗>是现代著名学者.国学泰斗钱钟书先生面向美国学者作的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特点的学术性演讲.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者,钱钟书先生以他的睿智与渊博,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作了精要的阐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 ...查看


  •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谈中国诗]
  •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说课稿<谈中国诗> @吉林教师考试信息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 ...查看


  •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杨红军 10级汉本2班 <围城>是一部充满尖锐讽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具有很高的价值,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全书以讽刺知识分子间的人情百态为主题,通过调侃.嘲讽.反讽等手法来 ...查看


  • [围城]读书报告
  • <围城>中的绝妙修辞 --<围城>读书报告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小说中处处表现出来的是钱钟书的学者式的幽默讽刺.钱钟书的笔调和鲁迅的截然不同.鲁迅用的是锋利无比的匕首,一触见血, ...查看


  • 读围城之感悟
  • 读<围城>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 然若失.因此,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