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概要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user.qzone.qq.com/798484174/myhome
绪论
1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亚健康状态的特点:普遍性,隐匿性,双向性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1、右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粗,短而陡直,因此异物及吸入性病变如肺脓肿多发生在右侧,
气管插管过深易误入右主支气管
1自然咳痰法:2、痰标本的采集方法: ○病人晨起后用清水多次漱口,以减少口腔杂菌污染,
之后用力咳出深部的第一口痰,并留于加盖的无菌容器中,及时送检,
一般不超过2h ,若病人无痰可用高渗盐水3%-10%超声雾化吸入导
2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吸引留取痰标本。
痰。 ○
3借助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咳嗽反射,将呼吸道分泌
物经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
4、痰液颜色:黄绿色浓痰----感染 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肺癌,肺梗死出血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红褐色或巧克力色----阿米巴肺脓肿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痰有恶臭----厌氧菌感染
5、促进有效排痰的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气道湿化(超声雾化吸入法),胸部叩击,体
位引流,机械吸痰等胸部物理治疗措施(具体内容p22 需熟悉)
6重力引流。
7、引流时间:根据病变部位,病情和病人状况,每天1-3次,每次15-20min ,一般饭前进
行,早晨清醒后立即进行效果最好,如需餐后进行,为防止反流,恶心,呕
吐,应在餐后1-2h 进行
8
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的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并经咳嗽动作经口腔排出。
9、咯血分类: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每天
大量咯血---每天>500ml,或一次>300ml
1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主要由病毒引起,当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能加
快致病
普通感冒临床特点:起病较急,初期出现咳嗽,咽干,咽痒甚至鼻后滴漏感,继而出现鼻
塞,喷嚏,流涕,2-3天后清水样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呼吸不畅,流
泪,头疼声嘶等。引起咽鼓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
11、肺炎:
病因:最常见的是感染
治疗:最主要的环节是抗感染治疗
护理措施:体温过高时 1. 监测记录生命体征; 2. 休息与环境:卧床休息,病室保持
安静并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 饮食: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
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病人多喝水; 4. 高热护理:采用温水擦浴,冰
帽等物理降温措施,大汗时及时擦拭和更换衣服,避免受凉,遵医嘱使用退
烧药和静脉补液; 5. 口腔护理:鼓励病人经常漱口,口唇疱疹者局部涂抗
病毒药; 6.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12、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仰卧中凹位
13、肺炎链球菌肺炎--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G
14、支气管扩张特征:有大量浓痰,收集于玻璃瓶中静置后出现分层
15、支气管扩张的潜在并发症:大咯血、窒息
饮食护理:大量咯血者应禁食,小量咯血者宜进少量温,凉流质饮食,因过冷过热可诱
发加重咯血,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时腹压增加引起再度咯血;
窒息的抢救:立即取头低脚高45°俯卧位,面向一侧,轻拍背部,迅速排出在气道和
口咽部的血块,或直接刺激咽部以咳出血块。必要时用吸痰管进行负压吸
引。给予高浓度吸氧。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16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
杀灭结核杆菌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焚烧
最重要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传染源——痰中带菌的肺结核病人
17
机体对结核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不同反应的现象
18、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方法--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19、结核菌素试验:皮内注射48-72h 后测量皮肤硬结的横径和纵径,平均直径=(横径+纵
径)/2。硬结直径≤4mm 为阴性-;5-9mm 为弱阳性+,10-19mm 为阳性
++;≥20mm 或<20mm 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或淋巴炎为强阳性+++;
阳性结果仅表示曾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不一定患结核病。
20、常用抗结核药物:全杀菌剂——异烟肼H 、利福平R 半杀菌剂—吡嗪酰胺Z; 链霉素S 抑菌剂—乙胺丁醇E
21、链霉素:
注意事项:注意听力变化及有无平衡失调,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进行听
力检查,了解尿常规及肾功能的变化
22、化学治疗的原则
23简称哮喘,是由有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激发因素:环境因素,包括1、吸入性变应原 2、感染 3、食物 4、药物 5、气
候改变、运动、妊娠等
典型表现: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伴哮鸣音
防治方法:使病人脱离变应原的接触
药物治疗:最有效的是糖皮质激素
用药护理: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不良反应少,指导病人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
口咽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除雾器可减少不良反应。口服用药宜在饭
后服用。气雾吸入可减少其口服量,指导病人不得自行减量或停药 ;
茶碱类:静脉注射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注射时间宜在
10min 以上,以防中毒症状发生。
病情观察:加强对急性期病人的监护,尤其夜间和凌晨时哮喘最易发生的时间,
应严密观察有无病情变化。
24、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
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25、触诊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
长。
2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主要),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
27、长期家庭氧疗:鼻导管吸氧,流量为1-2L/min,持续时间>15h/天
28、低流量吸氧公式: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2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0、小细胞肺癌——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
31、原发肿瘤引起的早期症状:咳嗽,表现为无痰或少痰的刺激性咳嗽
32
肺尖部的肺癌又称肺上沟瘤,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
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和胸部少汗或无汗。也
常有压迫臂丛神经造成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
痛,在夜间尤甚。
33、发现肺癌最基本的方法:胸部x 线检查。配合ct 检查明确病灶。
第三章 循环系统
:指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
表现: 1、劳力性呼吸困难(左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端坐呼吸
护理诊断:气体交换受损 休息与体位(多看 p156)
1、有明显呼吸困难患者,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恢复;
2、劳力性呼吸困难者,减少活动量;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高枕卧位或半卧位,加强夜间巡视;
4、端坐呼吸者,试用床上小桌,必要时双腿下垂。
5、注意病人体位的舒适与安全;
6、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适当开窗通风;
7、病人应衣着宽松,盖被轻软,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过度用力。
二、心源性水肿最常见病因:右心衰竭
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常伴有肌张力丧失而跌倒的临床症状。
四、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感染(呼吸道感染)
左心衰临床表现:1、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2、左心衰的最主要的症状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3、肺部湿罗音(主要体征)
右心衰的临床表现:1、以体静脉淤血表现为主;
2、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的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
心功能分级(p163 表3-2 会分辨)
护理诊断及措施:
体液过多:体位:1、有明显呼吸困难者给予高枕卧位或半卧位
2、端坐呼吸者可使用床上小桌,扶桌休息,必要时双腿下垂;
3、伴胸水或腹水者宜采取半卧位;
4、下肢水肿者如无明显呼吸困难,可抬高下肢;
5、注意病人体位的舒适与安全,必要时加以床栏防止坠床。
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
中毒表现:1、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者,呈二联律或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
2、胃肠道反应: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3、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怠倦、视力模糊、黄视、绿视等在用维持量法给药时已相对少见。
中毒处理:1、立即停用洋地黄;
2、低血钾者可口服或静脉补钾,停用排钾利尿剂;
3、纠正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一般禁用电复律,因易致心室颤动;有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静注或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急性心力衰竭抢救配合与护理:
1、体位:立即协助病人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病人常烦躁不安,需要注意安全,谨防跌倒受伤。
2、氧疗:高流量6~8L/min
3、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
4、机械辅助治疗;
5、病情监测: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
6、心理护理;
7、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
五、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又称室早, 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1、提前发生的QRS 波群;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配对间期)恒定;
3、室性期前收缩后可见一次完全性代偿间歇或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4、室性期前收缩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心律失常病人的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2、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3、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4、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
5、避免感染;
6、低血钾症易诱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速,应注意预防、监测与纠正;
7、心动过缓病人因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加重心动过缓。 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1、说明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2、教给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检测病情;
3、告诉病人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有异常时及时就诊;
4、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应急。
六、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呼吸断续,喘息,随后呼吸停止;
3、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
4、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5、心音消失。
心脏骤停后,大部分病人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
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体征:1、心尖移位,明显左下移位;
2心尖搏动呈抬举样;
3、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高调叹气样舒张期杂音;
4、脉压增大:周围血管征常见。
CAHD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九、稳定型心绞痛
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
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症状: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疼痛特点:1、部位:主要在胸骨中上段之后,或心前区,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尺侧无名指和小指;偶有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压迫样、憋闷感或紧缩样感,也可有烧灼感,偶有濒死感;
3、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
油可迅速缓解,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天内发作多次。
心电图特点:多数病人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 段压低,有时出现T 波倒置,在平时有T 波持续倒置的病人,发作时可变为直立。
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首要措施) :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病人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2、药物治疗: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1~2分钟内显效,约30分钟后作用消失。
用药护理:心绞痛发作时给予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用药后3~5分钟仍不缓解可重复使用,每隔5分钟1次,连续3次仍未缓解者,应考ACS(急性冠脉综合征) 的可能,要及时 报告医生。
十、心肌梗死(MI)
急性心梗(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的严重类型。
先兆:1、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2、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3、心绞痛发作硝酸甘油疗效差;
4、心电图显示ST 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 波倒置或增高,即不稳定型心绞痛情况。
疼痛: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熟悉 p214)
解除疼痛:最有效的解除方法:哌替啶(杜冷丁) 、肌注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
心梗发生后24小时内不宜用洋地黄制剂,有右心室梗死的病人应慎用利尿剂。
护理诊断有: 1、疼痛:胸痛;
2、活动无耐力
3、有便秘的危险
4、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
护理措施 疼痛:胸痛
1、休息: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4~12小时内流质饮食,随后过度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给氧:氧流量2~5L/min,
4、心理护理:专人陪伴,多鼓励病人;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调低监视仪器报警声;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是病人镇静。
5、止痛治疗的护理: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6、溶栓治疗护理:遵医嘱应用,6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补充:7、病情监护:安置病人入住CCU ,连续监护心电图,血压,呼吸3~5日8. 协助医生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应尽快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治疗失败6~8小时内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 遵医嘱应用极化液等其他治疗药物:阿司匹林)
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我国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病因:原发性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
制失代偿所致。
最常见的并发症:脑血管的并发症。包括各种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病。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p225 表3-8)
高血压病人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p225 表3-9)理解记忆 知道判断
高血压病人的非药物治疗:
1、控制体重;
2、减少食物中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钾盐的摄入量;
3、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
4、戒烟、限酒;
5、适当运动;
6、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降压药应用原则(书上内容需详看):1、小剂量开始;
2、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3、联合用药;
4、个体化。
降压首选药(高血压危象首选药):硝普钠,能同时直接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与处理(了解):1、使病人了解其表现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 呕吐等;
2、预防方法; 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姿势时动作宜缓慢,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或蒸汽浴,不宜大量饮酒;
3、指导病人在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时采取下肢抬高位平卧,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健康指导中用药指导(看一下即可 p230)
第四章 消化系统
1球部为消化性溃疡好发处
2粪便检查:采集粪便标准的方法:注意标本应新鲜,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清洁干燥,做细菌检查时应用消毒容器盛接粪便,采集标本至无菌试管或特殊的培养器皿送检。一般检查留取蚕豆大粪便,查找寄生虫卵应取鸡蛋样大小,涂片或培养病原体应采取粪便黏液或脓血部分,如粪便外观无异常,则自其表面,深部,多处取材,以提高检出率。隐血试验应在素食3天后留取。
3腹泻的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 2)饮食护理 3)活动与休息 4)用药护理 5)肛周皮肤护理 6)心理护理【具体p276】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胃酸在消化性溃疡起决定性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有关。
7上腹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疼痛部位多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偏右。
8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9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
10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的护理措施:1. 进餐方式 定时进餐,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饱,注意细嚼慢咽 2. 食物选择 营养丰富,易消化 3. 营养监测. ,定期检测体重,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
11死、再生结节性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
12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硬化病因
13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变现:脾大,侧支循环建立与开放,腹水。
(腹水是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变现)
14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晚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本病致死最常见的原因。
15使用利尿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腹水的方法。
16肝移植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晚期肝硬化的最佳治疗方法。
17肝硬化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护理措施重点,饮食护理。【教材329】
18肝硬化的健康指导:疾病知识指导,活动与休息,皮肤护理,用药护理(不能加吃护肝药),照顾者指导。
19
20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
21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便秘,感染,尿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
22肝性脑病意识障碍的护理诊断之去除和避免诱因因素:
1. 清除胃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产生。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忌用肥皂水
2. 避免快速利尿喝大量放腹水。可在放腹水同时补充血浆白蛋白
3. 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
4. 防止及控制感染
5. 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
23(急性胰腺炎--重要)急性胰腺炎的病因:1.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2. 胰管阻塞 3. 酗酒和暴饮暴食 4. 手术与创伤 5.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6. 感染 7. 药物 8. 其他
24腹痛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恶心、呕吐及腹胀;发热;低血压或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5重症急性胰腺炎低血钙时有手足抽搐,提示预后不良。
26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27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时进行禁食及胃肠减压的目的在于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的分泌,以减轻腹痛和腹胀。
28急性胰腺炎疼痛的护理措施 1. 休息与体位 2. 饮食护理 3. 用药护理 【禁用吗啡】(具
体见p347)
29
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30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 或循环血容量的20%,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而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病人生命。
31内镜检查是上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32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护理措施:
1. 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1) 体位与保持呼吸道通畅:大出血是病人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必要时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2) 治疗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输液开始宜快,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肝病病人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宜输新鲜血。准备好急救用品、用物。
(3) 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质、软食,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4) 心理护理
(5) 病情监测:一、监测指标:1. 生命体征2. 精神和意识状态3. 观察皮肤和甲床色泽等
4. 准确记录出入量5. 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以及量6. 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7. 检测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的变化
二、周围循环状况的观察
三、估计出血量: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天出血量>5~10ml;2. 出现黑
便表示每天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出血量超过1000ml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四、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具体内容需熟悉)
第五章泌尿系统
肾炎性水肿: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多发生从颜面部开始 重者可波及全身
肾病性水肿:由长期啊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造成,从下肢部位开始,一般较严重 水肿患者应予以少盐饮食,每天以2~3g为宜。
§水肿患者如何进行皮肤护理?(护理诊断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答:水肿较重的病人应注意衣着柔软、宽松。长期卧床者应嘱其经常变化体位,防止发生压疮;老年体弱者,可协助其翻身或用软垫支撑受压部位。协助病人做好全身皮肤的清洁,清洗时勿过分用力,避免损伤皮肤。肌注时,应将水肿皮肤推向一侧后进针,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部位,以防进针口渗液而发生感染。严重者,避免肌注,可采用静脉途径保证药物准确及时地输入。
排尿障碍: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护理措施及依据多看 p385)
少尿:每天尿量少于400ml 无尿:每天尿量少于100ml 多尿:每天尿量多于25900ml
夜尿增多——夜间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夜间尿量多于750ml
>3.5g/d)、低蛋白血症、
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
尿液检查:尿蛋白定性一般为+++~++++,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3.5g 。尿中可有红细胞、颗粒管型等
诊断要点:根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等临床表现,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即可确定诊断,其中蛋白>3.5g/d)、血浆清蛋白
尿路感染:
病因——主要为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感染途径——90%的致病菌来源于上行感染
膀胱炎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伴耻骨上不适
简称慢性肾衰,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CFR )下降或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原发性(我国最常见的病因)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
化、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等。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可出现水肿或脱水、高钠或低钠血症、高钾或低钾血症、低钙
血症、高磷血症、高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
人体最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
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常见体征:浅表淋巴结肿大
血液病病人继发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口腔
临床血液病诊断和病情观察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血象检查
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增加、血浆凝血因子缺少以及循环血液中抗凝血物质只能加,均可导致出血或出血倾向。
皮肤出血的预防与护理:1、重点在于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
2、保持床单位平整网,被褥衣着软轻;
3、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
4、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过于用力擦洗皮肤;
5、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6、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或温水拭浴降温;
7、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
8、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静脉穿刺时,应避免用力拍打局部皮肤及揉擦局部,结扎压脉带不宜过紧和时间过长;
9、注射或穿刺部位拔针后需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
10、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局部血肿形成。
颅内出血的配合抢救措施:1、体位: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2、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出呕吐物;
3、吸氧;
4、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按医嘱快速静滴或静注20%甘露醇、50%葡萄糖液、地塞米松、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同时进行输血或成分输血;
5、停留尿管;
6、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瞳孔、尿量的变化,做好重病交接班。
护理措诊断及措施:
体温过高:
降温: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如有出血倾向病人禁用酒精或温水拭浴。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男:Hb
女:Hb
妊娠期妇女(婴儿、儿童) :Hb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贫血最突出的体征:皮肤黏膜苍白;
骨髓检查是贫血病因诊断的必要检查方法。
诊断贫血的重点和难点:查明病因,也是有效治疗和预后估计的前提和基础。
根治贫血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
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人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慢性失血。
口服铁剂的应用和指导:1、铁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2、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服,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可服用Vc 、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
3、口服液体铁剂时须用吸管,避免牙染黑;
4、服用铁剂期间,粪便会变黑,做好解释,消除病人顾虑;
5、强调要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或相关病变的发生;
6、铁剂不可空腹服用。
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临床主要表现: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
治疗:雄激素是目前治疗非重型(慢性)再障的常用药,治疗后6个月可见药物治疗的效果 护理:口腔感染的预防和肛周皮肤感染的预防P460——熟悉
白血病
主要表现: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或组织器官的浸润等
特征:外周血中出血形态各异、为数不等的幼稚细胞
分类:1、急性白血病:骨髓和外周血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 2、慢性白血病: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化疗是目前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
化疗时注意:1、合理使用静脉:首选中心静脉置管,如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式静
脉输液港。如果应用外周浅表静脉,尽量选择粗直的静脉。 2、静脉注射时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注射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推注速度要慢,边
推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药物输注完毕再用生理盐水10—20ml 冲洗
后拔针,以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3、联合化疗时,先输注对血管刺激
性小的药物,再输注刺激性发疱性药物
PS :1
2
2、骨髓穿刺检查是急性白血病的必查项目和确诊的依据
31、诱导缓解 2、缓解后治疗
4、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1、停滞 2、回抽 3、评估 4、解毒 5、封闭 6、
涂抹 7、冷敷
由于化学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能被
有效杀灭,因而引起CNSL ,称为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
第七章、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1
2TH )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
3、甲状腺毒症表现——高代谢综合征:病人常有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潮湿、多食善饥、体重显著下降等。
4、甲状腺危象——主要诱因:①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②严重躯体疾病,如心力衰竭、低血糖症、败血症、脑卒中、急腹症或严重创伤等;③口服过量甲状腺激素(TH )制剂;④严重精神创伤;⑤手术中过度挤压甲状腺。
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是临床诊断甲亢的首选指标。
6、甲亢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甲状腺药物、¹³¹I 及手术治疗。
7、甲亢的护理措施——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眼部护理:采取保护措施,预防眼睛受到刺激和伤害。外出戴深色眼睛,减少光线、灰尘和异物的侵害。经常以眼药水湿润眼睛,避免过度干燥;睡前涂抗生素眼膏,眼睑不能闭合者用无菌纱布或眼罩覆盖双眼。指导病人当眼睛有异物感、刺痛或流泪时,勿用手直接揉眼睛,可用0.5%甲基纤维素或0.5%氢化可
的松溶液滴眼,以减轻症状。睡觉或休息时抬高头部使眶内液回流减少,减轻球后水肿。
8、潜在并发症:甲状腺危象——护理措施
(1)避免诱因:指导病人自我心理调整,避免感染、严重精神刺激、创伤等诱发因素。
(2)病情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若原有甲亢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体温>39°)、严重乏力、烦躁、多汗、心悸、心率>140次/分、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脱水等应警惕甲状腺危象发生,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3)紧急处理配合:立即给氧,及时准确给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对症处理:高热者降温,躁动不安着防止受伤,昏迷者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翻身,腹泻者加强肛周护理。
9
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10、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1、1型糖尿病多在30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起病急,症状明显,有自发酮症倾向,对胰岛素敏感。
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病人多肥胖,起病缓慢,部分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常在体检发现高血糖还有代谢综合征表现和家族史。
12、代谢紊乱症候群的临床表现:①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②皮肤瘙痒;③其他症状: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月经失调、便秘、视力模糊。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感染、低血糖。
14、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
1516、糖尿病治疗的五辆马车:健康教育、饮食治疗、运动锻炼、药物治疗、自我检测。其中饮食治疗是基础。
1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1)补液:输液室抢救DKA 的首要和关键措施。通常使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和速度视失水程度而定。
(2)小计量胰岛素治疗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4)防治诱因和处理并发症
18、低血糖的治疗:反复发生低血糖或较长时间的低血糖昏迷可引起脑部损伤,一旦确定病人发生低血糖,应尽快补充糖分,解除脑细胞缺糖症状。神志清醒者可给与约含15~20g糖的糖水、含糖饮料或饼干、面包等,葡萄糖为佳;15分钟后测血糖如仍低于3.9mmol/L,再给予含15g 糖的食物一份。如病情重,神志不清者,应立即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mL,15分钟后测血糖如仍低于3.9mmol/L,继续给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60ml6,或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昏迷病人清醒后,或血糖升至3.9mmol/L以上但距下次就餐时间在1小时以上者,应进食含淀粉或蛋白质食物,以防再度昏迷。并且应继续监测血糖24~48小时,同时注意低血糖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等。
19、胰岛素吸药顺序: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切不可反向操作。
第八章风湿
关节疼痛:是关节受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围,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也可出现此症状
意义: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RA)突出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多数大于1小时,是观察本病活动的重要指标。晨僵持续时间与关节炎症程度呈正比。
护理:鼓励病人早晨起床后行温水浴,或用热水浸泡僵硬的关节,而后活动关节。夜间睡眠戴弹力手套保暖,可减轻晨僵程度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可引起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加重或引起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可诱发精神失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狼疮小体(苏木紫小体)是诊断SLE 的特征依据。
表现:蝶形红斑——是最具特征性的皮肤改变,表现为鼻梁或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
狼疮性肾炎——是最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1、抗核抗体谱:出现在SLE 的有抗核抗体(ANA )、抗双链DNA (dsDNA) 抗体、抗ENA(可提取核抗原) 抗体等;
2、抗Sm 抗体是诊断SLE 的最具标记性抗体,特异性高。
用药: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重症自身疾病的首选药物
皮肤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及皮肤损处局部清洁,不滥用外用药或化妆品,切记挤压、抓搔皮
疹或皮损部位,预防皮损加重或发生感染;使用温水洗脸;外出时可戴宽边帽子,
穿长袖衣及长裤以避免日晒。
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周伟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PS: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IgM 抗体
第九章传染病
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
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
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
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传染病:基本特征(p655需详看):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
感染后免疫
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分类:我国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包括:鼠疫、霍乱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
(能够区别判断以下四种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唤醒,醒后勉强能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后又继续入睡
2、昏睡:较嗜睡重的意识障碍,处于沉睡状态,需较强烈的刺激才能使其觉醒,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3、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和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咳嗽,角膜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中昏迷:对强刺激的反射,角膜,瞳孔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改变
4、深昏迷:外界刺激全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感觉障碍分类:抑制性症状、刺激性症状
感知觉紊乱的日常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防止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受压或机械性刺
激,避免高温或过冷刺激,用热水袋应外包毛巾,水温不宜超过
50℃,且每30min 查看,更换部位,对感觉过敏的病人尽量避免
不必要的刺激
肌力分级:0---肌肉无任何收缩 1---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肌肉收缩引起关节活动,但不能抬起
3---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能抵抗阻力,但未达到正常 5---正常肌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要点:迅速有效止痛是关键,可通过药物治疗,神经节射频电凝术治疗,
封闭治疗,手术治疗
面神经炎治疗: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
面神经炎健康指导:疾病预防指导,疾病知识指导,康复指导(熟悉具体内容P841)
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供血区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 ,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h
护理诊断:有跌倒的危险
安全护理:指导病人发作时卧床休息,枕头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头部的血液供应。仰头或头
部转动时应缓慢且转动幅度不宜过大;频繁发作者避免重体力劳动,沐浴和外出
时应有陪伴;进行散步、慢跑等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改善心脏功能和脑循环。
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和基本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的临床特点:1、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前驱
症状 2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
驱症状或TIA 发作 3、起病缓慢,症状多在10h 或1-2天达高峰 4、
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 5、
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脑梗死急性治疗:应在发病后6h 以内进行早期溶栓使血管再通
脑梗死时躯体活动障碍,甘露醇的用药护理:
1. 选择较粗大的静脉给药,以保证药液能快速滴入。 2. 注意观察用药后病人尿量和尿液颜色,记录24h 出入量。 3. 定时复查尿常规,血生化和肾功能,观察有无药物结晶阻塞肾小管导致血尿,少尿,蛋白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观察有无脱水速度过快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并与高颅压鉴别。
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熟悉即可):1、多见于5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男多于女,冬季发病
率高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无前驱症状 3、起病急,症
状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4 、局灶定位症状有失语、肢体瘫痪,全
脑症状有剧烈头、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 5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2、
3点可与脑梗死区别)
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头颅ct
脑出血治疗原则: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所致的继发损害,促进
神经功能恢复,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具体需了解,p876)
脑疝的抢救措施:立即为病人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或静脉推注
呋塞米,甘露醇应在15-30min 内滴完,避免药物外渗。
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EEG
癫痫的长期规律服药:控制发作后必须长期坚持服药,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一般,全面强
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完全控制4-5年后,失神发作停止半年后可考虑停药,且停药前应有缓慢减量过程,1-1.5年以上无发作者方可停药。
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
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
健康: 根据WHO 的定义,健康是身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
有疾病和虚弱
亚健康: 指人们虽经身体检查没有患有疾病的客观依据,但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
素或倾向,常有虚弱感觉、诸多不适和各种症状的体验。
疾病: 指人的身心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例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患病: 指人对疾病的反应,这种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既反映了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
又反映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影响及病人的文化
背景和信仰等,它既取决于病人本人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周围的人
对他所患疾病的认知和态度。
COPD :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
逆时,则诊断为COPD 。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
塞,导致支气管组织结构较严重的病理破坏而引起支气管腔的扩张和变形。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性结核。
结核球: 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空
洞内干酪物质不能排出,凝成球形病灶,称“结核球”。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
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
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
是由于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
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
右心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
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不同刺激的平滑肌收缩反应增高,是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
因素。
肺炎: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引起。 肺炎球菌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或称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引起,约占
医院外获得性肺炎的半数以上。
肺脓肿: 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肺实质坏死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化脓性炎
症,继而坏死、液化,由肉芽组织包绕形成脓肿。
呼吸衰竭: 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
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两者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急性肺
损伤和(或)ARDS 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
性呼吸困难。
用力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用力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500ml ,女性约为2500ml 体位引流: 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变态反应: 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
敏感反应称为变态反应,为第IV 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Koch 现象: 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通气/血流比例: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总血流量之比(Va/Q), 正常成
人安静时约为4L/5L=0.8
机械通气: 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
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心源性呼吸困难:是指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病人呼吸时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
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心源性哮喘: 又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于睡眠中突然间憋气而惊醒,并
被迫坐起,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
心源性晕厥: 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
而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常伴有体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一定的体位。
心力衰竭: 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
综合征。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
但不一定同时出现。
心律失常: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律、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病窦综合征: 由于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阴、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
心肌病。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入心室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可发生在心房、房室
交界、房室束、双束等部位。
心脏骤停: 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s
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电复律: 是在短时间内向心脏施高压强电流,使心肌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性快速
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冠心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
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
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 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
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际致心肌坏死。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危象: 在高血压病程中,血压显著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出现头痛、烦躁、眩
晕、心悸、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
高血压脑病: 表现为血压极度升高的同时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轻者可仅有烦
躁、意识模糊,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电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
之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
地搏动。
PTCA : 是用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
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
窦性心律: 正常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律。
期前收缩: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
控制心脏收缩。
消化性溃疡: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hc ulcer,GU)和十二
指肠溃疡(dudernal ulcer,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
关而得名,多数消化性溃疡有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上腹痛的特点。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引起,感染途径有:经中感染和血行传播。其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全身
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re coliti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病变主
要位于大肠的粘膜与粘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病情
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
肝硬化: 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
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增生,致使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
形成,致使肝内血受累,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感染等严重并发
症。
肝性脑病(heptic encephalopathy,HE )过去称肝昏迷(hepatic coma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
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主要继发于体内
其它部位的结核病。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age)是指Treitz 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
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
出血。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
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血和尿淀粉酶增高,
重症伴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us):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的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胃粘
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有明显糜烂和出血时又称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
炎(acuteerosive and hemorrhagenic gastritis)。
腹胀: 是一种腹部胀满,膨隆的不适感,可由胃肠道积气、积食或积粪、腹水、气腹、
腹腔内肿物、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亦可由低钾血钾症所致。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
有一过性的肾脏损害。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特
点为病程长,病情缓慢,最终可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 是各种肾脏疾病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3.5g/d以上)、低蛋白血症(血浆白
蛋白低于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基本功能而出现的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尿路感染: 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
弥散: 在布朗运动作用下,溶质从半透膜高的一侧向半透膜低的一侧移动。最后达
到膜两侧浓度的平衡。
渗透: 水分依赖半透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从低渗透浓度向高渗透浓度侧移动,称渗
透。
超滤: 水依赖膜两侧的压力梯度从高压侧向低压侧滤出的过程称为超滤。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简称肾性骨病,可出现纤维素性骨炎、尿毒症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
骨硬化症,但有症状者少见,早期诊断主要靠骨活组织检查。
失衡综合症:是指在透析开始1小时或数小时后出的以神经、精神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常持续数小时到24小时后逐渐消失。
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病变主要侵犯双肾肾
小球的疾病。
真性菌尿: 是指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落≥105/ml,如能排除假阳性则为
真性菌尿。
尿毒症面容: 是指面部肤色常较深且萎黄,有轻度浮肿感。
Anemia : 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 )、红细胞计数(RBC )和(或)
血细胞比容(HCT )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
床症状。
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 溶血性疾病: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仍能代偿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
溶血性疾病。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的结构完整性遭受破坏,在循环血流中即被破坏,称为血管内溶血。
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临床症
状多较严重。
血管外溶血:轻微异常的红细胞可被脾阻留而清除,显著异常的红细胞 除由脾清除外也可
被其他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清除,称为血管外溶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少和(或)功能障碍所引起
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Iron deficiency anemia :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总铁结合力:血浆中能够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总铁结合力。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
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临床表现主要
为皮肤紫癜或粘膜出血、关节痛、腹痛及肾脏损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
性疾病。主要由于血小板受到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
IDC : 是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在
某些致病因素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
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出血、
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白血病“裂孔”现象:多数白血病病人的骨髓象呈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有关系列的
原始细胞和(或)幼稚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
的成熟细胞,形成所谓的“裂孔”现象。
完全缓解: 即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象的白细胞分类中无幼稚细胞;骨髓象中相
关系列的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之和<5%。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
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慢粒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早期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
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点为病程发展缓慢,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且不成
熟,脾明显肿大。
白血病(leukemia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
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
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由于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存活时间延长而大量积聚在骨
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
淋巴瘤(lymphoma ):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
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发生障碍,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
组疾病。任何原因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和凝
血功能障碍,均可能导致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系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简称血液病。
糖尿病: 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得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水化合物
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旧病可引起多
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
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
乱。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糖尿病足: 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统称为糖尿病病足。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肿。本病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表
现,不包括甲状腺炎或肿瘤,常由于某种原因阻碍甲状腺激素合成而导致代偿
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可呈地方性分布,常为缺碘所致,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
散发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也可呈散发性分布,同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或致甲
状腺肿物质所致。
Graves 病: 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或Basedow 病,是一种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
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除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症群外,尚有突眼、
胫前粘液性水肿以为指端粗厚等。
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眼征、甲状腺肿及高代谢症群均不明
显。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明显消瘦,有时仅有腹泻、
厌食等消化系症状,有时仅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纤颤,年老
者可合并心绞痛、心肌梗塞,则更易与冠心病相混淆。由于长期甲亢未能得到
及时诊断与治疗而易发生危象。
葡萄糖耐量异常:是指某些人空腹血糖虽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所需浓度,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
试验中,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140—200mg/dl)之间,处于正常与
糖尿病之间。这些病人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图异常
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一般人群为高。
雷诺现象: 指在原发病基础上,手足皮肤出现的苍白、紫绀、潮红的三相顺序颜色变化。 晨僵: 指病人晨起以前,或病人没有活动的一段静止时间内,当开始活动时出现的一
种关节局部不适、不灵便感。
风湿性疾病: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等以内科治疗为主
的一组疾病。
风湿: 是指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有全身多系统、多种器官损害的
症状。SLE 病人血清具有以抗核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病程以病情缓
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是对关节功能破坏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一种主要侵及关节,以慢性、对称
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出现
磁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传染病: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和病原体
的作用及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
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或排
除,不产生病理变化,也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
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
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
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
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
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当机体免疫
功能下降时,导致机体发病,见于结核病,疟疾等。
传染性: 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易感者: 在传染病学中,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潜伏期: 在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 从起病到该病明显症状开始为止的一段时间为前驱期。
恢复期: 人体免疫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症状、体征,
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复发: 有些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
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再度出现初发病的症状,称为复发。
再燃: 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染途径: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隔离: 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
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严密隔离: 用于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防止空气和接触传播。
弛张热: 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
热等。
间歇热: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和正常体温之间,见于疟疾,败血症。
回归热: 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间歇体温正常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等。 消毒: 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是切断传播途径
的重要手段。
预防性消毒:指未发现传染源,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所进行的消毒措施,
其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
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终末消毒: 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随时消毒: 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胆-酶分离现象:重型肝炎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ALT 随黄疸迅速加深反而下降,称为胆-酶分
离现象。
母婴传播: 由母亲传给婴儿,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 窗口期: 抗-HB c 出现于HB s Ag 出现后的3—5周,当HB s Ag 已消失,抗-HB s 尚未出现,
只检出抗-HB c ,此阶段称为窗口期。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是指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umol/L;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出血倾向,PTA 低于40%;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精神神经系
统症状;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
系统急性传染病。
噬神经细胞现象:胶质细胞增生,聚集在坏死神经细胞周围,形成胶质小结。胶质细胞,中
性粒细胞侵入神经细胞内,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
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kg肌注,或乙酰普马嗪代替氯丙嗪,每次0.3
—0.5mg/kg,每4—6h 一次,疗程3—5天。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
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野毒株: 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称为野毒株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
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醉酒貌: 出血热病人在发热期,出现颜、颈部、胸部显著充血发红,似喝酒过量的面容,
称醉酒貌。
少尿: 24h 尿量少于400ml 为少尿。
无尿: 24小时尿量少于50ml 为无尿。
移行期: 尿量每天500—2000ml 为移行期。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
传染病。
恙虫病: 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系指由一系列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菌痢样病变,如志贺菌,侵袭性大
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
慢性菌痢: 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廷不愈达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
霍乱: 霍乱是同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传播速度
快。
541液: 每1000ml中含N a CI5g 、,NaHCO 34g g 、KCI-1g ,另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 ,
亦可按0.9%Na CI 550ml 、1.4%Na HCO 3300ml 、10%KCI 10ml 加10%葡萄糖
140ml 的比例组合。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
现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
重者可有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交叉性瘫痪:脑干内的损害可出现病变同侧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和偏身感
觉障碍,称为交叉性瘫痪。
嗜睡: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是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嗜睡,能被唤醒,醒后
可以交流和配合体格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入睡。
昏睡: 昏睡是比嗜睡加重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多次较重的痛觉刺激
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能简单、模糊且不完整地回答问题,自发性言语
少。当外界停止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
浅昏迷: 对针刺或对手压眶上缘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无言语应答,并不能执行简单
的命令。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
变。
面神经炎: 是一中病因未明、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或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最常见的面神经瘫痪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脑供血突然出现一
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通常在几分种内达到高峰,持续5—30分钟后
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但反复发作。
脑梗死: 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所致的脑软化,在脑
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
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
血管腔变狭窄,或在狭窄的基础上性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
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偏瘫、失语。
脑栓塞: 是由各种栓子(血流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
起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总称。
帕金森病: 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静止性震、运动减少、肌强直
和体位不稳为主要临床特征。
癫痫: 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
综合征。根据大脑受累的部位和异常放电扩散的范围,痫性发作可表现为不同
程度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障碍,或兼而有之、每次发作或每种
发作称为痫性发作。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
劳,常于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指由本体感觉、前庭迷路、小脑系统损害所引起的机体维持平衡和协
调不良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部位共济失调可分为三种类型:小脑性
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脊髓性共济失调。
脊髓压迫症:是各种原因的病变引起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收压所出现的受累脊髓以下脊髓
功能障碍的一组病症。病症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横贯性损
害和椎管阻塞。
Bayliss 效应: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Hg范围内发
生改变时仍可维持恒定。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力增高,小动脉收缩,
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称为
Bayliss 效应。
内科护理学概要
更多资料,请访问http://user.qzone.qq.com/798484174/myhome
绪论
1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2、亚健康状态的特点:普遍性,隐匿性,双向性
第二章呼吸系统疾病
1、右主支气管较左主支气管粗,短而陡直,因此异物及吸入性病变如肺脓肿多发生在右侧,
气管插管过深易误入右主支气管
1自然咳痰法:2、痰标本的采集方法: ○病人晨起后用清水多次漱口,以减少口腔杂菌污染,
之后用力咳出深部的第一口痰,并留于加盖的无菌容器中,及时送检,
一般不超过2h ,若病人无痰可用高渗盐水3%-10%超声雾化吸入导
2经环甲膜穿刺气管吸引留取痰标本。
痰。 ○
3借助支气管黏膜上皮纤毛运动和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咳嗽反射,将呼吸道分泌
物经口腔排出体外的动作。
4、痰液颜色:黄绿色浓痰----感染 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肺癌,肺梗死出血 铁锈色痰----肺炎球菌肺炎 红褐色或巧克力色----阿米巴肺脓肿
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 痰有恶臭----厌氧菌感染
5、促进有效排痰的方式:深呼吸,有效咳嗽,气道湿化(超声雾化吸入法),胸部叩击,体
位引流,机械吸痰等胸部物理治疗措施(具体内容p22 需熟悉)
6重力引流。
7、引流时间:根据病变部位,病情和病人状况,每天1-3次,每次15-20min ,一般饭前进
行,早晨清醒后立即进行效果最好,如需餐后进行,为防止反流,恶心,呕
吐,应在餐后1-2h 进行
8
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及肺组织的血管破裂导致出血并经咳嗽动作经口腔排出。
9、咯血分类:痰中带血、少量咯血--每天
大量咯血---每天>500ml,或一次>300ml
10、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因:主要由病毒引起,当机体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如受凉、淋雨、过度疲劳能加
快致病
普通感冒临床特点:起病较急,初期出现咳嗽,咽干,咽痒甚至鼻后滴漏感,继而出现鼻
塞,喷嚏,流涕,2-3天后清水样鼻涕变稠,可伴咽痛,呼吸不畅,流
泪,头疼声嘶等。引起咽鼓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
11、肺炎:
病因:最常见的是感染
治疗:最主要的环节是抗感染治疗
护理措施:体温过高时 1. 监测记录生命体征; 2. 休息与环境:卧床休息,病室保持
安静并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3. 饮食:提供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
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鼓励病人多喝水; 4. 高热护理:采用温水擦浴,冰
帽等物理降温措施,大汗时及时擦拭和更换衣服,避免受凉,遵医嘱使用退
烧药和静脉补液; 5. 口腔护理:鼓励病人经常漱口,口唇疱疹者局部涂抗
病毒药; 6. 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12、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仰卧中凹位
13、肺炎链球菌肺炎--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G
14、支气管扩张特征:有大量浓痰,收集于玻璃瓶中静置后出现分层
15、支气管扩张的潜在并发症:大咯血、窒息
饮食护理:大量咯血者应禁食,小量咯血者宜进少量温,凉流质饮食,因过冷过热可诱
发加重咯血,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时腹压增加引起再度咯血;
窒息的抢救:立即取头低脚高45°俯卧位,面向一侧,轻拍背部,迅速排出在气道和
口咽部的血块,或直接刺激咽部以咳出血块。必要时用吸痰管进行负压吸
引。给予高浓度吸氧。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的准备和配合工作。
16
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慢性传染性疾病
杀灭结核杆菌最简便有效的方法——焚烧
最重要的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传染源——痰中带菌的肺结核病人
17
机体对结核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不同反应的现象
18、确诊肺结核最特异的方法--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
19、结核菌素试验:皮内注射48-72h 后测量皮肤硬结的横径和纵径,平均直径=(横径+纵
径)/2。硬结直径≤4mm 为阴性-;5-9mm 为弱阳性+,10-19mm 为阳性
++;≥20mm 或<20mm 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或淋巴炎为强阳性+++;
阳性结果仅表示曾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并不一定患结核病。
20、常用抗结核药物:全杀菌剂——异烟肼H 、利福平R 半杀菌剂—吡嗪酰胺Z; 链霉素S 抑菌剂—乙胺丁醇E
21、链霉素:
注意事项:注意听力变化及有无平衡失调,用药前和用药后1—2个月进行听
力检查,了解尿常规及肾功能的变化
22、化学治疗的原则
23简称哮喘,是由有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激发因素:环境因素,包括1、吸入性变应原 2、感染 3、食物 4、药物 5、气
候改变、运动、妊娠等
典型表现: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发作性胸闷和咳嗽,伴哮鸣音
防治方法:使病人脱离变应原的接触
药物治疗:最有效的是糖皮质激素
用药护理: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不良反应少,指导病人吸药后及时用清水含漱
口咽部,干粉吸入剂或加用除雾器可减少不良反应。口服用药宜在饭
后服用。气雾吸入可减少其口服量,指导病人不得自行减量或停药 ;
茶碱类:静脉注射时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注射时间宜在
10min 以上,以防中毒症状发生。
病情观察:加强对急性期病人的监护,尤其夜间和凌晨时哮喘最易发生的时间,
应严密观察有无病情变化。
24、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
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25、触诊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
长。
2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主要),慢性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
27、长期家庭氧疗:鼻导管吸氧,流量为1-2L/min,持续时间>15h/天
28、低流量吸氧公式:吸入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
29、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30、小细胞肺癌——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
31、原发肿瘤引起的早期症状:咳嗽,表现为无痰或少痰的刺激性咳嗽
32
肺尖部的肺癌又称肺上沟瘤,易压迫颈部交感神经,引起病侧眼
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和胸部少汗或无汗。也
常有压迫臂丛神经造成腋下为主、向上肢内侧放射的火灼样疼
痛,在夜间尤甚。
33、发现肺癌最基本的方法:胸部x 线检查。配合ct 检查明确病灶。
第三章 循环系统
:指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
表现: 1、劳力性呼吸困难(左心衰最早出现的症状)
2、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3、端坐呼吸
护理诊断:气体交换受损 休息与体位(多看 p156)
1、有明显呼吸困难患者,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利于心功能恢复;
2、劳力性呼吸困难者,减少活动量;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者,高枕卧位或半卧位,加强夜间巡视;
4、端坐呼吸者,试用床上小桌,必要时双腿下垂。
5、注意病人体位的舒适与安全;
6、保持病室安静、整洁、适当开窗通风;
7、病人应衣着宽松,盖被轻软,保持排便通畅,避免排便过度用力。
二、心源性水肿最常见病因:右心衰竭
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常伴有肌张力丧失而跌倒的临床症状。
四、心力衰竭
慢性心衰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因:感染(呼吸道感染)
左心衰临床表现:1、以肺淤血和心排血量降低表现为主;
2、左心衰的最主要的症状是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
3、肺部湿罗音(主要体征)
右心衰的临床表现:1、以体静脉淤血表现为主;
2、右心衰最常见的症状:胃肠道及肝淤血引起的腹胀、纳差、恶心、呕吐等。
心功能分级(p163 表3-2 会分辨)
护理诊断及措施:
体液过多:体位:1、有明显呼吸困难者给予高枕卧位或半卧位
2、端坐呼吸者可使用床上小桌,扶桌休息,必要时双腿下垂;
3、伴胸水或腹水者宜采取半卧位;
4、下肢水肿者如无明显呼吸困难,可抬高下肢;
5、注意病人体位的舒适与安全,必要时加以床栏防止坠床。
潜在并发症:洋地黄中毒
中毒表现:1、最重要的反应是各类心律失常:室性期前收缩(最常见者,呈二联律或三联律)、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
2、胃肠道反应:食欲下降、恶心、呕吐;
3、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怠倦、视力模糊、黄视、绿视等在用维持量法给药时已相对少见。
中毒处理:1、立即停用洋地黄;
2、低血钾者可口服或静脉补钾,停用排钾利尿剂;
3、纠正心律失常:快速性心律失常可用利多卡因或苯妥英钠,一般禁用电复律,因易致心室颤动;有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可用阿托品静注或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
急性心力衰竭抢救配合与护理:
1、体位:立即协助病人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病人常烦躁不安,需要注意安全,谨防跌倒受伤。
2、氧疗:高流量6~8L/min
3、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
4、机械辅助治疗;
5、病情监测: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检查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
6、心理护理;
7、做好基础护理与日常生活护理。
五、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早搏)又称室早, 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1、提前发生的QRS 波群;
2、室性期前收缩与其前面的窦性搏动之间期(配对间期)恒定;
3、室性期前收缩后可见一次完全性代偿间歇或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4、室性期前收缩可孤立或规律出现。
心律失常病人的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1、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诱因及防治知识。
2、嘱病人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3、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
4、戒烟酒,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等,避免饱餐;
5、避免感染;
6、低血钾症易诱发室性期前收缩或室速,应注意预防、监测与纠正;
7、心动过缓病人因避免排便时过度屏气,以免兴奋迷走神经加重心动过缓。 用药指导与病情监测:1、说明按医嘱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要性,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擅自改用其他药物;
2、教给病人自测脉搏的方法以利于自我检测病情;
3、告诉病人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有异常时及时就诊;
4、对反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危及生命者,教会家属心肺复苏术以备应急。
六、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1、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阵抽搐;
2、呼吸断续,喘息,随后呼吸停止;
3、皮肤苍白或明显发绀,瞳孔散大,大小便失禁;
4、颈、股动脉搏动消失;
5、心音消失。
心脏骤停后,大部分病人将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
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体征:1、心尖移位,明显左下移位;
2心尖搏动呈抬举样;
3、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高调叹气样舒张期杂音;
4、脉压增大:周围血管征常见。
CAHD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管腔狭窄、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九、稳定型心绞痛
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急性循环衰竭等。
基本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症状: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典型疼痛特点:1、部位:主要在胸骨中上段之后,或心前区,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尺侧无名指和小指;偶有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2、性质:常为压迫样、憋闷感或紧缩样感,也可有烧灼感,偶有濒死感;
3、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
4、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渐加重,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
油可迅速缓解,可数天或数周发作一次,亦可一天内发作多次。
心电图特点:多数病人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 段压低,有时出现T 波倒置,在平时有T 波持续倒置的病人,发作时可变为直立。
发作时的治疗:
1、休息(首要措施) :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病人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
2、药物治疗: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化,1~2分钟内显效,约30分钟后作用消失。
用药护理:心绞痛发作时给予病人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用药后3~5分钟仍不缓解可重复使用,每隔5分钟1次,连续3次仍未缓解者,应考ACS(急性冠脉综合征) 的可能,要及时 报告医生。
十、心肌梗死(MI)
急性心梗(AMI)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的严重类型。
先兆:1、发病前数天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
2、以新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
3、心绞痛发作硝酸甘油疗效差;
4、心电图显示ST 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 波倒置或增高,即不稳定型心绞痛情况。
疼痛: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多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持续时间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服用硝酸甘油不缓解。
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熟悉 p214)
解除疼痛:最有效的解除方法:哌替啶(杜冷丁) 、肌注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
心梗发生后24小时内不宜用洋地黄制剂,有右心室梗死的病人应慎用利尿剂。
护理诊断有: 1、疼痛:胸痛;
2、活动无耐力
3、有便秘的危险
4、潜在并发症:猝死、心力衰竭
护理措施 疼痛:胸痛
1、休息:发病12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
2、饮食:4~12小时内流质饮食,随后过度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餐
3、给氧:氧流量2~5L/min,
4、心理护理:专人陪伴,多鼓励病人;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调低监视仪器报警声;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是病人镇静。
5、止痛治疗的护理:给予吗啡或哌替啶止痛,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6、溶栓治疗护理:遵医嘱应用,6小时内使用效果最佳
(补充:7、病情监护:安置病人入住CCU ,连续监护心电图,血压,呼吸3~5日8. 协助医生介入治疗及手术治疗:应尽快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治疗失败6~8小时内行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9. 遵医嘱应用极化液等其他治疗药物:阿司匹林)
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我国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病因:原发性高血压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
制失代偿所致。
最常见的并发症:脑血管的并发症。包括各种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病。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p225 表3-8)
高血压病人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p225 表3-9)理解记忆 知道判断
高血压病人的非药物治疗:
1、控制体重;
2、减少食物中钠盐的摄入量,并增加钾盐的摄入量;
3、减少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和脂肪总量;
4、戒烟、限酒;
5、适当运动;
6、减少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降压药应用原则(书上内容需详看):1、小剂量开始;
2、优先选择长效制剂;
3、联合用药;
4、个体化。
降压首选药(高血压危象首选药):硝普钠,能同时直接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直立性低血压的预防与处理(了解):1、使病人了解其表现乏力头晕、心悸、出汗、恶心、 呕吐等;
2、预防方法; 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姿势时动作宜缓慢,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或蒸汽浴,不宜大量饮酒;
3、指导病人在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时采取下肢抬高位平卧,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健康指导中用药指导(看一下即可 p230)
第四章 消化系统
1球部为消化性溃疡好发处
2粪便检查:采集粪便标准的方法:注意标本应新鲜,不可混入尿液,盛器应清洁干燥,做细菌检查时应用消毒容器盛接粪便,采集标本至无菌试管或特殊的培养器皿送检。一般检查留取蚕豆大粪便,查找寄生虫卵应取鸡蛋样大小,涂片或培养病原体应采取粪便黏液或脓血部分,如粪便外观无异常,则自其表面,深部,多处取材,以提高检出率。隐血试验应在素食3天后留取。
3腹泻的护理措施:1)病情观察 2)饮食护理 3)活动与休息 4)用药护理 5)肛周皮肤护理 6)心理护理【具体p276】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胃酸在消化性溃疡起决定性作用,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
有关。
7上腹疼痛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症状,疼痛部位多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偏右。
8消化性溃疡的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穿孔;幽门梗阻;癌变。
9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
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
10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的护理措施:1. 进餐方式 定时进餐,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饱,注意细嚼慢咽 2. 食物选择 营养丰富,易消化 3. 营养监测. ,定期检测体重,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
11死、再生结节性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
12病毒性肝炎是我国最常见的肝硬化病因
13门静脉高压的临床变现:脾大,侧支循环建立与开放,腹水。
(腹水是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最为显著的临床变现)
14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晚期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本病致死最常见的原因。
15使用利尿剂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治疗腹水的方法。
16肝移植是各种原因引起的晚期肝硬化的最佳治疗方法。
17肝硬化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的护理措施重点,饮食护理。【教材329】
18肝硬化的健康指导:疾病知识指导,活动与休息,皮肤护理,用药护理(不能加吃护肝药),照顾者指导。
19
20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昏迷。
21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大量排钾利尿和放腹水,催眠镇静药和麻醉药,便秘,感染,尿毒症,低血糖,外科手术。
22肝性脑病意识障碍的护理诊断之去除和避免诱因因素:
1. 清除胃肠道内积血,减少氨的产生。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性溶液灌肠,忌用肥皂水
2. 避免快速利尿喝大量放腹水。可在放腹水同时补充血浆白蛋白
3. 避免应用催眠镇静药,麻醉药
4. 防止及控制感染
5. 保持排便通畅,防止便秘。
23(急性胰腺炎--重要)急性胰腺炎的病因:1. 胆石症与胆道疾病 2. 胰管阻塞 3. 酗酒和暴饮暴食 4. 手术与创伤 5. 内分泌与代谢障碍 6. 感染 7. 药物 8. 其他
24腹痛为急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和首发症状;恶心、呕吐及腹胀;发热;低血压或休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5重症急性胰腺炎低血钙时有手足抽搐,提示预后不良。
26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3倍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27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时进行禁食及胃肠减压的目的在于减少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的分泌,以减轻腹痛和腹胀。
28急性胰腺炎疼痛的护理措施 1. 休息与体位 2. 饮食护理 3. 用药护理 【禁用吗啡】(具
体见p347)
29
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
30上消化道急性大量出血一般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过1000ml 或循环血容量的20%,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常伴有血容量减少而引起急性周围循环衰竭,严重者导致失血性休克而危及病人生命。
31内镜检查是上消化道出血定位、定性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32上消化道出血的基本护理措施:
1. 潜在并发症:血容量不足。
(1) 体位与保持呼吸道通畅:大出血是病人取平卧位并将下肢略抬高,以保证脑部供血。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或误吸;必要时用负压吸引器清除气道内分泌物、血液或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2) 治疗护理:立即建立静脉通道。配合医生迅速准确地输血、输液各种止血治疗及用药等抢救措施。输液开始宜快,避免因输液、输血过多、过快而引起急性肺水肿。肝病病人忌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宜输新鲜血。准备好急救用品、用物。
(3) 饮食护理:急性大出血伴恶心、呕吐者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质。出血停止后改为营养丰富,易消化、无刺激性半流质、软食,少量多餐,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4) 心理护理
(5) 病情监测:一、监测指标:1. 生命体征2. 精神和意识状态3. 观察皮肤和甲床色泽等
4. 准确记录出入量5. 观察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以及量6. 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
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等7. 检测血清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的变化
二、周围循环状况的观察
三、估计出血量: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每天出血量>5~10ml;2. 出现黑
便表示每天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出血量超过1000ml ,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四、继续或再次出血的判断(具体内容需熟悉)
第五章泌尿系统
肾炎性水肿:由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多发生从颜面部开始 重者可波及全身
肾病性水肿:由长期啊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造成,从下肢部位开始,一般较严重 水肿患者应予以少盐饮食,每天以2~3g为宜。
§水肿患者如何进行皮肤护理?(护理诊断中: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答:水肿较重的病人应注意衣着柔软、宽松。长期卧床者应嘱其经常变化体位,防止发生压疮;老年体弱者,可协助其翻身或用软垫支撑受压部位。协助病人做好全身皮肤的清洁,清洗时勿过分用力,避免损伤皮肤。肌注时,应将水肿皮肤推向一侧后进针,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穿刺部位,以防进针口渗液而发生感染。严重者,避免肌注,可采用静脉途径保证药物准确及时地输入。
排尿障碍:包括尿频、尿急、尿痛(护理措施及依据多看 p385)
少尿:每天尿量少于400ml 无尿:每天尿量少于100ml 多尿:每天尿量多于25900ml
夜尿增多——夜间尿量超过白天尿量或夜间尿量多于750ml
>3.5g/d)、低蛋白血症、
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并发症:——感染
尿液检查:尿蛋白定性一般为+++~++++,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3.5g 。尿中可有红细胞、颗粒管型等
诊断要点:根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水肿等临床表现,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即可确定诊断,其中蛋白>3.5g/d)、血浆清蛋白
尿路感染:
病因——主要为细菌感染所致,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其中以大肠杆菌最常见。 感染途径——90%的致病菌来源于上行感染
膀胱炎
: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伴耻骨上不适
简称慢性肾衰,指各种原发性或继发性慢性肾脏病进行性进展引起肾小球滤过率(CFR )下降或肾功能损害,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原发性(我国最常见的病因)和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
化、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血管疾病、遗传性肾病等。
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可出现水肿或脱水、高钠或低钠血症、高钾或低钾血症、低钙
血症、高磷血症、高镁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
人体最主要的造血器官:骨髓
多种恶性血液病的常见体征:浅表淋巴结肿大
血液病病人继发感染最常见的部位:口腔
临床血液病诊断和病情观察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方法:血象检查
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毛细血管脆性或通透性增加、血浆凝血因子缺少以及循环血液中抗凝血物质只能加,均可导致出血或出血倾向。
皮肤出血的预防与护理:1、重点在于避免人为的损伤而导致或加重出血;
2、保持床单位平整网,被褥衣着软轻;
3、避免肢体的碰撞或外伤;
4、沐浴或清洗时避免水温过高和过于用力擦洗皮肤;
5、勤剪指甲,以免抓伤皮肤;
6、高热病人禁用酒精或温水拭浴降温;
7、各项护理操作动作轻柔;
8、尽可能减少注射次数,静脉穿刺时,应避免用力拍打局部皮肤及揉擦局部,结扎压脉带不宜过紧和时间过长;
9、注射或穿刺部位拔针后需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必要时局部加压包扎;
10、注射或穿刺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局部血肿形成。
颅内出血的配合抢救措施:1、体位:立即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
2、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出呕吐物;
3、吸氧;
4、迅速开通两条静脉通道,按医嘱快速静滴或静注20%甘露醇、50%葡萄糖液、地塞米松、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同时进行输血或成分输血;
5、停留尿管;
6、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以及瞳孔、尿量的变化,做好重病交接班。
护理措诊断及措施:
体温过高:
降温:高热病人可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敷前额及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如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如有出血倾向病人禁用酒精或温水拭浴。
贫血的实验室诊断标准:
男:Hb
女:Hb
妊娠期妇女(婴儿、儿童) :Hb
贫血的细胞形态分类:大细胞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正常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贫血最突出的体征:皮肤黏膜苍白;
骨髓检查是贫血病因诊断的必要检查方法。
诊断贫血的重点和难点:查明病因,也是有效治疗和预后估计的前提和基础。
根治贫血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和去除病因。
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成人缺铁性贫血的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病因:慢性失血。
口服铁剂的应用和指导:1、铁剂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2、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服,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可服用Vc 、乳酸或稀盐酸等酸性药物或食物;
3、口服液体铁剂时须用吸管,避免牙染黑;
4、服用铁剂期间,粪便会变黑,做好解释,消除病人顾虑;
5、强调要按剂量、按疗程服药,定期复查相关实验室检查,避免药物过量而引起中毒或相关病变的发生;
6、铁剂不可空腹服用。
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临床主要表现: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进行性贫血感染、出血和全血细胞减少。
治疗:雄激素是目前治疗非重型(慢性)再障的常用药,治疗后6个月可见药物治疗的效果 护理:口腔感染的预防和肛周皮肤感染的预防P460——熟悉
白血病
主要表现:进行性贫血、持续发热或反复感染、出血或组织器官的浸润等
特征:外周血中出血形态各异、为数不等的幼稚细胞
分类:1、急性白血病:骨髓和外周血中以原始和早期幼稚细胞为主 2、慢性白血病: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治疗:化疗是目前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
化疗时注意:1、合理使用静脉:首选中心静脉置管,如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式静
脉输液港。如果应用外周浅表静脉,尽量选择粗直的静脉。 2、静脉注射时
先用生理盐水冲洗,确定注射针头在静脉内方可注入药物,推注速度要慢,边
推边抽回血,确保药物在血管内,药物输注完毕再用生理盐水10—20ml 冲洗
后拔针,以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刺激。 3、联合化疗时,先输注对血管刺激
性小的药物,再输注刺激性发疱性药物
PS :1
2
2、骨髓穿刺检查是急性白血病的必查项目和确诊的依据
31、诱导缓解 2、缓解后治疗
4、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1、停滞 2、回抽 3、评估 4、解毒 5、封闭 6、
涂抹 7、冷敷
由于化学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隐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能被
有效杀灭,因而引起CNSL ,称为白血病髓外复发的主要根源。
第七章、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
1
2TH )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
3、甲状腺毒症表现——高代谢综合征:病人常有疲乏无力、怕热多汗、皮肤潮湿、多食善饥、体重显著下降等。
4、甲状腺危象——主要诱因:①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放射性碘治疗等;②严重躯体疾病,如心力衰竭、低血糖症、败血症、脑卒中、急腹症或严重创伤等;③口服过量甲状腺激素(TH )制剂;④严重精神创伤;⑤手术中过度挤压甲状腺。
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是临床诊断甲亢的首选指标。
6、甲亢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甲状腺药物、¹³¹I 及手术治疗。
7、甲亢的护理措施——有组织完整性受损的危险——眼部护理:采取保护措施,预防眼睛受到刺激和伤害。外出戴深色眼睛,减少光线、灰尘和异物的侵害。经常以眼药水湿润眼睛,避免过度干燥;睡前涂抗生素眼膏,眼睑不能闭合者用无菌纱布或眼罩覆盖双眼。指导病人当眼睛有异物感、刺痛或流泪时,勿用手直接揉眼睛,可用0.5%甲基纤维素或0.5%氢化可
的松溶液滴眼,以减轻症状。睡觉或休息时抬高头部使眶内液回流减少,减轻球后水肿。
8、潜在并发症:甲状腺危象——护理措施
(1)避免诱因:指导病人自我心理调整,避免感染、严重精神刺激、创伤等诱发因素。
(2)病情监测:观察生命体征和神志变化。若原有甲亢症状加重,并出现发热(体温>39°)、严重乏力、烦躁、多汗、心悸、心率>140次/分、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脱水等应警惕甲状腺危象发生,立即报告医师并协助处理
(3)紧急处理配合:立即给氧,及时准确给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对症处理:高热者降温,躁动不安着防止受伤,昏迷者加强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翻身,腹泻者加强肛周护理。
9
是由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10、糖尿病分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
11、1型糖尿病多在30岁以前的青少年期起病,起病急,症状明显,有自发酮症倾向,对胰岛素敏感。
2型糖尿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成年人和老年人,病人多肥胖,起病缓慢,部分病人可长期无代谢紊乱症状,常在体检发现高血糖还有代谢综合征表现和家族史。
12、代谢紊乱症候群的临床表现:①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②皮肤瘙痒;③其他症状: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减退、月经失调、便秘、视力模糊。
1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感染、低血糖。
14、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
1516、糖尿病治疗的五辆马车:健康教育、饮食治疗、运动锻炼、药物治疗、自我检测。其中饮食治疗是基础。
17、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1)补液:输液室抢救DKA 的首要和关键措施。通常使用生理盐水,补液量和速度视失水程度而定。
(2)小计量胰岛素治疗
(3)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
(4)防治诱因和处理并发症
18、低血糖的治疗:反复发生低血糖或较长时间的低血糖昏迷可引起脑部损伤,一旦确定病人发生低血糖,应尽快补充糖分,解除脑细胞缺糖症状。神志清醒者可给与约含15~20g糖的糖水、含糖饮料或饼干、面包等,葡萄糖为佳;15分钟后测血糖如仍低于3.9mmol/L,再给予含15g 糖的食物一份。如病情重,神志不清者,应立即给予静脉注射50%葡萄糖20mL,15分钟后测血糖如仍低于3.9mmol/L,继续给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60ml6,或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昏迷病人清醒后,或血糖升至3.9mmol/L以上但距下次就餐时间在1小时以上者,应进食含淀粉或蛋白质食物,以防再度昏迷。并且应继续监测血糖24~48小时,同时注意低血糖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等。
19、胰岛素吸药顺序: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再抽吸长效胰岛素,然后混匀。切不可反向操作。
第八章风湿
关节疼痛:是关节受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围,日间长时间静止不动也可出现此症状
意义:晨僵是类风湿关节炎(RA)突出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多数大于1小时,是观察本病活动的重要指标。晨僵持续时间与关节炎症程度呈正比。
护理:鼓励病人早晨起床后行温水浴,或用热水浸泡僵硬的关节,而后活动关节。夜间睡眠戴弹力手套保暖,可减轻晨僵程度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可引起医源性库欣综合征,加重或引起消化性溃疡、骨质疏松,可诱发精神失常。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狼疮小体(苏木紫小体)是诊断SLE 的特征依据。
表现:蝶形红斑——是最具特征性的皮肤改变,表现为鼻梁或双颧颊部呈蝶形分布的红斑。
狼疮性肾炎——是最常见和严重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1、抗核抗体谱:出现在SLE 的有抗核抗体(ANA )、抗双链DNA (dsDNA) 抗体、抗ENA(可提取核抗原) 抗体等;
2、抗Sm 抗体是诊断SLE 的最具标记性抗体,特异性高。
用药: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治疗重症自身疾病的首选药物
皮肤护理:注意个人卫生及皮肤损处局部清洁,不滥用外用药或化妆品,切记挤压、抓搔皮
疹或皮损部位,预防皮损加重或发生感染;使用温水洗脸;外出时可戴宽边帽子,
穿长袖衣及长裤以避免日晒。
是一种以慢性对称性周伟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PS:类风湿关节炎实验室检查IgM 抗体
第九章传染病
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病理变化轻微,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
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
过病原体的致病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
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症状、体征。
传染病:基本特征(p655需详看):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特征 4、
感染后免疫
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分类:我国将法定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包括:鼠疫、霍乱
第十章神经系统疾病
(能够区别判断以下四种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病人表现为睡眠时间过度延长,但能被唤醒,醒后勉强能回答问题,停止刺激后又继续入睡
2、昏睡:较嗜睡重的意识障碍,处于沉睡状态,需较强烈的刺激才能使其觉醒,可作含糊,简单而不完全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很快入睡。
3、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可有回避动作和痛苦表情,但不能觉醒;吞咽,咳嗽,角膜反射存在,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
中昏迷:对强刺激的反射,角膜,瞳孔反射减弱,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改变
4、深昏迷:外界刺激全无反应,各种反射消失,生命体征明显改变。
感觉障碍分类:抑制性症状、刺激性症状
感知觉紊乱的日常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防止感觉障碍的身体部位受压或机械性刺
激,避免高温或过冷刺激,用热水袋应外包毛巾,水温不宜超过
50℃,且每30min 查看,更换部位,对感觉过敏的病人尽量避免
不必要的刺激
肌力分级:0---肌肉无任何收缩 1---有轻微收缩,但不能产生动作
2---肌肉收缩引起关节活动,但不能抬起
3---肢体能抵抗重力离开床面,但不能抵抗阻力
4---能抵抗阻力,但未达到正常 5---正常肌力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要点:迅速有效止痛是关键,可通过药物治疗,神经节射频电凝术治疗,
封闭治疗,手术治疗
面神经炎治疗: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
面神经炎健康指导:疾病预防指导,疾病知识指导,康复指导(熟悉具体内容P841)
由颅内动脉病变致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的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表现为供血区神经功能缺失的症状和体征。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 ,多在1小时内恢复,最长不超过24h
护理诊断:有跌倒的危险
安全护理:指导病人发作时卧床休息,枕头不宜过高,以免影响头部的血液供应。仰头或头
部转动时应缓慢且转动幅度不宜过大;频繁发作者避免重体力劳动,沐浴和外出
时应有陪伴;进行散步、慢跑等适当的体育锻炼,以改善心脏功能和脑循环。
脑血栓形成的最常见和基本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的临床特点:1、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前驱
症状 2安静或休息状态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
驱症状或TIA 发作 3、起病缓慢,症状多在10h 或1-2天达高峰 4、
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 5、
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脑梗死急性治疗:应在发病后6h 以内进行早期溶栓使血管再通
脑梗死时躯体活动障碍,甘露醇的用药护理:
1. 选择较粗大的静脉给药,以保证药液能快速滴入。 2. 注意观察用药后病人尿量和尿液颜色,记录24h 出入量。 3. 定时复查尿常规,血生化和肾功能,观察有无药物结晶阻塞肾小管导致血尿,少尿,蛋白尿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表现,观察有无脱水速度过快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低颅压综合征的表现,并与高颅压鉴别。
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熟悉即可):1、多见于50以上有高血压病史者,男多于女,冬季发病
率高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无前驱症状 3、起病急,症
状数分钟或数小时达到高峰 4 、局灶定位症状有失语、肢体瘫痪,全
脑症状有剧烈头、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 5发病时血压明显升高(2、
3点可与脑梗死区别)
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头颅ct
脑出血治疗原则: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减轻血肿所致的继发损害,促进
神经功能恢复,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具体需了解,p876)
脑疝的抢救措施:立即为病人吸氧并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或静脉推注
呋塞米,甘露醇应在15-30min 内滴完,避免药物外渗。
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EEG
癫痫的长期规律服药:控制发作后必须长期坚持服药,不可随意减量或停药。一般,全面强
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完全控制4-5年后,失神发作停止半年后可考虑停药,且停药前应有缓慢减量过程,1-1.5年以上无发作者方可停药。
名词解释
内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病人、
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科学。
健康: 根据WHO 的定义,健康是身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
有疾病和虚弱
亚健康: 指人们虽经身体检查没有患有疾病的客观依据,但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
素或倾向,常有虚弱感觉、诸多不适和各种症状的体验。
疾病: 指人的身心结构和功能上的改变,例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患病: 指人对疾病的反应,这种反应个体差异很大,既反映了机体的病理生理改变,
又反映了病人的心理状态、角色功能、人际关系、价值观的影响及病人的文化
背景和信仰等,它既取决于病人本人对疾病的认知和态度,也反映了周围的人
对他所患疾病的认知和态度。
COPD : 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
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
逆时,则诊断为COPD 。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慢性异常扩张的疾病。由于支气管及其周围组织慢性炎症及支气管阻
塞,导致支气管组织结构较严重的病理破坏而引起支气管腔的扩张和变形。
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和肿大的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合称为原发综合征或原发性结核。
结核球: 干酪样坏死灶部分消散后,周围形成纤维包膜;或空洞的引流支气管阻塞,空
洞内干酪物质不能排出,凝成球形病灶,称“结核球”。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病人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
连续2年或以上,并排除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即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
阻塞性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
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肺纤维化。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chonic pulmonary heart disease)简称慢性肺心病,
是由于组织、肺血管或胸廓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产
生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使右心室扩张和(或)肥厚,伴或不伴
右心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 淋巴细胞、中性粒
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气道高反应性:是指气道对不同刺激的平滑肌收缩反应增高,是哮喘发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
因素。
肺炎: 是指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的炎症,可由病原微生物、理化因素等引起。 肺炎球菌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或称肺炎球菌肺炎,由肺炎链球菌或称肺炎球菌引起,约占
医院外获得性肺炎的半数以上。
肺脓肿: 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肺实质坏死的肺部化脓性感染。早期为肺组织的化脓性炎
症,继而坏死、液化,由肉芽组织包绕形成脓肿。
呼吸衰竭: 简称呼衰,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
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
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急性肺损伤的严重阶段,两者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急性肺
损伤和(或)ARDS 是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导致的急性、进行
性呼吸困难。
用力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用力呼出的气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3500ml ,女性约为2500ml 体位引流: 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
变态反应: 结核杆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分枝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
敏感反应称为变态反应,为第IV 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Koch 现象: 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再感染和初感染所表现不同反应的现象称为Koch 现象 通气/血流比例: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毛细血管总血流量之比(Va/Q), 正常成
人安静时约为4L/5L=0.8
机械通气: 是在病人自然通气和(或)氧合功能出现障碍时,运用器械(主要是呼吸机),
使病人恢复有效通气并改善氧合的方法。
心源性呼吸困难:是指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引起病人呼吸时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并伴
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心源性哮喘: 又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常发生在夜间,于睡眠中突然间憋气而惊醒,并
被迫坐起,呼吸深快,重者可有哮鸣音。
心源性晕厥: 是由于心排血量突然骤减、中断或严重低血压而引起脑供血骤然减少或停止
而出现的短暂意识丧失,常伴有体张力丧失而不能维持一定的体位。
心力衰竭: 是由于心脏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损害心室充盈和射血能力而引起的一组临床
综合征。是一种渐进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
但不一定同时出现。
心律失常: 是指心脏冲动的频律、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 病窦综合征: 由于窦房结病变导致功能障碍,从而产生多种心律失常的综合表现。
肥厚性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阴、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
心肌病。
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冲动从心房传入心室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滞,可发生在心房、房室
交界、房室束、双束等部位。
心脏骤停: 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心脏骤停发生后,由于脑血流的突然中断,10s
左右病人即可出现意识丧失。
心脏电复律: 是在短时间内向心脏施高压强电流,使心肌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性快速
心律失常,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冠心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
病,简称冠心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
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心肌梗死: 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
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际致心肌坏死。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危象: 在高血压病程中,血压显著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出现头痛、烦躁、眩
晕、心悸、恶心、呕吐、视力模糊等症状。
高血压脑病: 表现为血压极度升高的同时伴有严重头痛、呕吐、神志改变,轻者可仅有烦
躁、意识模糊,重者可发生抽搐、昏迷。
人工心脏起搏:是通过人工心脏起搏器发放脉冲电流,通过电线和电极的传导刺激心肌,使
之兴奋和收缩,从而替代正常心脏起搏点,控制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
地搏动。
PTCA : 是用以扩张冠状动脉内径,解除其狭窄,使相应心肌供血增加,缓解症状,
改善心功能的一种非外科手术方法,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最基本手段。
窦性心律: 正常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由窦房结发出冲动引起的心律。
期前收缩: 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指由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过早发出冲动
控制心脏收缩。
消化性溃疡: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thc ulcer,GU)和十二
指肠溃疡(dudernal ulcer,DU)。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
关而得名,多数消化性溃疡有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和节律性上腹痛的特点。
肠结核(intestinal tuberculosis ):是由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主要由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引起,感染途径有:经中感染和血行传播。其症状为腹痛、腹泻、便秘全身
症状和肠外结核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re coliti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疾病。病变主
要位于大肠的粘膜与粘膜下层,主要症状有腹泻、粘液脓血便和腹痛,病情
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
肝硬化: 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
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结缔组织增生,致使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
形成,致使肝内血受累,晚期出现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 、感染等严重并发
症。
肝性脑病(heptic encephalopathy,HE )过去称肝昏迷(hepatic coma ):是严重肝病引起的,
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
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引起,主要继发于体内
其它部位的结核病。
上消化道出血(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age)是指Treitz 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
胃,十二指肠,胰,胆道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
出血。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是指胰腺分泌的消化酶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的化学性炎
症,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血和尿淀粉酶增高,
重症伴腹膜炎、休克等并发症。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us):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的炎症,主要病理改变为胃粘
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有明显糜烂和出血时又称为急性糜烂出血性胃
炎(acuteerosive and hemorrhagenic gastritis)。
腹胀: 是一种腹部胀满,膨隆的不适感,可由胃肠道积气、积食或积粪、腹水、气腹、
腹腔内肿物、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亦可由低钾血钾症所致。
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起病急,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特征的肾脏疾病,可伴
有一过性的肾脏损害。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临床特
点为病程长,病情缓慢,最终可至慢性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 是各种肾脏疾病所致的以大量蛋白尿(3.5g/d以上)、低蛋白血症(血浆白
蛋白低于30g/L)、水肿、高脂血症为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短时间内肾功能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肾实质进行性损害,致使肾脏不能维持基本功能而出现的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尿路感染: 是由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急、慢性炎症。
弥散: 在布朗运动作用下,溶质从半透膜高的一侧向半透膜低的一侧移动。最后达
到膜两侧浓度的平衡。
渗透: 水分依赖半透膜两侧的渗透压梯度从低渗透浓度向高渗透浓度侧移动,称渗
透。
超滤: 水依赖膜两侧的压力梯度从高压侧向低压侧滤出的过程称为超滤。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简称肾性骨病,可出现纤维素性骨炎、尿毒症骨软化症、骨质疏松症和
骨硬化症,但有症状者少见,早期诊断主要靠骨活组织检查。
失衡综合症:是指在透析开始1小时或数小时后出的以神经、精神系统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
常持续数小时到24小时后逐渐消失。
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及病理表现不尽相同,但病变主要侵犯双肾肾
小球的疾病。
真性菌尿: 是指新鲜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菌落计落≥105/ml,如能排除假阳性则为
真性菌尿。
尿毒症面容: 是指面部肤色常较深且萎黄,有轻度浮肿感。
Anemia : 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血红蛋白浓度(Hb )、红细胞计数(RBC )和(或)
血细胞比容(HCT )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值低限的一种常见的临
床症状。
溶血性贫血: 是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多、增速,超过造血补偿能力范围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 溶血性疾病: 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仍能代偿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
溶血性疾病。
血管内溶血: 红细胞的结构完整性遭受破坏,在循环血流中即被破坏,称为血管内溶血。
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输注低渗溶液、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临床症
状多较严重。
血管外溶血:轻微异常的红细胞可被脾阻留而清除,显著异常的红细胞 除由脾清除外也可
被其他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清除,称为血管外溶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数量少和(或)功能障碍所引起
的一类贫血,又称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
Iron deficiency anemia :是体内贮存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
色素性贫血。
总铁结合力:血浆中能够与铁结合的转铁蛋白称为总铁结合力。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由于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
引起广泛的小血管炎,使小动脉和毛细血管通透性、脆性增加,临床表现主要
为皮肤紫癜或粘膜出血、关节痛、腹痛及肾脏损害。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
性疾病。主要由于血小板受到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
IDC : 是严重的出血性综合征,是许多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在
某些致病因素下首先出现短暂的高凝状态,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沉着,形成
广泛的微血栓,继之出现消耗性低凝状态并发继发性纤溶亢进。表现为出血、
栓塞、微循环障碍及溶血等。
白血病“裂孔”现象:多数白血病病人的骨髓象呈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有关系列的
原始细胞和(或)幼稚细胞为主,而较成熟中间阶段的细胞缺如,并残留少量
的成熟细胞,形成所谓的“裂孔”现象。
完全缓解: 即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消失;外周血象的白细胞分类中无幼稚细胞;骨髓象中相
关系列的原始细胞与幼稚细胞之和<5%。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
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各种脏器,抑制正常造血。
慢粒白血病:是一种发生在早期多能造血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殖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
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特点为病程发展缓慢,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且不成
熟,脾明显肿大。
白血病(leukemia ):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
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
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累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由于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存活时间延长而大量积聚在骨
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
淋巴瘤(lymphoma ):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其发生大多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
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正常的止血机制发生障碍,引起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
组疾病。任何原因造成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目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和凝
血功能障碍,均可能导致出血。
血液系统疾病:系指原发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简称血液病。
糖尿病: 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得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除碳水化合物
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和继发性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旧病可引起多
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
功能缺陷及衰竭。重症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
乱。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一定量的胰岛素的生物学反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的一种现象。 糖尿病足: 糖尿病病人因末梢神经病变,统称为糖尿病病足。
单纯性甲状腺肿: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甲状腺肿。本病不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表
现,不包括甲状腺炎或肿瘤,常由于某种原因阻碍甲状腺激素合成而导致代偿
甲状腺肿大。
地方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可呈地方性分布,常为缺碘所致,称为地方性甲状腺肿。
散发性甲状腺肿:单纯性甲状腺肿也可呈散发性分布,同先天性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或致甲
状腺肿物质所致。
Graves 病: 又称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或Basedow 病,是一种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
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除甲状腺肿大和高代谢症群外,尚有突眼、
胫前粘液性水肿以为指端粗厚等。
淡漠型甲亢:多见于老年人。起病隐匿,症状不典型;眼征、甲状腺肿及高代谢症群均不明
显。主要表现为神志淡漠、乏力、嗜睡、反应迟钝、明显消瘦,有时仅有腹泻、
厌食等消化系症状,有时仅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纤颤,年老
者可合并心绞痛、心肌梗塞,则更易与冠心病相混淆。由于长期甲亢未能得到
及时诊断与治疗而易发生危象。
葡萄糖耐量异常:是指某些人空腹血糖虽未达到诊断糖尿病所需浓度,但在口服葡萄糖耐量
试验中,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140—200mg/dl)之间,处于正常与
糖尿病之间。这些病人以后发生糖尿病的危险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心电图异常
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一般人群为高。
雷诺现象: 指在原发病基础上,手足皮肤出现的苍白、紫绀、潮红的三相顺序颜色变化。 晨僵: 指病人晨起以前,或病人没有活动的一段静止时间内,当开始活动时出现的一
种关节局部不适、不灵便感。
风湿性疾病: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膜、韧带等以内科治疗为主
的一组疾病。
风湿: 是指关节、关节周围软组织、肌肉、骨出现的慢性疼痛。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临床表现有全身多系统、多种器官损害的
症状。SLE 病人血清具有以抗核体为主的大量不同的自身抗体。病程以病情缓
解和急性发作交替为特点。
类风湿关节炎:是对关节功能破坏性最强的疾病之一;是一种主要侵及关节,以慢性、对称
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的多系统性炎症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功能下降。当炎症破坏软骨和骨质时,出现
磁的畸形和功能障碍。
传染病: 传染病是一组由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 感染是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此过程和病原体
的作用及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有关。
病原体被消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将病原体消灭或排
除,不产生病理变化,也不引起任何临床症状。
隐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病理变化轻微,临床
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显性感染: 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
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使机体发生组织损伤,导致病理改变,出现临床特有的
症状,体征。
病原携带状态: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不断排出体外,成为重要的传染
源,而人体不出现任何疾病状态的整个时期。
潜伏性感染: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某个部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病原体局限而不
引起机体发病但又不能将病原体完全清除,病原体潜伏于机体内,当机体免疫
功能下降时,导致机体发病,见于结核病,疟疾等。
传染性: 病原体由宿主体内排出,经一定途径传染给另一个宿主,这种特性称为传染性。 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易感者: 在传染病学中,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潜伏期: 在病原体侵入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前驱期: 从起病到该病明显症状开始为止的一段时间为前驱期。
恢复期: 人体免疫力增加到一定程度,体内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终止,病人症状、体征,
基本消失,临床上称为恢复期。
复发: 有些传染病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由于潜伏于体内的病原
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再度出现初发病的症状,称为复发。
再燃: 当病情进入恢复期时,体温尚未稳定恢复至正常,又再发热,称为再燃。 传染源: 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将其排出体外的人或动物。
传染途径: 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途径。
隔离: 将传染病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安置在指定的地方,与健康人和非传染病人分开,
便于集中治疗和护理,防止传染和扩散。
严密隔离: 用于高度传染性及致死性的传染病,防止空气和接触传播。
弛张热: 24小时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见于伤寒缓解期,流行性出血
热等。
间歇热: 24小时内体温波动于高热和正常体温之间,见于疟疾,败血症。
回归热: 骤起高热,持续数日,间歇体温正常数日,高热重复出现,见于回归热等。 消毒: 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杀灭环境中的病原体,是切断传播途径
的重要手段。
预防性消毒:指未发现传染源,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和人体所进行的消毒措施,
其目的是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疫源地消毒:指对目前存在或曾经存在传染源的地区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杀灭由传染源排到
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
终末消毒: 当病人痊愈或死亡后,对其原居住地进行的最后一次彻底的消毒。
随时消毒: 指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消毒。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胆-酶分离现象:重型肝炎时因大量肝细胞坏死ALT 随黄疸迅速加深反而下降,称为胆-酶分
离现象。
母婴传播: 由母亲传给婴儿,主要经胎盘,产道,分娩,哺乳和喂养等方式传播。 窗口期: 抗-HB c 出现于HB s Ag 出现后的3—5周,当HB s Ag 已消失,抗-HB s 尚未出现,
只检出抗-HB c ,此阶段称为窗口期。
重型肝炎: 重型肝炎是指黄疸迅速加深,血清胆红素高于171umol/L;肝脏进行性缩小,
肝臭;出血倾向,PTA 低于40%;迅速出现腹水,中毒性鼓肠;精神神经系
统症状;肝肾综合征,出现少尿甚至无尿,血尿素氮升高等。
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
系统急性传染病。
噬神经细胞现象:胶质细胞增生,聚集在坏死神经细胞周围,形成胶质小结。胶质细胞,中
性粒细胞侵入神经细胞内,形成噬神经细胞现象。
亚冬眠疗法:以氯丙嗪和异丙嗪各0.5—1mg/kg肌注,或乙酰普马嗪代替氯丙嗪,每次0.3
—0.5mg/kg,每4—6h 一次,疗程3—5天。
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
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野毒株: 从自然条件下感染的人或动物体内分离的病毒称为野毒株
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属于病毒出血热中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
然疫源性传染病,鼠为主要传染源。
醉酒貌: 出血热病人在发热期,出现颜、颈部、胸部显著充血发红,似喝酒过量的面容,
称醉酒貌。
少尿: 24h 尿量少于400ml 为少尿。
无尿: 24小时尿量少于50ml 为无尿。
移行期: 尿量每天500—2000ml 为移行期。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全身肌肉,
骨骼和关节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
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所引起的致命性慢性
传染病。
恙虫病: 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系指由一系列病原菌感染引起的菌痢样病变,如志贺菌,侵袭性大
肠杆菌,空肠弯曲菌等。
慢性菌痢: 菌痢病程反复发作或迁廷不愈达2个月以上,即为慢性菌痢。
霍乱: 霍乱是同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经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传播速度
快。
541液: 每1000ml中含N a CI5g 、,NaHCO 34g g 、KCI-1g ,另加50%葡萄糖注射液20ml ,
亦可按0.9%Na CI 550ml 、1.4%Na HCO 3300ml 、10%KCI 10ml 加10%葡萄糖
140ml 的比例组合。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临床表
现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严
重者可有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交叉性瘫痪:脑干内的损害可出现病变同侧的脑神经周围性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和偏身感
觉障碍,称为交叉性瘫痪。
嗜睡: 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期表现,是最轻的意识障碍。病人嗜睡,能被唤醒,醒后
可以交流和配合体格检查,刺激停止后又入睡。
昏睡: 昏睡是比嗜睡加重的意识障碍,病人持续处于睡眠状态。多次较重的痛觉刺激
或较响的言语刺激方可唤醒,能简单、模糊且不完整地回答问题,自发性言语
少。当外界停止刺激后立即进入熟睡。
浅昏迷: 对针刺或对手压眶上缘有痛苦表情及躲避反应,无言语应答,并不能执行简单
的命令。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及生命体征无明显改
变。
面神经炎: 是一中病因未明、急性发病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或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最常见的面神经瘫痪疾病。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供血不足,导致脑供血突然出现一
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症状通常在几分种内达到高峰,持续5—30分钟后
恢复。最长不超过24小时,但反复发作。
脑梗死: 也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缺血而发生坏死所致的脑软化,在脑
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
脑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颅内外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壁发生病理改变,
血管腔变狭窄,或在狭窄的基础上性形成血栓,造成脑局部急性血流中断、缺
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偏瘫、失语。
脑栓塞: 是由各种栓子(血流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引
起血流中断而出现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由各种原因所致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总称。
帕金森病: 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以静止性震、运动减少、肌强直
和体位不稳为主要临床特征。
癫痫: 是一组反复发作的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
综合征。根据大脑受累的部位和异常放电扩散的范围,痫性发作可表现为不同
程度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自主神经障碍,或兼而有之、每次发作或每种
发作称为痫性发作。
重症肌无力:是神经-肌肉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易疲
劳,常于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共济失调: 共济失调指由本体感觉、前庭迷路、小脑系统损害所引起的机体维持平衡和协
调不良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根据病因部位共济失调可分为三种类型:小脑性
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脊髓性共济失调。
脊髓压迫症:是各种原因的病变引起脊髓或供应脊髓的血管收压所出现的受累脊髓以下脊髓
功能障碍的一组病症。病症呈进行性发展,最后导致不同程度的脊髓横贯性损
害和椎管阻塞。
Bayliss 效应:脑血管具有自动调节功能,脑血液供应在平均动脉压60~160mmHg范围内发
生改变时仍可维持恒定。血压升高时,小动脉管腔内压力增高,小动脉收缩,
血流量减少;血压下降时,小动脉管腔扩张,血流量增加,这种自动调节称为
Bayliss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