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商州”
——浅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商州》
摘要: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贾平凹的小说《商州》进行解读,揭示贾平凹怎样建立自己的商州世界,以及他对商州这块地方秉持的态度。最后从寻根思潮切入,看《商州》在“寻根文学”中的位置。
关键词:商州 恋爱 改革 金钱 寻根
2012年岁末,贾平凹在《收获》上缓缓地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带灯》。新书的出版无不让我们想起旧作。回顾贾平凹的创作历史:《废都》的大风大浪成就了贾平凹的文名;《秦腔》的众生叫好显示了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贾平凹,他给中国当代文学史贡献最早的还是他的“商州系列”小说。
从《天狗》、《黑氏》到《人极》、《古堡》,贾平凹早年书写陕南穷乡僻壤之地有血有肉的人情冷暖;散文“商州三录”笔墨淡雅,描摹了一个个质朴动人的罕见故事;模仿《聊斋志异》的新笔记小说《太白山记》,写鬼谈怪,凸显了贾平凹另一种鬼魅叙事的秉义。这些散落在商州山水间的“碎石”积少成多,终筑造起《商州》这本集大成之作。很多批评家可能认为《浮躁》才是贾平凹“商州”书写的扛鼎之作,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浮躁》虽然也以“商州”为背景,但小说的故事性太强,让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可能会沉浸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上而忘记了体验“商州”的远山野情。那这部描写“商州”的小说又有哪里可以被认为是在描写“商州”呢?
长篇小说《商州》却不同,贾平凹在这个小说中似乎穷尽了他所有的商州资源,为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一个独特奇诡的“商州”世界。《商州》之后的《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和《秦腔》、《古炉》,每本小说无论在写作技巧上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已经超过了《商州》,他的《废都》和《秦腔》还开启了中文写作的多个崭新维度[1],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去读小说《商州》,我们可能更会为他简单有力地人物刻画,典雅工整地景物描写所动容。即便到《古炉》,贾平凹的白描已经炉火纯青,但人物的单向度化、瞬时化实在是有些让人感到会不会是太随意了些(以贾平凹今天的声望和地位他怎么写都没有被退稿的危机)?《商州》这本贾平凹长篇处女作无不透露出他的野心勃勃。《商州》之后的所有和“商州”稍有瓜葛的小说,都或隐或显地能看见这本《商州》的影子。
一
《商州》这本小说发表于1984年,比“寻根热”还要早一年。小说共分八个单元,从第二到第七单元,每一单元的开篇贾平凹就洋洋洒洒地介绍商州的一个地方:武关、山阳、棣花、商县、达坪和照川坪。六个地方风俗各异,人情不同。在这里面,从古至今百怪千奇的传奇神话都让贾平凹一网打尽。无论是民国时土匪白魁抢夺压寨夫人,凶残杀死一商人,逼其妇和他洞房。那妇人假戏真做,在洞房花烛之夜捅死匪首,自己也跳崖自尽。还有买卖妇女,一傻子买一妻子,妇人却与年轻小叔勾搭成奸,二人乱伦迷性,竟鸩兄屠夫,天理不容,后被双双枪毙。这些都只是众多故事中普通的一两个,商州的故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让人读后连连称奇。
这些奇闻异事在贾平凹的笔下信手拈来,放在那里又巧然天成,明明知道那是道听途说,不可真信,但冥冥间又感觉世上就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可到这里贾平凹还未满足,这些商州的奇谭天书只是一个背景,在这之前贾平凹还用悲戚之笔述说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商州后生刘成在商州市与人打架,躲到自己外爷老家漫川,认识皮影剧团的女孩珍子。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后被人多次阻挠,两人命丧华山,另一爱恋珍子的光棍秃子终用“冥婚”的方法成全了二人。贾平凹可谓是继汪曾祺之后处理青年男女朦胧爱情的行家里手。乐而不淫,张弛有度,拿捏男女初恋时忐忑害羞的情感可谓是恰到好处。小说有一段写两人热恋时的场景:
刘成闪进去,珍子就站在门后。他们又抱在了一起,珍子已软成了一根面条,毫无了力气,任着他抱起来,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向床边。她被搁在床上,他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起来。蛐蛐在楼下的草丛里鸣叫了。珍子看见,刘成却站了起来,一步一步从门里走出去了。
[2]
我认为这一段是贾平凹的神来之笔。首先本来“她被搁在床上”这一句话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只要看过《废都》的人我们已经可以想象男欢女爱的好戏就要上演。可是千钧一发,贾平凹让刘成离开,本来隐隐地情色想象让这个动作洗得干干净净。读者读到此刻心灵似乎一下子被净化了,舒爽无比。第二,我们看到当男女之事被搁置之后,贾平凹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暗示着刘成的蠢蠢欲动。蛐蛐在鸣叫。我们完全可以把“蛐蛐”想象成刘成的“阳具”。这个隐喻至关重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成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是有血有肉,并不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高大全形象,人物扁平,毫无欲望所言。所以,从此时此刻商州的刘成已经可以看到西京城中那个著名作家庄之蝶的身影。
这样愈迎又止的爱情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但我认为这样爱情的描写只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让我更为看好的还是这本书中运用了一个
“侦探+恋爱”的模式。小说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刘成如何打人,而是开始写三个警察巩一胜、麻子和顺子来商州追捕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追捕即将上演。但贾平凹只是借用了“侦探”小说的外壳,内里边还是他原汁原味的商州风情。他们三人在商州深林中过夜,遇见能叮死人的花脚蚊子、野猪、大蛇,让人胆战心惊。作者是用他们三人的眼光来打量商州,娓娓道来商州的奇风异俗。他们遇见深夜中在竹排上野合的夫妻,打听到不要命了为了钱来这里的走私贩,看见小村庄百废待兴的糠醛厂,这些都表现着一股朝气,一股欣欣向荣的繁荣之景。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贾平凹不动声色地描写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乡村的变化。这变化正迎合了刘成和珍子至死不渝的自由爱情,无论是谁阻挠,他们还是那样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从第三单元开始这条侦探线就不是主轴了,恋爱成了主要方面。美妙单纯,反映了商州山水间男男女女质朴纯洁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商州所特有的。贾平凹为了凸显这种商州感情的单纯恬静,描写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这有一段写刘成和珍子暧昧地对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在看什么书?”
“《红楼梦》。”
“好看吗?”
她给他点点头„„ [3]
这种描写和上述那个恋爱桥段比起来真是败笔。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式的恋爱模式,浓重的知识分子味道。这是两个农民在谈恋爱吗?我不是说农民就不应该看《红楼梦》,甚至有人会反驳说农民中学问深厚之人大有人在。我承认这一点,但是这点如果放在商州风情中就显得很不恰当了。贾平凹不是在写一部农民如何从文盲变成学者的小说,而是在写两人乡土气息浓重的恋爱。因此《红楼梦》在这里只起到了连接两人感情的作用,我感觉把书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野花、纱巾等效果是异曲同工的。用这么一本伟大的小说来连接两个文化程度不深人的感情,实在是酸到家了。钱钟书在《围城》中讽刺知识分子恋爱的含蓄扭捏就是用书来搭桥:“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给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呢?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4]贾平凹竟然拙劣地用了这个手法。可见当时的贾平凹还未成熟,只是他写作的初期。但我们再仔细想想,为什么贾平凹要用这种文人式地恋爱方式来描写两个农民呢?可见他的用力之深。他太想写好这两个人物了。
二
这两个人物刘成和珍子代表了商州山水间的商州子弟,这也是贾平凹的寄托所在。商州处在那个改革过渡期,那里的人事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了,而是随着
农村新的经济体系调整,泥沙俱下。有些是贾平凹想看到的,但有些贾平凹是不愿看见的,但也发生了。就像小说中那个走商州的隐形叙述者提出的问题:“偏僻闭塞的商州将又是什么个模样在等待他呢?”我认为这才是贾平凹要表达,要写这本小说的原因。
当贾平凹以刘成、珍子完美的爱情故事为寄托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当他在极力赞扬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在那个时候往往是最稀缺的。这也就是贾平凹看到了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弊端。这也是为什么小说在叙述繁荣的农村市场经济时,老是在事件的结尾留下一笔隐忧或不祥。两个走私枸杞子的人死在河中,那里竟成了险滩,传说有水鬼出没;为了河滩上的沙子烧窑赚钱,棣花和刘塬两镇你死我活,最后发展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在照川坪有人偷伐国家树木,不是从崖上掉下摔死,就是被国家管理人员捕拿。这些死伤事故透漏着人性的贪婪和邪恶,而贾平凹认为这些罪孽都是钱带来的。上边种种的死亡当真无疑不和金钱有关,但我们是否注意到导致刘成和珍子这对鸳鸯蝴蝶双双香消玉损的也是金钱惹的祸。
我们是否记得反对他俩在一起最激烈,起到关键拆分作用的就是刘成的外爷董三海。董三海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俩,但刚开始并没有公开地去反对,只是暗地里托秃子到铁嘴李那给刘成说媒。后来一件事情导致了董三海公开和珍子闹翻,甚至辱骂珍子。那是因为刘成偷了他80元钱。刘成痴爱着珍子,受了骗子的当。而董三海却认为是珍子故意让刘成偷的,或者刘成为了给珍子买东西才偷的:
你这身上的衣服哪来的?你和他厮混能不向他要钱?要物?天底下有你这么好的娼妇?你家为什么吃香的穿光的,还不是你娘和你靠卖肉挣来的?刘成偷了我八十元,那八十元干什么去了?[5]
这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贾平凹对董三海这个人其实是秉持批判态度的,他做小生意起家,沾染上了商人重利轻义的性格,把一切伦理关系都看做经济关系。其实这也是贾平凹所警觉的。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最原始最朴素的感情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与资本。这也是他后来《秦腔》那首挽歌的要旨所在:“可农村在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后,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又怎么办呢?”[6]城市和农村一直是贾平凹写作、思考的两大基点。《商州》书中的隐忧还和主人公刘成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们是否注意到刘成其实不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他也是农村进城,在城市里卖饭,用今天的名称叫做“农民工”。可他在城市中是生活不下去的,没办法又逃回了农村,可是农村也不是他待的地方,他不像秃子那样地地道道是个农民,他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了。最后靠着“商州”独特的风景,他到华山去“背尸”。
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贾平凹依靠自己的商州大地,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上又多增添了一个“捞尸者”的新形象。农村的一亩土地两头牛的传统方式已经凋敝,现在兴起的是董三海那样的小商品经济。而贾平凹让他的刘成走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一个他满意的过活。背尸体,单凭体力吃饭,不用文化技术,其实贾平凹怀念地是那个最原始的单靠蛮力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另一个商州故事《怀念狼》一样,那嗜血如麻的恶狼已经绝迹了,人类在进化的顶端渐渐失去了那股贾平凹最推崇的野蛮尚武之力和单纯天真的情怀。
三
在《高老庄》的后记中贾平凹曾说道自己写作、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我终生要感谢的是我生活在商州和西安二地,具有典型的商州民间传统文化和西安官方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作为作家的素养,而在传统文化的其中淫浸愈久,愈知传统文化带给我的痛苦,愈对其中的种种弊害深恶痛绝。”[7]这里贾平凹开宗明义讲到自己的痛苦所在。传统文化的一些糖衣炮弹诱惑着贾平凹,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来抗拒这个“诱惑”。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观念和习俗在慢慢的改变。这种蜕变的阵痛就是贾平凹的心结。贾平凹一方面像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对至诚至真的爱情顶礼膜拜,可是风气变了,这份纯感情被污染了,掺合了杂质。本来单纯的爱情,需要用钱来衡量。他产生了迷惘和矛盾。就像小说中写照川坪镇成为全商州的宗教镇。刚开始镇子很闭塞,信奉宗教的只能彼此通婚,就造成近亲结婚的现象频繁,后代畸形的愈来愈多。话说一家姓黄的人没有办法用“借种”的方式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谁知后来这姓黄之人成为小学校长,用教育的方法破除了宗教的迷信。小说写村镇从“迷信”到“无神论”的转变就隐喻了商州的变化。这种变化看似是好的,其实我认为贾平凹认为这不一定是好的。当人们知道宗教害人的时候,人们“想方设法移迁此地,分散到长坪公路、洛华公路的各个村子去了”,这带来的是人口的迁徙,如此这般,照川坪可能会像《秦腔》中的清风街一样最后剩下老人小孩,衰败下去。这一点贾平凹也考虑到了。
《商州》中珍子工作的变更也是很明显的例子。珍子因为去找刘成,被皮影剧团开除了。后来她就到私营的“龟子班”去唱。从国家演员到私人演员的转变也可以看出“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的衰败。贾平凹就像对“秦腔”的衰落一样痛心不已。所以,我认为贾平凹是反写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不希望变化的。他是对一种即将逝去的传统文化的悼亡和追怀。
我认为“寻根文学”应该肇始于贾平凹的这本长篇小说《商州》。
“寻根文学”开始于《商州》并不代表它就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有些东西往往领风气之先,但并一定是最好、最优秀的。在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认为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上发表《文学的“根”》才是“寻根文学”的宣言,但我认为贾平凹的《商州》在1984年出版,才促使了后边一些作家的创作,比如1985年《爸爸爸》的发表。陈思和在赞扬《爸爸爸》的时候说:“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理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揭露,《爸爸爸》里的文化批判精神特别体现在小说对于民族文化形态中理性迷失的可怕揭示。”[8]本人很认同陈思和的评价,但我们是否注意到《商州》和《爸爸爸》一样也具有对文化劣根性的批判。就像上述对那个近亲结婚宗教迷信的批判。不仅如此,贾平凹还批判现在,对改革或者说对“现代性”的一些东西也产生质疑。只是他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他想回到传统中去,可是回不去了。我想《爸爸爸》这篇小说应该是没有对改革、现在进行一些批判吧?而两小说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在写作手法上。《爸爸爸》是用一种寓言的方式来结构小说的。而贾平凹的《商州》是纯种的现实主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在许多批评家眼中《商州》这本书在寻根思潮中如此无足轻重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甚至今天“现实主义”往往陷入了出力不讨好的境地。批评家都喜爱那些先锋的现代、后现代主义小说,对现实主义嗤之以鼻。这也是为什么路遥的那本《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赢得了口碑,在文学史中却仅仅是个点缀,连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那样的书都能被看好,真是无奈。
在此,我只是对贾平凹《商州》这本书进行了一个个人化的解读,可能会有偏见,但本人是秉持着说心里话的原则的。我无意于为贾平凹的这本书做翻案或抬高,它也不需要我来翻案吹捧。只是“区域文学”这个题目刺激了我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些思考,可能话题离地方文学太远了,但我相信,也有信心自己在这篇文章中还是指出了一些问题。商州的青山绿水似乎纠缠着这些问题,一起前进着、变化着。我们是否还能寻找到原来的商州,我想贾平凹是一直在寻找那土生土长原生态的“商州”。
注释:
[1]参见王德威《废都里的秦腔--论贾平凹》,后遗民写作[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
[2]贾平凹.商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61.
[3]贾平凹.商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54.
[4]钱钟书.围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50.
[5]贾平凹.商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88.
[6]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561.
[7]贾平凹.高老庄[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76.
[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84.
寻找“商州”
——浅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商州》
摘要:本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贾平凹的小说《商州》进行解读,揭示贾平凹怎样建立自己的商州世界,以及他对商州这块地方秉持的态度。最后从寻根思潮切入,看《商州》在“寻根文学”中的位置。
关键词:商州 恋爱 改革 金钱 寻根
2012年岁末,贾平凹在《收获》上缓缓地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带灯》。新书的出版无不让我们想起旧作。回顾贾平凹的创作历史:《废都》的大风大浪成就了贾平凹的文名;《秦腔》的众生叫好显示了贾平凹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之一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贾平凹,他给中国当代文学史贡献最早的还是他的“商州系列”小说。
从《天狗》、《黑氏》到《人极》、《古堡》,贾平凹早年书写陕南穷乡僻壤之地有血有肉的人情冷暖;散文“商州三录”笔墨淡雅,描摹了一个个质朴动人的罕见故事;模仿《聊斋志异》的新笔记小说《太白山记》,写鬼谈怪,凸显了贾平凹另一种鬼魅叙事的秉义。这些散落在商州山水间的“碎石”积少成多,终筑造起《商州》这本集大成之作。很多批评家可能认为《浮躁》才是贾平凹“商州”书写的扛鼎之作,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浮躁》虽然也以“商州”为背景,但小说的故事性太强,让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可能会沉浸在错综复杂的人物纠葛上而忘记了体验“商州”的远山野情。那这部描写“商州”的小说又有哪里可以被认为是在描写“商州”呢?
长篇小说《商州》却不同,贾平凹在这个小说中似乎穷尽了他所有的商州资源,为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了一个独特奇诡的“商州”世界。《商州》之后的《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和《秦腔》、《古炉》,每本小说无论在写作技巧上还是语言运用上都已经超过了《商州》,他的《废都》和《秦腔》还开启了中文写作的多个崭新维度[1],但是我们回过头来去读小说《商州》,我们可能更会为他简单有力地人物刻画,典雅工整地景物描写所动容。即便到《古炉》,贾平凹的白描已经炉火纯青,但人物的单向度化、瞬时化实在是有些让人感到会不会是太随意了些(以贾平凹今天的声望和地位他怎么写都没有被退稿的危机)?《商州》这本贾平凹长篇处女作无不透露出他的野心勃勃。《商州》之后的所有和“商州”稍有瓜葛的小说,都或隐或显地能看见这本《商州》的影子。
一
《商州》这本小说发表于1984年,比“寻根热”还要早一年。小说共分八个单元,从第二到第七单元,每一单元的开篇贾平凹就洋洋洒洒地介绍商州的一个地方:武关、山阳、棣花、商县、达坪和照川坪。六个地方风俗各异,人情不同。在这里面,从古至今百怪千奇的传奇神话都让贾平凹一网打尽。无论是民国时土匪白魁抢夺压寨夫人,凶残杀死一商人,逼其妇和他洞房。那妇人假戏真做,在洞房花烛之夜捅死匪首,自己也跳崖自尽。还有买卖妇女,一傻子买一妻子,妇人却与年轻小叔勾搭成奸,二人乱伦迷性,竟鸩兄屠夫,天理不容,后被双双枪毙。这些都只是众多故事中普通的一两个,商州的故事林林总总,五花八门,让人读后连连称奇。
这些奇闻异事在贾平凹的笔下信手拈来,放在那里又巧然天成,明明知道那是道听途说,不可真信,但冥冥间又感觉世上就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可到这里贾平凹还未满足,这些商州的奇谭天书只是一个背景,在这之前贾平凹还用悲戚之笔述说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商州后生刘成在商州市与人打架,躲到自己外爷老家漫川,认识皮影剧团的女孩珍子。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两人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后被人多次阻挠,两人命丧华山,另一爱恋珍子的光棍秃子终用“冥婚”的方法成全了二人。贾平凹可谓是继汪曾祺之后处理青年男女朦胧爱情的行家里手。乐而不淫,张弛有度,拿捏男女初恋时忐忑害羞的情感可谓是恰到好处。小说有一段写两人热恋时的场景:
刘成闪进去,珍子就站在门后。他们又抱在了一起,珍子已软成了一根面条,毫无了力气,任着他抱起来,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向床边。她被搁在床上,他却坐在那里,一动不动起来。蛐蛐在楼下的草丛里鸣叫了。珍子看见,刘成却站了起来,一步一步从门里走出去了。
[2]
我认为这一段是贾平凹的神来之笔。首先本来“她被搁在床上”这一句话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只要看过《废都》的人我们已经可以想象男欢女爱的好戏就要上演。可是千钧一发,贾平凹让刘成离开,本来隐隐地情色想象让这个动作洗得干干净净。读者读到此刻心灵似乎一下子被净化了,舒爽无比。第二,我们看到当男女之事被搁置之后,贾平凹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暗示着刘成的蠢蠢欲动。蛐蛐在鸣叫。我们完全可以把“蛐蛐”想象成刘成的“阳具”。这个隐喻至关重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成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是有血有肉,并不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高大全形象,人物扁平,毫无欲望所言。所以,从此时此刻商州的刘成已经可以看到西京城中那个著名作家庄之蝶的身影。
这样愈迎又止的爱情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在小说中比比皆是。但我认为这样爱情的描写只是这本书的特色之一。让我更为看好的还是这本书中运用了一个
“侦探+恋爱”的模式。小说开始并没有直接写刘成如何打人,而是开始写三个警察巩一胜、麻子和顺子来商州追捕刘成,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追捕即将上演。但贾平凹只是借用了“侦探”小说的外壳,内里边还是他原汁原味的商州风情。他们三人在商州深林中过夜,遇见能叮死人的花脚蚊子、野猪、大蛇,让人胆战心惊。作者是用他们三人的眼光来打量商州,娓娓道来商州的奇风异俗。他们遇见深夜中在竹排上野合的夫妻,打听到不要命了为了钱来这里的走私贩,看见小村庄百废待兴的糠醛厂,这些都表现着一股朝气,一股欣欣向荣的繁荣之景。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贾平凹不动声色地描写出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中国乡村的变化。这变化正迎合了刘成和珍子至死不渝的自由爱情,无论是谁阻挠,他们还是那样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从第三单元开始这条侦探线就不是主轴了,恋爱成了主要方面。美妙单纯,反映了商州山水间男男女女质朴纯洁的感情。这种感情是商州所特有的。贾平凹为了凸显这种商州感情的单纯恬静,描写几乎达到了变态的地步。这有一段写刘成和珍子暧昧地对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你在看什么书?”
“《红楼梦》。”
“好看吗?”
她给他点点头„„ [3]
这种描写和上述那个恋爱桥段比起来真是败笔。典型的文人士大夫式的恋爱模式,浓重的知识分子味道。这是两个农民在谈恋爱吗?我不是说农民就不应该看《红楼梦》,甚至有人会反驳说农民中学问深厚之人大有人在。我承认这一点,但是这点如果放在商州风情中就显得很不恰当了。贾平凹不是在写一部农民如何从文盲变成学者的小说,而是在写两人乡土气息浓重的恋爱。因此《红楼梦》在这里只起到了连接两人感情的作用,我感觉把书换成更具地方特色的野花、纱巾等效果是异曲同工的。用这么一本伟大的小说来连接两个文化程度不深人的感情,实在是酸到家了。钱钟书在《围城》中讽刺知识分子恋爱的含蓄扭捏就是用书来搭桥:“男人肯买糖、衣料、化妆品送给女人,而对于书只肯借给她,不买了送给她,女人也不要他送。这是什么道理呢?借了要还的,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4]贾平凹竟然拙劣地用了这个手法。可见当时的贾平凹还未成熟,只是他写作的初期。但我们再仔细想想,为什么贾平凹要用这种文人式地恋爱方式来描写两个农民呢?可见他的用力之深。他太想写好这两个人物了。
二
这两个人物刘成和珍子代表了商州山水间的商州子弟,这也是贾平凹的寄托所在。商州处在那个改革过渡期,那里的人事已经不再是一成不变了,而是随着
农村新的经济体系调整,泥沙俱下。有些是贾平凹想看到的,但有些贾平凹是不愿看见的,但也发生了。就像小说中那个走商州的隐形叙述者提出的问题:“偏僻闭塞的商州将又是什么个模样在等待他呢?”我认为这才是贾平凹要表达,要写这本小说的原因。
当贾平凹以刘成、珍子完美的爱情故事为寄托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当他在极力赞扬一个东西的时候,这个东西在那个时候往往是最稀缺的。这也就是贾平凹看到了改革开放、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弊端。这也是为什么小说在叙述繁荣的农村市场经济时,老是在事件的结尾留下一笔隐忧或不祥。两个走私枸杞子的人死在河中,那里竟成了险滩,传说有水鬼出没;为了河滩上的沙子烧窑赚钱,棣花和刘塬两镇你死我活,最后发展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在照川坪有人偷伐国家树木,不是从崖上掉下摔死,就是被国家管理人员捕拿。这些死伤事故透漏着人性的贪婪和邪恶,而贾平凹认为这些罪孽都是钱带来的。上边种种的死亡当真无疑不和金钱有关,但我们是否注意到导致刘成和珍子这对鸳鸯蝴蝶双双香消玉损的也是金钱惹的祸。
我们是否记得反对他俩在一起最激烈,起到关键拆分作用的就是刘成的外爷董三海。董三海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俩,但刚开始并没有公开地去反对,只是暗地里托秃子到铁嘴李那给刘成说媒。后来一件事情导致了董三海公开和珍子闹翻,甚至辱骂珍子。那是因为刘成偷了他80元钱。刘成痴爱着珍子,受了骗子的当。而董三海却认为是珍子故意让刘成偷的,或者刘成为了给珍子买东西才偷的:
你这身上的衣服哪来的?你和他厮混能不向他要钱?要物?天底下有你这么好的娼妇?你家为什么吃香的穿光的,还不是你娘和你靠卖肉挣来的?刘成偷了我八十元,那八十元干什么去了?[5]
这才是导致悲剧的真正原因。贾平凹对董三海这个人其实是秉持批判态度的,他做小生意起家,沾染上了商人重利轻义的性格,把一切伦理关系都看做经济关系。其实这也是贾平凹所警觉的。经济大潮冲击下,农村最原始最朴素的感情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利益与资本。这也是他后来《秦腔》那首挽歌的要旨所在:“可农村在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后,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又怎么办呢?”[6]城市和农村一直是贾平凹写作、思考的两大基点。《商州》书中的隐忧还和主人公刘成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们是否注意到刘成其实不是土生土长的城市人,他也是农村进城,在城市里卖饭,用今天的名称叫做“农民工”。可他在城市中是生活不下去的,没办法又逃回了农村,可是农村也不是他待的地方,他不像秃子那样地地道道是个农民,他已经不适应农村的生活了。最后靠着“商州”独特的风景,他到华山去“背尸”。
这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贾平凹依靠自己的商州大地,为中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上又多增添了一个“捞尸者”的新形象。农村的一亩土地两头牛的传统方式已经凋敝,现在兴起的是董三海那样的小商品经济。而贾平凹让他的刘成走了一大圈,终于找到了一个他满意的过活。背尸体,单凭体力吃饭,不用文化技术,其实贾平凹怀念地是那个最原始的单靠蛮力的生活方式。就像他另一个商州故事《怀念狼》一样,那嗜血如麻的恶狼已经绝迹了,人类在进化的顶端渐渐失去了那股贾平凹最推崇的野蛮尚武之力和单纯天真的情怀。
三
在《高老庄》的后记中贾平凹曾说道自己写作、思考问题的切入点:“我终生要感谢的是我生活在商州和西安二地,具有典型的商州民间传统文化和西安官方传统文化孕育了我作为作家的素养,而在传统文化的其中淫浸愈久,愈知传统文化带给我的痛苦,愈对其中的种种弊害深恶痛绝。”[7]这里贾平凹开宗明义讲到自己的痛苦所在。传统文化的一些糖衣炮弹诱惑着贾平凹,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怎样来抗拒这个“诱惑”。
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观念和习俗在慢慢的改变。这种蜕变的阵痛就是贾平凹的心结。贾平凹一方面像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对至诚至真的爱情顶礼膜拜,可是风气变了,这份纯感情被污染了,掺合了杂质。本来单纯的爱情,需要用钱来衡量。他产生了迷惘和矛盾。就像小说中写照川坪镇成为全商州的宗教镇。刚开始镇子很闭塞,信奉宗教的只能彼此通婚,就造成近亲结婚的现象频繁,后代畸形的愈来愈多。话说一家姓黄的人没有办法用“借种”的方式生了一个健康的孩子,谁知后来这姓黄之人成为小学校长,用教育的方法破除了宗教的迷信。小说写村镇从“迷信”到“无神论”的转变就隐喻了商州的变化。这种变化看似是好的,其实我认为贾平凹认为这不一定是好的。当人们知道宗教害人的时候,人们“想方设法移迁此地,分散到长坪公路、洛华公路的各个村子去了”,这带来的是人口的迁徙,如此这般,照川坪可能会像《秦腔》中的清风街一样最后剩下老人小孩,衰败下去。这一点贾平凹也考虑到了。
《商州》中珍子工作的变更也是很明显的例子。珍子因为去找刘成,被皮影剧团开除了。后来她就到私营的“龟子班”去唱。从国家演员到私人演员的转变也可以看出“皮影戏”这种民间艺术的衰败。贾平凹就像对“秦腔”的衰落一样痛心不已。所以,我认为贾平凹是反写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不希望变化的。他是对一种即将逝去的传统文化的悼亡和追怀。
我认为“寻根文学”应该肇始于贾平凹的这本长篇小说《商州》。
“寻根文学”开始于《商州》并不代表它就是“寻根文学”的代表。有些东西往往领风气之先,但并一定是最好、最优秀的。在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认为1985年韩少功在《作家》杂志上发表《文学的“根”》才是“寻根文学”的宣言,但我认为贾平凹的《商州》在1984年出版,才促使了后边一些作家的创作,比如1985年《爸爸爸》的发表。陈思和在赞扬《爸爸爸》的时候说:“小说体现出强烈的主体理性批判精神,对这种文化状态的各种劣根性内容给予深刻揭露,《爸爸爸》里的文化批判精神特别体现在小说对于民族文化形态中理性迷失的可怕揭示。”[8]本人很认同陈思和的评价,但我们是否注意到《商州》和《爸爸爸》一样也具有对文化劣根性的批判。就像上述对那个近亲结婚宗教迷信的批判。不仅如此,贾平凹还批判现在,对改革或者说对“现代性”的一些东西也产生质疑。只是他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他想回到传统中去,可是回不去了。我想《爸爸爸》这篇小说应该是没有对改革、现在进行一些批判吧?而两小说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在写作手法上。《爸爸爸》是用一种寓言的方式来结构小说的。而贾平凹的《商州》是纯种的现实主义。从这点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在许多批评家眼中《商州》这本书在寻根思潮中如此无足轻重了。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甚至今天“现实主义”往往陷入了出力不讨好的境地。批评家都喜爱那些先锋的现代、后现代主义小说,对现实主义嗤之以鼻。这也是为什么路遥的那本《平凡的世界》在读者中赢得了口碑,在文学史中却仅仅是个点缀,连林白《一个人的战争》那样的书都能被看好,真是无奈。
在此,我只是对贾平凹《商州》这本书进行了一个个人化的解读,可能会有偏见,但本人是秉持着说心里话的原则的。我无意于为贾平凹的这本书做翻案或抬高,它也不需要我来翻案吹捧。只是“区域文学”这个题目刺激了我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些思考,可能话题离地方文学太远了,但我相信,也有信心自己在这篇文章中还是指出了一些问题。商州的青山绿水似乎纠缠着这些问题,一起前进着、变化着。我们是否还能寻找到原来的商州,我想贾平凹是一直在寻找那土生土长原生态的“商州”。
注释:
[1]参见王德威《废都里的秦腔--论贾平凹》,后遗民写作[M].台北:麦田出版社,2007
[2]贾平凹.商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61.
[3]贾平凹.商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54.
[4]钱钟书.围城[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150.
[5]贾平凹.商州[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88.
[6]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561.
[7]贾平凹.高老庄[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76.
[8]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