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一、教材内容

《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微机课件。

2、五袋1千克的物品(毛线、苹果、小西红柿、面条、小石子)1大袋桔子。

3、5台盘秤、五盒学具(盒中有标识着不同重量的小食品:

果冻、方便面、火腿肠、蛋黄派、QQ 糖、虾条、袋装奶,两袋500克的精盐------;10个2分硬币,1克重的海绵、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咦,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在它们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在玩翘翘板!

生2:我发现了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使劲也撅不起老虎来!

生3:我发现小刺猬和小乌龟差不多重,所以他俩能玩翘翘板.

师:那也就是说老虎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老虎轻。你还能用轻和重对照其他动物说说吗?(生兴趣盎然的比较)

[评析:利用动画导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师: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用千克做单位,有的用克做单位.

生2:我发现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千克和克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板书:千克和克)

[评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

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了千克和克,

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感悟体验,形成模型

1、认识千克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5袋不同的物品.) 猜猜看,哪一袋最重?

生1:我认为苹果最重.

生2:我认为石子最重.

--------

师:意见不同,那么到底哪一袋最重呢,单凭眼睛观察,能确定吗?(不能) 师:那用什么方法来知道物品的轻重呢?

生1:用手掂一掂.

生2:用秤称一称.

师:还有吗?(生沉默,师举起一条包装好的饼干) 比如------

(生顿悟,立即有很多人举手)

生3:可以看看包装上写的重量.

师:不错,包装好的物品我们可以看看包装上的标识,在这些方法中,称一称要用到秤,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 (课件出示盘称、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这些秤,称什么的?

生1:我在超市见过称菜的电子秤.

生2:我在卖水果的地方见过盘称.

生3: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用来称化肥

--------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主要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先看看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课件演示----盘秤称葡萄的重量。

师:盘称的盘面上还有两个字母kg ,(kg在盘面上闪烁一下) 谁知道什么意思?(千克)非常正确,kg 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板书:kg )

(1)称量并感知1千克

师:请每组派代表上来领一袋物品,回去称一称。称时注意轻拿轻放。 生兴致勃勃的开始称量,师巡视指导。(提醒称时不要把手压在秤上)。 师:称好了吗,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称量的结果?

生汇报称量结果,师贴上物品图。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五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师:噢,重量相同,那什么不同?

生:物品不同,大小也不同。

师:这5袋物品虽然不同,堆的大小也不一样,但他们的重量是相同的,都是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板书:1千克)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拎一拎、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学生很有兴致地掂物品,感知1千克)

(2)小组活动,感受几千克:

师:请坐好,刚刚我们感觉了1千克的重量,想想手中的感觉,好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每一组的桌上都有一袋大米,一捆本子,我们不用称的办法,就用你的手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重?看谁估的比较准?

(学生掂后指名说)

生1:我估计这捆书有4千克。

生2:我估计这袋米有8千克。

---------

师:到底谁估的最准确?那就需要验证! 请看要求:(课件打出活动要求)

1、称一称(注意轻拿轻放)。

2、把称量结果小组长写在包装袋的标签上。

3、称完后,互相掂一掂,说说重量。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称量.

学生汇报称量结果:

一袋米5千克、一捆书3千克、一捆本子2千克

师:除了我们刚才称的这些物品,生活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用千克做单位的,你能例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1:一袋面粉10千克。

生2:我的体重30千克。

师:刚才有的同学例举了自己的体重,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一些同学喊知道一些同学喊不知道)。

师:哦,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没关系,这样吧,每个小组我都给准备了一台人体秤,不知道的抓紧时间称一称,知道的帮着看一下,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学生称量体重并汇报交流)

[评析:感受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然后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展开自己动手反复掂一掂、拎一拎,最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一猜,拎一拎,称一称再掂一掂的过程,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2、认识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桌上物品轻轻放在地上,小组长请把你们组的学具盒拿到桌上放好,(出示2分硬币) 这是一枚2分硬币,现在每个小组也从盒中找出一枚2分硬币,把它轻轻放在盘称的托盘里,称称它是多少千克?(生称量,并小声议论)怎么了?

生1:没有变化。

生2:称不出来。

师:看来,它实在太轻了,用盘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那我们就换一种更 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它,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一台调节好的天平,这是砝码,砝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点击出现g) ,g 是克的

英文缩写(板书:g) 这个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2克。还有其他一些重量不等的砝码。现在我们来称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课件演示):把2分硬币轻轻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你发现了什么?(天平歪了)

再用镊子夹一颗标有一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两边一样平了)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枚2分硬币重1克。

(1)掂一掂,感知一克。

师:非常正确,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一克。请每人找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么个轻法?(学生纷纷说:象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不是没感觉,而是感觉特别轻微,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你象我们都知道的神州6号航天飞船正在研制中,就是为了仅仅增加1克的载重量,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个月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课后查一下。现在大家闭上眼再掂掂1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觉一下1克。

师:知道1克有多重了,想一想,找一找学具盒或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重量和这1克差不多。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

师:了解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思考了一会):我觉得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的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个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办法,找一找你学具袋中物品有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1克和几克。)

指名说:1个果冻重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评析:学习的最好态度与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环节中,提供给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小食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了克。通过实物的提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自主探索的欲望。]

2、单位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是多少克?(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看重多少?(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指板书):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相等)

师板书等号并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师: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不一样)多少个1克是1千克?(1000个1克是1千克)

[评析:在认识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000克=1千克,在读1000克=1千克的时候,师放慢放重单位的读音,突出强调了不同的两个质量单位]

师:也就是说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想一想我们刚

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举起一袋桔子) 称这袋桔子的重量,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千克) 一个桔子呢?(克)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1千克等于1000克,那你知道2千克等于多少克吗?

课件出示练习1:

2千克=()克4千克=()克

3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指名填空。

师:明明的爷爷昨天收到明明写来的一封信,看完后,笑的直不起腰,我们也来看看好吗?谁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练习2: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的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生读很多学生开始笑。

师:同学们也都笑了,谁来说说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很多地方说的不对!

师:哦,哪儿说的不对,能说说吗?

生:鸡蛋60千克那是不可能的。60克还差不多。

师:哦,也就是单位用错了,那还有别的吗?

生:馒头的单位也不对,一袋米才5千克,1个馒头不可能100千克。(其他生也纷纷站起来说)

----------

师:看来,单位用错了会出笑话的,我们可要注意啊!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奖竟猜活动,请看,(出示一个大果冻。)谁想要?(生纷纷举手),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谁猜的最准奖给谁! 指名一组同学上前掂一掂,猜一猜。

生1:我觉的有50克重吧。

生2:我觉的有100克。

生3:我觉得有60克重。

---------

师:把果冻上标识的净含量给生看——65克

师:谁估的最准?

一起指刚才估重60克的同学。该生喜孜孜的拿奖品回去。

继续掂、猜其他的一些小食品和物品重量。

---------

[评析: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从简单的换算到生活故事、再到有奖竞猜,体现了基础性和、趣味性和发展性。尤其是有奖竞猜虽然奖励的是小食品,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刺激,而是学生经过探究体验后的成功产品。使他们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四、小结

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

[总评: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本堂课,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整堂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再陌生;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材料的体验感悟中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活动中克服了理解的难度,水到渠成,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成就的舞台。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堂课,既是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展示,又是教师精于设计、合理指导的呈现。是一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培养能力、发展人本的好课。]

《克和千克》教学实录

一、教材内容

《克和千克》。

二、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能力目标: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实际活动中明显体现;

3、情感目标:学生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微机课件。

2、五袋1千克的物品(毛线、苹果、小西红柿、面条、小石子)1大袋桔子。

3、5台盘秤、五盒学具(盒中有标识着不同重量的小食品:

果冻、方便面、火腿肠、蛋黄派、QQ 糖、虾条、袋装奶,两袋500克的精盐------;10个2分硬币,1克重的海绵、纸片、图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联系生活、感知轻重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喜欢)现在我们一起去动物乐园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动物乐园图)

师:咦,小动物们在干什么? 在它们玩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在玩翘翘板!

生2:我发现了老虎太重了,小松鼠太轻了,小松鼠怎么使劲也撅不起老虎来!

生3:我发现小刺猬和小乌龟差不多重,所以他俩能玩翘翘板.

师:那也就是说老虎比小松鼠重,小松鼠比老虎轻。你还能用轻和重对照其他动物说说吗?(生兴趣盎然的比较)

[评析:利用动画导入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态投入到整堂课的学习当中。]

师:其实不只动物有轻有重,我们生活中很多物品都是有轻有重的,课前老师请同学们调查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品的重量,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火腿肠一根40克.

生3:一袋面粉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1:有的用千克做单位,有的用克做单位.

生2:我发现重的物品用千克,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发现问题,千克和克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的两个表示物品轻重的单位,(板书:千克和克)

[评析: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贴近生活,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学生自己

去从生活中发现不同轻重的物品用的单位不同,从而初步感知了千克和克,

为下面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感悟体验,形成模型

1、认识千克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好东西?(出示5袋不同的物品.) 猜猜看,哪一袋最重?

生1:我认为苹果最重.

生2:我认为石子最重.

--------

师:意见不同,那么到底哪一袋最重呢,单凭眼睛观察,能确定吗?(不能) 师:那用什么方法来知道物品的轻重呢?

生1:用手掂一掂.

生2:用秤称一称.

师:还有吗?(生沉默,师举起一条包装好的饼干) 比如------

(生顿悟,立即有很多人举手)

生3:可以看看包装上写的重量.

师:不错,包装好的物品我们可以看看包装上的标识,在这些方法中,称一称要用到秤,下面我们就先来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秤. (课件出示盘称、电子秤、台秤、弹簧秤、天平)

师: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这些秤,称什么的?

生1:我在超市见过称菜的电子秤.

生2:我在卖水果的地方见过盘称.

生3:我在姥姥家见过磅秤,用来称化肥

--------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这节课我们主要用盘秤来称一些物品的重量,我们先看看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课件演示----盘秤称葡萄的重量。

师:盘称的盘面上还有两个字母kg ,(kg在盘面上闪烁一下) 谁知道什么意思?(千克)非常正确,kg 就是千克的英文缩写(板书:kg )

(1)称量并感知1千克

师:请每组派代表上来领一袋物品,回去称一称。称时注意轻拿轻放。 生兴致勃勃的开始称量,师巡视指导。(提醒称时不要把手压在秤上)。 师:称好了吗,哪个小组说说你们称量的结果?

生汇报称量结果,师贴上物品图。

师:通过称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五袋物品重量相同,都是1千克。

师:噢,重量相同,那什么不同?

生:物品不同,大小也不同。

师:这5袋物品虽然不同,堆的大小也不一样,但他们的重量是相同的,都是1千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板书:1千克)

师:现在我们每人轮流拎一拎、掂一掂,试一试这1千克的感觉,各小组也可以交换物品试一试。(学生很有兴致地掂物品,感知1千克)

(2)小组活动,感受几千克:

师:请坐好,刚刚我们感觉了1千克的重量,想想手中的感觉,好了,现在我来考考大家,每一组的桌上都有一袋大米,一捆本子,我们不用称的办法,就用你的手掂一掂,拎一拎,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重?看谁估的比较准?

(学生掂后指名说)

生1:我估计这捆书有4千克。

生2:我估计这袋米有8千克。

---------

师:到底谁估的最准确?那就需要验证! 请看要求:(课件打出活动要求)

1、称一称(注意轻拿轻放)。

2、把称量结果小组长写在包装袋的标签上。

3、称完后,互相掂一掂,说说重量。

学生活动,师巡视指导称量.

学生汇报称量结果:

一袋米5千克、一捆书3千克、一捆本子2千克

师:除了我们刚才称的这些物品,生活还有许多物品也是用千克做单位的,你能例举出几个例子吗?

生1:一袋面粉10千克。

生2:我的体重30千克。

师:刚才有的同学例举了自己的体重,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的体重吗?(一些同学喊知道一些同学喊不知道)。

师:哦,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没关系,这样吧,每个小组我都给准备了一台人体秤,不知道的抓紧时间称一称,知道的帮着看一下,看哪个小组称的又快又准。(学生称量体重并汇报交流)

[评析:感受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猜一猜引发争论,然后及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索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展开自己动手反复掂一掂、拎一拎,最后称一称的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一猜,拎一拎,称一称再掂一掂的过程,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使知识进一步得到内化和升华。]

2、认识克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桌上物品轻轻放在地上,小组长请把你们组的学具盒拿到桌上放好,(出示2分硬币) 这是一枚2分硬币,现在每个小组也从盒中找出一枚2分硬币,把它轻轻放在盘称的托盘里,称称它是多少千克?(生称量,并小声议论)怎么了?

生1:没有变化。

生2:称不出来。

师:看来,它实在太轻了,用盘称很难称出它的重量。那我们就换一种更 精密的仪器-----天平来称量它,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出示)这是一台调节好的天平,这是砝码,砝码的重量是以克为单位的(点击出现g) ,g 是克的

英文缩写(板书:g) 这个最小的砝码重1克,这个重2克。还有其他一些重量不等的砝码。现在我们来称这枚2分硬币的重量(课件演示):把2分硬币轻轻放在天平的左盘里,你发现了什么?(天平歪了)

再用镊子夹一颗标有一克的砝码放入右盘,你又发现了什么?(天平两边一样平了)天平恢复平衡,这又说明了什么?

生:1枚2分硬币重1克。

(1)掂一掂,感知一克。

师:非常正确,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一克。请每人找一枚2分硬币放在手中掂一掂,互相说说什么感觉?

生:很轻!

师:噢,很轻,怎么个轻法?(学生纷纷说:象羽毛一样;特别轻;几乎没感觉;-------)

师:不是没感觉,而是感觉特别轻微,同学们,你们可不要小看这1克,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它是非常重要的,你象我们都知道的神州6号航天飞船正在研制中,就是为了仅仅增加1克的载重量,科学家们研究了好几个月呢,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同学们可以课后查一下。现在大家闭上眼再掂掂1枚2分硬币的重量,感觉一下1克。

师:知道1克有多重了,想一想,找一找学具盒或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重量和这1克差不多。

生举例:一张学具盒中的纸,一块小海绵,2个图钉--------

师:了解了1克有多重,你知道10克有多重吗?

生(思考了一会):我觉得10克应该有10枚2分硬币那么重。

师:说的非常正确,你很善于思考,请每个小组把10枚2分硬币合起来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

师:现在我们采用看包装袋上标签的办法,找一找你学具袋中物品有哪些以克为单位,重多少?互相掂一掂,说一说。(生活动,感知1克和几克。)

指名说:1个果冻重25克;一根火腿肠重50克;一袋方便面重100克,一袋奶重250克,一袋盐重500克---------

[评析:学习的最好态度与动机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环节中,提供给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小食品,让学生充分的感知了克。通过实物的提供,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其自主探索的欲望。]

2、单位换算:

师:刚才同学们说一袋盐500克,那两袋盐是多少克?(生答师板书:1000克)

师:现在我们把两袋盐放在一起,用盘秤称一称,看重多少?(学生操作称量)

生:1千克

师(指板书):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相等)

师板书等号并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

师: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不一样)多少个1克是1千克?(1000个1克是1千克)

[评析:在认识了克和千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两个单位的不同与联系,通过实践操作,知道1000克=1千克,在读1000克=1千克的时候,师放慢放重单位的读音,突出强调了不同的两个质量单位]

师:也就是说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想一想我们刚

才称量的物品,什么情况下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情况下用克做单位? 生:称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

师:一般情况下,我们称较重的物品用千克做单位,称较轻的物品用克做单位。(举起一袋桔子) 称这袋桔子的重量,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千克) 一个桔子呢?(克)

三、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1千克等于1000克,那你知道2千克等于多少克吗?

课件出示练习1:

2千克=()克4千克=()克

3000克=()千克5000克=()千克

指名填空。

师:明明的爷爷昨天收到明明写来的一封信,看完后,笑的直不起腰,我们也来看看好吗?谁给大家读一下?

课件出示练习2: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的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生读很多学生开始笑。

师:同学们也都笑了,谁来说说大家为什么笑啊?

生:很多地方说的不对!

师:哦,哪儿说的不对,能说说吗?

生:鸡蛋60千克那是不可能的。60克还差不多。

师:哦,也就是单位用错了,那还有别的吗?

生:馒头的单位也不对,一袋米才5千克,1个馒头不可能100千克。(其他生也纷纷站起来说)

----------

师:看来,单位用错了会出笑话的,我们可要注意啊!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有奖竟猜活动,请看,(出示一个大果冻。)谁想要?(生纷纷举手),

师:呵呵,都想要,不过,得先猜猜它有多重?谁猜的最准奖给谁! 指名一组同学上前掂一掂,猜一猜。

生1:我觉的有50克重吧。

生2:我觉的有100克。

生3:我觉得有60克重。

---------

师:把果冻上标识的净含量给生看——65克

师:谁估的最准?

一起指刚才估重60克的同学。该生喜孜孜的拿奖品回去。

继续掂、猜其他的一些小食品和物品重量。

---------

[评析: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练习的设计从简单的换算到生活故事、再到有奖竞猜,体现了基础性和、趣味性和发展性。尤其是有奖竞猜虽然奖励的是小食品,但不等同于一般的物质刺激,而是学生经过探究体验后的成功产品。使他们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四、小结

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

[总评:克与千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质量概念,比较难理解。本堂课,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设计了猜、掂、称、说、体验等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与感悟中,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即进率。教师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和趣味横生的练习,使课堂层层深入,高潮迭起。

整堂课——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教学,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再陌生;教师尊重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合作互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教师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材料的体验感悟中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在活动中克服了理解的难度,水到渠成,整个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己成就的舞台。教师做的只是合理的组织与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等能力。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本堂课,既是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的展示,又是教师精于设计、合理指导的呈现。是一节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培养能力、发展人本的好课。]


相关文章

  • "富饶的大海"教学实录与评析
  • "富饶的大海"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爱芳 评析:文登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凡荣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86-8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掌握整十.整百数乘 ...查看


  •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录
  • 生活中的方便袋 师: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都特别喜欢猜谜语,今天呀,我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生:月亮. 师:我说是塑料袋.也许同学们会有疑问为什么是塑料袋呢?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找 ...查看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 --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这题是 ...查看


  • 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年级现有学生100 人.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的数学学习经历,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为 ...查看


  • 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 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板书:估算)关于估算大家已经学过,但是我不知道在你们过去的学习当中碰到过哪些困难.问题?还有你今天特别想和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的,凡是有关估算的事儿都可以提出来.听懂了吗? ...查看


  • 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1
  • 吴正宪估算课堂实录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有关估算的问题.(板书:估算)关于估算大家已经学过,但是我不知道在你们过去的学习当中碰到过哪些困难.问题?还有你今天特别想和我们一起讨论讨论的,凡是有关估算的事儿都可以提出来.听懂了吗? ...查看


  • 苇小优秀教研活动案例
  • 优化课堂练习 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案例 泽州县周村镇苇町中心小学 李 静 一.背景说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练习课占整个教学时间的35%左右,所以,能否上好练习课,让学生在练习课中全面发展尤为重要.我们在练习课教学中发现主要有以 ...查看


  • 冀教版数学五上[循环小数]word教案
  • 循环小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有限小数和无限 小数. 2.在自主计算.借助计算器计算的活动中,经历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3.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和掌握 ...查看


  • 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 一.填空题 1.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 2. 合作学习的实质是 . 3. 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4."最近发展区"是 指 . 5.教学模式指的 是 . 6.谈话法是 指 . 7.数学课程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