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外阅读
(一)生命是一种过程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于豪门深宅还是穷家陋室,向人世间报到的第一声必定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
到蹒跚学步,你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成
熟丰稔的中年再到壮心不已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的时候,你牢牢
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选择是痛苦的。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
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返顾。这时你所面对
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
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
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1、文中“这个过程”具体指的是什么?
2、怎样理解“选择是痛苦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 “圣人的感叹”和“哲人的高呼”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4、 “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具体指什么?(不超过20个字)
5、 “义无返顾”表达了什么内容?(不超过30个字)
6、 作者设想“你奉献给社会的”是从哪两方面来说的?
7、 与“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二) 甲
字画艺术
①中国的字画艺术,源远流长,历朝历代,书家画家,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如同
星月交辉,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②只要你涉足中国字画的领域,你就会被中国
字画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被中国字画的博大精深所感染。③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看了张
大千的画后,慨然说道:“艺术在你们中国。”连“野兽派‘画家的代表人物马蒂斯都承
认:“我的灵感常来自东方的艺术。”④客观的说,真正能把握中国字画神韵的还是中国
人自己。历代那些或幼稚或雄健或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或神秘或灿烂或淡雅的绘画名
品,本质上是书画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与主客体的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
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
画之间,在“微茫惨淡”、“有风致、有缥缈”的笔情墨像之中,蕴含着情思,体现着“道”,
表现着人格乃至对宇宙、生命的体验。⑤中国字画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
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是中华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一种表现。
乙
我爱好音乐。我经常被那宁静如水、空明如泉的乐声所陶醉。这次深山听泉,我又
产生了如聆听乐曲相同的感受。
深夜听泉,另有一番滋味。泉水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深潭。清流拍打着卵石,
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
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繁衍„„我俯
身倾听着,分辨着,我的心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随乐起伏。又好象泉水汩汩滤过
心田,冲走污垢,留下纯洁,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泉水就是大山的灵魂。我感觉,用泉水荡涤过的心田,如同用音乐耕耘过一样,能开出
清新典雅的花朵。
1、作者在甲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提到的中国字画的“神韵”,从本质上说,它主要是指(摘引原句回答)“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到的“主客体世界”中,主体世界是指“人”,即人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客体世界是指“物”,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将甲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5、乙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甲、乙两段文字。甲文评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乙文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两段文字都从不同的侧面赞誉了伟大的祖国。
7、 乙文用“乐声”(喻体)喻________________(本体),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人与人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修检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全知道他,奇怪的是,这位姑娘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那么,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来的嘛。”
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看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而是没有像一些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他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1、 电影明星洛依德第一次禁不住问修车女工“您喜欢看电影吗?”的目的是什么?
2、 电影明星第二次向修车女工“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这篇短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篇短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车女工说:“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这句话是设问,还是反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6、电影明星洛依德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这里的“浅薄与虚妄”指什么而言?
7、结尾段的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四) 祭奠
“咚——”老人离开河边不久,身后传来了什么东西落入水中的声音。老人回头看去——
一个青年肃立在河边。太阳已落山,老人看不清他的脸。
许久,他们都没有言语,身后不时传来汽车声,这儿离公路不到百米远。
不知站了多久,风乍起,老人感到有些冷。“小伙子,该回去了。”老人说。
“恩。”青年答应着,没有动身,却看了老人一眼。“您是怕我想不开?”青年低声问。
“我?”老人的喉结动了动,“我来祭奠我的孙子,两年前的今天,他在这里去 了,为救一个比他小两岁的落水学生。”
青年的眼中突然闪出了光,但很快又黯淡了。
“明天是端午节,他喜欢吃粽子,我已提前带给他了。”
“我也祭奠一个人。”青年的眼睛盯着水中的晚霞,一个字一个字地回答。
又是沉默不语。老人像一尊雕像般立在那儿。继而轻声问:“那个人是谁?”
“我自己„„”青年的眼睛仍盯着水中的晚霞,一字一板地回答。他突然转过脸来,满脸的把疤痕拧在一起,眼中噙着泪水:“两年前的今天,我骑车从河岸路过,听到这里的呼救声,我没理会,后来从报纸上得知这里发生的一切„„”
老人哆哆嗦嗦地掏出手帕。
“从那天起,我的灵魂像死去了一般。我会游泳,得过金牌。今天我来向我失去的灵魂忏悔。”他接过老人递来的手帕。“两个月前,我们仓库起火,烧到发电机的油箱,火焰被扑灭了,我被烧伤了,住了一个月医院,为这,厂里发给了我一枚奖章,今天我把它抛到河里,给„„”老人一动不动,青年默默伫立在河边,两人像是在聆听河水的诉说。“我们回去吧。”终于,老人伸出手,拉起青年布满疤痕的手。
青年随同老人,迈开沉重而坚实的步伐,身后是五月奔流不息的河水在为他们——这些并非平凡的人,唱着深沉的歌。
1、 与小说开头第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的眼中突然闪出了光,但很快又黯淡了。”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青年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3、 中“我会游泳,得过金牌”一句话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 失去“灵魂”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年人”从见死不救到奋勇灭火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人伸出手,拉起青年布满疤痕的手”这一动作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些并非平凡的人”指谁?他们的“非平凡”之处分别指什么?
(五) 松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的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颠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1、解释“盘根错节”一词中“错”字的含义。
2、上文描写了松柏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这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写松柏,开头为什么要提及“小花小草”?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感受:
② 启示:
(六) 渔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和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你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1、“渔王”年老的时候为什么苦恼?(用文中的话回答)
2、“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表明渔王在教孩子捕鱼技术上的做法是:(一个成语)
3、渔人的失误是什么?
4、“路人”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
5、请你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说说如何教育学生。
6、“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表达了“渔王”当时怎样的心情?
7、从文中找出反映渔王捕鱼技术的态度的词语。
8、你认为这则故事仅仅是在批评渔王吗?
参考答案一:
(一)1、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
2、 无论那种选择,你都将付出代价,或是“白纸”或是磨烂双脚,特别是努力后“什么都没有”。
3、 人生有限,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将会有所作为。
4、 一生碌碌无为,对社会无所奉献。
5、 表达了另辟蹊径,选择一条属于自己奋斗之路的决心。
6、 物质、精神。
7、 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
8、 生命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的全部是你自己,只要你努力过,“结果”未必是重要的。
(二)1、中国字画艺术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或答:中国字画是中华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一种表现。)
2、“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微茫惨淡”、“有风致、有缥缈”的笔情墨像
3、主观精神(或“精神”、“思想”) 客观景物
4、①‖②③④‖⑤
5、“深夜听泉,另有一番滋味。”
6、中国字画 深山泉水
7、泉鸣 声音的动听(优美、美妙)
(三)1、洛依德认为自己是电影明星,整个巴黎都知道他,对姑娘见到他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而感到奇怪。
2、电影明星洛依德认为姑娘不应对自己冷淡,表现了他的浅薄。
3、记叙、描写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5、反问。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不管你是从事何种工作,有多大的成就。
6、 “浅薄”指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和成就,“虚妄”指看不起他人和强求别人崇拜自己。
7、文章结尾处,洛依德终于明白了修车女工精神境界的高尚,并决心要“反省一下
自己的价值”。这是“卒章显志”的写法揭示出文章的主题,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参考答案二:
(一)1、今天我把它抛到河里。
2、 对救人者及其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但一想到自己当年的表现又感到羞愧万分。
3、 不能删。因为这句话是青年人发自内心的忏悔和自责的话。这句话更能增加他忏悔和自责的深度,所以不能删去。
4、 有人落水,听到呼救声,自己会游泳却见死不救。
5、 为了祢补见死不救的过失,为曾失去的灵魂而忏悔。
6、 老人谅解了青年人。
7、 老人的孙子和青年人。老人的孙子跳水救人牺牲了;青年人扑灭发电机油箱的火被烧伤了。
(二)1、交错
2、枝干 针叶 树根 树根和枝干 针叶 突出松柏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3、说明生长的艰难,生命力的顽强。
5、起对比、衬托的作用
6、①为石缝间松柏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②要敢于在困厄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三)1、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2、循序渐近。
3、他只传授给儿子技术, 而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
4、人要想成大器, 不仅要学现在的技术, 还要在挫折和教训中吸取经验, 这样才能真正在成长起来。
5、言之有理即可。
6、认为自己花费了心思, 但儿子们的捕鱼技术却不高, 为此感到懊恼而又不得其解的心情。
7、最基本 最容易 最不会 毫无保留
8、不是, 其实也批评了渔王的儿子, 批评他们在学技术时不求甚解, 不运独立思考, 不能开拓创新, 不能打破父亲给他们设置的
语文课外阅读
(一)生命是一种过程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于豪门深宅还是穷家陋室,向人世间报到的第一声必定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
到蹒跚学步,你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成
熟丰稔的中年再到壮心不已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的时候,你牢牢
抓住它,你就是天才。
选择是痛苦的。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
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返顾。这时你所面对
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
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当生命的过程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
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1、文中“这个过程”具体指的是什么?
2、怎样理解“选择是痛苦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3、 “圣人的感叹”和“哲人的高呼”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4、 “让生命在自己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具体指什么?(不超过20个字)
5、 “义无返顾”表达了什么内容?(不超过30个字)
6、 作者设想“你奉献给社会的”是从哪两方面来说的?
7、 与“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二) 甲
字画艺术
①中国的字画艺术,源远流长,历朝历代,书家画家,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如同
星月交辉,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②只要你涉足中国字画的领域,你就会被中国
字画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被中国字画的博大精深所感染。③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看了张
大千的画后,慨然说道:“艺术在你们中国。”连“野兽派‘画家的代表人物马蒂斯都承
认:“我的灵感常来自东方的艺术。”④客观的说,真正能把握中国字画神韵的还是中国
人自己。历代那些或幼稚或雄健或秀美的碑帖法书,那些或神秘或灿烂或淡雅的绘画名
品,本质上是书画艺术家们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方式与主客体的世界进行心灵对语的形象
记录。这种对语有时达到了哲学化的高度——在“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
画之间,在“微茫惨淡”、“有风致、有缥缈”的笔情墨像之中,蕴含着情思,体现着“道”,
表现着人格乃至对宇宙、生命的体验。⑤中国字画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古典
文化艺术领域的最高水准,是中华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一种表现。
乙
我爱好音乐。我经常被那宁静如水、空明如泉的乐声所陶醉。这次深山听泉,我又
产生了如聆听乐曲相同的感受。
深夜听泉,另有一番滋味。泉水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深潭。清流拍打着卵石,
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汇成一曲美妙的交响
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繁衍„„我俯
身倾听着,分辨着,我的心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随乐起伏。又好象泉水汩汩滤过
心田,冲走污垢,留下纯洁,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泉水就是大山的灵魂。我感觉,用泉水荡涤过的心田,如同用音乐耕耘过一样,能开出
清新典雅的花朵。
1、作者在甲文中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文中提到的中国字画的“神韵”,从本质上说,它主要是指(摘引原句回答)“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提到的“主客体世界”中,主体世界是指“人”,即人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客体世界是指“物”,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将甲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5、乙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甲、乙两段文字。甲文评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乙文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两段文字都从不同的侧面赞誉了伟大的祖国。
7、 乙文用“乐声”(喻体)喻________________(本体),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人与人
电影明星洛依德将车开到修检站,一个女工接待他。她熟练、灵巧的双手,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他。
整个巴黎全知道他,奇怪的是,这位姑娘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
“您喜欢看电影吗?”他禁不住问道。
“当然喜欢,我是个影迷„„”
她手脚麻利,很快修好了车。“您可以开走了,先生。”他却依依不舍:“小姐,您可以陪我去兜兜风吗?”“不!我还有工作。”
“这同样也是您的工作,您修的车,最好亲自检查一下。”
“那么,好吧,是您开还是我开?”
“当然我开,是我邀请您来的嘛。”
车子行驶得很好。
“看来没有什么问题,请让我下车好吗?”
“怎么,您不想再陪一陪我了,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
“我回答过了,喜欢,而且是个影迷。”
“您不认识我?”
“怎么不认识,您一来我就看出您是当代影帝阿列克斯·洛依德。”
“既然如此,您为何这样冷淡?”
“不,您错了,我没有冷淡,而是没有像一些女孩子那样狂热。您有您的成就,我有我的工作。您来修车是我的顾客。如果您不再是明星了,再来修车,我也会一样地接待您。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
他沉默了。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他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小姐,谢谢!您使我想到应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的价值,好,现在让我送您回去。”
1、 电影明星洛依德第一次禁不住问修车女工“您喜欢看电影吗?”的目的是什么?
2、 电影明星第二次向修车女工“我再问您一遍,您喜欢看电影吗?”的目的是什么?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
3、这篇短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篇短文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车女工说:“人与人之间不应该是这样吗?”这句话是设问,还是反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6、电影明星洛依德在这个普通女工面前“感到自己的浅薄与虚妄”。这里的“浅薄与虚妄”指什么而言?
7、结尾段的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四) 祭奠
“咚——”老人离开河边不久,身后传来了什么东西落入水中的声音。老人回头看去——
一个青年肃立在河边。太阳已落山,老人看不清他的脸。
许久,他们都没有言语,身后不时传来汽车声,这儿离公路不到百米远。
不知站了多久,风乍起,老人感到有些冷。“小伙子,该回去了。”老人说。
“恩。”青年答应着,没有动身,却看了老人一眼。“您是怕我想不开?”青年低声问。
“我?”老人的喉结动了动,“我来祭奠我的孙子,两年前的今天,他在这里去 了,为救一个比他小两岁的落水学生。”
青年的眼中突然闪出了光,但很快又黯淡了。
“明天是端午节,他喜欢吃粽子,我已提前带给他了。”
“我也祭奠一个人。”青年的眼睛盯着水中的晚霞,一个字一个字地回答。
又是沉默不语。老人像一尊雕像般立在那儿。继而轻声问:“那个人是谁?”
“我自己„„”青年的眼睛仍盯着水中的晚霞,一字一板地回答。他突然转过脸来,满脸的把疤痕拧在一起,眼中噙着泪水:“两年前的今天,我骑车从河岸路过,听到这里的呼救声,我没理会,后来从报纸上得知这里发生的一切„„”
老人哆哆嗦嗦地掏出手帕。
“从那天起,我的灵魂像死去了一般。我会游泳,得过金牌。今天我来向我失去的灵魂忏悔。”他接过老人递来的手帕。“两个月前,我们仓库起火,烧到发电机的油箱,火焰被扑灭了,我被烧伤了,住了一个月医院,为这,厂里发给了我一枚奖章,今天我把它抛到河里,给„„”老人一动不动,青年默默伫立在河边,两人像是在聆听河水的诉说。“我们回去吧。”终于,老人伸出手,拉起青年布满疤痕的手。
青年随同老人,迈开沉重而坚实的步伐,身后是五月奔流不息的河水在为他们——这些并非平凡的人,唱着深沉的歌。
1、 与小说开头第一句话相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的眼中突然闪出了光,但很快又黯淡了。”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青年人”怎样的心理活动?
3、 中“我会游泳,得过金牌”一句话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4、 失去“灵魂”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年人”从见死不救到奋勇灭火的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人伸出手,拉起青年布满疤痕的手”这一动作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些并非平凡的人”指谁?他们的“非平凡”之处分别指什么?
(五) 松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的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颠峰,只有那盘结在石崖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诉说,它们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1、解释“盘根错节”一词中“错”字的含义。
2、上文描写了松柏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每一寸树干上都有伤疤”,这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写松柏,开头为什么要提及“小花小草”?
6、读了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什么启示?
①感受:
② 启示:
(六) 渔王的儿子
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渔民们尊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和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划船不会惊动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我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辨鱼汛——凡是我长年辛辛苦总结出来的经验,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可他们的捕鱼技术竟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你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我教得很仔细很耐心。”
“他们一直跟随你着你吗?
“是的,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
路人说:“这样说来你的错误就很明显了,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却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和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
1、“渔王”年老的时候为什么苦恼?(用文中的话回答)
2、“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表明渔王在教孩子捕鱼技术上的做法是:(一个成语)
3、渔人的失误是什么?
4、“路人”的观点是什么?(简要概括)
5、请你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说说如何教育学生。
6、“我真不明白,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我的儿子们为什么这么差?”表达了“渔王”当时怎样的心情?
7、从文中找出反映渔王捕鱼技术的态度的词语。
8、你认为这则故事仅仅是在批评渔王吗?
参考答案一:
(一)1、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
2、 无论那种选择,你都将付出代价,或是“白纸”或是磨烂双脚,特别是努力后“什么都没有”。
3、 人生有限,抓住瞬间即逝的机遇将会有所作为。
4、 一生碌碌无为,对社会无所奉献。
5、 表达了另辟蹊径,选择一条属于自己奋斗之路的决心。
6、 物质、精神。
7、 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
8、 生命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的全部是你自己,只要你努力过,“结果”未必是重要的。
(二)1、中国字画艺术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或答:中国字画是中华民族的聪慧与创造力最集中的一种表现。)
2、“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的纵横笔画,“微茫惨淡”、“有风致、有缥缈”的笔情墨像
3、主观精神(或“精神”、“思想”) 客观景物
4、①‖②③④‖⑤
5、“深夜听泉,另有一番滋味。”
6、中国字画 深山泉水
7、泉鸣 声音的动听(优美、美妙)
(三)1、洛依德认为自己是电影明星,整个巴黎都知道他,对姑娘见到他丝毫不表示惊异和兴奋而感到奇怪。
2、电影明星洛依德认为姑娘不应对自己冷淡,表现了他的浅薄。
3、记叙、描写
4、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5、反问。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不管你是从事何种工作,有多大的成就。
6、 “浅薄”指过分看重自己的职业和成就,“虚妄”指看不起他人和强求别人崇拜自己。
7、文章结尾处,洛依德终于明白了修车女工精神境界的高尚,并决心要“反省一下
自己的价值”。这是“卒章显志”的写法揭示出文章的主题,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参考答案二:
(一)1、今天我把它抛到河里。
2、 对救人者及其家属表示崇高的敬意,但一想到自己当年的表现又感到羞愧万分。
3、 不能删。因为这句话是青年人发自内心的忏悔和自责的话。这句话更能增加他忏悔和自责的深度,所以不能删去。
4、 有人落水,听到呼救声,自己会游泳却见死不救。
5、 为了祢补见死不救的过失,为曾失去的灵魂而忏悔。
6、 老人谅解了青年人。
7、 老人的孙子和青年人。老人的孙子跳水救人牺牲了;青年人扑灭发电机油箱的火被烧伤了。
(二)1、交错
2、枝干 针叶 树根 树根和枝干 针叶 突出松柏的生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
3、说明生长的艰难,生命力的顽强。
5、起对比、衬托的作用
6、①为石缝间松柏顽强的生命力而赞叹。
②要敢于在困厄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三)1、因为他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
2、循序渐近。
3、他只传授给儿子技术, 而没有传授给他们教训。
4、人要想成大器, 不仅要学现在的技术, 还要在挫折和教训中吸取经验, 这样才能真正在成长起来。
5、言之有理即可。
6、认为自己花费了心思, 但儿子们的捕鱼技术却不高, 为此感到懊恼而又不得其解的心情。
7、最基本 最容易 最不会 毫无保留
8、不是, 其实也批评了渔王的儿子, 批评他们在学技术时不求甚解, 不运独立思考, 不能开拓创新, 不能打破父亲给他们设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