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题讲座》
说明:学生可以在提供的参考题目以外自拟题目完成学习报告,学习报告不少于1500字,成绩合格获得《教师专题讲座》学分。
参考题目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刘晓明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答: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学者费登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职业倦怠现象作为一种现象,我认为它不是就单个个体而言的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黄荣光先生下的定义中‘一个人’的提法不妥。
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症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因素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 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答:(一)教师个人原因
1心理定位不准确
刚工作时激情高涨几年过去激情减弱甚至情绪低落。这说明开始心理定位就不准确导致有点挫折就迷漫没了方向。例如这样一封信:我叫肖华,是一名高中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阶段,按说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懒懒散散的,做事有气无力,感觉工作乏味,天天就是备课、讲课、改练习,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上课睡大觉,你管他他说你干涉自由;他要谈恋爱,你批评他他说是个性需要。学生难调、课本难教、高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要求太高,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难以燃烧,身心疲惫,慢慢变得漠然了、得过且过了。
2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
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较的,从早晨天刚亮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够得到休息,这种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教育部上半年调查后,统一了学生在学校时间上限。甚至各级地方也出台类似文件跟风,但地方学校却少有执行。
3长时间付出,心理得不到休整.脑力体力劳动不协调
日本学者佐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明显周期,需长时间投入,这样必然造成心力憔悴。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本职工作老师整天致力于如何教学而疏忽了体育锻炼,致使脑力与体力不能够平衡发展。
4长时间忙于教学疏于学习,个人师德修养的丢失,没有成就感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学习,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从进入师范时开始,师德教育中就反
复讲教师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但一些教师没有把它当作人生追求,而是乐于和别人比物质。和以前同学社会上其他的有钱有地位人比造成心理失衡。所以在教师收入不高的今天很容易迷失自我,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教师老是抱怨工作累收入少。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但工作成绩不易被人看到,导致教师失望心理产生。没有更多教师成功的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良心理示范作用也是巨大的.周围成员对工作的冷漠、淡然、互相影响造成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学校)
1管理不民主,管理不规范
民主管理好处太多了,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人有主人翁责任感,最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可是由于利益驱动,学校大部分都搞一人堂。在这种环境中一把手就是皇帝,人性扭曲。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科室制组织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角色受到挑战,减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正逐年加大。除了应付学生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它事务等着教师去做。
2考评机制不合理不能创造更多施展才能平台
cctv-12曾报导:河南上蔡二高魏东华(真名祥东伟),多年优秀教师,政教科干事,竟是十五年前杀人犯。这说明考评机制不能从内心使人向善,只能考评表面的,使教师表面服从,从而加大内心矛盾。几大考试成绩是考评最主要依据,还有课堂教学的优课率,辅导学生获奖,甚至刚性坐班等。这样使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成就感可言
3家长、社会的不理解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实不合理。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
(三)社会根源
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家”、“爱的播洒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各执一词。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压力。教师社会地位还较低 经济收入较少。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社会活动平台 教师社会交往少,经常听到一看你就是老师这样的说法,教师好像已经异化了,带上了一些非“社会化”特征。跟踪服务做不到位 政府不了解学校动向,对学校要求多服务少。
总之,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倦怠的教师丧失进取心,吃老本,学科知识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也没有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视学生为宣泄对象,甚至体罚学生。再者,倦怠的教师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成长不能给予必要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严重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师承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任务,而倦怠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不仅从个体上影响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从总体上对学校的发展,乃至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可能还会置教学任务不顾,把对社会的不满带进课堂,宣讲自己对社会的消极看法,甚至把这种不良的言行、思想、看法灌输给学生,由此波及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心理学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揭示出恶劣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和传播的。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不良影响绝不仅仅止于学生,也绝不仅仅止于学校和家庭,最终势必走向社会。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答: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看,在我看来避免职业倦怠从根本的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如果我们的人民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那职业倦怠是不可能发生的。以下是教师们可以用于调节职业倦怠的一些策略:
①教师们必须随时从自己的工作中反思自己取得的成就,时刻回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学生们,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不断让自己找到从事这份工作的成就感。
②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们在课余时间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这样随着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这样无形当中能不断增加自己的职业信心。
③教师们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结束了一天活一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后能给自己提供各种放松娱乐的方式,为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能量。
④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民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学生的各项问题。学生们基本都很年少,在他们成长的这一阶段,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容易冲动鲁莽,是他们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特质。老师们如果以理解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就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苦恼,或因为这些问题和学生产生一些不愉快,师生关系好了,那为我们的教学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定和谐的环境,能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质量。这样师生们都能够各得其乐,在愉快的氛围中过着每一天。 ⑤增强社交能力,教师们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之外,还应不断与同事交流,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
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避免职业倦怠需要我们的社会,国家,学校以及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但从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有效的克服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我们的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二、《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策略》 刘晓明
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答:一、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变化明显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调研结果显示, 1985-2005年的20年来,我国城乡大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并表现出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水平提高、青春期发育提前等现象,尤其是城市男女生,身高生长长期趋势的增长方式已表现为成年身高的增长。
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1、具体内容
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
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 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表现
①学习状态调查:每天早晨走进学校的心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中,走进学校时心情愉快的学生所占比例稳定在50%,但在三年级时达到最高(61%),在六年级降到最低(38.8%);走进学校时紧张的学生所占比例稳定在10%左右,但在六年级时达到18.9%。
②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
从调查数据来看,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为烦乱和紧张的人数共占9.3%(明显低于上学时的比例),平静的为35.4%,愉快的为53.4%(明显高于上学时的比例)
③在学习中感到最心烦的是什么
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家长要求太高”、“要背的内容太多”、“作业量太大”是让学生心烦的三大主要原因。除家长要求太高这一选项以外,纸笔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数据差异不明显。老师讲课听不懂 作业量太大 要背的内容太多 家长要求太高
④坚持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力
获得老师表扬 让家长高兴 考一所好学校 将来找到好工作 对知识感兴趣 ⑤课堂表现 从年级分布来看,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四年级快速下降,在四年级达到最低点(15.3%)到六年级又逐渐缓慢增加;在六年级下降到最低点;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六年级都稳定在31%左右,在三年级为最高点(35%);在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五年级逐渐增加,在五年级达到约40%,在六年级又有所下降;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讲课或头脑中一片空白的学生所占比例在一到六年级都稳定在3%到5%之间。
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
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
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 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
(中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一些课程的喜欢度呈下降的趋势,语文、数学的喜欢度从小学一年级的65.31%、60.77%降到初中三年级39.04%和42.90%。《当代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思考》,《教育研究》,1993,3)
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
1、背景
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
2、现状
①价值取向方面:
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
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
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
②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
③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
④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3、原因
①传统道德价值的迷失。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的伦理道德生活,追求构建丰裕自足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人生体悟和反思内省,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主义的伦理道德生活。但是,由于西方生活和文化观念的渗透,人们对传统文化持有否定、消极的观点。文化的多元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
②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乏力。
价值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消解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西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等的强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等。
二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矛盾冲突。
③校主流的价值观教育从内容、手段、方法上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④学校价值观教育过分诉诸灌输方法而缺乏情感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僵化。
(1)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
(2)人际关系困扰,同学、交友、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等消极念头的产生。
(3)青春期心理困扰。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存有误解。
(4)人生发展中的困扰。理想与现实,人生困惑等问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
2、行为障碍:
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
3、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
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
4、儿童期特种障碍
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育?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而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学校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担着传递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开发个体潜能、扩大个体生命的内涵,为个体的发展奠基的重要任务。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正是开发潜能、革新天赋,扩大生命内涵,为人的发展奠础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策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第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师立足于学生个体的现实发展情况和需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为学生排除通往未来的路障,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主动地、积极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我们平时所讲的“甘为人梯”指的就是这种理念。而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民主、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反映到师生关系上,就是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仅要学生尊重老师,更要教师尊重学生,这就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现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教育方法和手段肯定应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寻找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第三,构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倡导情感教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强大动力。情感教学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保持师生间诚挚的感情,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干扰和破坏。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要使情感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躬亲示范,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威信;其次,要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性格特点,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要及时表扬,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实行鼓励机制。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说:“人类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小学生更是具有乐于被人称赞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对学生的回答应积极的给予肯定和帮助,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鼓励,一个表扬,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感受到信任和
尊重,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尤其对一些基础较差,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鼓励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宜采取灵活的评价标准,即对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表现给予适时的评价鼓励,从而在心理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五,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愉快教学思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显然是不适合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性,实践性等原则的。相反,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等,综合运用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积极调动学生的想像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自然接受和巩固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我大多是走到学生中间,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而不是在讲台上高高在上,造成一种“紧张感”。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这既有利于基础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也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设计》 石艳
四、《我国家庭教育的问题与选择》 赵刚
五、《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孙立权
六、《学校事故的归责与安全管理》曲正伟
《教师专题讲座》
说明:学生可以在提供的参考题目以外自拟题目完成学习报告,学习报告不少于1500字,成绩合格获得《教师专题讲座》学分。
参考题目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刘晓明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答:近年来,随着职业倦怠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教师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 职业倦怠是1974年美国学者费登伯格研究职业压力时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 职业倦怠现象作为一种现象,我认为它不是就单个个体而言的而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黄荣光先生下的定义中‘一个人’的提法不妥。
我认为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是指教师在长期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表现的一系列消极心理、生理综合症的现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原因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职业因素与其它职业相比,教师职业负担重,经常处于高压状态。实施素质教育虽然 已经成为国家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但在实际工作中,分数、升学率依然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教师的教学不只是工作,更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竞赛。许多教师还兼班主任或其它管理工作。现在独生子女居多,自理能力差,很多生活小事都不能独立完成,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得接受各种各样的检查和考核。这些都让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二)社会因素教师不但要传递人类文明,而且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合格的各级各类人才的重任。社会赋予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当教师不能够完全达到社会期望值时,往往会受到指责,甚至辱骂、殴打。 从客观上说,教师对社会的共享就决定了教师应该有较高的地位和待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与其他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依然偏低。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低,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使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理想和现实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懈怠态度。
(三)自身因素职业倦怠产生的因素也与教师自身的性格特征有关。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在面对压力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而性格开朗、心胸开阔的教师,能够正确地面对压力,很少产生倦怠心理。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答:(一)教师个人原因
1心理定位不准确
刚工作时激情高涨几年过去激情减弱甚至情绪低落。这说明开始心理定位就不准确导致有点挫折就迷漫没了方向。例如这样一封信:我叫肖华,是一名高中教师,参加教育工作十几年了,正处于年轻力壮的阶段,按说正是奋发有为的时候。可是,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提不起精神来,工作没有激情,生活懒懒散散的,做事有气无力,感觉工作乏味,天天就是备课、讲课、改练习,家里、学校、讲台老三点。特别是推行新课标,强化新理念以后,感觉教育无所适从了,你尊重学生,可学生不尊重你;你严格要求学生,他们说你不给他自主的空间;你想惩罚违纪的学生,他却说你体罚他;学生上课睡大觉,你管他他说你干涉自由;他要谈恋爱,你批评他他说是个性需要。学生难调、课本难教、高考难以应付、家长社会要求太高,我总感觉自己生活在社会的夹缝之中,困惑无法解决,难以燃烧,身心疲惫,慢慢变得漠然了、得过且过了。
2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
大量的备课、批改作业、自习辅导、各种阶段质量检测等,使教师工作负担增加,甚至丧失了个人的时间与空间,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是其他行业所无法比较的,从早晨天刚亮一直忙到深夜才能够得到休息,这种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极易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教育部上半年调查后,统一了学生在学校时间上限。甚至各级地方也出台类似文件跟风,但地方学校却少有执行。
3长时间付出,心理得不到休整.脑力体力劳动不协调
日本学者佐藤所说,医生的工作是通过治愈一种疾病而终结,律师的工作是随着一个案件的结案而终结,教师的工作则并不是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宣告结束。教师的工作无明显周期,需长时间投入,这样必然造成心力憔悴。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本职工作老师整天致力于如何教学而疏忽了体育锻炼,致使脑力与体力不能够平衡发展。
4长时间忙于教学疏于学习,个人师德修养的丢失,没有成就感 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许多新的思想观念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们所坚守的那些固有的职业的基本特性,每一个教师在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产生新的压力。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积极学习,则必然会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对职业的反从进入师范时开始,师德教育中就反
复讲教师要甘于清贫乐于奉献。但一些教师没有把它当作人生追求,而是乐于和别人比物质。和以前同学社会上其他的有钱有地位人比造成心理失衡。所以在教师收入不高的今天很容易迷失自我,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教师老是抱怨工作累收入少。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但工作成绩不易被人看到,导致教师失望心理产生。没有更多教师成功的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良心理示范作用也是巨大的.周围成员对工作的冷漠、淡然、互相影响造成职业倦怠。
(二)组织根源(学校)
1管理不民主,管理不规范
民主管理好处太多了,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人人有主人翁责任感,最能调动大家积极性。可是由于利益驱动,学校大部分都搞一人堂。在这种环境中一把手就是皇帝,人性扭曲。在学校的组织结构方面,科室制组织结构使教师的专业角色受到挑战,减少了其自主性,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也使得整个学校气氛更趋向于非人性化。随着班级人数的膨胀,需要耗费大量的情感和精力,加上过多的考试压力与授课数量,教师的工作负荷正逐年加大。除了应付学生外,学校还有一大堆其它事务等着教师去做。
2考评机制不合理不能创造更多施展才能平台
cctv-12曾报导:河南上蔡二高魏东华(真名祥东伟),多年优秀教师,政教科干事,竟是十五年前杀人犯。这说明考评机制不能从内心使人向善,只能考评表面的,使教师表面服从,从而加大内心矛盾。几大考试成绩是考评最主要依据,还有课堂教学的优课率,辅导学生获奖,甚至刚性坐班等。这样使教师疲于奔命没有成就感可言
3家长、社会的不理解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独立思维的学生,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具有独立性,无法全部由教师来控制。 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无论大事小情都归罪于教师实不合理。为了应付家长们时不时的兴师问罪,教师们每天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导致一些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教师的心态成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实属无奈
(三)社会根源
教师承担着培育英才、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社会各界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来看,教师要充当“学者”、“教育家”、“爱的播洒者”和“家长代理人”等诸多角色,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及其理想模式,各执一词。教师肩负着社会的希望,同时也承受着压力。教师社会地位还较低 经济收入较少。不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社会活动平台 教师社会交往少,经常听到一看你就是老师这样的说法,教师好像已经异化了,带上了一些非“社会化”特征。跟踪服务做不到位 政府不了解学校动向,对学校要求多服务少。
总之,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影响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的模仿对象,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教师的职业倦怠会导致教学质量降低。倦怠的教师丧失进取心,吃老本,学科知识不足,教育教学方法单一;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也没有耐心,对工作敷衍了事,视学生为宣泄对象,甚至体罚学生。再者,倦怠的教师缺乏爱心,对学生的成长不能给予必要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严重阻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对社会的影响教师承担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任务,而倦怠的教师教学质量不高,不仅从个体上影响学生学业的进步,而且从总体上对学校的发展,乃至一个区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将产生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教师可能还会置教学任务不顾,把对社会的不满带进课堂,宣讲自己对社会的消极看法,甚至把这种不良的言行、思想、看法灌输给学生,由此波及到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心理学著名的"踢猫效应"就揭示出恶劣情绪是可以互相感染和传播的。所以,教师的职业倦怠,其不良影响绝不仅仅止于学生,也绝不仅仅止于学校和家庭,最终势必走向社会。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答:从教师自身角度来看,在我看来避免职业倦怠从根本的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具有对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如果我们的人民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那职业倦怠是不可能发生的。以下是教师们可以用于调节职业倦怠的一些策略:
①教师们必须随时从自己的工作中反思自己取得的成就,时刻回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学生们,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不断让自己找到从事这份工作的成就感。
②活到老学到老,教师们在课余时间可以不断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专业素养方面,还是在其他方面,这样随着自己专业水平的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也能得到不断的提升,这样无形当中能不断增加自己的职业信心。
③教师们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结束了一天活一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后能给自己提供各种放松娱乐的方式,为自己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能量。
④作为从事特殊职业的人民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学生的各项问题。学生们基本都很年少,在他们成长的这一阶段,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容易冲动鲁莽,是他们成长中正常的心理特质。老师们如果以理解的心态对待这些问题,就不会因为这些问题而苦恼,或因为这些问题和学生产生一些不愉快,师生关系好了,那为我们的教学就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定和谐的环境,能够在无形中帮助我们提升教学质量。这样师生们都能够各得其乐,在愉快的氛围中过着每一天。 ⑤增强社交能力,教师们除了上好自己的课之外,还应不断与同事交流,发展人际关系。卡耐基说过,人际关系在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中占 85%,这充分说明人际关系相当重要。教师应
该积极地进行社会交往,参加学校以及社会的集体活动,与学生、同事、领导、家长及朋友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 ,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来满足彼此之间的心理需要。以宽容之心待人,以诚信待人,才能受人欢迎。通过与人的交往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总之避免职业倦怠需要我们的社会,国家,学校以及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但从哲学上说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要有效的克服职业倦怠关键还是在我们的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 二、《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策略》 刘晓明
1.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答:一、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变化明显
1、我国中小学学生其生理特征有了明显的变化,身体和身高有了明显的增加,性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明显提前
2、高中生的身高、体重接近成人标准,脑机能、性机能发育成熟,性意识强烈
调研结果显示, 1985-2005年的20年来,我国城乡大中小学生形态发育水平持续提高,并表现出生长速度加快、生长水平提高、青春期发育提前等现象,尤其是城市男女生,身高生长长期趋势的增长方式已表现为成年身高的增长。
二、思维活跃,但学习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
中国传统文化对儿童主动交流、发展的关注度不高,并且传统教育多以预设的外在目的,成人世界的要求来代替儿童的主动发展,这就造成了儿童主动发展意识薄弱、主动发展能力不强
1、具体内容
①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对所学的大多数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而不愿意学习;
③学习动力不足,没有活力,学习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缺乏自制力和顽强毅力; ④心智活动能力差,在学习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畏难情绪陡增,注意力分散,学习缺乏系统性和长久性。
2、学习动力不足表现
①学习状态调查:每天早晨走进学校的心情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在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中,走进学校时心情愉快的学生所占比例稳定在50%,但在三年级时达到最高(61%),在六年级降到最低(38.8%);走进学校时紧张的学生所占比例稳定在10%左右,但在六年级时达到18.9%。
②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
从调查数据来看,每天下午离开学校的心情为烦乱和紧张的人数共占9.3%(明显低于上学时的比例),平静的为35.4%,愉快的为53.4%(明显高于上学时的比例)
③在学习中感到最心烦的是什么
从总体调查数据来看,“家长要求太高”、“要背的内容太多”、“作业量太大”是让学生心烦的三大主要原因。除家长要求太高这一选项以外,纸笔调查和网上调查的数据差异不明显。老师讲课听不懂 作业量太大 要背的内容太多 家长要求太高
④坚持努力学习的主要动力
获得老师表扬 让家长高兴 考一所好学校 将来找到好工作 对知识感兴趣 ⑤课堂表现 从年级分布来看,在课堂上能积极参与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四年级快速下降,在四年级达到最低点(15.3%)到六年级又逐渐缓慢增加;在六年级下降到最低点;在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六年级都稳定在31%左右,在三年级为最高点(35%);在课堂上开小差的学生所占比例从一到五年级逐渐增加,在五年级达到约40%,在六年级又有所下降;在课堂上跟不上老师讲课或头脑中一片空白的学生所占比例在一到六年级都稳定在3%到5%之间。
3、学习动力不足成因分析
在消费社会、读图时代、重视享受的时代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①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信息社会的所面临的“知识爆炸”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因素和时空条件。
②信息技术的革命,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得知识、信息呈现“喷涌”状态,学生成为多种文化资源的占有者和享用者。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知识的过程中多呈现实用主义的色彩。 ③学生对学校中的课程态度多为不欢迎
(中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一些课程的喜欢度呈下降的趋势,语文、数学的喜欢度从小学一年级的65.31%、60.77%降到初中三年级39.04%和42.90%。《当代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思考》,《教育研究》,1993,3)
三、价值观念多元,自我意识增强
1、背景
传统社会中,社会的道德信念和标准相对单一,人们能通过基本相同的标准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在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人们的道德推理基本相同。但是在多元社会中,相同的价值选择的背后却存在着不同的逻辑推理。
2、现状
①价值取向方面:
理想的价值取向与日常生活层次的价值取向并存。
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并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与极端个人主义取向并存。
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与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并存。
东方传统文化价值观与西方强调自我意识、民主责权的价值观并存。
②当代中小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责任教育迫在眉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但要积极有效引导。
③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稳定上升趋势,人生价值取向以物质利益为导向,注重实际,强调自我与社会融合,利己与利他兼顾,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重视自我发展。
④当代中小学生具有鲜明的自我利益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义、强烈的个性表现欲望,但多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团结、协作,团队精神不足。
3、原因
①传统道德价值的迷失。
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追求一种美好的伦理道德生活,追求构建丰裕自足的人文精神,注重个人修养、人生体悟和反思内省,致力于构建一种整体主义的伦理道德生活。但是,由于西方生活和文化观念的渗透,人们对传统文化持有否定、消极的观点。文化的多元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共识。
②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影响乏力。
价值相对主义、文化虚无主义对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消解突出表现在: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对西方主体精神、多元、差异等的强调,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道义观、公平观、生活观等。
二是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并存导致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矛盾冲突。
③校主流的价值观教育从内容、手段、方法上脱离了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实际生活。 ④学校价值观教育过分诉诸灌输方法而缺乏情感性,学校价值观教育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相对僵化。
(1)学习方面:学习压力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克服困难的精神,没有恒心和毅力;学习压力;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
(2)人际关系困扰,同学、交友、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不良的人际关系会导致:自卑、自傲、过于内向、心胸狭窄等消极念头的产生。
(3)青春期心理困扰。情绪不稳定,情感既丰富又脆弱,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又有强烈的自我体现意识,自尊心、好奇心特别强,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处理与异性交往、对与异性交往存有误解。
(4)人生发展中的困扰。理想与现实,人生困惑等问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认知降碍:主要包括感知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
2、行为障碍:
主要包括不良习惯、退缩行为、依赖行为、品行障碍、自伤行为、儿童多动症等。
3、情绪情感障碍主要包括厌学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学校
恐怖症、儿童瘫症、儿童抑郁症。
4、儿童期特种障碍
主要包括口吃、选择性缄默、睡眠障碍、抽动症、遗尿症、异食癖、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等。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育?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促进人的发展。而学校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简单说就是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那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等人文精神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以人为本就是要从人的本位出发,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要体现人性,要尊重人权,不能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能忽视人的需要。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的普遍尊重,是对自由、平等、法治等理想社会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作为人的培养的主体,学校教育承担起人本教育的理念,光大人的自由、创造与价值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要以人为本,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教育一方面承担着传递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的伟大使命,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开发个体潜能、扩大个体生命的内涵,为个体的发展奠基的重要任务。而以人为本的教育,正是开发潜能、革新天赋,扩大生命内涵,为人的发展奠础的教育。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权利,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策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个待被点燃的火种。”这句话说明,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潜能。
第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教育理念,就要教师立足于学生个体的现实发展情况和需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为学生排除通往未来的路障,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使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主动地、积极地完善和发展自己。我们平时所讲的“甘为人梯”指的就是这种理念。而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就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民主、自由、平等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反映到师生关系上,就是要平等和相互尊重,不仅要学生尊重老师,更要教师尊重学生,这就要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现代教育中的新思想、新方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等,无一不是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派生出来的。总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完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身心地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第二,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当前教育忽视个性,过分统一化的弊端,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以人为本,教师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学生具有各自的特点,教育方法和手段肯定应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寻找最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措施,尽可能地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
第三,构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倡导情感教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强大动力。情感教学是指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保持师生间诚挚的感情,没有任何不正常的心理状态的干扰和破坏。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要使情感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躬亲示范,在学生心目中有较高威信;其次,要增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当中,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性格特点,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要及时表扬,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实行鼓励机制。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说:“人类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小学生更是具有乐于被人称赞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对学生的回答应积极的给予肯定和帮助,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鼓励,一个表扬,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他们感受到信任和
尊重,由此产生学习的动力。尤其对一些基础较差,不爱学习的学生来说,鼓励尤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宜采取灵活的评价标准,即对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中的表现给予适时的评价鼓励,从而在心理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第五,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愉快教学思想。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严肃、紧张的课堂氛围显然是不适合语言教学中的交际性,实践性等原则的。相反,活泼轻松的教学氛围,教师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等,综合运用这些切实可行的方法,积极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恐惧感,消除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积极调动学生的想像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达到学生对知识的自然接受和巩固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我大多是走到学生中间,面对面的与学生交流,而不是在讲台上高高在上,造成一种“紧张感”。
总之,在学校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这既有利于基础教育的科学、均衡发展,也能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主题教育活动设计》 石艳
四、《我国家庭教育的问题与选择》 赵刚
五、《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孙立权
六、《学校事故的归责与安全管理》曲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