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思想品德中考试卷分析

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质量分析

赵国文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2016年的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从总体上看,与近几年中考一脉相承。

(一)试题难度。试题整体难易适中,题量适度,题型分布合理,能够面向大

部分学生,考查全面,无偏题、怪题。

(二)命题依据。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纲要》,同时立足国情省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

(三)命题形式。试卷整体结构不变,仍由单项选择题12小题和非选择题5

大题构成;图文并茂,有文本阅读、漫画解读、图片分析与表格完善。

(四)命题立意。今年中考命题依然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思想品德课,从思想品德课走进社会”,从而得到价值引领,真正理解和认识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涵。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试卷的具体分析

(一) 单项选择题

1—4题是时事政治题。分别考查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四个方面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时政知识的掌握,依据相关的时政知识解答即可。其中第2题出错率稍高一些,因为此题考查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较细的内容,故很多学生没有关注到。

5—12题是基础知识的考查。第5题旨在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快乐和如何把握青春。学生此题出错率较其他单选题较高,主要原因是四个选项的知识点比较接近,加之没有仔细阅读每一个选项导致没有看清其他选项中的错误用词;第6

题以社会热点“安徽美德少年”事迹为素材,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面对挫折;第7题以生活中的四种情景让学生感悟自尊的表现;第8题和第9题以漫画为素材,依托新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考查学生有关人身权利的内容,懂得未成年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10题以2016年春晚歌曲《六尺巷》歌词为素材培养学生宽容他人,与人为善的品质;第11题考查学生对守法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第12题以“习主席安徽行”为素材考查学生如何成为社会家乡所需要的人才,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二)非选择题

第13题以“绿地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和“社区组织未成年人消防演练”的图片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四大特殊保护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参加不同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必要性。本题2问第一问答案唯一, 1

学生失分主要是因为语言不规范,没有用学科术语。第二问的答案运用了所学知识,比如陶冶情操,培养自立自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珍爱生命等知识点同时也要结合生活组织答案,比如增强劳动观念,掌握防火灭火的方法和技能等。这就要求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感受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生活性。部分学生没有选择图片就直接回答,答案没有针对性导致失分。

第14题以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两个情景,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

理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第一问考查竞争的相关内容,理解竞争的积极作用,培养敢于竞争和健康的竞争意识,问题设置很有针对性,明确了从竞争的角度答题,此问学生都能回答到教材中竞争的积极作用,但没归结到要敢于竞争上。个人认为可能是题目中“让妈妈支持的理由”让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回答竞争的好处就可以了,也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答题时要竟可能的完整。第二问考查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这是个常考点,学生基本上都能得满分。

第15题分别考查了心理、道德和法律三个模块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试题

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更加注重本质探究和行为指引,答案简洁、要点突出,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基本比较固定,与其他主观题答案相比较为简单。学生正确率在75%左右,失分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运用教材知识,口语话答题和答题不规范。比如情景一中控制情绪的方法:理智控制法,部分同学不熟悉教材,自己展开解释所以没有得分。情景三中考查对消费者权利的理解和运用,答案是要用学科术语。

第16题:本题与往年相同,仍是以家乡发展为依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生活的热情,是本张试卷中难度系数较大的一题。与去年略有不同,本题采用的是引言加统计表(柱状图)和素材,分点设问的方式,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角度设置四问。此题(1)、(2)得分率较低,(3)、(4)得分率较高。第一问通过分析柱状图概括我省经济建设方面成就,对学生分析图表,扑捉信息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还要有比较归纳,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只有约20%的学生得满分,主要原因是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统计表的标题,应归纳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上升到我省经济实力增强等;透过右侧图表下的备注学生大多没有关注到,应归纳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结论。第二问题目针对性很强,明确指出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谈意义,考查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的内容。学生多数只答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忽视了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答到的很少,究其原因学生对教材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理解不熟悉。第三问对监督权的理解,为基础知识的考查,90%的考生都能答对。第四问考查内容比较全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综合所学知识,答案多元化,要点大多取自教材基础知识,体现了主观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特点,故学生得分率较高。从正确运用 2

网络中的遵守网络规则(道德和法律)、明辨是非,正确选择、提高自身的安全

防范意识、正确行使监督权、公民应遵守道德和法律等多个角度来答题都可得分。

第17题: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为背景,以采访实践活动为

探究形式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感悟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总分14分,得分率大多在10分左右。其中(1)

(3)问失分较多,(2)(4)得分相对较高。第一问:考查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此问失分来主要是错误的理解题意,把采访提纲理解成了采访过程(步骤),导致答非所问。第二问:考查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创新”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能作对,少部分学生看不懂题,长篇大论,不着边际。第三问:以观点评析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科技和创新重要性知识的把握,考生失分原因一是对于观点评析题的答题步骤不明确,没有针对观点作出判断直接给出分析,二是由于第二小问回答错误导致本问答错方向。第四问:考查学生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将其与课本所学知识联系归纳出要点即可。此问答案要点很多,只要求2点即可,故学生得分率较高,满分约40%。

三、试题特点对教学的指导

(一)、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价值引领,凸显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特点。

试卷在道德引领方面的着力点比较多,如第5、6、7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引

导考生正确把握青春,培养自强、自尊的品质;第10题“六尺巷”讲的“宽容”;第12题总书记寄语做“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青年;第14题“与父母发生矛盾时的解决方法”;第15题“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等。第8、9题考到的“失职监护人”;第11题考到生活中守法和违法现象;第13题考到的“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社区消防演练”;第15题的情景三考查了作为消费者所享有的合法权益等,引导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用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知识归纳,灌输知识要点。思想品德课学科的德育功能要摆在首位,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与否,教学中要注入丰满的生活实例和材料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二)、依据课标,体现综合性、开放性,注重能力考查。

本套试题综合考查了课标中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等层面的知识。如

第16题第四问就涉及到道德、法律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知识,答案体现了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注重答题的条理和有序,培养多角度答题的能力。

通览全套试题,凸显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

如第16题第一小题“分析图表,概括成就”对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第17题第一小问“拟出采访提纲”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和程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题目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避免单一知识的死记硬背,又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 3

道理。,这就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以培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素质为目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务必坚持做到:知识网络化,教师在一轮复习时就要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整合考点,形成知识网络化才能答题时做到知识点自如的迁移;解题能力的培养。通过阅卷我们发现这两题的失分率都较高,学生审题不清,读不懂题,读懂了也不会归纳等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分析讲解试卷时要有意识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审题,掌握审题、解题的一般步骤,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紧扣考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整套试卷只有第17题的第一和第二问的答案是教材之外的内容,其他均可以在规定要学的书本上找到依据。教师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千万不能忽视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尤其在新课学习之初,更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切忌教师靠猜题押题,给学生选考场资料等,学生考试时把初中所有的教材都带入考场,考试时凭自己的印象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

(四)、立足家乡,弘扬正能量,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具有时代感。

今年涉及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有:“两学一做”、“供给侧改革”、“屠呦呦获奖”、“人民币入‘篮’”;首届安徽省美德少年”许龙宇的故事;春晚歌曲《六尺巷》;“反家暴法”;“总书记安徽行”; 第16题以“建设美好安徽,增强人民获得感”为主题,分别从经济硕果、文化盛宴、政治民主三个方面介绍安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第17题“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等等;这些内容,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发展,感受家乡巨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国家)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的“时代性“。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有效整合综合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积累社会和本地的重大时政、方针政策,尤其在一、二轮复习时一定要结合时政材料来复习,既可以改善复习阶段学生的厌学情绪,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社会热点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解读。

综上所述,本套试题总体情况正常,彰显了《考纲》的纲领作用,符合初中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个人认为比较成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4

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质量分析

赵国文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2016年的中考思想品德试卷,从总体上看,与近几年中考一脉相承。

(一)试题难度。试题整体难易适中,题量适度,题型分布合理,能够面向大

部分学生,考查全面,无偏题、怪题。

(二)命题依据。试题紧扣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纲要》,同时立足国情省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

(三)命题形式。试卷整体结构不变,仍由单项选择题12小题和非选择题5

大题构成;图文并茂,有文本阅读、漫画解读、图片分析与表格完善。

(四)命题立意。今年中考命题依然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思想品德课,从思想品德课走进社会”,从而得到价值引领,真正理解和认识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内涵。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试卷的具体分析

(一) 单项选择题

1—4题是时事政治题。分别考查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四个方面的知识点。考查学生对时政知识的掌握,依据相关的时政知识解答即可。其中第2题出错率稍高一些,因为此题考查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较细的内容,故很多学生没有关注到。

5—12题是基础知识的考查。第5题旨在让学生体验青春的快乐和如何把握青春。学生此题出错率较其他单选题较高,主要原因是四个选项的知识点比较接近,加之没有仔细阅读每一个选项导致没有看清其他选项中的错误用词;第6

题以社会热点“安徽美德少年”事迹为素材,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面对挫折;第7题以生活中的四种情景让学生感悟自尊的表现;第8题和第9题以漫画为素材,依托新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考查学生有关人身权利的内容,懂得未成年人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第10题以2016年春晚歌曲《六尺巷》歌词为素材培养学生宽容他人,与人为善的品质;第11题考查学生对守法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第12题以“习主席安徽行”为素材考查学生如何成为社会家乡所需要的人才,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二)非选择题

第13题以“绿地学校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和“社区组织未成年人消防演练”的图片为素材考查学生对未成年人四大特殊保护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参加不同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必要性。本题2问第一问答案唯一, 1

学生失分主要是因为语言不规范,没有用学科术语。第二问的答案运用了所学知识,比如陶冶情操,培养自立自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珍爱生命等知识点同时也要结合生活组织答案,比如增强劳动观念,掌握防火灭火的方法和技能等。这就要求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感受这门学科的实践性和生活性。部分学生没有选择图片就直接回答,答案没有针对性导致失分。

第14题以中学生日常生活中与父母相处的两个情景,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

理和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第一问考查竞争的相关内容,理解竞争的积极作用,培养敢于竞争和健康的竞争意识,问题设置很有针对性,明确了从竞争的角度答题,此问学生都能回答到教材中竞争的积极作用,但没归结到要敢于竞争上。个人认为可能是题目中“让妈妈支持的理由”让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回答竞争的好处就可以了,也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答题时要竟可能的完整。第二问考查如何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这是个常考点,学生基本上都能得满分。

第15题分别考查了心理、道德和法律三个模块的知识。本题难度适中,试题

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践中,更加注重本质探究和行为指引,答案简洁、要点突出,以教材基础知识为主,基本比较固定,与其他主观题答案相比较为简单。学生正确率在75%左右,失分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运用教材知识,口语话答题和答题不规范。比如情景一中控制情绪的方法:理智控制法,部分同学不熟悉教材,自己展开解释所以没有得分。情景三中考查对消费者权利的理解和运用,答案是要用学科术语。

第16题:本题与往年相同,仍是以家乡发展为依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关注家乡,关注社会生活的热情,是本张试卷中难度系数较大的一题。与去年略有不同,本题采用的是引言加统计表(柱状图)和素材,分点设问的方式,从经济、文化和政治三个角度设置四问。此题(1)、(2)得分率较低,(3)、(4)得分率较高。第一问通过分析柱状图概括我省经济建设方面成就,对学生分析图表,扑捉信息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还要有比较归纳,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只有约20%的学生得满分,主要原因是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统计表的标题,应归纳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增加上升到我省经济实力增强等;透过右侧图表下的备注学生大多没有关注到,应归纳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结论。第二问题目针对性很强,明确指出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谈意义,考查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的内容。学生多数只答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忽视了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答到的很少,究其原因学生对教材中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没有理解不熟悉。第三问对监督权的理解,为基础知识的考查,90%的考生都能答对。第四问考查内容比较全面,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综合所学知识,答案多元化,要点大多取自教材基础知识,体现了主观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特点,故学生得分率较高。从正确运用 2

网络中的遵守网络规则(道德和法律)、明辨是非,正确选择、提高自身的安全

防范意识、正确行使监督权、公民应遵守道德和法律等多个角度来答题都可得分。

第17题: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大发展理念”为背景,以采访实践活动为

探究形式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感悟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在。总分14分,得分率大多在10分左右。其中(1)

(3)问失分较多,(2)(4)得分相对较高。第一问:考查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此问失分来主要是错误的理解题意,把采访提纲理解成了采访过程(步骤),导致答非所问。第二问:考查学生对“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创新”的理解,大多数学生都能作对,少部分学生看不懂题,长篇大论,不着边际。第三问:以观点评析的方式考查学生对科技和创新重要性知识的把握,考生失分原因一是对于观点评析题的答题步骤不明确,没有针对观点作出判断直接给出分析,二是由于第二小问回答错误导致本问答错方向。第四问:考查学生对“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解,将其与课本所学知识联系归纳出要点即可。此问答案要点很多,只要求2点即可,故学生得分率较高,满分约40%。

三、试题特点对教学的指导

(一)、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价值引领,凸显学科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特点。

试卷在道德引领方面的着力点比较多,如第5、6、7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引

导考生正确把握青春,培养自强、自尊的品质;第10题“六尺巷”讲的“宽容”;第12题总书记寄语做“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的青年;第14题“与父母发生矛盾时的解决方法”;第15题“对于老师的批评,我们应采取的正确态度”等。第8、9题考到的“失职监护人”;第11题考到生活中守法和违法现象;第13题考到的“学校劳动实践活动、社区消防演练”;第15题的情景三考查了作为消费者所享有的合法权益等,引导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用法。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是知识归纳,灌输知识要点。思想品德课学科的德育功能要摆在首位,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与否,教学中要注入丰满的生活实例和材料来引领学生的价值观。

(二)、依据课标,体现综合性、开放性,注重能力考查。

本套试题综合考查了课标中心理、道德、法律、国情国策等层面的知识。如

第16题第四问就涉及到道德、法律和政治生活等方面知识,答案体现了开放性。这就要求学生注重答题的条理和有序,培养多角度答题的能力。

通览全套试题,凸显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

如第16题第一小题“分析图表,概括成就”对学生提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第17题第一小问“拟出采访提纲”要求学生掌握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和程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题目既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能力,避免单一知识的死记硬背,又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 3

道理。,这就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以培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素质为目标。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务必坚持做到:知识网络化,教师在一轮复习时就要将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梳理整合考点,形成知识网络化才能答题时做到知识点自如的迁移;解题能力的培养。通过阅卷我们发现这两题的失分率都较高,学生审题不清,读不懂题,读懂了也不会归纳等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分析讲解试卷时要有意识地运用不同方法进行审题,掌握审题、解题的一般步骤,并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紧扣考点,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整套试卷只有第17题的第一和第二问的答案是教材之外的内容,其他均可以在规定要学的书本上找到依据。教师告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千万不能忽视对主干知识的记忆,尤其在新课学习之初,更要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切忌教师靠猜题押题,给学生选考场资料等,学生考试时把初中所有的教材都带入考场,考试时凭自己的印象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

(四)、立足家乡,弘扬正能量,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具有时代感。

今年涉及的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有:“两学一做”、“供给侧改革”、“屠呦呦获奖”、“人民币入‘篮’”;首届安徽省美德少年”许龙宇的故事;春晚歌曲《六尺巷》;“反家暴法”;“总书记安徽行”; 第16题以“建设美好安徽,增强人民获得感”为主题,分别从经济硕果、文化盛宴、政治民主三个方面介绍安徽近年来的发展成就;第17题“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等等;这些内容,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时代的主旋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和国家的发展,感受家乡巨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国家)的热情,充分体现了思品学科的“时代性“。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有效整合综合评价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积累社会和本地的重大时政、方针政策,尤其在一、二轮复习时一定要结合时政材料来复习,既可以改善复习阶段学生的厌学情绪,又可以让学生了解掌握社会热点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解读。

综上所述,本套试题总体情况正常,彰显了《考纲》的纲领作用,符合初中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个人认为比较成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4


相关文章

  • 2016南京中考政策解读
  • [政策解读] 重磅!2016年南京中考各科考试说明!!!(附名师解析) 语文:扎实推进,稳步向前 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伯乐中学王芳 秉承素质教育精神,贯彻课程标准理念.近年来,在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南京市语文学科中考试卷高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 ...查看


  • 2016年河北省中考思想品德考试说明
  • 河北省2016初中毕业生升学文科考试说明 --思品部分 [考试性质] 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评估初中毕业学生在学科学习目标方面达到的水平.文科综合升学考试的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 ...查看


  • 2017年陕西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
  • 2017年陕西省思想品德中考试卷 第一卷(选择题) 1. 1.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_____次峰会在中国杭州举行.会议就推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增长的一揽子政策和措施达成"_____" ...查看


  • 西安市公布2016中考科目时间及分值设置
  • 西安市公布2016中考科目时间及分值设置 华商报讯(记者 雷婧)昨日,西安市教育考试中心公布今年中考(微博)科目.时间安排及分值设置,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微博)注意. 据了解,今年西安市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将于6月25日-26日举行, ...查看


  • 中考思想品德5
  • „ „„„„ „ „ „ „ 题 :„场„考„ „ 答 „ „ „ „ 要 „ „ :„号„学不 „ „ „ „ 内 „ :„名„姓„线 „ „ „ „ 封 :„级„班„„密„„„„„„„„„ 白银五中2015-2016学年九年级第二学期 ...查看


  • 2016年中考政治历史经典模拟试题
  • 西安中学2016年中考思想品德.生物第六次模拟测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其中思想品德为必考科目,满分70分:历史.地理.生物为选考科目,各科满分均为30分.考生须从历史.地理.生物中选考一科.答题前首先确定选 ...查看


  • 2016河南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 2016河南中考数学试卷分析 一.整体分析 与2015年河南省中考数学试卷相比,2016年中考数学试卷题型结构总体稳定,核心知识点覆盖全面.虽然部分题目灵活性加强,但中档题与2015年相比稍微简单,整体难度稍有下降:考虑到第22题第3问.第 ...查看


  • 思想品德中考备考策略
  • [摘要] 思想品德中考复习内容多.任务重.时间紧.考法新,同时存在概念多.原理多和时政性强等学科特点,致使不少师生的复习安排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如何提高中考思想品德复习备考的实效性呢? 本文就此结合作者多 ...查看


  • 中考研讨会发言
  • ****年中考即将来临, 在紧张的中考复习中, 很多师生可能面临许多困惑.如何有效进行中考复习? 这是我们无时不刻在掂量的问题.<江西省****年思想品德中考说明样卷>恍如熠熠生辉的"玉", 我们可否借助&l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