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
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报告厅后墙上,悬有一幅已故总编辑范敬宜手书的《岳阳楼记》。书法秀骨丰神,俊朗雅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充分展示了范敬宜高超的书艺、学养和才情。
然而,令人颇感困惑的是,《岳阳楼记》首句第二个字“庆历”的“历”,繁体却写成了“歷”,而非习见的“曆”(见下图)。
范敬宜手书《岳阳楼记》
大家知道,简化字“历”对应的繁体字有两个:“曆”和“歷”。1956年汉字简化后,将“歷”、“曆”两字合并,并另造了一个新字“历”(保留“厂”形,以“力”为声符)。“历”便兼有了“歷”、“曆”两字的全部含义。
关于“歷”, 《说文解字》释为:“歷,过也。从止,厤聲。” 可知“歷”为经过之意,故历史、历次、历程、学历等词中均为“歷”。
关于“曆”, 《说文解字》释为:“曆,厤象也。从日,厤聲。《史记》通用歷。”可知“曆”为历象之意,故日历、历法、农历、挂历等词中均为“曆”。中国历代帝王年号中的“历”,指年代,如武则天“圣历”、唐代宗“大历”、唐敬宗和唐文宗“宝历[i]”、辽穆宗“应历”、元文宗“天历”、明神宗“万历”、南明皇帝朱由榔“永历”,还有日本十六个带“历”字的年号,均写作“曆”。“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当然应为“曆”。
不过,许慎在解“曆”字时又称:“《史记》[ii]通用歷。”看来“歷”、“曆”两字是可以相通换用的假借字,“庆曆”可以写成“庆歷”了。但这种说法被清代学者郑珍推翻,其《说文新附考》称:“按:歷乃曆象本字,非通用也。”可知“歷”、“曆”为古今字,“歷”为古本字,所以先秦史书中没有“曆”;“曆”为后起字,之后两字各有分工,基本上互不替代。故在宋代,“庆曆”是不可以写作“庆歷”的。如下图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铸造的“庆曆重宝”的钱文。因此可以肯定,当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的一定是“庆曆”。
庆曆重宝
下面,还是让我们求证于历代书法大家吧,看看他们书写的《岳阳楼记》——
明文徵明书《岳阳楼记》
明祝允明书《岳阳楼记》
明陈道复书《岳阳楼记》
明董其昌书《岳阳楼记》
明张瑞图《岳阳楼记并诗》册
清康熙书《岳阳楼记》
上面这些明清书家书写的《岳阳楼记》中,无一例外都写作“庆曆”。范敬宜为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一生书写先祖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不知凡几,会在这个寻常汉字上写错字吗?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果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反例,物证就在岳阳楼。在岳阳楼的一楼和二楼都嵌有《岳阳楼记》的紫檀木雕屏,书写者同为清代书法家张照(下图为墨迹),上面清晰可辨地写着“庆歷”!
清张照书《岳阳楼记》
张照(1691年-1745年)生活于康雍乾三世,从文后落款可知,书写时间为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既望。为何张照一反既往地将“庆曆”写成“庆歷”?
仿佛电光石火一般,我猛然想起了清代的文字狱。对了,这个“曆”字很可能就是当时的避讳字!乾隆的名讳不就是弘历吗?
乾隆的长兄名弘晖、次兄弘昐、三兄弘昀、四兄弘时、六弟弘昼、七弟弘曕,名中第二个字均为“日”旁,故弘历的繁体字写作“弘曆”当无疑义。乾隆当皇帝后,为避讳,改“曆”为“歷”,甚至连大清历法《时宪历》也改称《时宪书》。故而“庆曆”写作“庆歷”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古代中国,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的“名讳”,一律要加以回避,否则可能触犯大不敬之罪。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一书中说:“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庆歷”即为改字。如空字之例: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唐初名将李世勣[iii]删去“世”字作李勣,观世音略称为观音。再如缺笔之例:清康熙帝之名讳为玄烨,故“玄”“烨”两字的最后一画须省略。
清代避讳制度执行得最为酷烈的是雍正、乾隆年间,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雍乾之世,避讳至严”。当时倘出现“曆”字,属大不敬罪;臣民一旦触犯,一般都会被判死罪。可是到了后世,“庆歷”这种写法却一直沿用下来,很多人都相习而不知其来历了。
看来,范敬宜写“庆歷”确有所本,不是错字。我想,以范敬宜腹笥之丰赡,断不可能不知其中原委。至于其他人,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跟风而已。
[i]宝历(825年正月-827年二月)是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共计3年。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仍然沿用。
[ii]东汉许慎所说的《史记》并非司马迁的《史记》,而是指先秦记载历史的典籍。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称:“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晋杜预《序》言:“《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东汉以后始被称为《史记》。
[iii]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
杨立新
在人民日报社综合楼报告厅后墙上,悬有一幅已故总编辑范敬宜手书的《岳阳楼记》。书法秀骨丰神,俊朗雅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充分展示了范敬宜高超的书艺、学养和才情。
然而,令人颇感困惑的是,《岳阳楼记》首句第二个字“庆历”的“历”,繁体却写成了“歷”,而非习见的“曆”(见下图)。
范敬宜手书《岳阳楼记》
大家知道,简化字“历”对应的繁体字有两个:“曆”和“歷”。1956年汉字简化后,将“歷”、“曆”两字合并,并另造了一个新字“历”(保留“厂”形,以“力”为声符)。“历”便兼有了“歷”、“曆”两字的全部含义。
关于“歷”, 《说文解字》释为:“歷,过也。从止,厤聲。” 可知“歷”为经过之意,故历史、历次、历程、学历等词中均为“歷”。
关于“曆”, 《说文解字》释为:“曆,厤象也。从日,厤聲。《史记》通用歷。”可知“曆”为历象之意,故日历、历法、农历、挂历等词中均为“曆”。中国历代帝王年号中的“历”,指年代,如武则天“圣历”、唐代宗“大历”、唐敬宗和唐文宗“宝历[i]”、辽穆宗“应历”、元文宗“天历”、明神宗“万历”、南明皇帝朱由榔“永历”,还有日本十六个带“历”字的年号,均写作“曆”。“庆历”(1041年十一月—1048年)是宋仁宗赵祯的年号,当然应为“曆”。
不过,许慎在解“曆”字时又称:“《史记》[ii]通用歷。”看来“歷”、“曆”两字是可以相通换用的假借字,“庆曆”可以写成“庆歷”了。但这种说法被清代学者郑珍推翻,其《说文新附考》称:“按:歷乃曆象本字,非通用也。”可知“歷”、“曆”为古今字,“歷”为古本字,所以先秦史书中没有“曆”;“曆”为后起字,之后两字各有分工,基本上互不替代。故在宋代,“庆曆”是不可以写作“庆歷”的。如下图宋仁宗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铸造的“庆曆重宝”的钱文。因此可以肯定,当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的一定是“庆曆”。
庆曆重宝
下面,还是让我们求证于历代书法大家吧,看看他们书写的《岳阳楼记》——
明文徵明书《岳阳楼记》
明祝允明书《岳阳楼记》
明陈道复书《岳阳楼记》
明董其昌书《岳阳楼记》
明张瑞图《岳阳楼记并诗》册
清康熙书《岳阳楼记》
上面这些明清书家书写的《岳阳楼记》中,无一例外都写作“庆曆”。范敬宜为范仲淹第二十八世孙,一生书写先祖的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不知凡几,会在这个寻常汉字上写错字吗?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果然,我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反例,物证就在岳阳楼。在岳阳楼的一楼和二楼都嵌有《岳阳楼记》的紫檀木雕屏,书写者同为清代书法家张照(下图为墨迹),上面清晰可辨地写着“庆歷”!
清张照书《岳阳楼记》
张照(1691年-1745年)生活于康雍乾三世,从文后落款可知,书写时间为乾隆八年(1743年)六月既望。为何张照一反既往地将“庆曆”写成“庆歷”?
仿佛电光石火一般,我猛然想起了清代的文字狱。对了,这个“曆”字很可能就是当时的避讳字!乾隆的名讳不就是弘历吗?
乾隆的长兄名弘晖、次兄弘昐、三兄弘昀、四兄弘时、六弟弘昼、七弟弘曕,名中第二个字均为“日”旁,故弘历的繁体字写作“弘曆”当无疑义。乾隆当皇帝后,为避讳,改“曆”为“歷”,甚至连大清历法《时宪历》也改称《时宪书》。故而“庆曆”写作“庆歷”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古代中国,必须回避君主、尊长的“名讳”。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主尊长的“名讳”,一律要加以回避,否则可能触犯大不敬之罪。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一书中说:“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庆歷”即为改字。如空字之例: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唐初名将李世勣[iii]删去“世”字作李勣,观世音略称为观音。再如缺笔之例:清康熙帝之名讳为玄烨,故“玄”“烨”两字的最后一画须省略。
清代避讳制度执行得最为酷烈的是雍正、乾隆年间,陈垣先生在《史讳举例》中说:“雍乾之世,避讳至严”。当时倘出现“曆”字,属大不敬罪;臣民一旦触犯,一般都会被判死罪。可是到了后世,“庆歷”这种写法却一直沿用下来,很多人都相习而不知其来历了。
看来,范敬宜写“庆歷”确有所本,不是错字。我想,以范敬宜腹笥之丰赡,断不可能不知其中原委。至于其他人,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跟风而已。
[i]宝历(825年正月-827年二月)是唐敬宗李湛的年号,共计3年。宝历二年(826年)十二月唐文宗李昂即位仍然沿用。
[ii]东汉许慎所说的《史记》并非司马迁的《史记》,而是指先秦记载历史的典籍。唐张守节《史记正义》称:“诸国皆有史以记事,故曰史记。”晋杜预《序》言:“《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太史记》,东汉以后始被称为《史记》。
[iii]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