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局部)
进入了炎热的夏季,现代的人们习惯了在空调间享受丝丝凉意,但还是有人喜欢扇子带来的清风徐来的感觉。一把成扇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美观大方又便于携带,可谓实用欣赏两相宜。其实扇面的创作要比一般在宣纸上作画复杂,在方寸大的扇面上绘画往往是对画家笔法和画工的一种考验,这或许也就是这几年来拍场上往往把成扇和扇面作为专场,且竞拍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世界杯赛事的原因吧。
机缘凑巧,近日我和春伟兄在上海大众拍卖行拍得一把陈摩成扇,好友邵竺那儿见到了刘德六扇面,去年在博雅轩购得一把张辛稼成扇,周末和春伟兄在逛文庙时在三期的临风堂又购得一帧陆恢扇面及一把张继馨成扇。回去一查,刘德六是陆恢的师父、陆恢是陈摩师父、陈摩是张辛稼的师父,张继馨又是张辛稼高足,恰好是一代一代师徒书画的传承。
此帧金面扇面(图一)为好友邵竺先生收藏,为晚清刘德六所绘制,刘德六正是我们苏州吴江人,整幅扇面用笔秀逸,数枝紫薇和芙蓉竞相绽放,一只白头翁躲在紫薇枝头,赤红的眼珠紧盯着躲在木槿丛中享受日光浴的蚱蜢,此景在刘德六笔下描绘的生动活泼。落款为戊辰夏五月,刘德六。也就是1868年(大清同治七年)所绘,从扇面纸张、金面和颜料来推断也属当时之用料,落款挥洒自如。
图二为吴江陆恢扇面是上周和表兄费春伟在文庙三期临风堂购得,款识为:石谷 子 江 乡 秋色,拟奉翼臣仁 兄 大 人 雅正,戊戌二月廉夫恢。钤印:陆恢之印。戊戌年也就是大清戊戌变法那年即1898年,从刘德六到陆廉夫小小的扇面见证了清王朝的演变。鉴定书画我们一般先看款识,短短几行字书写的拙雅遒劲,笔致俊秀,非一般人所能仿,落款加盖印章,陆恢之印,这款印章四个字刻得苍劲有力,刀刀见锋,数百年仍然鲜红明快,说明使用的上等印泥和石材。接着我们再看画法,陆廉夫山水师从陶冶孙,花卉师从刘德六,一般山水最难画的就是树木,这件扇面柳树、松柏等枝繁叶茂,在树林中的茅屋内一位高士正抚琴,琴声悠悠,草木青青,远水近山,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让人身临其境,画工内带有明显的晚晴浅绛彩瓷器的味道,立体感很强,用笔老道而意境淡远,有种姑苏石湖的感觉,我们也请专家做了鉴定,故真迹无疑。
这把陈摩翠鸟月季成扇(图三)尺寸为:18×51cm;款识:为振华先生雅鉴,己卯暮春迦盦陈摩。钤印:迦盦;根据款识来看应该是陈摩1939年春创作的,字应该没有问题; 再从扇面画法来看,花鸟挥洒自如,一只翠鸟跃跃欲试,似乎草丛中躲着一只小虫,淡黄的月季一朵含苞待放,一朵盛开的淡雅清新,用笔恰到好处,虽然过去了75年但扇面设色依旧自然,说明当时都是用的天然矿石加工而成的颜料,而非现在造假者用的化学颜料,往往化学颜料几年就变色暗淡,章的印泥也是老的,故真迹无疑。
图四为我和春伟兄在博雅轩购得张辛稼早年花卉成扇。这把是1934年创作的,当时张辛稼才26岁,相对还比较常规和拘谨,紧要处的花瓣以细笔点缀提醒,设色艳丽且不俗,以强调明媚阳光下蜜蜂享受大自然温暖的景色,赋彩鲜艳明亮,芙蓉花瓣上的蜜蜂可谓画龙点睛,给整幅扇面增加了生动的情趣,富有生活气息,桂花盛开艳丽多姿,犹如在上方山的百花节一般。构图饱满,可谓小而精。
最后这件(图五)为上周末逛文庙时,虽夏日炎炎但三期的临风堂内却无上清凉,店内挂着许多苏州费新我、吴养木、张辛稼、沙曼翁、刘懋善等名家的书画件件保真,来源可靠。春伟兄看中了一把张继馨先生双雀梅竹成扇,梅花朵朵绽放,竹子节节高升,麻雀在享受春天的故事,小小的扇面体现了张老深厚的艺术功底,款识也非常开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6000元成交。在近日市场上张继馨先生作品被众多藏友竞相收藏,估计受到了北京和上海拍卖的影响,大家买涨不买跌,张先生可谓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在江浙沪享有崇高声誉,特别是浙江藏友大量席卷张先生作品导致稀缺。
其实收藏中对扇面或扇骨的品相也很有讲究:如打开扇子扇面平摊服帖,则扇已太“熟”(藏家用以形容陈旧程度的用语); 如打开后会自动收拢一点,显出很有弹性的样子,则扇面依旧“生辣”(用以形容新或品相好)。
(刘华杰 费春伟 邵竺 文/摄)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局部)
进入了炎热的夏季,现代的人们习惯了在空调间享受丝丝凉意,但还是有人喜欢扇子带来的清风徐来的感觉。一把成扇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美观大方又便于携带,可谓实用欣赏两相宜。其实扇面的创作要比一般在宣纸上作画复杂,在方寸大的扇面上绘画往往是对画家笔法和画工的一种考验,这或许也就是这几年来拍场上往往把成扇和扇面作为专场,且竞拍的激烈程度不亚于世界杯赛事的原因吧。
机缘凑巧,近日我和春伟兄在上海大众拍卖行拍得一把陈摩成扇,好友邵竺那儿见到了刘德六扇面,去年在博雅轩购得一把张辛稼成扇,周末和春伟兄在逛文庙时在三期的临风堂又购得一帧陆恢扇面及一把张继馨成扇。回去一查,刘德六是陆恢的师父、陆恢是陈摩师父、陈摩是张辛稼的师父,张继馨又是张辛稼高足,恰好是一代一代师徒书画的传承。
此帧金面扇面(图一)为好友邵竺先生收藏,为晚清刘德六所绘制,刘德六正是我们苏州吴江人,整幅扇面用笔秀逸,数枝紫薇和芙蓉竞相绽放,一只白头翁躲在紫薇枝头,赤红的眼珠紧盯着躲在木槿丛中享受日光浴的蚱蜢,此景在刘德六笔下描绘的生动活泼。落款为戊辰夏五月,刘德六。也就是1868年(大清同治七年)所绘,从扇面纸张、金面和颜料来推断也属当时之用料,落款挥洒自如。
图二为吴江陆恢扇面是上周和表兄费春伟在文庙三期临风堂购得,款识为:石谷 子 江 乡 秋色,拟奉翼臣仁 兄 大 人 雅正,戊戌二月廉夫恢。钤印:陆恢之印。戊戌年也就是大清戊戌变法那年即1898年,从刘德六到陆廉夫小小的扇面见证了清王朝的演变。鉴定书画我们一般先看款识,短短几行字书写的拙雅遒劲,笔致俊秀,非一般人所能仿,落款加盖印章,陆恢之印,这款印章四个字刻得苍劲有力,刀刀见锋,数百年仍然鲜红明快,说明使用的上等印泥和石材。接着我们再看画法,陆廉夫山水师从陶冶孙,花卉师从刘德六,一般山水最难画的就是树木,这件扇面柳树、松柏等枝繁叶茂,在树林中的茅屋内一位高士正抚琴,琴声悠悠,草木青青,远水近山,颇有世外桃源的意境,让人身临其境,画工内带有明显的晚晴浅绛彩瓷器的味道,立体感很强,用笔老道而意境淡远,有种姑苏石湖的感觉,我们也请专家做了鉴定,故真迹无疑。
这把陈摩翠鸟月季成扇(图三)尺寸为:18×51cm;款识:为振华先生雅鉴,己卯暮春迦盦陈摩。钤印:迦盦;根据款识来看应该是陈摩1939年春创作的,字应该没有问题; 再从扇面画法来看,花鸟挥洒自如,一只翠鸟跃跃欲试,似乎草丛中躲着一只小虫,淡黄的月季一朵含苞待放,一朵盛开的淡雅清新,用笔恰到好处,虽然过去了75年但扇面设色依旧自然,说明当时都是用的天然矿石加工而成的颜料,而非现在造假者用的化学颜料,往往化学颜料几年就变色暗淡,章的印泥也是老的,故真迹无疑。
图四为我和春伟兄在博雅轩购得张辛稼早年花卉成扇。这把是1934年创作的,当时张辛稼才26岁,相对还比较常规和拘谨,紧要处的花瓣以细笔点缀提醒,设色艳丽且不俗,以强调明媚阳光下蜜蜂享受大自然温暖的景色,赋彩鲜艳明亮,芙蓉花瓣上的蜜蜂可谓画龙点睛,给整幅扇面增加了生动的情趣,富有生活气息,桂花盛开艳丽多姿,犹如在上方山的百花节一般。构图饱满,可谓小而精。
最后这件(图五)为上周末逛文庙时,虽夏日炎炎但三期的临风堂内却无上清凉,店内挂着许多苏州费新我、吴养木、张辛稼、沙曼翁、刘懋善等名家的书画件件保真,来源可靠。春伟兄看中了一把张继馨先生双雀梅竹成扇,梅花朵朵绽放,竹子节节高升,麻雀在享受春天的故事,小小的扇面体现了张老深厚的艺术功底,款识也非常开门,经过一番讨价还价6000元成交。在近日市场上张继馨先生作品被众多藏友竞相收藏,估计受到了北京和上海拍卖的影响,大家买涨不买跌,张先生可谓德高望重、德艺双馨,在江浙沪享有崇高声誉,特别是浙江藏友大量席卷张先生作品导致稀缺。
其实收藏中对扇面或扇骨的品相也很有讲究:如打开扇子扇面平摊服帖,则扇已太“熟”(藏家用以形容陈旧程度的用语); 如打开后会自动收拢一点,显出很有弹性的样子,则扇面依旧“生辣”(用以形容新或品相好)。
(刘华杰 费春伟 邵竺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