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习得了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披文入情”,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1、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2、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在这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小河边愉快地放飞着风筝,老师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清代诗人高鼎的名篇《村居》。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出示课件1,师生齐读)

2、诗中的“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2)板书:风筝 提醒注意:筝是翘舌音,后鼻音,风筝是用竹子做成的,所以是竹字头,下面是一个“争”,这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理想的风筝》。

4、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学生质疑。

5、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出示课件3和课件4)(板书:苏叔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书,根据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5)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苏叔阳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

3、学习多音字。

(!)翘的读音及组词。(出示课件6)

(2)欣赏连翘花的图片。(出示课件7)

(3)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翘”。(出示课件8)

(4)根据字典的解释,给“撒脱”的“撒”选择正确的读音。(出示课件9)

三、学习词串,整体感知

1、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苏叔阳回忆刘老师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板书:现实——回忆——现实)

2、学习词串,思考: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出示课件10

3、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出示课件11)

2、哪些词语把春天给写“活”了?

3、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是触景生情,是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4、我们再来读一读,就会感受到春的活力,春的激情,春的美好。(配乐朗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30年过去了,苏叔阳对刘老师仍念念不忘,在这个思念疯长的春天里,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苏叔阳在文中写道:(出示课件12)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配乐朗读)

2、苏叔阳是多么怀念他的刘老师啊,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再也无法压抑这疯长的思念,他深情地呼唤着:(出示课件1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配乐朗读)

3、为什么苏叔阳如此思念刘老师?他又是如何云写刘老师的?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继续自学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下课。

六、板书设计

22

苏叔阳

现实

笑谈腿疾

回忆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现实

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习得了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披文入情”,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1、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2、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在这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看到同学们在操场上、小河边愉快地放飞着风筝,老师就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清代诗人高鼎的名篇《村居》。谁来背一背?(指名背,出示课件1,师生齐读)

2、诗中的“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2)板书:风筝 提醒注意:筝是翘舌音,后鼻音,风筝是用竹子做成的,所以是竹字头,下面是一个“争”,这是个形声字,上形下声。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理想的风筝》。

4、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学生质疑。

5、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出示课件3和课件4)(板书:苏叔阳)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书,根据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出示课件5)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苏叔阳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3)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

3、学习多音字。

(!)翘的读音及组词。(出示课件6)

(2)欣赏连翘花的图片。(出示课件7)

(3)在田字格里示范书写“翘”。(出示课件8)

(4)根据字典的解释,给“撒脱”的“撒”选择正确的读音。(出示课件9)

三、学习词串,整体感知

1、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是写苏叔阳回忆刘老师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板书:现实——回忆——现实)

2、学习词串,思考: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出示课件10

3、文中的刘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出示课件11)

2、哪些词语把春天给写“活”了?

3、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是触景生情,是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4、我们再来读一读,就会感受到春的活力,春的激情,春的美好。(配乐朗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30年过去了,苏叔阳对刘老师仍念念不忘,在这个思念疯长的春天里,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苏叔阳在文中写道:(出示课件12)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配乐朗读)

2、苏叔阳是多么怀念他的刘老师啊,在文章的末尾,作者再也无法压抑这疯长的思念,他深情地呼唤着:(出示课件1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配乐朗读)

3、为什么苏叔阳如此思念刘老师?他又是如何云写刘老师的?这“理想的风筝”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继续自学课文,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下课。

六、板书设计

22

苏叔阳

现实

笑谈腿疾

回忆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现实

生活


相关文章

  • 22.理想的风筝(第二课时)
  •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3.学习通过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 ...查看


  • 小学美术风筝教案
  • 教学内容:2.风筝风筝飞上天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风筝的起源.流派等信息资料,懂得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认识风筝骨架类型特点. 2. 初步掌握风筝骨架的扎制方法,学习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图案,设计制作一个风筝,尝试掌握放飞风筝的技巧 ...查看


  •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 ...查看


  • (公开课教学设计)[理想的翅膀]教案
  • <理想的翅膀>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了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风筝放飞上天的情景,表现了春日的童趣,也表达了孩子们远大的理想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按照视线的转移展开了文章的思路: ...查看


  • 理想的风筝 教案5
  • 理想的风筝 预习提示 "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可是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课题是理想的风筝?-- 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 ...查看


  •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 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2.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 ...查看


  •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共10篇)
  • 篇一:<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本周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25课<窃读记>.26课<理想的风筝>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 ...查看


  • 22.理想的风筝 教案
  • 设计理念: 根据高年段学生的特点,结合本教材的内容,文章中学生能读懂的情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读懂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 ...查看


  • 理想的翅膀教学设计
  • <理想的翅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描绘了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的理想扎出了不同样式的风筝,并将风筝 放飞上天的情景,表现了春日的童趣,也表达了孩子们远大的理想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作者按照视线的转移展开了文章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