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探讨

  【摘要】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对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心理学思考,这无疑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体育课堂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互助、互学、互勉的能力。它在课堂中的融入,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台阶。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探讨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用心理学方法和原理来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的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课堂上塑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学质量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立,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动技能理论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指客观事物通过感官作用在人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表象。在课堂上,任课老师采用参与示范法,漂亮的规范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增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必然坚信“一份努力,一份收获”,来保证成功地培养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体育老师只会说、不会做,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练习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的动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练习效果,严重的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体育课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提供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把尖子生、差生因标因材施教,可以通过改变器械的高度,降低动作难度,改变比赛规则等途径也能使差生和尖子生一样获得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二、结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人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力向内集中或向外集中,注意范围的适合性,时空知觉判断能力的高低,力量、速度或距离差别感受性的好坏,动作记忆的编码方式,操作思维的敏捷性、正确性,动机强度的适宜与否等,也都影响着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安排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措施: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的调整运动负荷,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适的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最方便的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二)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机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例如,不能100米跑安排跑两次,鱼跃前滚翻也只做两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在内容搭配上多加考虑,合理安排身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的负荷,把握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它部位,注重身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三)根据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安排运动负荷   每学期刚开始的两节课,运动负荷要小些,以后逐渐增大。上午第四节课,负荷量要适当降低,防止低血糖引起昏厥。冬天天气寒冷,运动引起的消耗相对减少,学生的练习量可以适当增加;夏季炎热,能量消耗大,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防止中暑。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把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安排好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负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完成各种项目的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任务。   三、师生的和谐交流,创建良好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美国教育学家格林伦将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着做;第二种,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问答;第四种,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耽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体育学习中,学生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贬低,优心忡忡,神经过敏,记忆力降低,思想狭窄,焦虑水平提高。在心理上,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冒冷汗,大脑皮层抑制扩散,原有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反应。胆怯、恐惧时,在行为上会出现反应迟顿,动作失调、四脚颤抖、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肯定完成不好技术动作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完成动作。还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四、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通过给予表扬、中肯的评价等,依然可以影响那些成功欲望不高、高度害怕失败的人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我们把这种由外在因素激发的行为倾向称为外在动机。它能激发眼前、具体的期望行为、塑造长期的期望行为。   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激励者,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在体育课中要针对不同技术要领、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抓住时机,采用具有启发性和指向性,富有真情实感的评价语言。如“你传球的动作非常好,力度也不错,如果落点和时间把握再准一点,就更好了”。表扬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将是启发学生走向成功的信号。   五、课堂上的互助、互学、互勉,让学生产生归属于集体的幸福感   从归因和情绪的角度,遭受失败的学生非常需要安慰。成功一般同积极、愉快的情绪相联系,而失败则与消极甚至屈辱、愤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在球类项目中,如有运动员在练习时觉得老师的评价不公,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很容易在言行上表现出对老师的敌意。遇到失败时,外在归因可能导致对老师或他人的愤怒;内在归因可能导致内疚、无能感,不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受,树立自信。由此可见,运动员遭受挫折失败的时候,是需要安慰、沟通的。让他们从老师、同学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   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是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好机会,更是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好时机。很多体育课上的练习内容、项目要由两个或几个同学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在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互助练习中,他们是大方的,他们是善于交流的;在集体合作性的练习中,他们是团结的,他们的荣誉感是很强的。在体育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生生之间的鼓励与信任、表扬与帮助比师生之间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作用更明显。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的帮助、鼓励中学练,体验更多的快乐,收获更多的成功。   六、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基本部分的练习,机体承受了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不仅肌肉处于紧张的用力状态,而且运动中枢神经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的结束部分,必须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如轻松自然的放松走,简单有趣的舞蹈动作,以及动作比较缓和的活动性游戏,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除了运用常规放松、游戏放松和音乐舞蹈放松法,还可以用意念放松。如想象大海平静的场面或夕阳西下情景。还可以做深呼吸进行心理暗示:哦!肩放松、臂放松、深呼吸、我全身都放松了。通过自我意识的引导和自我心理调整这正好使运动时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同时放松,使人体由高度紧张的运动状态迅速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使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得到恢复,进而轻松愉快地结束一堂课的训练学习。这既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基础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在体育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影响或作用非常大。体育教育者应加深对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让体育运动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强,李高峰.自我效能理论研究及其在体育领域的运用[J].体育世界,2006(06).   [2]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9-10.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998(04).   [4]葛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分析.2000.

  【摘要】运动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对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心理学思考,这无疑可以进一步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的体育课堂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互助、互学、互勉的能力。它在课堂中的融入,使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更上一台阶。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探讨      体育运动心理学是用心理学方法和原理来研究体育运动情境中的行为与行为背后的心理过程。在课堂上对学生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的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以及发展体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活动能力等,都离不开心理学知识。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体育课堂教学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课堂上塑造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提高教学质量   自我效能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图拉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创立,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特定情景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动技能理论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存在着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感性具体-理性抽象-理性具体”。感性具体是指客观事物通过感官作用在人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表象。在课堂上,任课老师采用参与示范法,漂亮的规范的示范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增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必然坚信“一份努力,一份收获”,来保证成功地培养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体育老师只会说、不会做,学生头脑中没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表象,练习时会出现很多的错误的动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练习效果,严重的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体育课要经常给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提供成功的体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把尖子生、差生因标因材施教,可以通过改变器械的高度,降低动作难度,改变比赛规则等途径也能使差生和尖子生一样获得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二、结合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教学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人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产生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与人的心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杂的。在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专门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力向内集中或向外集中,注意范围的适合性,时空知觉判断能力的高低,力量、速度或距离差别感受性的好坏,动作记忆的编码方式,操作思维的敏捷性、正确性,动机强度的适宜与否等,也都影响着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成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以下几方面安排合理的教学和训练措施: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教师在上课前既要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体育基础等制定合理的运动负荷计划,又必须在课中及时的调整运动负荷,以便有效的控制合适的运动负荷。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是脉搏测量,最方便的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定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定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二)根据教材特点安排运动负荷   不同的教学内容,由于运动形式不同,对学生机体引起的变化也有差异。跑对心肺机能有明显的作用,活动过程中,脉搏的变化也很明显;而体操则对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脉搏变化就不那么明显。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安排练习的次数、强度和练习与间歇的时间。例如,不能100米跑安排跑两次,鱼跃前滚翻也只做两次。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在内容搭配上多加考虑,合理安排身体不同部位及不同性质的负荷,把握身体重点部位兼顾其它部位,注重身体发展的协调性和全面性。   (三)根据季节、气候、时间的变化安排运动负荷   每学期刚开始的两节课,运动负荷要小些,以后逐渐增大。上午第四节课,负荷量要适当降低,防止低血糖引起昏厥。冬天天气寒冷,运动引起的消耗相对减少,学生的练习量可以适当增加;夏季炎热,能量消耗大,负荷量应相对减少,防止中暑。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把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场地器材,而且还要根据季节气候等因素,安排好体育教学中合适的运动负荷,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身心能够在一个适宜的运动负荷的体育教学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完成各种项目的身体教育或身体活动的任务。   三、师生的和谐交流,创建良好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美国教育学家格林伦将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着做;第二种,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问答;第四种,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体育学习中的恐惧与胆怯,主要是指学生由于缺乏运动能力而产生的对某个动作或某个练习的害怕情绪。当学生认为自己的体能水平或完成技术动作的能力与技术要求相差较大,耽心自己会出伤害事故,胆怯和恐惧就会产生。体育学习中,学生一旦产生这种想法,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自我贬低,优心忡忡,神经过敏,记忆力降低,思想狭窄,焦虑水平提高。在心理上,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脸色苍白,冒冷汗,大脑皮层抑制扩散,原有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心理和生理上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反应。胆怯、恐惧时,在行为上会出现反应迟顿,动作失调、四脚颤抖、肌肉僵硬、手脚发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肯定完成不好技术动作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完成动作。还要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从而达到教学相长。   四、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机水平   通过给予表扬、中肯的评价等,依然可以影响那些成功欲望不高、高度害怕失败的人投身于体育活动中,我们把这种由外在因素激发的行为倾向称为外在动机。它能激发眼前、具体的期望行为、塑造长期的期望行为。   我们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激励者,充分利用激励手段设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才能,获得成功。在体育课中要针对不同技术要领、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抓住时机,采用具有启发性和指向性,富有真情实感的评价语言。如“你传球的动作非常好,力度也不错,如果落点和时间把握再准一点,就更好了”。表扬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将是启发学生走向成功的信号。   五、课堂上的互助、互学、互勉,让学生产生归属于集体的幸福感   从归因和情绪的角度,遭受失败的学生非常需要安慰。成功一般同积极、愉快的情绪相联系,而失败则与消极甚至屈辱、愤怒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在球类项目中,如有运动员在练习时觉得老师的评价不公,会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很容易在言行上表现出对老师的敌意。遇到失败时,外在归因可能导致对老师或他人的愤怒;内在归因可能导致内疚、无能感,不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受,树立自信。由此可见,运动员遭受挫折失败的时候,是需要安慰、沟通的。让他们从老师、同学的关心与耐心中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的满足。   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指导,是体育课堂上组织学生练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生之间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好机会,更是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好时机。很多体育课上的练习内容、项目要由两个或几个同学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在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互助练习中,他们是大方的,他们是善于交流的;在集体合作性的练习中,他们是团结的,他们的荣誉感是很强的。在体育课上,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生生之间的鼓励与信任、表扬与帮助比师生之间更有说服力、效果更好、作用更明显。我们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相互的帮助、鼓励中学练,体验更多的快乐,收获更多的成功。   六、运用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消除疲劳,调节情绪,恢复良好的身心状态   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基本部分的练习,机体承受了一定程度的运动负荷,不仅肌肉处于紧张的用力状态,而且运动中枢神经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在课的结束部分,必须选择一些逐步降低运动负荷的练习,如轻松自然的放松走,简单有趣的舞蹈动作,以及动作比较缓和的活动性游戏,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除了运用常规放松、游戏放松和音乐舞蹈放松法,还可以用意念放松。如想象大海平静的场面或夕阳西下情景。还可以做深呼吸进行心理暗示:哦!肩放松、臂放松、深呼吸、我全身都放松了。通过自我意识的引导和自我心理调整这正好使运动时紧张的肌肉和神经得到同时放松,使人体由高度紧张的运动状态迅速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使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都得到恢复,进而轻松愉快地结束一堂课的训练学习。这既是体育教学不同于基础学科的一个特点,也是体育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其心理活动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点,在体育活动影响下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对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影响或作用非常大。体育教育者应加深对体育锻炼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让体育运动心理学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强,李高峰.自我效能理论研究及其在体育领域的运用[J].体育世界,2006(06).   [2]牟先涛.在体育教学中合理解决运动负荷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7:9-10.   [3]张力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1998(04).   [4]葛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分析.2000.


相关文章

  • 体育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449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特殊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十二月一 日 毕业 特殊教育毕业论文选题(1082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 ...查看


  • 大专院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专院校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作者:陈义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01期 摘 要:大学阶段进行的体育教学,对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之后形成良好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 ...查看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 浅析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体质的影响 长跑对减肥的作用研究 浅谈陈氏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 对中国武术套路发展的思考 对中学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的研究 武术套路规则变化对武术训练及比赛的影响研究 残疾人排球的发展现状 ...查看


  • 小学体育之教学内容.方法改进探讨
  • 摘 要: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是当前教学创新的重点,也是现代体育教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正确地面对现实,准确地审时度势,努力在实践中促进体育这门学科健康高效地发展.在此,主要针对体育教学方法改进的指导理念与体育 ...查看


  • 体育文献综述(1)
  • 文献综述 题 目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 号 院 (系)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体育文献综述 2016年5月 体育文献综述 摘要: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 ...查看


  • 体育论文--对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的探讨
  • 对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的探讨 摘要:学校田径训练工作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现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途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参加课余田径训练不感兴趣.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摸索出对做好中学体育田径教学一些看法,同时 ...查看


  • 现代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的训练探讨
  • 现代初中体育中长跑教学的训练探讨 [摘 要]最近几年中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迫在眉睫,中长跑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刻苦锻炼.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的重要项目.但是,由于中长跑的生理负荷较大,动作单调枯燥,在练习中学生容 ...查看


  • 体育有效教学模式探讨
  •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的课程改革正在有声有色地全面展开.十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教育部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广大中小学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学生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