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阳五行学说.11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

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

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

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

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

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

脉细微欲绝。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简论中医的阴

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

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

阳和五行学说。

1.阴阳学

中医基本理论及阴阳学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

阳和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

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

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之动力,没有脏腑的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竞争。例如,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消)。

阴阳既是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如果机体的物质基础(阴)消耗过多,则机能活动(阳)就会相对地亢盛,阴阳的平衡不能维持而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燥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的证候。治疗这种病理要用〞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使之恢复正常,达到阴

阳的相对平衡。

(三)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例如,机

能亢盛的阳证可以变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肺炎病人,症见高热、面红、烦燥、脉数而有力,这些都是机体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中医叫做实热证,应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当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毒性休克时,病人反而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脾搏细弱、血压下降,也就是机体反应机能衰竭,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应急用温热的药物〞回阳

救逆〞。

二、临床应用:

(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既是〞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之病症(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阳衰,而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阴虚的病症(如心阴不足)往往引起阳亢,而可出现烦躁、生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

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临床上,常见某些慢性病的晚

期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这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

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阳证;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于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后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

清稀者为阴证。

(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阳偏盛畏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关系,恢复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

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沈、降为阴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

疗的目的。

此外,这种阴阳属性的归类方法,还被广泛的应用到其它方面,如经络方面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任脉属阴,督脉属阳等。在病因方面,六淫中的风、火、暑、燥为阳邪,寒、

湿为阴邪等等。

2.五行学说

在数千年前科学未见发达之时,中国的老祖先就已创立一套五行学说,而经由西方科学之验证及数千年来中医之临床实验获得了实证,在古代并无现今的解剖学之时,这项学说集合了多少老祖先之智慧心血结

晶,在西方医学赞叹并用于临床之余,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鉴于今日科技进步,但文明病却有增无减,医院愈开愈多家且愈开愈大的同时,为您自己也为您周遭的亲友您不可不知的养生之道,不仅现在连您的后代子孙

都受用。

何谓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对于人体作用为何?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中医师之诊病即是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如果您对它了解之后您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概略诊断,到底您毛病出在那里?应从何着手才是治本之道?为何要从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器官着手?及如何做好个人保健工作? 五行之于人体作用为何?中国

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如肝脏与筋路有关联、心脏与血路有关联、脾胃与肌肉有关联、肺赃与皮肤有关联、肾脏与筋路有关联等) ,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如木、火、土、

金、水相生、相克之关联性)。

3.五行的相生相克

何谓相生、相克?(宇宙万物有相生必

有相克、能相生必能相克)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金克木。

木生火:木(材)燃烧产生火所以木生

火。(木不足火即熄)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灰烬即为土所以火生土。(燃烧物质多产生土也多)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炼金属所以土生

金。(多土并不足以多金,好土才会有好金)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会产生水所以

金生水。

水生木:水可以灌溉、滋养树木所以水

生木。(水不足木即枯萎)

木克土:树木由土中长出(破土而出)

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土可以吸收水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土克水。(水泛滥反制土成水

患)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火

过大而水不足则水不足以克火)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

克金。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如斧头、柴刀

等)所以金克木。

◎五行中之相生、相克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是相互滋养助长、相互牵制约束,过与不及都将

会造成危害。

4.五行对映人体五行相对人体的脏器

五脏是指哪些?

五脏: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

(属阴)

六腑是指哪些?

六腑:胆囊、小肠、胃、大肠、膀胱、

三焦。(属阳)

如何区分脏腑:脏为实心之器官、腑为空心之器官。(脏腑:泛指人体内脏器官) ◎三焦:中医之特有名称,为六腑之一,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总司全身体液气化功能。目前中医临床以三焦来区隔人体器官部

位。

一、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脏、

肺脏),和头、面部及上肢等。

二、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腹部,即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

包括脾、胃、肝、胆等。

三、下焦:肚脐以下的小腹部,包括小

肠、大肠、肾脏、膀胱等。

5.五行相互关系五行相互关系

土 脾、胃黄色 主肌肉口唇 土:为中央乃是一切之根本,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故中医有"后天之本在于脾胃"的说法。临床上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

节。

土质不良(营养份吸收不足)将无法供应各个器官应有之营养,又其颜色为黄色(一般常称为黄土)主肌肉,我们常说的"面黄肌瘦"就是这个道理.(脾气健运,则营养充促,肌肉丰满,四肢温暖而活动轻健有力,口唇红润而光泽,因此说"脾主身之肌肉"),土质过硬将造成便秘,土质过于松软将造成下痢。土质过硬或过于松软乃为吸收水(份)不足或排出不良囤积于肠道所引起,而水份除日常之补充外其不足与过多则因水之排解、木之吸水性、火之燃烧有关(水分过多可由肾脏、膀胱排出,不足将对人体造成重大危害,如代谢不良毒素囤积体内等)。 脾脏对水有调节作用:这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导致水湿停滞。如停于头部则觉头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肺

部可凝聚为痰;停于体腔则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见腹泻;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充

溢四肢则身困体沈等等。

因土生金所以土质不良将无法生金,就是无法产生健康的皮肤(有光泽)及容易长青春痘(如为内在的因素则与内分泌系统有关因土克水,若水(肾脏)质不良----过剩则造成土质松软或污浊会反制土造成下痢、若水不足则土质过硬将造成便秘),外在的皮肤因素则源于长期使用碱性清洁剂而破坏原有之酸性健康皮肤质(酸性可以抑菌)

有关。

(胃属消化系统、脾脏属免疫系统) 木 肝、胆(相照) 青色 主筋 眼

木:肝为解毒器官,当人体吸收或食入有毒物质时(如药物、酒精)会经由肝脏分解毒素后再经由肾脏排出。所以长期使用药物及酗酒将造成肝脏及肾脏负担,又因肝脏及肾脏为无痛觉神经之器官,所以当发觉肝脏或肾脏有异状时往往已经是肝硬化、肝癌末

期或必需洗肾了。

肝脏功能异常可以由日常生活中查知(因其主筋路)肝主管筋的活动,从而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而筋又赖肝血的濡养。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出现肢体屈伸不利、麻木、痉挛、拘急等症状。〞爪(指指甲)为筋之余〞,肝血不足则指甲变形,色泽枯槁。如出现容易疲劳、口干、口臭、便秘、下痢、精神松懈、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疲劳、肩胛酸痛、容易落枕、晚上睡觉时易抽筋、头痛、头晕、急躁易怒、耳鸣、耳聋、目赤、胸部胀痛、急躁易怒,或情绪抑郁、胸闷痛等症。肝气郁结可进而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疏泄失调,胆液外溢,则可能出

现黄疸。

眼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养份),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两眼红赤。某些眼科疾病,

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常从肝治疗。 又因肝脏为魂颜色为青色,一般常听到的三魂七魄是指当受到惊吓过度时(失魂)脸色会发青即是这个道理(肝脏为三魂中之

一)。

(胆属消化系统、肝脏属免疫系统) (一般常称之筋脉指筋路与血脉,筋骨

则指筋路与骨髓)

因水生木,如水不足或木之吸水性过强(肝火旺盛)都将造成木之枯萎(肝脏运转不良),又木克土将造成脾、胃功能之障碍。 水 肾脏、膀胱黑色主骨髓耳朵 水:先天之本在于肾(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肾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秉赋的强弱,与先天肾精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脏为排毒器官,主水主骨髓(主骨、生髓、通脑:肾主骨、即肾与

骨骼的生长、发育、坚软有关)

其华在发: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肾气盛的人毛发茂密光泽;肾气衰的人毛发易于脱落,枯槁发白。又〞发

为血之余〞,故发也与血有关。

齿为骨之余:故某些牙齿疾患也与肾有关,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

落等均为肾气不足或衰弱的反映。

肾的生理功能包括现代医学的生殖、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些系统的疾患都可能与肾有关。 膀胱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相似,主要是储尿和排尿的作用,其病变也主

要表现在泌尿功能方面。

肾脏功能退化最常见的现象为全身水肿,因其排泄(水)不良所造成.又因与耳朵有关(老人家有重听即因肾脏功能退化有关).日常生可活中自我检测,如:耳鸣、肾性腰酸背痛等均要注意(肾在上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听力正常;肾虚时则出现耳鸣、耳聋等症。肾在下开窍于二阴,与大小便的排泄、性机能活动有关。故大便溏泄,小便困难或淋漓不尽、阳痿、早泄等均可从肾治)。而肾脏病最严重者莫过于洗肾,洗肾者

只会次数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因水生木,故肾脏功能不健全或退化时将连带影响肝脏之正常运作,又土克水将会

影响脾、胃功能之障碍。

火 心脏、小肠 红色 主血脉 舌 火: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管机

体各部,使之协调活动,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五脏六腑,心为之主〞。 主神志:神志的含义包括神精状态、意识、思维活动等。这些机能活动都由心来主管,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人舍也〞。如心的这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精神异常、胡言乱语、思维混乱、意识朦胧或神志昏迷

等症。

主血脉:其华在面(表现在脸部,因为面部血管丰富,故从面部的色泽上能反映出心气、心血的盛衰。正常时,面色红润光泽;心血虚,脉失充盈,则面色苍白所以说〞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主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血液之所以在脉管内循环不息,营养全身,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因此有〞气行血亦行,气滞血则凝〞之说法。脉与心相连,是血液浑行的通道,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都可

从脉搏上反映出来。

开窍于舌:前人认为〞心气通于舌,心和舌则能知五味从上可反映出来。舌尖红赤

或舌体糜烂生疮;痰迷心窍时则舌强不语等。因此,又有〞心开窍于舌〞及〞舌为心

之苗〞的说法。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胃中的水谷(饮食),主化物(消化)和分别清泽(〞清〞指饮食消化后的精华部份;〞浊〞指消化后的糟粕)。胃中水谷进入小肠后,由小肠进一步消化,使清者吸收,再通过脾的转输而注入身体各部,成为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浊者或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形成大小便而排出体外。所以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外,还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但小肠的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脏功能之

内。

根据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现,可见中医的心包括了循环、血液、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临床上某些心血管疾患、血液疾患、神经精神疾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舌体疾患等,往往与心有关。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有病时主要表现消化吸收不良

和大小便异常。

因水克火(肾脏与心脏)两者间若无法

达到平衡对身体将会造成危害,如水过于旺盛则气血将无法正常运行,如火过于旺盛则将反制水,我们常说的火气过大即是一例。 金 肺脏、大肠 白色 主皮肤 鼻子 金:肺位于胸腔,上达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司呼吸,主气的生化和分布,助血液循环而贯通百脉。

(一)主气:

主呼吸之你:即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进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和呼出体外的浊气(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如因病邪所伤玫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调时,则有咳嗽、气喘、

呼吸不利等症状。

主真气:饮食经过脾胃消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化、分布与调节均有赖于肺,即肺主一身之气,故肺气虚时可见体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等气虚的症

状。

(二)肺主宣发和肃降:正常肺气应宣

发通畅,以使肺发挥正常生理作用。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可引起气滞胸闷、咳喘等症

状。

肃降即清肃下降的意思。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病邪犯肺,则可使其肃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湿停留、尿少、水肿等症。 宣发与肃降这两种功能互相协调,一方面使气和津液输布于全身,另一方面又能使机体不致于发生气滞、气逆和水湿停留等病

变。

(三)主通调水道:水体内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及膀胱的气化,因而小便通利。肺所以能通调水道,主要是以靠肺气的肃降,使水液归肾而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肃降无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故有〞肺为水上之

源〞的说法。(金生水)

(四)主声: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有关。肺气充足人的声音宏亮,肺气虚弱的人声音低微。风寒袭肺时,肺气闭塞,可出现声

音嘶哑或失声。

(五)开窍于鼻:鼻是气体出入之通道,与肺直接相连。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有病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甚则出现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等症。

(六)肺合皮毛:皮毛指人体的肌表与毛孔,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肺能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到肌表,温养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的生堙功能。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并易受外邪侵袭而经常感冒,而外邪侵袭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症。肺与肌表、皮毛关系密切。中医有〞肺与皮毛相表里〞、〞肺

合皮毛〞等说法。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废物)。饮食经脾胃小肠消化吸收后,糟粕进入大肠然后排出体外。大肠有病,如排泄功能减弱

则便秘;排泄功能亢进则泄泻。

总之,根据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现,可见中医的肺主要是指呼吸系统,但对体液和血液循环也有调节作用。肺与鼻、皮毛、声音均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凡属呼吸系统、体

液和血液循环、咽喉等方面的疾患,多可从肺论治。大肠有病则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和

症状之异常。 因土生金,故脾、胃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时肺脏也相对受到影响,而肺脏与皮肤、鼻子有关联,故皮肤健康与否,与肺脏有直接关联性,而现今空气之严重污染造成大多数人有的鼻病(如气喘、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蓄脓、皮肤过敏等)

其治本之道仍必须由肺部条理。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

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的制了温热之

气,因而秋冬寒冷。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

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

立的,又是统一的。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又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两者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

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人体的阴津损伤,会累及阳气也伤;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也伤,也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破坏,就会引起"孤阴

不长,独阳不生"。

(3)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有消减衰弱之义,长有增加盛大之意。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

平衡。

比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由夏至秋及冬,气候

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基于这种理论。又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

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

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

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

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

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

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

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

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

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真有能耐的,还得说是咱老祖宗。 天地万物,世间万事,万人万心,各人各心,万花筒似的,忽悠变来变去,怎么才能把它们分清辨清认清理清说清?老祖宗

就拿出两个字儿来:阴阳。

比太古还古的时候,天地未开,嘛都没有,只有太易太初太素三样。太易是气之始,太初是形之始,太素是质之始,可那时这三样混成无边无际囫囵一大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浑浑沌沌朦朦陇胧胧糊糊涂涂飘飘荡荡。老子叫它们:夷、希、微。这时候称做太极,也称太一,又称太无。往后,清气轻,升上去为天;浊气重,降下来为地。这一来,叫做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一天一地。老祖宗把它们分做一乾一坤一圆一方一动一静一阴一阳。阴阳一分,天地就出来了,

瞧瞧瞧,老祖宗说得多明白!

阴阳交,万物生。这天地生出的万物,也全都有阴有阳。日为阳,月为明,生为阳,死为明,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

这阴阳又不是一个东西分两半。 寒冬日暖,伏夏风凉。阴里头有阳,阳里头有明。大的甭说,小小一片叶子也有阴阳向背。老祖宗拿笔画了八个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一表承阳,一表示明,万事万物阴阳的样子就给它包圆了。这便是伏羲八卦。阴阳不是死的,太阳在山这边,这边阳那边阴,太阳到山那边,就换成那边阳这边阴。阴阳之间,还要相交相合相感相恶相反相成相克相生。老祖宗就把那八个符号布个阵势。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坎为水,离为火。还有四句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簿,水火不相射。按这四句话,把儿卦捉对儿一摆,便将阴阳之间所有事儿交待得一清二明心眼亮。八卦一转一动一碰,阴阳消长,变化无穷。这一变,天地间有了日月盈虚,岁月年华,万物兴衰;草木有了黄枯绿荣,人有了生老病死,灾喜祸福;事有

起落,家有盛败,国有兴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国一个样,一年一月一日一时一会儿一变一个样。这也难不住咱老祖宗,八卦之外还有六十四卦加上六支的变化。不管世道人伦多繁多乱多杂多奇多个别,也离不开阴阳八卦,您说老祖宗这阴阳二字有多厉

害?

医道本着阴阳调治身心,武术化阴阳为拳路,兵家使阴阳用兵布阵,巫师拿阴阳明察天象,画家依阴阳凸现物状,营造据阴阳构造宅院楼观宫庭墓室。相面算卦的把阴阳一分,分出天干地支,再配上五行四时方位生肖,天时地利命理一推算就出来。明白人使这道理,治国治家治兵治田治人治病治理万事,无所不知不至不通不利不成不胜;自然也免不了有人往里头掺假,撒迷魂药,使它坑蒙拐骗,混日热饭冷饭剩饭吃。 阴阳之本,是阴阳相配。三九天不能不冷,三伏天不能不热,该冷不冷,该热不热,人就得病。树尖朝阳,树根朝阴,缺阳不可,缺阴也不行,阴阳合德,人安事宁。单是阳,

则燥则浮则脆则表;单是阴,则晦则滞则腐则结。无论嘛事,怕就怕到头,到头过头,过头就往回转。一边是物极必反,苦尽甘来;一边是乐极生悲,盛极而衰;循环往复,轮回不已。要是不转,这世界就停就死就完蛋。谁也跳不出老祖宗画的这圈儿。圈儿小,一步跨出去;圈儿大,宇宙乾坤都圈起来,您能跳出来?跳出阳间,便到阴间,跳来跳去

还是在圈里头。

扯到小说,古往今来变来变去全是这套。小说是编的,可是编故事不编道理。 故事是假的,道理是真的。倘若倒过来,

故事是真的,道理是假的,谁看? 这一段书前闲话,做小说的叫做闲笔。

闲完了忙,开篇说正文。

诗曰:阴阳字面解,八卦书里藏。

云浅雷声隐,山深鸟啼亮。

篱疏透晨风,帘密遮夕阳。

变动诸事变,卦转天地长。

乾深坤地广,坤动艮山晃。

艮静兑波柔,兑清巽气凉。

巽疾震雷响,震怒离火旺。

离炽坎水浇,皓皓满天霜。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的矛盾

理论 阴阳形式系统是阴阳学的主要构成部

分。阴阳形式系统包括

a)无内容的符号。

b)符号形成公式。

这里的符号与公式是没有内容与定义的,所以也没有所谓的矛盾、完整与真假的

问题。

c)依照不同的哲学家付给符号不同的

定义。

d)符号有内容后,依公式推演出思想

家的思想体系。

此时才开始有矛盾、完整与真假问题。

在此形式系统下,可以有不同的思想家的不同定义。故可藉此系统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因皆在同一形式系统下作比较,故

可得不同思想间的融会贯通。

阴阳形式系统,允许不同定义的存在。就是说,它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之中。阴阳形式系统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之中。我们把这种: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的理论,称为阴阳学的矛

盾理论。

比如康德哲学与金刚经,在阴阳学中都有自已不同的定义。彼此矛盾,但都可以共用利用阴阳学的符号而共同存在阴阳学中。同样的佛学与基督教神学,在阴阳学中亦有自已不同的定义。彼此矛盾,但都可以共用利用阴阳学的符号而共同存在阴阳学中。我们重复一遍,我们把这种: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的理论,称为阴阳学的矛盾

理论。

我们也曾经写过文章说,同一个系统中,其论点彼此不能矛盾。这种一个系统中

的论点彼此不能矛盾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阴

阳学的不矛盾理论。

现在我们例举一些宗教上的理论,来说明那些理论属於阴阳学的不矛盾理论,那些

属於阴阳学的矛盾理论?

1、轮回说轮回说是佛教的重要学说。认为人死后还会再出生。佛教又说,只要我们能够觉悟,能够离开无明,我们便可以离

开六道轮回,不再参与轮回。

什么是觉悟呢?即明白诸行无常、无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这一套轮回的理论有两个范畴:一是对无明者而言,有六道轮

回。

一是对觉悟者而言,离开六道轮回。 阴阳学把它归属为阴阳学不矛盾理论中的两个范畴。对於这个轮回说,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觉悟上面,即放在明白诸行无常、无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上面。当众生真的不能有所觉悟时,再施於六道轮回的道理。不应该一开始,便叫众生在六道轮回的迷雾里团团转。更不应该强调教育说:你

的前生是什么,我的前生比你更高级。把众生唬得更加离不开六道轮回的迷雾。

2、建佛寺建佛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可以接触到佛教的道理。然后从有形的佛寺接触,寻找到无形的佛寺。真正的佛寺是无形的佛寺,它便是我们清净的心。有了清净的心,有形的佛寺便是多余的。鼓励众生寻找无形的佛寺,比鼓励众生建造有形的佛寺更为重要。建造有形的佛寺与寻找无形的佛寺。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阶段。是彼此不矛盾的两个阶段。阴阳学把它归属为阴阳学不矛盾理论的两个范畴。因众生慧根的不同,由师父决定引导众生入有形的佛寺或入无形的佛寺。师父应该有主观的热情,循循诱导众生入根本无形的佛寺。除非不得以才教以有形的佛寺。师父实在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壮大自己有形的教团,而在有形的佛寺上面打转或装摸作样,如此浪费众生的

生命资源。

3、天国与净土天国是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观念,净土是佛教教义的另一个重要观

念。基督宗教与佛教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在阴阳学里是属於可以彼此互相矛盾的二个思想体系。它们彼此矛盾的共同存在阴阳学的矛盾理论中。可以被允许矛盾,

但不一定要矛盾。

我们发现,这两个矛盾系统,虽然矛盾,但架构相同,方法也几乎相似。连它们如何达到天国与净土的方法也几乎相同。我们现在先不要说什么是天国?什么是净土? 我们先说基督宗教如何达到天国?佛教如何达到净土?佛教徒要达到净土,首先要离开无明,要觉悟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尤其是诸法无我的道理,只有觉悟我的暂时性,不再执着自我,才能把我与佛合一,达到这种佛我不分的境地,

便到达了净土。

基督宗教如何达到天国呢?首先要透过耶苏基督,信仰耶苏基督。信仰耶苏基督的什么?信仰耶苏基督们的十字架。学习耶苏基督把自我钉在十字架上,唯有把自我钉在十字架上,让自我死亡在十字架上,新的

生命才能复活。这样你才能与父在一起,永远在天国得永生。这整个过程的根本关键,在於把自我钉在十字架上。它跟佛教徒的觉悟到:诸法无我的道理是一样的,主要任务在打破自我执着。打破自我执着是达到天国或净土的根本关键。不能掌握这个根本关键,那只在教会或佛寺里栖栖皇皇。 我们曾经说到,基督宗教与佛教的永生或无量寿关键,在於打破自我执着,然后进入天国与净土境界。不能掌握这根本,而只是在祭祀上装摸作样,或只是在教会或佛寺里栖栖皇皇,只是隔鞋搔痒徒劳无功。我们可以由宗教的教团或礼仪开始。然后指向宗教的核心:打破自我执着。而达到神我一体,佛我一体的境界。让你在无言中神游万有与

万无合一。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五行与气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老年保健功》的理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两个方面的运动变化,又是宇宙万物生化不息的根源。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大自然又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体也会出现生理和病理的相应改变,如:春天脉上浮,象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象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象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象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因此,要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当自然气候变化异常而发生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外界环境各种条件刺激过度,产生不属正常生理活动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以及不知节制饮食,不注意劳逸结合,房事过度,都可以使脏腑功能紊乱或正气受损,产生阴阳失调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当病理现象产生后,无论在症状上表现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阴阳的偏盛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就是阴阳失调而导致偏胜时的基本病态。在中医诊断中,凡是表、热、实都属于阳;里、寒、虚都属于阴。我们做功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失调,促使人体重新达到”阴乎阳秘“的正常状态。实际上,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具体反映。 练养气功的目的就是培育真气。人体各部分的活动,生命的维持都要靠气,只要真气充盈,就能促进经络畅通,使血沿经络正常运行,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儒养。真气充盈了,气滞者得行,血瘀者得通,意乱者得安,神散者得聚,精失者得还。如果我们能正确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会在练功过程中获得更

佳的成效。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用处。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人体生理上来说,属于阳的机能活动必须取得属于阴的营养物质的资助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对的,饮食物又必须依靠脏腑的活动才能变化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实脏腑组织。因此,营养物质是产生机能活动的资源,而机能活动又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但阳气的作用又不断产生阴精。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有着互相制约的作用,都不会使阴阳变化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因此阳得阴而济,就不致过亢;阴得阳而和,就不致过沉。所以阴阳虽然有消长的变化,却不会越出一定的限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范围之内的。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和营养成分,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种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同

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如果一旦阴阳失去协调平衡,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疾病就发生了。练“中老年保健功”可以通过自我锻炼运用“舒肝理肺”、“健脾养心”、„强肾固精“和”修补昆仑“ 的功理和功法来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祛病健

身。

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说明人体内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的特点,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有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消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藏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征,故以肾属“水”。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木生火,肝(木)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火)之热以温脾;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

生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肾(水)之精养:肝;五行之间又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木克土,肝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塞郁;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水克火,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火克金,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至于所谓相“乘”和相“侮”则属于事物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肝气上亢,而肺气(金)又不能对肝阳(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克土,使脾(土)更虚。相侮,

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又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

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中医基础理论阴

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阳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

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

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

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

等。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

脉细微欲绝。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简论中医的阴

阳五行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

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

阳和五行学说。

1.阴阳学

中医基本理论及阴阳学说

阴阳和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概括了古人对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为原始的归纳辨证法。早在约两千年前,阴阳学说就被引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国医学的一种理论。在我国医学中,无论对人体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药物治疗,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为了完整地理解我国医学的精华,有必要了解阴

阳和五行学说。

一、基本概念:

阴阳是代表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之两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正反双方的概括。中医用这种正反两面的观点来说明人体和疾病现象的属性。一般凡具有热的、动的、兴

奋的、强壮的、明亮的、无形的、轻的、在上的、在外的、向上的、增长的等等特性者都属于阳;与此相反的则属阴。例如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侧属阳,腹侧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机能活动属阳,组织结构属阴;机能亢进属阳,机能低下属阴等等。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并非绝对不变,而是相对的、变化的,要根据一定的条件来决定。例如胸与腹相对而言,胸在上属阳,但与背

相对而言,胸又属阴。

阴阳变化的规律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阴阳的互根:阴阳既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依据。没有阴,就不可能有阳,没有阳,也不可能有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例如,人体各种机能活动(阳),都必须有营养物质(阴)作为基础,没有营养物质就无从产生机能活动;而机能活动又是化生营养物质之动力,没有脏腑的活动,饮食就不可能变成体内的营养物质。这种阴阳的对立和统一始终贯彻在生命的全部过程,一旦〞阴阳难绝〞生命也就终止。

(二)阴阳的消长: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不断地进行着〞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竞争。例如,人体在进行机能活动时(阳长),必然要消耗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阴消);在化生各种营养物质时(阴长),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阳

消)。

阴阳既是处于不断消长的过程,因此阴阳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人体中阴阳在一定限度内不断的有消有长,有盛有衰,这是生理活动的过程,这个活动过程出现异常,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如果机体的物质基础(阴)消耗过多,则机能活动(阳)就会相对地亢盛,阴阳的平衡不能维持而产生形体虚弱、头晕耳鸣、燥热盗汗、虚烦不眠等〞阴虚阳亢〞的证候。治疗这种病理要用〞滋阴潜阳〞法来调整体内阴阳的消长,使之恢复正常,达到阴

阳的相对平衡。

(三)阴阳的转化:中医认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例如,机

能亢盛的阳证可以变化为机能衰竭的阴证。肺炎病人,症见高热、面红、烦燥、脉数而有力,这些都是机体反应机能旺盛的表现,中医叫做实热证,应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但是当发展到严重阶段而出现毒性休克时,病人反而手足发凉、面色苍白、脾搏细弱、血压下降,也就是机体反应机能衰竭,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应急用温热的药物〞回阳

救逆〞。

二、临床应用:

(一)在发病方面:中医认为阴阳相对平衡方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若遭受某些致病因素的破坏,体内阴阳任何一方偏盛或偏衰,都可发生疾病,既是〞阴阳失调〞。所以我国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环节就是〞阴阳失调〞。例如,根据阴阳消长的道理,阴盛之病症(如寒痰阻肺)常常引起阳衰,而出现怕冷、手足凉、面色苍白、舌质淡、脉弱等阳气不足之症状:阴虚的病症(如心阴不足)往往引起阳亢,而可出现烦躁、生眠、口干、舌红、脉细数等阳亢的病状。根据阴阳互根的道理,当阴阳任何一方有明

显虚损时,常能导致另一方的虚衰即所谓〞阳损及阴〞。临床上,常见某些慢性病的晚

期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二)在辨证方面:中医临床辨证首先要辨别〞阴阳〞,这是辨证的根本。(内经)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就是

这个道理。

例如:发热口渴、喜饮冷水、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属于阳证;怕冷、口淡、喜热饮、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属于阴证。外科疮疡局部发红、灼热、肿胀、发展迅速、易溃易愈、溃后脓稠者为阳证;反之,不红不热、平塌陷下,发展缓慢,脓液

清稀者为阴证。

(三)在治疗和用药方面:根据阴阳偏盛或偏衰的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如阴不足要滋阴,阳不足要温阳,又如中医认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阳偏盛畏清热,阴偏盛要祛寒,以此来调整阴阳的相互关系,恢复阴阳的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我国医学将药物的气味、

性能也分别归纳为阴阳两种属性,以此作为处方选药的依据之一。如以药性的寒、热、温、凉四气来分,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以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来分,辛、甘为阳,酸、苦、咸为阴;以药物的升、降、浮、沈(一般性能)来分,升、浮为阳,沈、降为阴等等。临床上就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来调整机体阴阳的偏胜或偏衰,以达到治

疗的目的。

此外,这种阴阳属性的归类方法,还被广泛的应用到其它方面,如经络方面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任脉属阴,督脉属阳等。在病因方面,六淫中的风、火、暑、燥为阳邪,寒、

湿为阴邪等等。

2.五行学说

在数千年前科学未见发达之时,中国的老祖先就已创立一套五行学说,而经由西方科学之验证及数千年来中医之临床实验获得了实证,在古代并无现今的解剖学之时,这项学说集合了多少老祖先之智慧心血结

晶,在西方医学赞叹并用于临床之余,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有鉴于今日科技进步,但文明病却有增无减,医院愈开愈多家且愈开愈大的同时,为您自己也为您周遭的亲友您不可不知的养生之道,不仅现在连您的后代子孙

都受用。

何谓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金、木、水、火、土)

五行对于人体作用为何?

五行学说为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学说,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国医学便借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以补充阴阳学说。中医师之诊病即是以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如果您对它了解之后您也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概略诊断,到底您毛病出在那里?应从何着手才是治本之道?为何要从这些看似无关联的器官着手?及如何做好个人保健工作? 五行之于人体作用为何?中国

医学的五行说,是将人体各部份归属成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归纳的同类事物之间发生纵的联系(如肝脏与筋路有关联、心脏与血路有关联、脾胃与肌肉有关联、肺赃与皮肤有关联、肾脏与筋路有关联等) ,各类事物之间发生横的联系(如木、火、土、

金、水相生、相克之关联性)。

3.五行的相生相克

何谓相生、相克?(宇宙万物有相生必

有相克、能相生必能相克)

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 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

金、金克木。

木生火:木(材)燃烧产生火所以木生

火。(木不足火即熄)

火生土:火燃烧之后产生灰烬即为土所以火生土。(燃烧物质多产生土也多) 土生金:土石中可以提炼金属所以土生

金。(多土并不足以多金,好土才会有好金) 金生水:金属燃烧熔化后会产生水所以

金生水。

水生木:水可以灌溉、滋养树木所以水

生木。(水不足木即枯萎)

木克土:树木由土中长出(破土而出)

所以木克土。

土克水:土可以吸收水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所以土克水。(水泛滥反制土成水

患)

水克火:水可以灭火所以水克火。(火

过大而水不足则水不足以克火)

火克金:火可以炼金(熔化金属)所以火

克金。

金克木:金属可以砍材(如斧头、柴刀

等)所以金克木。

◎五行中之相生、相克只有相对的、动态的平衡而没有绝对的、永久的平衡﹔是相互滋养助长、相互牵制约束,过与不及都将

会造成危害。

4.五行对映人体五行相对人体的脏器

五脏是指哪些?

五脏:肝脏、心脏、脾脏、肺脏、肾脏。

(属阴)

六腑是指哪些?

六腑:胆囊、小肠、胃、大肠、膀胱、

三焦。(属阳)

如何区分脏腑:脏为实心之器官、腑为空心之器官。(脏腑:泛指人体内脏器官) ◎三焦:中医之特有名称,为六腑之一,是水液运行的道路,总司全身体液气化功能。目前中医临床以三焦来区隔人体器官部

位。

一、上焦:横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脏、

肺脏),和头、面部及上肢等。

二、中焦:横膈以下、肚脐以上的腹部,即从胃的上口(贲门)至胃的下口(幽门),

包括脾、胃、肝、胆等。

三、下焦:肚脐以下的小腹部,包括小

肠、大肠、肾脏、膀胱等。

5.五行相互关系五行相互关系

土 脾、胃黄色 主肌肉口唇 土:为中央乃是一切之根本,脾胃主管饮食的消化吸收,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故中医有"后天之本在于脾胃"的说法。临床上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的重要环

节。

土质不良(营养份吸收不足)将无法供应各个器官应有之营养,又其颜色为黄色(一般常称为黄土)主肌肉,我们常说的"面黄肌瘦"就是这个道理.(脾气健运,则营养充促,肌肉丰满,四肢温暖而活动轻健有力,口唇红润而光泽,因此说"脾主身之肌肉"),土质过硬将造成便秘,土质过于松软将造成下痢。土质过硬或过于松软乃为吸收水(份)不足或排出不良囤积于肠道所引起,而水份除日常之补充外其不足与过多则因水之排解、木之吸水性、火之燃烧有关(水分过多可由肾脏、膀胱排出,不足将对人体造成重大危害,如代谢不良毒素囤积体内等)。 脾脏对水有调节作用:这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导致水湿停滞。如停于头部则觉头部沉重如里;停于胸膈则胸闷呕恶;停于肺

部可凝聚为痰;停于体腔则产生胸水或腹水;停于肠道则见腹泻;停于肌肤则见水肿;充

溢四肢则身困体沈等等。

因土生金所以土质不良将无法生金,就是无法产生健康的皮肤(有光泽)及容易长青春痘(如为内在的因素则与内分泌系统有关因土克水,若水(肾脏)质不良----过剩则造成土质松软或污浊会反制土造成下痢、若水不足则土质过硬将造成便秘),外在的皮肤因素则源于长期使用碱性清洁剂而破坏原有之酸性健康皮肤质(酸性可以抑菌)

有关。

(胃属消化系统、脾脏属免疫系统) 木 肝、胆(相照) 青色 主筋 眼

木:肝为解毒器官,当人体吸收或食入有毒物质时(如药物、酒精)会经由肝脏分解毒素后再经由肾脏排出。所以长期使用药物及酗酒将造成肝脏及肾脏负担,又因肝脏及肾脏为无痛觉神经之器官,所以当发觉肝脏或肾脏有异状时往往已经是肝硬化、肝癌末

期或必需洗肾了。

肝脏功能异常可以由日常生活中查知(因其主筋路)肝主管筋的活动,从而支配全身肌肉关节的屈伸,而筋又赖肝血的濡养。肝血不足则筋失所养,出现肢体屈伸不利、麻木、痉挛、拘急等症状。〞爪(指指甲)为筋之余〞,肝血不足则指甲变形,色泽枯槁。如出现容易疲劳、口干、口臭、便秘、下痢、精神松懈、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疲劳、肩胛酸痛、容易落枕、晚上睡觉时易抽筋、头痛、头晕、急躁易怒、耳鸣、耳聋、目赤、胸部胀痛、急躁易怒,或情绪抑郁、胸闷痛等症。肝气郁结可进而影响脾胃,出现纳呆、嗳气、呕吐、腹胀、泄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疏泄失调,胆液外溢,则可能出

现黄疸。

眼与肝有密切关系:肝血不足,目失所养(养份),就会出现两眼干涩,视力模糊或夜盲;肝火上炎,则两眼红赤。某些眼科疾病,

中医认为与肝有关,常从肝治疗。 又因肝脏为魂颜色为青色,一般常听到的三魂七魄是指当受到惊吓过度时(失魂)脸色会发青即是这个道理(肝脏为三魂中之

一)。

(胆属消化系统、肝脏属免疫系统) (一般常称之筋脉指筋路与血脉,筋骨

则指筋路与骨髓)

因水生木,如水不足或木之吸水性过强(肝火旺盛)都将造成木之枯萎(肝脏运转不良),又木克土将造成脾、胃功能之障碍。 水 肾脏、膀胱黑色主骨髓耳朵 水:先天之本在于肾(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肾脏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秉赋的强弱,与先天肾精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脏为排毒器官,主水主骨髓(主骨、生髓、通脑:肾主骨、即肾与

骨骼的生长、发育、坚软有关)

其华在发:毛发生长脱落的过程反映了肾气的盛衰。肾气盛的人毛发茂密光泽;肾气衰的人毛发易于脱落,枯槁发白。又〞发

为血之余〞,故发也与血有关。

齿为骨之余:故某些牙齿疾患也与肾有关,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

落等均为肾气不足或衰弱的反映。

肾的生理功能包括现代医学的生殖、泌尿系统及部分内分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这些系统的疾患都可能与肾有关。 膀胱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相似,主要是储尿和排尿的作用,其病变也主

要表现在泌尿功能方面。

肾脏功能退化最常见的现象为全身水肿,因其排泄(水)不良所造成.又因与耳朵有关(老人家有重听即因肾脏功能退化有关).日常生可活中自我检测,如:耳鸣、肾性腰酸背痛等均要注意(肾在上开窍于耳,肾气充足,则听力正常;肾虚时则出现耳鸣、耳聋等症。肾在下开窍于二阴,与大小便的排泄、性机能活动有关。故大便溏泄,小便困难或淋漓不尽、阳痿、早泄等均可从肾治)。而肾脏病最严重者莫过于洗肾,洗肾者

只会次数越来越多,不会越来越少。 因水生木,故肾脏功能不健全或退化时将连带影响肝脏之正常运作,又土克水将会

影响脾、胃功能之障碍。

火 心脏、小肠 红色 主血脉 舌 火: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管机

体各部,使之协调活动,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所以〞五脏六腑,心为之主〞。 主神志:神志的含义包括神精状态、意识、思维活动等。这些机能活动都由心来主管,所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人舍也〞。如心的这方面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健忘,甚至精神异常、胡言乱语、思维混乱、意识朦胧或神志昏迷

等症。

主血脉:其华在面(表现在脸部,因为面部血管丰富,故从面部的色泽上能反映出心气、心血的盛衰。正常时,面色红润光泽;心血虚,脉失充盈,则面色苍白所以说〞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主血脉即主管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血液之所以在脉管内循环不息,营养全身,主要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因此有〞气行血亦行,气滞血则凝〞之说法。脉与心相连,是血液浑行的通道,心气的强弱,心血的盛衰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都可

从脉搏上反映出来。

开窍于舌:前人认为〞心气通于舌,心和舌则能知五味从上可反映出来。舌尖红赤

或舌体糜烂生疮;痰迷心窍时则舌强不语等。因此,又有〞心开窍于舌〞及〞舌为心

之苗〞的说法。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受盛胃中的水谷(饮食),主化物(消化)和分别清泽(〞清〞指饮食消化后的精华部份;〞浊〞指消化后的糟粕)。胃中水谷进入小肠后,由小肠进一步消化,使清者吸收,再通过脾的转输而注入身体各部,成为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浊者或下注大肠,或渗入膀胱,形成大小便而排出体外。所以小肠有病时,除影响消化吸收外,还会出现大小便的异常,但小肠的这些功能,又往往概括在脾脏功能之

内。

根据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现,可见中医的心包括了循环、血液、中枢神经和植物神经系统等。临床上某些心血管疾患、血液疾患、神经精神疾患、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舌体疾患等,往往与心有关。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有病时主要表现消化吸收不良

和大小便异常。

因水克火(肾脏与心脏)两者间若无法

达到平衡对身体将会造成危害,如水过于旺盛则气血将无法正常运行,如火过于旺盛则将反制水,我们常说的火气过大即是一例。 金 肺脏、大肠 白色 主皮肤 鼻子 金:肺位于胸腔,上达气道,喉为门户,开窍于鼻,为气体出入之所,司呼吸,主气的生化和分布,助血液循环而贯通百脉。

(一)主气:

主呼吸之你:即通过肺的呼吸作用,吸进自然界的清气(氧气)和呼出体外的浊气(二氧化碳)。正常情况下,气道通畅,呼吸均匀;如因病邪所伤玫使气机不畅,肺气壅塞引起呼吸功能不调时,则有咳嗽、气喘、

呼吸不利等症状。

主真气:饮食经过脾胃消化后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成为真气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它的生化、分布与调节均有赖于肺,即肺主一身之气,故肺气虚时可见体倦无力、气短懒言、自汗等气虚的症

状。

(二)肺主宣发和肃降:正常肺气应宣

发通畅,以使肺发挥正常生理作用。如外邪犯肺,肺气失宣,可引起气滞胸闷、咳喘等症

状。

肃降即清肃下降的意思。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如病邪犯肺,则可使其肃降功能失常,引起咳喘或水湿停留、尿少、水肿等症。 宣发与肃降这两种功能互相协调,一方面使气和津液输布于全身,另一方面又能使机体不致于发生气滞、气逆和水湿停留等病

变。

(三)主通调水道:水体内水液的运行依靠肺气的通调、脾气的转输、肾气的开阖及膀胱的气化,因而小便通利。肺所以能通调水道,主要是以靠肺气的肃降,使水液归肾而下注于膀胱,排出体外。如外邪袭肺,肺气不宣,肃降无能,水液不得通调,则可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故有〞肺为水上之

源〞的说法。(金生水)

(四)主声:声音的产生与肺的功能有关。肺气充足人的声音宏亮,肺气虚弱的人声音低微。风寒袭肺时,肺气闭塞,可出现声

音嘶哑或失声。

(五)开窍于鼻:鼻是气体出入之通道,与肺直接相连。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有病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甚则出现鼻翼煽动,呼吸困难等症。

(六)肺合皮毛:皮毛指人体的肌表与毛孔,是人体抵抗外邪的屏障。肺能将卫气和津液输布到肌表,温养皮毛,以维持其正常的生堙功能。肺气充足则皮毛润泽,汗孔开合正常,机体不易受外邪的侵袭。若肺气虚弱,则卫外之气不足,肌表不固,容易自汗,并易受外邪侵袭而经常感冒,而外邪侵袭肌表,又多引起肺的病症。肺与肌表、皮毛关系密切。中医有〞肺与皮毛相表里〞、〞肺

合皮毛〞等说法。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废物)。饮食经脾胃小肠消化吸收后,糟粕进入大肠然后排出体外。大肠有病,如排泄功能减弱

则便秘;排泄功能亢进则泄泻。

总之,根据上述生理和病理的表现,可见中医的肺主要是指呼吸系统,但对体液和血液循环也有调节作用。肺与鼻、皮毛、声音均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凡属呼吸系统、体

液和血液循环、咽喉等方面的疾患,多可从肺论治。大肠有病则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和

症状之异常。 因土生金,故脾、胃功能无法正常运作时肺脏也相对受到影响,而肺脏与皮肤、鼻子有关联,故皮肤健康与否,与肺脏有直接关联性,而现今空气之严重污染造成大多数人有的鼻病(如气喘、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鼻蓄脓、皮肤过敏等)

其治本之道仍必须由肺部条理。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

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的对立是指阴阳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如春夏阳气上升且盛,抑制了寒凉之气,因而春夏温热;秋冬阴气上升且盛,抑的制了温热之

气,因而秋冬寒冷。

阴与阳相互制约和相互斗争的结果,取得了

统一,即取得了动态平衡。故阴与阳既是对

立的,又是统一的。

(2)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联系。 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也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又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两者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

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

人体的阴津损伤,会累及阳气也伤;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也伤,也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阴阳之间互根互用的关系破坏,就会引起"孤阴

不长,独阳不生"。

(3)阴阳的消长平衡

消有消减衰弱之义,长有增加盛大之意。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不是静止或绝对平衡,而是指在一定限度内的"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相对

平衡。

比如四时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由夏至秋及冬,气候

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

(4)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相互转化是指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转化。 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基于这种理论。又如某些急性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地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这种病证变化,

即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基本

概念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

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

况。

阴阳的含意及普遍性: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

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

阴阳。

一般来说,阳代表事物具有动的、活跃的、刚强的等属性的一方面,例如,动、刚强、活跃、兴奋、积极、光亮、无形的、机能的、上升的、外露的、轻的、热的、增长、生命活动等。阴代表事物的具有静的、不活跃、柔和的、等属性的另一方面,例如,静、柔和、不活跃、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的、物质的、下降的、在内的、重的、冷的、减

少、肉体等。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

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若是以一个动物为例,则它的肉体为阴,生命活动为阳;它内在的脏腑为阴,外露的皮毛为阳;它向下的腹为阴、向上背为

阳……。

由以上例子说明,阴阳是指宇宙间万事万物,最基本的也是最高度的区别和概括。

真有能耐的,还得说是咱老祖宗。 天地万物,世间万事,万人万心,各人各心,万花筒似的,忽悠变来变去,怎么才能把它们分清辨清认清理清说清?老祖宗

就拿出两个字儿来:阴阳。

比太古还古的时候,天地未开,嘛都没有,只有太易太初太素三样。太易是气之始,太初是形之始,太素是质之始,可那时这三样混成无边无际囫囵一大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浑浑沌沌朦朦陇胧胧糊糊涂涂飘飘荡荡。老子叫它们:夷、希、微。这时候称做太极,也称太一,又称太无。往后,清气轻,升上去为天;浊气重,降下来为地。这一来,叫做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一天一地。老祖宗把它们分做一乾一坤一圆一方一动一静一阴一阳。阴阳一分,天地就出来了,

瞧瞧瞧,老祖宗说得多明白!

阴阳交,万物生。这天地生出的万物,也全都有阴有阳。日为阳,月为明,生为阳,死为明,男为阳,女为阴,火为阳,水为阴。

这阴阳又不是一个东西分两半。 寒冬日暖,伏夏风凉。阴里头有阳,阳里头有明。大的甭说,小小一片叶子也有阴阳向背。老祖宗拿笔画了八个符号: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一表承阳,一表示明,万事万物阴阳的样子就给它包圆了。这便是伏羲八卦。阴阳不是死的,太阳在山这边,这边阳那边阴,太阳到山那边,就换成那边阳这边阴。阴阳之间,还要相交相合相感相恶相反相成相克相生。老祖宗就把那八个符号布个阵势。乾为天,坤为地,艮为山,兑为泽,巽为风,震为雷,坎为水,离为火。还有四句话: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风雷相簿,水火不相射。按这四句话,把儿卦捉对儿一摆,便将阴阳之间所有事儿交待得一清二明心眼亮。八卦一转一动一碰,阴阳消长,变化无穷。这一变,天地间有了日月盈虚,岁月年华,万物兴衰;草木有了黄枯绿荣,人有了生老病死,灾喜祸福;事有

起落,家有盛败,国有兴亡。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国一个样,一年一月一日一时一会儿一变一个样。这也难不住咱老祖宗,八卦之外还有六十四卦加上六支的变化。不管世道人伦多繁多乱多杂多奇多个别,也离不开阴阳八卦,您说老祖宗这阴阳二字有多厉

害?

医道本着阴阳调治身心,武术化阴阳为拳路,兵家使阴阳用兵布阵,巫师拿阴阳明察天象,画家依阴阳凸现物状,营造据阴阳构造宅院楼观宫庭墓室。相面算卦的把阴阳一分,分出天干地支,再配上五行四时方位生肖,天时地利命理一推算就出来。明白人使这道理,治国治家治兵治田治人治病治理万事,无所不知不至不通不利不成不胜;自然也免不了有人往里头掺假,撒迷魂药,使它坑蒙拐骗,混日热饭冷饭剩饭吃。 阴阳之本,是阴阳相配。三九天不能不冷,三伏天不能不热,该冷不冷,该热不热,人就得病。树尖朝阳,树根朝阴,缺阳不可,缺阴也不行,阴阳合德,人安事宁。单是阳,

则燥则浮则脆则表;单是阴,则晦则滞则腐则结。无论嘛事,怕就怕到头,到头过头,过头就往回转。一边是物极必反,苦尽甘来;一边是乐极生悲,盛极而衰;循环往复,轮回不已。要是不转,这世界就停就死就完蛋。谁也跳不出老祖宗画的这圈儿。圈儿小,一步跨出去;圈儿大,宇宙乾坤都圈起来,您能跳出来?跳出阳间,便到阴间,跳来跳去

还是在圈里头。

扯到小说,古往今来变来变去全是这套。小说是编的,可是编故事不编道理。 故事是假的,道理是真的。倘若倒过来,

故事是真的,道理是假的,谁看? 这一段书前闲话,做小说的叫做闲笔。

闲完了忙,开篇说正文。

诗曰:阴阳字面解,八卦书里藏。

云浅雷声隐,山深鸟啼亮。

篱疏透晨风,帘密遮夕阳。

变动诸事变,卦转天地长。

乾深坤地广,坤动艮山晃。

艮静兑波柔,兑清巽气凉。

巽疾震雷响,震怒离火旺。

离炽坎水浇,皓皓满天霜。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的矛盾

理论 阴阳形式系统是阴阳学的主要构成部

分。阴阳形式系统包括

a)无内容的符号。

b)符号形成公式。

这里的符号与公式是没有内容与定义的,所以也没有所谓的矛盾、完整与真假的

问题。

c)依照不同的哲学家付给符号不同的

定义。

d)符号有内容后,依公式推演出思想

家的思想体系。

此时才开始有矛盾、完整与真假问题。

在此形式系统下,可以有不同的思想家的不同定义。故可藉此系统比较不同思想家的思想。因皆在同一形式系统下作比较,故

可得不同思想间的融会贯通。

阴阳形式系统,允许不同定义的存在。就是说,它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之中。阴阳形式系统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之中。我们把这种: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的理论,称为阴阳学的矛

盾理论。

比如康德哲学与金刚经,在阴阳学中都有自已不同的定义。彼此矛盾,但都可以共用利用阴阳学的符号而共同存在阴阳学中。同样的佛学与基督教神学,在阴阳学中亦有自已不同的定义。彼此矛盾,但都可以共用利用阴阳学的符号而共同存在阴阳学中。我们重复一遍,我们把这种:允许彼此矛盾的思想存在阴阳学的理论,称为阴阳学的矛盾

理论。

我们也曾经写过文章说,同一个系统中,其论点彼此不能矛盾。这种一个系统中

的论点彼此不能矛盾的理论,我们称之为阴

阳学的不矛盾理论。

现在我们例举一些宗教上的理论,来说明那些理论属於阴阳学的不矛盾理论,那些

属於阴阳学的矛盾理论?

1、轮回说轮回说是佛教的重要学说。认为人死后还会再出生。佛教又说,只要我们能够觉悟,能够离开无明,我们便可以离

开六道轮回,不再参与轮回。

什么是觉悟呢?即明白诸行无常、无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这一套轮回的理论有两个范畴:一是对无明者而言,有六道轮

回。

一是对觉悟者而言,离开六道轮回。 阴阳学把它归属为阴阳学不矛盾理论中的两个范畴。对於这个轮回说,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觉悟上面,即放在明白诸行无常、无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上面。当众生真的不能有所觉悟时,再施於六道轮回的道理。不应该一开始,便叫众生在六道轮回的迷雾里团团转。更不应该强调教育说:你

的前生是什么,我的前生比你更高级。把众生唬得更加离不开六道轮回的迷雾。

2、建佛寺建佛寺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可以接触到佛教的道理。然后从有形的佛寺接触,寻找到无形的佛寺。真正的佛寺是无形的佛寺,它便是我们清净的心。有了清净的心,有形的佛寺便是多余的。鼓励众生寻找无形的佛寺,比鼓励众生建造有形的佛寺更为重要。建造有形的佛寺与寻找无形的佛寺。是一个系统的两个阶段。是彼此不矛盾的两个阶段。阴阳学把它归属为阴阳学不矛盾理论的两个范畴。因众生慧根的不同,由师父决定引导众生入有形的佛寺或入无形的佛寺。师父应该有主观的热情,循循诱导众生入根本无形的佛寺。除非不得以才教以有形的佛寺。师父实在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或壮大自己有形的教团,而在有形的佛寺上面打转或装摸作样,如此浪费众生的

生命资源。

3、天国与净土天国是基督宗教的一个重要观念,净土是佛教教义的另一个重要观

念。基督宗教与佛教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在阴阳学里是属於可以彼此互相矛盾的二个思想体系。它们彼此矛盾的共同存在阴阳学的矛盾理论中。可以被允许矛盾,

但不一定要矛盾。

我们发现,这两个矛盾系统,虽然矛盾,但架构相同,方法也几乎相似。连它们如何达到天国与净土的方法也几乎相同。我们现在先不要说什么是天国?什么是净土? 我们先说基督宗教如何达到天国?佛教如何达到净土?佛教徒要达到净土,首先要离开无明,要觉悟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尤其是诸法无我的道理,只有觉悟我的暂时性,不再执着自我,才能把我与佛合一,达到这种佛我不分的境地,

便到达了净土。

基督宗教如何达到天国呢?首先要透过耶苏基督,信仰耶苏基督。信仰耶苏基督的什么?信仰耶苏基督们的十字架。学习耶苏基督把自我钉在十字架上,唯有把自我钉在十字架上,让自我死亡在十字架上,新的

生命才能复活。这样你才能与父在一起,永远在天国得永生。这整个过程的根本关键,在於把自我钉在十字架上。它跟佛教徒的觉悟到:诸法无我的道理是一样的,主要任务在打破自我执着。打破自我执着是达到天国或净土的根本关键。不能掌握这个根本关键,那只在教会或佛寺里栖栖皇皇。 我们曾经说到,基督宗教与佛教的永生或无量寿关键,在於打破自我执着,然后进入天国与净土境界。不能掌握这根本,而只是在祭祀上装摸作样,或只是在教会或佛寺里栖栖皇皇,只是隔鞋搔痒徒劳无功。我们可以由宗教的教团或礼仪开始。然后指向宗教的核心:打破自我执着。而达到神我一体,佛我一体的境界。让你在无言中神游万有与

万无合一。

中医理论—阴阳学说—阴阳五行与气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重要部分,也是《中老年保健功》的理论依据。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正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两个方面的运动变化,又是宇宙万物生化不息的根源。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大自然又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和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生活条件的改变,人体也会出现生理和病理的相应改变,如:春天脉上浮,象鱼游波中一样;夏天脉充皮肤,浮泛非常,象万物充盛似的;秋天脉见微沉,似在肤下,就象蛰虫将要入穴一样;冬天脉沉在骨,象蛰虫密藏洞穴,人们深居室内似的。因此,要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必须做到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相适应当自然气候变化异常而发生风、寒、暑、湿、燥、火,不正之气就会影响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当外界环境各种条件刺激过度,产生不属正常生理活动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以及不知节制饮食,不注意劳逸结合,房事过度,都可以使脏腑功能紊乱或正气受损,产生阴阳失调现象。这就是疾病的发病机制。因此,当病理现象产生后,无论在症状上表现如何复杂,归纳起来不外阴阳的偏盛偏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这就是阴阳失调而导致偏胜时的基本病态。在中医诊断中,凡是表、热、实都属于阳;里、寒、虚都属于阴。我们做功的最根本任务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失调,促使人体重新达到”阴乎阳秘“的正常状态。实际上,疾病的发生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斗争的具体反映。 练养气功的目的就是培育真气。人体各部分的活动,生命的维持都要靠气,只要真气充盈,就能促进经络畅通,使血沿经络正常运行,从而使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到儒养。真气充盈了,气滞者得行,血瘀者得通,意乱者得安,神散者得聚,精失者得还。如果我们能正确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探求疾病的本质,就会在练功过程中获得更

佳的成效。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对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的用处。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从人体生理上来说,属于阳的机能活动必须取得属于阴的营养物质的资助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相对的,饮食物又必须依靠脏腑的活动才能变化成为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充实脏腑组织。因此,营养物质是产生机能活动的资源,而机能活动又是制造营养物质的动力。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但阳气的作用又不断产生阴精。在正常情况下,由于阴阳之间有着互相制约的作用,都不会使阴阳变化出现偏盛偏衰的现象。因此阳得阴而济,就不致过亢;阴得阳而和,就不致过沉。所以阴阳虽然有消长的变化,却不会越出一定的限度,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范围之内的。人体在进行各种机能活动的时候必然会消耗一定数量的体液和营养成分,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在化生各种营养成分时,又必须消耗一定的能量,这就是阴长阳消的过程。这种消长变化正是推动人体不断发育成长的必要条件,同

时又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必然过程。如果一旦阴阳失去协调平衡,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疾病就发生了。练“中老年保健功”可以通过自我锻炼运用“舒肝理肺”、“健脾养心”、„强肾固精“和”修补昆仑“ 的功理和功法来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祛病健

身。

在祖国医学中,运用五行生克的道理来说明人体内脏腑组织之间生理病理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的特点,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火有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有生化之源,土有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肺气主肃降,金有消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藏的功能,水有润下的特征,故以肾属“水”。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依存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木生火,肝(木)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火)之热以温脾;土生金,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

生水,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水生木,肾(水)之精养:肝;五行之间又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简称为“五行相克”,木克土,肝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塞郁;土克水,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水克火,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火克金,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金克木,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我克”、“克我”两方面的关系。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五行相克的关系又称“所胜”与“所不胜”的关系。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正常协调关系下的变化和发展。至于所谓相“乘”和相“侮”则属于事物变化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的意思,侮就是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了正常协调的一种表现。例如:肝气上亢,而肺气(金)又不能对肝阳(木)加以正常克制时,太过的木便去克土,使脾(土)更虚。相侮,

是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事物间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又一种表现。例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金克木,若金气不足或木气偏

亢,木就会反过来侮金。


相关文章

  • 健康与疾病论文
  • 感知中医 一.摘要 由于我自己平时比较关注养身,也很注意身体健康,但对于这些了解的不多,自己想多知道一些相关方面的内容.所以这学期选了<健康与疾病>这门课,上了后觉得真的很有益,对平时生活和健康能给很多指导. 这门课是由医学院开 ...查看


  • 第六章: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了中医学的创立与发展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医学,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对全人类的一大贡献.它的创立同样是在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下得以实现的.作为哲学方法必须要有一个载体,中医学则恰恰是中国哲学方法极好的载体之一,无此,中国哲学方法将无法说服人,也无法被人掌握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学的概念 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研究人体生理. 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 ...查看


  • 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中医学]教学大纲(8版)
  • <中医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学对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 教材: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学>(第八版,李家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总课时:80时.其中包括15个课 ...查看


  • 五行思想的起源建构(上)
  • □ 谭春雨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宇宙演化哲学观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将五行学说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思想基础之一,但一直以来,由于学术界对五行学说思想内涵认识的混乱,使得其在中医学中的价值作用也受到质疑.所以,重 ...查看


  • 阴阳与五行
  • 阴阳与五行,最初都是一种生活概念,它是唯物的,在历史上起了反神权.反迷信思想的进步作用. 医学方面: 祖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承认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而且事物内部都包含着阴阳两 ...查看


  • 中医学教学大纲2013
  • <中医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医学 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程 总学时: 51 理论课学时: 51 实验学时:0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本科 课程简介 ...查看


  •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概括
  • <中医基础理论>要点 主讲人:邓先立 时间:2013年1月20日 14:00 地点:会议室 参加人员:全体医护人员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学科: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 ...查看


  • 中医药的自然科学属性
  • 中医研究2010年8月 第23卷 第8期TCMRes.August2010 V01.23No.8・3・ 全.便利的平台. 3问题与展望 ed as theductal secretions[J].J proteomeRes,2008,7 (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