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知发展

Chapter Two:

Cognitive Development

Dr. Qing W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2014.09

本章纲要

•何谓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发展的概念

•发展特指那些按一定顺序发生,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变化。•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个体身体上发生的变化

•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个体人格上的变化•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个体与社会其他成员间关系的变化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个体思维能力渐进有序的变化,心智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加复杂和熟练Q :发展和成熟有什么区别?

发展理论争议问题

•发展的源泉:先天因素VS. 后天因素(nature VS. nurture)现今观点强调先天和后天之间存在复杂的协同合作关系(coactions)。

•发展的轨迹:连续式增长过程OR 飞跃式阶段性过程•发展的时机:关键期OR 敏感期

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已经准备好经历特定时间或对特定时间作出反应。

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速度因人而异。

•发展是相对有序的:并不意味着发展是线性的或者可预测的——个体可以超前发展,也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稳定不变,或是倒退。

•发展是逐步发生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对精神分析(人的非理性)和行为主义(刺激-强化)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学习者,主动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J. Piaget (1896-1980),瑞士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结构:图式(schemes)

---直接或经验的心理系统或类别

---一种理解世界并与世界互动的系统结构

---组织化的动作和思想系统使人在头脑中表征或思考事物•认知机能:

---内部方面:组织(organization): 将信息和经验整合纳入心理系统或类别的一种动态过程。

---外部方面:适应(adaptation):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调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适应的两个基本过程:

---同化(assimilation): 将新经验整合到已有图式中去。

---顺应(accommodation):为适应新信息,改变已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

大多数情况同时需要这两个过程。

既不同化也不顺应的时候:信息过于陌生而无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组织、同化、顺应都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为。

•平衡(equilibration):在认知图式和环境信息间寻求心理上内在的平衡状态。

•失衡(disequilibrium):当个体意识到现有的思维方式不足以解决问题或理解情境时,多出现的一种失去平衡的状态。•失衡的程度必须是恰当的。

•个体图式的发展:平衡——不平衡——更高水平的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新皮亚杰理论

•保留了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建构以及思维发展趋势的见解。

•加入了信息加工研究得到的有关注意、记忆和策略等如何促进发展的新发现。如:儿童在特定领域内是按阶段发展

的,不断联系某一特定领域图式可形成自动化,所需注意力减少,释放更多的心理资源和记忆将简单图式整合成更加复杂的图式(Robbie Case, 1992, 1998)。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法

•自我发现法

•认知冲突法(认知失衡法)•同伴影响法

Q :以上各种教学方法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

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

•认知发展的四个独立阶段

---这些变化看上去是非连续的、定性式的飞跃,然而事实上发展变化都是渐进的、连续的。•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多(Gelman, 2000; Gelman & Cordes, 2001)。

---如果给予有效的教学指导,认知操作可以加速发展(Brainerd, 2003)。

•忽略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重要影响---发展阶段的年龄范围在不同文化中并不相同---不同文化对特定维度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同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观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心理结构的质变过程

•我们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过程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高级心理过程首先在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活动中产生,共同建构,然后被儿童内化成自己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强调儿童与比他们更富有知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话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交往不只影响认知发展,事实上正

是它们创造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

Lev.S. Vygotsky (1896-1934),前苏联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s):供社会中的人们交流、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使用的物质工具和符号系统。---物质生产工具:计算机、算盘、纸张、手机......

---精神生产工具(心理工具):语言、符号、代码、姿势......

•心理工具使人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由于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

•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等,建立起“文化工具箱”,在建构自己的表征、符号、模式和理解的同时,也在改造工具。

•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心理活动从外部形式内化为在头脑中形成的内部活动。

语言与发展

•语言作为发展的媒介与思维的工具

---认识与理解世界的工具:学习语言且与语言相连的思想

---思维的工具:促进认知发展,帮助儿童构建自己有关世界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检验、精制和反思

语言与发展

•语言作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

---观点交换和文化交流,交换信息,并提供各种有关观念有效程度的反馈

---通过活动与更有能力的人进行对话,交流思想,个体得以发展

语言与发展

•语言作为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

---“自言自语”引导着认知发展

---外在言语是个人言语内化的先兆

---从听得见的自我语言(private speech)到无声的内部语言

---皮亚杰“自我中心式语言”和“集体独白”:认知发展不成熟的表现,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无法进行交流。

教学与发展

•广义教学: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而掌握心理工具的过程•狭义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交际形式•自发型教学(3岁前)——自发反应型教学(学龄前期)——反应型教学(学龄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VS. 维果茨基:发展和教学互相影响,甚至教学先于发展

教学与发展

采取支架(scaffolding)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支架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目的是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拓展学习范围

•使用支架应该灵活适应学生的需要

小组自主合作研究时间

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哪些异同?

2. 为学生提供支架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本次参与将计入期末成绩,请每位同学认真对待。

本章结束

Chapter Two:

Cognitive Development

Dr. Qing Wang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

2014.09

本章纲要

•何谓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发展的概念

•发展特指那些按一定顺序发生,并持续一段时间的变化。•生理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个体身体上发生的变化

•个性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个体人格上的变化•社会性发展(social development):个体与社会其他成员间关系的变化

•认知发展(cognitive development):个体思维能力渐进有序的变化,心智在此过程中变得更加复杂和熟练Q :发展和成熟有什么区别?

发展理论争议问题

•发展的源泉:先天因素VS. 后天因素(nature VS. nurture)现今观点强调先天和后天之间存在复杂的协同合作关系(coactions)。

•发展的轨迹:连续式增长过程OR 飞跃式阶段性过程•发展的时机:关键期OR 敏感期

在一段时间内个体已经准备好经历特定时间或对特定时间作出反应。

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速度因人而异。

•发展是相对有序的:并不意味着发展是线性的或者可预测的——个体可以超前发展,也可以保持一段时间稳定不变,或是倒退。

•发展是逐步发生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发生认识论: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对精神分析(人的非理性)和行为主义(刺激-强化)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学习者,主动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的知识。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J. Piaget (1896-1980),瑞士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结构:图式(schemes)

---直接或经验的心理系统或类别

---一种理解世界并与世界互动的系统结构

---组织化的动作和思想系统使人在头脑中表征或思考事物•认知机能:

---内部方面:组织(organization): 将信息和经验整合纳入心理系统或类别的一种动态过程。

---外部方面:适应(adaptation):根据环境变化做出调整。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适应的两个基本过程:

---同化(assimilation): 将新经验整合到已有图式中去。

---顺应(accommodation):为适应新信息,改变已有图式或创建新的图式。

大多数情况同时需要这两个过程。

既不同化也不顺应的时候:信息过于陌生而无意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组织、同化、顺应都是一种复杂的平衡行为。

•平衡(equilibration):在认知图式和环境信息间寻求心理上内在的平衡状态。

•失衡(disequilibrium):当个体意识到现有的思维方式不足以解决问题或理解情境时,多出现的一种失去平衡的状态。•失衡的程度必须是恰当的。

•个体图式的发展:平衡——不平衡——更高水平的平衡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新皮亚杰理论

•保留了皮亚杰关于儿童知识建构以及思维发展趋势的见解。

•加入了信息加工研究得到的有关注意、记忆和策略等如何促进发展的新发现。如:儿童在特定领域内是按阶段发展

的,不断联系某一特定领域图式可形成自动化,所需注意力减少,释放更多的心理资源和记忆将简单图式整合成更加复杂的图式(Robbie Case, 1992, 1998)。

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法

•自我发现法

•认知冲突法(认知失衡法)•同伴影响法

Q :以上各种教学方法中,你最倾向于哪一种?

皮亚杰理论的局限性

•认知发展的四个独立阶段

---这些变化看上去是非连续的、定性式的飞跃,然而事实上发展变化都是渐进的、连续的。•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可能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多(Gelman, 2000; Gelman & Cordes, 2001)。

---如果给予有效的教学指导,认知操作可以加速发展(Brainerd, 2003)。

•忽略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的重要影响---发展阶段的年龄范围在不同文化中并不相同---不同文化对特定维度知识的重视程度不同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观察儿童高级心理机能的发生发展过程,特别是心理结构的质变过程

•我们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过程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

•高级心理过程首先在人和人之间的协作活动中产生,共同建构,然后被儿童内化成自己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强调儿童与比他们更富有知识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合作对话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交往不只影响认知发展,事实上正

是它们创造了我们的认知结构和思维过程。

Lev.S. Vygotsky (1896-1934),前苏联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文化工具(cultural tools):供社会中的人们交流、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使用的物质工具和符号系统。---物质生产工具:计算机、算盘、纸张、手机......

---精神生产工具(心理工具):语言、符号、代码、姿势......

•心理工具使人形成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由于语言符号是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受社会文化历史发展以及社会规律制约。

•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了对高级心理机能起中介作用的工具——语言、符号等,建立起“文化工具箱”,在建构自己的表征、符号、模式和理解的同时,也在改造工具。

•高级心理机能不断内化:心理活动从外部形式内化为在头脑中形成的内部活动。

语言与发展

•语言作为发展的媒介与思维的工具

---认识与理解世界的工具:学习语言且与语言相连的思想

---思维的工具:促进认知发展,帮助儿童构建自己有关世界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检验、精制和反思

语言与发展

•语言作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

---观点交换和文化交流,交换信息,并提供各种有关观念有效程度的反馈

---通过活动与更有能力的人进行对话,交流思想,个体得以发展

语言与发展

•语言作为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

---“自言自语”引导着认知发展

---外在言语是个人言语内化的先兆

---从听得见的自我语言(private speech)到无声的内部语言

---皮亚杰“自我中心式语言”和“集体独白”:认知发展不成熟的表现,不能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无法进行交流。

教学与发展

•广义教学: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而掌握心理工具的过程•狭义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交际形式•自发型教学(3岁前)——自发反应型教学(学龄前期)——反应型教学(学龄期)

•皮亚杰:认知发展必须先于教学VS. 维果茨基:发展和教学互相影响,甚至教学先于发展

教学与发展

采取支架(scaffolding)来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支架是在儿童试图解决超过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

•目的是使学生最终能独立完成任务,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拓展学习范围

•使用支架应该灵活适应学生的需要

小组自主合作研究时间

1.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有哪些异同?

2. 为学生提供支架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本次参与将计入期末成绩,请每位同学认真对待。

本章结束


相关文章

  • 语言心理学论文
  • 第二语言习得心理学方向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关注点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通过阐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现状,描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在心理学方向的研究成果,从认知加工研究范式.目的语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迁移以及第二语言阅读中元认知展望心理学方向第二语言 ...查看


  • 社会心理学框架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一. .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定义及特征 (一) 国外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二) 国内心理学家的见解 二. .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的 关系 (一)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二) 社会心理学 ...查看


  •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 [02111] 教育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 二00七年六月 指定用书:<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参考用书:<认知教学心理学>,吴庆麟,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查看


  • 心理学各章节要点及难点
  • <心理学概论>各章学习要点及难点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 1.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2.理论心理学的概念 3.理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普通心理学 5.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6.心理过程 7.认知过程 ...查看


  •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读书笔记 第一章 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问题 什么是认知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者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 至今为止,对于哪些心理活动属于认知的范围,还没有一个严格划定的界限.不过心理学家普遍都 ...查看


  • 认知发展心理学
  • 认知发展心理学 一.认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认知发展是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包括有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 ...查看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大纲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 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 ...查看


  • 中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测验的研究_白学军
  • 第20卷总第75期心理学探新 EXPLORATION OF PSYCHOLOGY 2000年第3期 中小学生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测验的研究 白学军 (天津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研究所, 天津300074) 摘 要: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 采 ...查看


  • 个人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和第二语言习得
  • 个体差异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孙广治(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个体差异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有很大的影响.个体差异因素包括性格.语言能力倾向.学习动机.认知风格和年龄因素.现在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