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过犹不及 做事要讲究“度”
作者:唐华山
2010-08-02 天津网-数字报刊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到教堂里去听一位新牧师的募捐演讲。起初,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令人感动,于是就掏出了自己身上全部的钱,准备捐款。可是,10分钟之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竟然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因为太过气愤,不但没捐钱,反而还恶作剧般地从盘中偷了2元钱。
马克·吐温之所以会做出那样的举动,很明显是因为牧师演讲的时间太长了,以至让他感到很厌烦。确实,就算是非常动听感人的演讲,在说清楚事情以后,还要一再重复唠叨,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
大家看完这个有趣的故事之后,除了会轻松一笑以外,可能还会反省自己平时交往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有时,我们发出的刺激信号太多、太强及作用时间太久,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会引起别人极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很多事情都有“超限效应”的影子。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没有努力学习而考试没考好的时候,父母会在批评过以后,总是感觉批评得不够,不足以让孩子纠正错误,因此就在饭桌上、电视前或亲朋好友面前等不同的场合重复地加以批评,如此就有了屡教不改的孩子与不近人情的父母。
又如,在夫妻生活中,当妻子不太喜欢丈夫某些不良生活习惯时,特别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却无法忍受的小问题,放弃“好好谈谈”,而是直接就劈头盖脸地进行批评;而当妻子发现丈夫未彻底改掉不良习惯时,常常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因此就出现了顽固不化的丈夫与喋喋不休的妻子。
再如,在职场中,上司在批评犯错的下级时,有的领导在批评过以后,总是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无限多次地重复对一件事情做同样的批评,如此就不免产生了可恶至极的上级与敢怒不敢言的下级……
在这些生活场景中,尽管主角不一样,但结局常常是一样的,孩子们、丈夫们还有员工们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的反感厌恶,当他们被“逼急”时,甚至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与行为。
确实,在受到批评以后,人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失衡感,总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心理平衡,当受到重复批评的时候,人的心理失衡感就会加重,觉得“怎么总是这样对待我”?被批评的心情就没有办法复归平静,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这就极易产生“我偏这样”或“爱怎样就怎样”的反抗心理与行为。因此,在批评他人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不及固然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可是过度了也会产生超限效应。
批评要讲究一个“度”,那么表扬是否愈多愈好呢?当然也不是。适当的表扬会让被表扬者心情愉快,但过多重复的表扬会让其大打折扣甚至变得“廉价”,因为听者会认为你的表扬没有诚意或在有意拔高自己。
心理学堂
在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说的是“布白”,有了它才能够产生美感。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讲究“布白”艺术,掌握好一定的“尺度”和“火候”,才能够避免“物极必反”与“过犹不及”的超限效应,以便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将好事变成坏事。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工作、空前巨大的信息量、复杂的社会关系、作息方式的变化、消费取向的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的拉大等,都会使人们的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
对于个人而言,压力太小,会导致我们进步太慢,但压力如果太大,就有可能会被压力压垮,最好的选择就是给自己适度的压力,这样才能得到相对最好的结果。
超限效应过犹不及 做事要讲究“度”
作者:唐华山
2010-08-02 天津网-数字报刊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到教堂里去听一位新牧师的募捐演讲。起初,他感觉牧师讲得非常好,令人感动,于是就掏出了自己身上全部的钱,准备捐款。可是,10分钟之后,牧师还没讲完,他就有点不耐烦了,于是改变了主意,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竟然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等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的时候,马克·吐温因为太过气愤,不但没捐钱,反而还恶作剧般地从盘中偷了2元钱。
马克·吐温之所以会做出那样的举动,很明显是因为牧师演讲的时间太长了,以至让他感到很厌烦。确实,就算是非常动听感人的演讲,在说清楚事情以后,还要一再重复唠叨,再耐心的人也会心生厌烦。
大家看完这个有趣的故事之后,除了会轻松一笑以外,可能还会反省自己平时交往过程中的一些行为。有时,我们发出的刺激信号太多、太强及作用时间太久,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倒会引起别人极不耐烦甚至反抗的心理,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超限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现很多事情都有“超限效应”的影子。
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当孩子没有努力学习而考试没考好的时候,父母会在批评过以后,总是感觉批评得不够,不足以让孩子纠正错误,因此就在饭桌上、电视前或亲朋好友面前等不同的场合重复地加以批评,如此就有了屡教不改的孩子与不近人情的父母。
又如,在夫妻生活中,当妻子不太喜欢丈夫某些不良生活习惯时,特别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却无法忍受的小问题,放弃“好好谈谈”,而是直接就劈头盖脸地进行批评;而当妻子发现丈夫未彻底改掉不良习惯时,常常就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批评,因此就出现了顽固不化的丈夫与喋喋不休的妻子。
再如,在职场中,上司在批评犯错的下级时,有的领导在批评过以后,总是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无限多次地重复对一件事情做同样的批评,如此就不免产生了可恶至极的上级与敢怒不敢言的下级……
在这些生活场景中,尽管主角不一样,但结局常常是一样的,孩子们、丈夫们还有员工们从最初的内疚不安到不耐烦到最后的反感厌恶,当他们被“逼急”时,甚至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与行为。
确实,在受到批评以后,人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种失衡感,总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够恢复心理平衡,当受到重复批评的时候,人的心理失衡感就会加重,觉得“怎么总是这样对待我”?被批评的心情就没有办法复归平静,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这就极易产生“我偏这样”或“爱怎样就怎样”的反抗心理与行为。因此,在批评他人时,必须把握好一个“度”。不及固然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可是过度了也会产生超限效应。
批评要讲究一个“度”,那么表扬是否愈多愈好呢?当然也不是。适当的表扬会让被表扬者心情愉快,但过多重复的表扬会让其大打折扣甚至变得“廉价”,因为听者会认为你的表扬没有诚意或在有意拔高自己。
心理学堂
在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说的是“布白”,有了它才能够产生美感。在和人的交往过程中,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要讲究“布白”艺术,掌握好一定的“尺度”和“火候”,才能够避免“物极必反”与“过犹不及”的超限效应,以便达到“恰到好处”的结果。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将好事变成坏事。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
现代文明的发展,使得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工作、空前巨大的信息量、复杂的社会关系、作息方式的变化、消费取向的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的拉大等,都会使人们的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
对于个人而言,压力太小,会导致我们进步太慢,但压力如果太大,就有可能会被压力压垮,最好的选择就是给自己适度的压力,这样才能得到相对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