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2.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3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4. 简要说明收入法核算GDP时的内容。
"答:采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时所付出的各种成本:包括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租金、付给资本的利润等。这些经营成本也是家庭从企业那里所获得的各种收入。
5. GDP作为经济分析基础和总量指标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衡量国民产出的实物总量,排除了价格变动干扰,只反映生产水平的变动。②衡量经济周期波动的标准。③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是对一国经济中就业潜力的一个较好的衡量指标。④由于较难获得国外净收入的准确数据,GDP更便于衡量。⑤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GDP,便于国际比较。
6. 简述"GDP=C+I+G+(X-M)"的内涵。
"答:这是用支出法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计算,即计算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个方面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但不包括个人用于建筑住宅的支出。 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机器设备、存货和住宅)的支出。这里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计人。 X—M为净出口,净出口=出口一进口,
7.试比较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又称为部门法,是通过加总各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也称为使用法。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但不包括个人用于建筑住宅的支出。 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机器设备、存货和住宅)的支出。这里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净出口=出口一进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3)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两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另外,实际操作中常有误差,因而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8. 简要评述国民收人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答:缺陷: [1]无法计算非市场经济活动 [2]无法计算非法经济活动 [3]不能反映人们由生产中所得到的福利变动的情况 [4]不能反映精神上的满足、闲暇带来的福利 [5]不能表示分配是否平等
纠正 :[1]应当加上闲暇 [2]加上家庭主妇家务劳动的价值 [3]减去为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 [4]减去现代城市生活造成的其他损失 [5]减去国防警察等支出
9. 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
答: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10. 简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答: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11.实际G6.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国民产出:实际国民产出的高水平和稳定增长;(2)就业:高的就业和低非自愿失业;(3)价格水平: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4)对外贸易:保持汇率稳定和进出口的大致平衡.
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有何区别?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变化,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制服的变化量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
(1)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四部门中,因为有了对外贸易,所以国民收入用公式表示是:Y=C+ I +G+X
(2)从总供给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M.
(3)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Y=C+S+T+ M,公式两边消去C,得到:I+G+X=S+T+ M
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S+(T一G)+(M—X)。在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则可代表进出口。这样,I=S+(T—G)+(M—X)这个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说明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
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总收入,即 C(Y)+S(Y)=Y 。第二,平均消费倾向APC与平均储蓄倾向APS之和恒等于1,即 APC+APS=1 。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MPC与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恒等于1,即
MPC+MPS=1 由此可见,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请简要说明凯恩斯如何利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形成,由此,他提出怎样的主张? 答: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形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2分)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用来增加消费
(1分),而投资需求不足来自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1分),而且由于凯恩斯陷阱的存在,利率不能一直下降(1分)。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1分)
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收入。请结合我国经济结构特点,利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分析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在我国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重偏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在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的多。 于是有:收入越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因此,通过提高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收入可有效提高社会消费需求。
解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个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答: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支出变动量的关系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支出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因此,只要不等于1或零,则是。但是,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0的时候,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会大与1。 简述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观点①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② 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③ 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④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⑤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凯思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哪些动机决定?
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③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 L1)。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L2)。
怎样理解凯恩斯陷阱区域LM曲线的特性?
答:在凯恩斯流动陷阱区,LM曲线呈水平状。其经济含义是: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几乎不会引起利息的提高。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必须考虑凯恩斯陷阱区货币需求的特性。一般来说,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加总会引起利息率的提高,但在凯恩斯陷阱区,出现了货币需求的利息率弹性无限大的特殊情况。因此,在国民收入增加时,利息率稍有提高,投机货币需求立即大量减少、交易货币需求大量增加。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而利息率几乎不提高。
简述IS曲线和LM曲线所描述的宏观经济含义?
答: IS-LM模型前提政府是可以通过经济政策有效干预国民经济。IS-LM模型作为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模型,受到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代表了产品市场上人们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国民收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IS曲线的位移。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扩大政府购买,利率水平和国民实际收入将同时扩大,从而使IS曲线平行向右推移。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恰好相反。
LM曲线上每一点上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得到的货币数量。LM曲线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扩大货币供应量],将会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紧缩性货政策则恰好相反。
IS-LM曲线的交点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点的情况。政府可以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来影响国民经济两大市场的均衡点的位移。 IS-LM模型建立在封闭经济的假设基础之上不考虑对外净出口及汇率的影响。
运用IS-LM模型分析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两曲线的焦点就是两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状态,这一点就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IS曲线右移(左移)而LM不变,均衡收入和利率都会上升(下降);LM曲线右移(左移)而IS不变,均衡收入上升(下降)同时利率下降(上升);两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就要看两曲线的移动方向及程度。
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以及投机动机。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
简述IS-LM模型。
答: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 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
答: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这是因为IS和LM曲线都只是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和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甚低,企业投资意愿也较差,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即IS曲线离坐标图形上的原点O较近,当这样的IS和LM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均衡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作图说明什么是LM曲线的凯思斯区域、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
运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调整过程。
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其均衡点正好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任何偏离曲线交点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在实际中,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在IS曲线的左下方,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在IS曲线的右上方,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供给。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点在LM曲线的左上方,即存在货币的超额供给;在LM曲线的右下方,即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
当实际经济中出现以上失衡状态时,市场经济本身的力量将使失衡向均衡状况调整,直至恢复到均衡。I>S时,国民收入会增加;I<S时,国民收入会减少;L>M时,利息率会上升;L<M时,利息率会下降,调整结果会使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什么叫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 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增加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通过货币供给和需求直接调节利率。
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增加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等,但是不改变货币的总供给,对利率没有直接影
响,然而如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或许会发行国债来融资,那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间接的把市场利率推高。
扩张财政对萧条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在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答: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
关于宏观政策工具,请回答如下问题:
(1)国家上调法定准备金率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和LM曲线怎样的变动?
(2)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和LM曲线怎样的变动?
(3)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会引起国民收入和IS曲线怎样的变动?
(4)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会引起国民收入和IS曲线怎样的变动?
答:(1)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左移
(2)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右移
(3)国民收入增加、IS曲线右移
(4)国民收入增加、IS曲线右移
一国中央银行的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如果央行希望扩大货币供给,那么它应该如何调整政策工具中的每一种?
答:三种工具是: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如果央行希望扩大货币供给,需要使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是: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债券,投放货币进入市场。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为什么能稳定经济?
答:在经济繁荣时,能够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在经济衰退时,能够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因此可以自动地稳定经济。
1).自动改变的累进税收制度,采用这种制度,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自动下降,个人和公司保留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从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导致总需求下降,克服危机;而在经济上升时,个人和公司收入增加,政府征收的所得税率也自动-上升,使个人和公司的消费和投资受到抑制,物价上涨得到控制,经济趋于稳定。
2).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支付。在经济萧条时,工人失业增加,政府的失业补助及其他福利开支则自动增加,从而维持了失业工人的支出,有利于克服生产过剩;在经济上升时期,失业减少,从而失业救济及其他补助也自动减少,而征收作为失业补助的资金来源的税收却自动增加。
.私人储蓄和公司储蓄。一般家庭在短期内收入下降时,一般不减消费,而是动用过去的储蓄;在收入增加时,也不立即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使消费保持相对的稳定。公司也是如此,在收入减少时,不轻易减少股息,而是减少保留利润;在收入增加时,也不轻易增加股息,而是增加保留利润。
3.简要回答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存款准备金制度。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②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会使总需求曲线往哪边移动?
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
策会增加总需求,但是由于“挤出效应”存在,对总需求的扩张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或者说抑制了需求的扩张。
什么是法定准备金?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时,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自身所吸收存款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银行可以少持有准备金。为了减少准备金,银行增加自己的贷款,这就增加了货币量。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
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体系而发生作用。在经济扩张和繁荣阶段,随着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GNP和居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相应增加,特别是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率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税收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因而具有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国民收入GNP下降,税收相应减少。可见,在税率既定(给定)不变的条件下,税收随经济周期自动地同方向变化,起着抑制经济过热或缓解经济紧缩的作用。 利用IS-LM模型来说明治理经济萧条的宏观经济政策。
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购买和减少税收,使IS曲线向右移,国民收入增加但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整体结果使国民收入减少而利率水平适当。(图略)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⑴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⑵财政扩张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减低利息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展的;⑶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和古典区域,两种政策的产出效应恰好相反。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目标进行协调。当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虑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包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结合IS-LM曲线说明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该如何操作? 答:一般性工具有三样: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IS-LM曲线都是描述利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曲线。用IS-LM曲线描述央行如何操作太复杂了。 经济萧条时期,央行应该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再贴现率,增加具有向央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票据。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业务中,购买债券,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说明如何运用。
答: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实际货币供给量(M)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的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政策。
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
1)、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其目的: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如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以调整准备金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
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则反之。
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试画出长期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形式即可), 说明画法的原因和依据。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持有的每一单位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其二,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一般地,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则原来的总需求所能购买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思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并加以分析
答: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它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凯恩斯完全接受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理论,但是他认为除了这种“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非自愿失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在凯恩斯看来,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从而不能形成足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所谓的“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有关。凯恩斯正是用他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来否定“萨伊定律”及依据“萨伊定律”建立起来的传统失业理论,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
鼓励投资(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和降低利率等),增加就业等。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①需求拉上通货膨胀;②成本推进通货膨胀;③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④结构性通货膨胀;⑤预期通货膨胀;⑥惯性通货膨胀;⑦现代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⑧国际经济周期带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类型有哪些?
答: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 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试说明这一曲线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启示?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第十四章
第十六章
14. 利用图阐述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举例加以说明。 解答: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即TR=P·Q。若令厂商的销售量等于需求量,则厂商的销售收入又可以改写为TR=P·Qd。由此出发,我们便可以分析在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变化的影响,进而探讨相应的销售收入的变化。下面利用图2—8进行简要说明。
图2—8
在分图(a)中有一条平坦的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即ed>1。观察该需求
曲线上的A、B两点,显然可见,较小的价格下降比例导致了较大的需求量的增加比例。于是有:降价前的销售收入TR1=P1·Q1,相当于矩形OP1AQ1的面积,而降价后的销售收入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的面积,且TR1<TR2。也就是说,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的关系。
类似地,在分图(b)中有一条陡峭的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ed<1。观
察该需求曲线上的A、B两点,显然可见,较大的价格下降比例却导致一个较小的需求量的增加比例。于是,降价前的销售收入TR1=P1·Q1(相当于矩形OP1AQ1的面积)大于降价后的销售收入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的面积),即TR1>TR2。也就是说,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
方向变动的关系。
分图(c)中的需求曲线上A、B两点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按中点公式计算)。由图可见,
降价前、后的销售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即TR1=TR2,它们分别相当于两块面积相等的矩形面积(即矩
形OP1AQ1和OP2BQ2的面积相等)。这就是说,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变化对厂商的销售收入
无影响。
例子从略。
8. 令某消费者的收入为M,两商品的价格为P1、P2。假定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且
斜率为-a。求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
解答:由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所以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有三种情况,其中的第一、第二种情况属于边角解。
第一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即a> 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的均衡点E的位置发生在横轴,
它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1=M/P1,X2=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1,
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二种情况:当MRS12
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2=M/P2,X1=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2,
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三种情况:当MRS12=P1/P2时,a= P1/P2时,如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重叠,效用最大化达到
均衡点可以是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即最优解为X1≥0,X2≥0,且满足P1X1+P2X2=M。此时
所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简答题
1 "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
(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2.为什么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 答:政府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政府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政府购买,而政府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购买虽都属政府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3 .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政府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政府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政府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4. 简要说明收入法核算GDP时的内容。
"答:采用收入法核算的GDP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时所付出的各种成本:包括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租金、付给资本的利润等。这些经营成本也是家庭从企业那里所获得的各种收入。
5. GDP作为经济分析基础和总量指标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衡量国民产出的实物总量,排除了价格变动干扰,只反映生产水平的变动。②衡量经济周期波动的标准。③相对于国民生产总值,是对一国经济中就业潜力的一个较好的衡量指标。④由于较难获得国外净收入的准确数据,GDP更便于衡量。⑤世界多数国家都采用GDP,便于国际比较。
6. 简述"GDP=C+I+G+(X-M)"的内涵。
"答:这是用支出法对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计算,即计算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这几个方面的总和。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但不包括个人用于建筑住宅的支出。 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机器设备、存货和住宅)的支出。这里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计人。 X—M为净出口,净出口=出口一进口,
7.试比较国民生产总值统计的三种方法。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1)生产法,又称为部门法,是通过加总各生产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是根据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来计算GDP,也称为使用法。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支出(G)+净出口(X-M)
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但不包括个人用于建筑住宅的支出。 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机器设备、存货和住宅)的支出。这里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
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不计入。
X—M为净出口,净出口=出口一进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
(3)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两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另外,实际操作中常有误差,因而需要加上一个统计误差。
8. 简要评述国民收人核算中的缺陷及纠正。
"答:缺陷: [1]无法计算非市场经济活动 [2]无法计算非法经济活动 [3]不能反映人们由生产中所得到的福利变动的情况 [4]不能反映精神上的满足、闲暇带来的福利 [5]不能表示分配是否平等
纠正 :[1]应当加上闲暇 [2]加上家庭主妇家务劳动的价值 [3]减去为消除污染所付出的代价 [4]减去现代城市生活造成的其他损失 [5]减去国防警察等支出
9. 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区别。
答:它们都是核算社会生产成果和反映宏观经济的总量指标。但因其计算口径不同,二者又有所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主要区别,前者强调的是创造的增加值,它是“生产”的概念,后者则强调的是获得的原始收入。一般讲,各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二者相差数额不大,但如果某国在国外有大量投资和大批劳工的话,则该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往往会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10. 简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区别。
"答: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指数。
11.实际G6.宏观经济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国民产出:实际国民产出的高水平和稳定增长;(2)就业:高的就业和低非自愿失业;(3)价格水平: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4)对外贸易:保持汇率稳定和进出口的大致平衡.
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这三者对总需求的影响有何区别?
税收并不直接影响总支出,它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再影响总支出的。税收的变化与总支出的变化是反向的,当税收增加时,导致人们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减少,总支出的减少量是税收增加量的倍数。反之则相反。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支出,两者的变化是同方向的,总支出的变化量也数倍于政府购买量的变化,这个倍数就是政府购买乘数。
政府转移支付对总支出的影响方式类似于税收,是间接影响总支出,也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影响消费支出和总支出。但与税收不同的是,政府转移制服的变化量是与总支出同方向的,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倍数关系,但倍数小于政府购买乘数。
请推导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和投资的恒等式。
(1)四部门指私人、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四部门中,因为有了对外贸易,所以国民收入用公式表示是:Y=C+ I +G+X
(2)从总供给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M.
(3)这样,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构成的基本公式就是:C+I+G+X=Y=C+S+T+ M,公式两边消去C,得到:I+G+X=S+T+ M
这一等式,也可以看成是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因为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以下式子:I=S+(T一G)+(M—X)。在这里,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则可代表进出口。这样,I=S+(T—G)+(M—X)这个公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说明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
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总收入,即 C(Y)+S(Y)=Y 。第二,平均消费倾向APC与平均储蓄倾向APS之和恒等于1,即 APC+APS=1 。 第三,边际消费倾向MPC与边际储蓄倾向MPS之和恒等于1,即
MPC+MPS=1 由此可见,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中只要有一个确立,另一个也随之确立。 请简要说明凯恩斯如何利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形成,由此,他提出怎样的主张? 答:凯恩斯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形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2分)消费需求不足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用来增加消费
(1分),而投资需求不足来自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1分),而且由于凯恩斯陷阱的存在,利率不能一直下降(1分)。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政府作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充分就业。(1分)
近年来,国家一直致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收入。请结合我国经济结构特点,利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分析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在我国三驾马车中,消费所占比重偏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指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在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的多。 于是有:收入越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越高。因此,通过提高农民和城镇下岗职工收入可有效提高社会消费需求。
解释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之一,它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量不如收入的增量那样多。由于人们总是不把所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要留下一部分作为储蓄,这样人们的收入越是增加,消费支出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就越小。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个规律的作用,增加的产量在除去个人消费增加以后,就留下了一个缺口。假如没有相应的投资来填补这个缺口,产品就会有一部分无法销售出去,于是就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生产紧缩和失业。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答: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支出变动量的关系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支出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因此,只要不等于1或零,则是。但是,平均消费倾向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0的时候,也必须消费,那么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会大与1。 简述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观点①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② 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③ 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④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⑤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凯思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行为由哪些动机决定?
①交易动机: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②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③投机动机: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 L1)。而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金融市场的投机,故称为投机性货币需求(L2)。
怎样理解凯恩斯陷阱区域LM曲线的特性?
答:在凯恩斯流动陷阱区,LM曲线呈水平状。其经济含义是: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几乎不会引起利息的提高。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必须考虑凯恩斯陷阱区货币需求的特性。一般来说,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国民收入的增加总会引起利息率的提高,但在凯恩斯陷阱区,出现了货币需求的利息率弹性无限大的特殊情况。因此,在国民收入增加时,利息率稍有提高,投机货币需求立即大量减少、交易货币需求大量增加。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国民收入增加而利息率几乎不提高。
简述IS曲线和LM曲线所描述的宏观经济含义?
答: IS-LM模型前提政府是可以通过经济政策有效干预国民经济。IS-LM模型作为宏观经济的短期均衡模型,受到政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了产品市场的均衡,代表了产品市场上人们的计划支出正好等于实际国民收入。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来影响IS曲线的位移。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减税或扩大政府购买,利率水平和国民实际收入将同时扩大,从而使IS曲线平行向右推移。紧缩性财政政策则恰好相反。
LM曲线上每一点上都代表了货币市场达到了均衡,代表了货币市场上人们愿意持有的货币数量正好等于实际能得到的货币数量。LM曲线主要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扩大货币供应量],将会使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利率水平下降,即LM曲线向右平行移动。 紧缩性货政策则恰好相反。
IS-LM曲线的交点表示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点的情况。政府可以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分别影响IS曲线和LM曲线来影响国民经济两大市场的均衡点的位移。 IS-LM模型建立在封闭经济的假设基础之上不考虑对外净出口及汇率的影响。
运用IS-LM模型分析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与变动。
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的一般均衡,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两曲线的焦点就是两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的状态,这一点就决定了均衡国民收入和均衡利率。IS曲线右移(左移)而LM不变,均衡收入和利率都会上升(下降);LM曲线右移(左移)而IS不变,均衡收入上升(下降)同时利率下降(上升);两曲线同时移动,收入和利率的变动就要看两曲线的移动方向及程度。
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什么?
答:持有货币的三种主要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动机,以及投机动机。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
简述IS-LM模型。
答:IS-LM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C、投资I、政府支出G和净出口X-M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r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
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 在IS和LM两条曲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均衡收入是否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什么?
答: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不一定就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这是因为IS和LM曲线都只是表示产品市场上供求相等和货币市场上供求相等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因此,两条曲线的交点所形成的收入和利率也只表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和收入,它并没有说明这种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当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即使利率甚低,企业投资意愿也较差,也会使较低的收入和较低的利率相结合达到产品市场的均衡,即IS曲线离坐标图形上的原点O较近,当这样的IS和LM曲线相交时,交点上的均衡收入往往就是非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作图说明什么是LM曲线的凯思斯区域、古典区域和中间区域。
运用IS—LM模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失衡的调整过程。
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其均衡点正好处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上。任何偏离曲线交点的利息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都不能达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
在实际中,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在IS曲线的左下方,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需求;在IS曲线的右上方,即存在对产品的超额供给。若出现国民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点在LM曲线的左上方,即存在货币的超额供给;在LM曲线的右下方,即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
当实际经济中出现以上失衡状态时,市场经济本身的力量将使失衡向均衡状况调整,直至恢复到均衡。I>S时,国民收入会增加;I<S时,国民收入会减少;L>M时,利息率会上升;L<M时,利息率会下降,调整结果会使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什么叫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 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抑制总需求增加的现象,称为挤出效应。
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何不同?
答: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增加货币供给,从而通过货币供给和需求直接调节利率。
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增加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等等,但是不改变货币的总供给,对利率没有直接影
响,然而如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带来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或许会发行国债来融资,那么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间接的把市场利率推高。
扩张财政对萧条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答: 当经济萧条时,扩张性财政政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本身意味着总需求扩张,另一方面,通过乘数的作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增加,因此,总需求进一步扩张。当然,在扩张财政时,由于货币供给不变,利息率会提高。这样,投资需求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一般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大于挤出效应,最终结果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在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是否有效?
答: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就会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时,再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无法改变市场利率,使得货币政策失效。 凯恩斯认为,当利率降到某种水平时,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就会变得有无限弹性,即人们对持有债券还是货币感觉无所谓。此时即使货币供给增加,利率也不会再下降。流动性陷阱的存在,意味着运用货币手段来解决经济萧条问题可能是无效的,这一结论动摇了古典学派的理论根基。
关于宏观政策工具,请回答如下问题:
(1)国家上调法定准备金率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和LM曲线怎样的变动?
(2)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会引起货币供给量和LM曲线怎样的变动?
(3)增加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会引起国民收入和IS曲线怎样的变动?
(4)增加政府转移支付,会引起国民收入和IS曲线怎样的变动?
答:(1)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左移
(2)货币供给量增加、LM曲线右移
(3)国民收入增加、IS曲线右移
(4)国民收入增加、IS曲线右移
一国中央银行的三种货币政策工具是什么?如果央行希望扩大货币供给,那么它应该如何调整政策工具中的每一种?
答:三种工具是:再贴现率;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如果央行希望扩大货币供给,需要使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工具,具体是:降低再贴现率;降低法定准备率;在金融市场上买进债券,投放货币进入市场。
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为什么能稳定经济?
答:在经济繁荣时,能够抑制经济进一步扩张,在经济衰退时,能够阻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因此可以自动地稳定经济。
1).自动改变的累进税收制度,采用这种制度,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自动下降,个人和公司保留的可支配收入增多,从而使消费和投资增加,导致总需求下降,克服危机;而在经济上升时,个人和公司收入增加,政府征收的所得税率也自动-上升,使个人和公司的消费和投资受到抑制,物价上涨得到控制,经济趋于稳定。
2).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支付。在经济萧条时,工人失业增加,政府的失业补助及其他福利开支则自动增加,从而维持了失业工人的支出,有利于克服生产过剩;在经济上升时期,失业减少,从而失业救济及其他补助也自动减少,而征收作为失业补助的资金来源的税收却自动增加。
.私人储蓄和公司储蓄。一般家庭在短期内收入下降时,一般不减消费,而是动用过去的储蓄;在收入增加时,也不立即增加消费,而是增加储蓄,使消费保持相对的稳定。公司也是如此,在收入减少时,不轻易减少股息,而是减少保留利润;在收入增加时,也不轻易增加股息,而是增加保留利润。
3.简要回答凯恩斯学派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存款准备金制度。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②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 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 “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 什么是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会使总需求曲线往哪边移动?
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非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扩张性财政政
策会增加总需求,但是由于“挤出效应”存在,对总需求的扩张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或者说抑制了需求的扩张。
什么是法定准备金?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时,货币供给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的自身所吸收存款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比例通常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被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银行可以少持有准备金。为了减少准备金,银行增加自己的贷款,这就增加了货币量。
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内在稳定器)?财政的自动稳定器功能主要是通过哪些制度得到发挥的?
答: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体系而发生作用。在经济扩张和繁荣阶段,随着生产扩大就业增加,国民收入GNP和居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会相应增加,特别是实行累进税制的情况下,税收的增长率超过国民收入增长率。税收增加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少,因而具有遏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当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阶段时,国民收入GNP下降,税收相应减少。可见,在税率既定(给定)不变的条件下,税收随经济周期自动地同方向变化,起着抑制经济过热或缓解经济紧缩的作用。 利用IS-LM模型来说明治理经济萧条的宏观经济政策。
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增加政府购买和减少税收,使IS曲线向右移,国民收入增加但利率上升,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降低银行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买进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整体结果使国民收入减少而利率水平适当。(图略)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何区别?
⑴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政府来调节宏观经济、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宏观经济。 ⑵财政扩张本身就是总需求扩张的因素,通过乘数作用,总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张;货币扩张是通过减低利息以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带动总需求扩展的;⑶ 在凯恩斯陷阱区域和古典区域,两种政策的产出效应恰好相反。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些目标可采用的政策工具有哪些?
答:一般说来,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四个: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经济政策不是只考虑这些目标中的某一目标,而是要同时实现这些目标。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同时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应该说,上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就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或者确定重点政策目标,或者对目标进行协调。当我们不考虑对外贸易,且把问题的考虑限定在短期和静态条件时,则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就包括两个,即充分就业和价格水平稳定。围绕着这两个目标而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什么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答: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逆对经济风向行事,主动采取一些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要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降低税率、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以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在经济过热时,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同理,在货币政策方面,西方经济学者认为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也要逆对经济风向行事。当总支出不足、失业持续增加时,中央银行要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提高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从而刺激总需求,以缓解衰退和失业问题;在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持续上涨时,中央银行就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削减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以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就是斟酌使用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结合IS-LM曲线说明经济萧条时期中央银行该如何操作? 答:一般性工具有三样: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业务
IS-LM曲线都是描述利率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曲线。用IS-LM曲线描述央行如何操作太复杂了。 经济萧条时期,央行应该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再贴现率,增加具有向央行申请再贴现资格的票据。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业务中,购买债券,增加货币供应量。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说明如何运用。
答: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实际货币供给量(M)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国民收入的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政策。
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
1)、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其目的不是牟利,而是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
如买进债券,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卖出债券,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2)、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其目的:为了保证存款人及时、足额地提取;也为了规范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活动,防止它们不适当地扩张存款,增加银行体系的风险;更为了通过对准备率的调节,调节货币供应量。如降低准备金率,增加货币量,利率下降;如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量,利率上升。
3)、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的方式。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以调整准备金所付的利息率就称贴现率。
政策有:变动贴现率,变动贴现条件。如降低贴现率,放松贴现条件,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资金,增加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反之则反之。
什么是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提出的社会经济背景是什么?
答:所谓凯恩斯定律是指,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都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相应的供给量,就是说社会总需求变动时,只会引起产量和收入的变动,直到供求相等,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这条定律提出的背景是,凯恩斯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时,面对的是1929—1933年西方世界的经济大萧条,工人大批失业,资源大量闲置。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需求增加时,只会使闲置的资源得到利用从而使生产增加,而不会使资源价格上升,从而产品成本和价格大体上能保持不变。这条凯恩斯定律被认为适用于短期分析。在短期中,价格不易变动,社会需求变动时,企业首先是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变动价格。
试画出长期总供给曲线和凯恩斯短期总供给曲线(一般形式即可), 说明画法的原因和依据。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有哪些?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主要包括再分配效应和产出效应。
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表现为:其一,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对于固定收入阶层来说,其收入是固定的货币数额,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他们持有的每一单位收入的购买力将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相反,那些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得益。其二,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作用。一般地,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
通货膨胀对产出的影响:。第一种情况:随着通货膨胀的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假设总需求增加,经济复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产品的价格会跑到工资和其他资源的价格的前面,由此扩大了企业的利润。利润的增加就会刺激企业扩大生产,从而产生减少失业、增加国民产出的效果。这种情况意味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后果会被因更多的就业、产出的增加而获得的收益所抵消。第二种情况: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由通货膨胀引起的产出和就业的下降。假定在原总需求水平下,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如果发生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则原来的总需求所能购买到的实际产品的数量将会减少。也就是说,当成本推动的压力抬高物价水平时,既定的总需求只能在市场上支持一个较小的实际产出。所以,实际产出会下降,失业会上升。
论述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你认为凯思斯理论对中国经济是否具有指导或借鉴意义,并加以分析
答:凯恩斯的失业理论称为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论,它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占统治地位。凯恩斯完全接受了传统经济学关于“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的理论,但是他认为除了这种“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非自愿失业”。凯恩斯认为这种非自愿失业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所谓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在凯恩斯看来,仅靠市场自发的力量,不能达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从而不能形成足以消灭“非自愿失业”和实现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非自愿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主要与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所谓的“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灵活偏好”有关。凯恩斯正是用他的“有效需求不足论”来否定“萨伊定律”及依据“萨伊定律”建立起来的传统失业理论,并论证了“非自愿失业”长期存在的可能性。凯恩斯关于减少“非自愿失业”的主要政策建议是:刺激消费,扩大有效需求,
鼓励投资(包括提高人们的投资信心和降低利率等),增加就业等。
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哪些?①需求拉上通货膨胀;②成本推进通货膨胀;③供求混合推进通货膨胀;④结构性通货膨胀;⑤预期通货膨胀;⑥惯性通货膨胀;⑦现代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⑧国际经济周期带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类型有哪些?
答:1、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水平造成的。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货物的结果。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经济学家将利润和工资都包括在成本中。增加的工资或利润被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则发生了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混合型通货膨胀——由于当工资得到增加时,人们的需求也会增加,于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也会启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现实中的通货膨胀很难分清是由于需求拉动的还是成本推动的,经济学家萨缪尔逊和索洛就提出了混合型通货膨胀,即需求与成本因素混合的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即使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平衡的,由于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两大部门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生产效率高的生产部门货币工资增长较快,生产效率较低的服务部门就受到了增长工资的压力,而它们的生产效率却无法同等速度提高。于是服务部门就产生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理。
5、理性预期的通货膨胀——当经济要素充分就业,总供给曲线已不再有弹性,完全成为一条垂直线,实际产出也已达到潜在产出水平。当总需求增加时,只会引起价格水平同比例上涨,而对实际产出没有影响。因为公众会根据政府的货币政策进行预期,多次反复后能认识政府货币政策的动机。从而使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于是政府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将不仅不能推动经济反而造成滞胀。 什么是菲利浦斯曲线?试说明这一曲线对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启示?
菲利普斯曲线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是负数。根据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货币工资可以表示通货膨胀率。因此,这条曲线就可以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即失业率高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第十四章
第十六章
14. 利用图阐述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与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并举例加以说明。 解答:厂商的销售收入等于商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即TR=P·Q。若令厂商的销售量等于需求量,则厂商的销售收入又可以改写为TR=P·Qd。由此出发,我们便可以分析在不同的需求的价格弹性的条件下,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变化的影响,进而探讨相应的销售收入的变化。下面利用图2—8进行简要说明。
图2—8
在分图(a)中有一条平坦的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即ed>1。观察该需求
曲线上的A、B两点,显然可见,较小的价格下降比例导致了较大的需求量的增加比例。于是有:降价前的销售收入TR1=P1·Q1,相当于矩形OP1AQ1的面积,而降价后的销售收入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的面积,且TR1<TR2。也就是说,对于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反方向变动
的关系。
类似地,在分图(b)中有一条陡峭的需求曲线,它表示该商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即ed<1。观
察该需求曲线上的A、B两点,显然可见,较大的价格下降比例却导致一个较小的需求量的增加比例。于是,降价前的销售收入TR1=P1·Q1(相当于矩形OP1AQ1的面积)大于降价后的销售收入TR2=P2·Q2(相当于矩形OP2BQ2的面积),即TR1>TR2。也就是说,对于缺乏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与销售收入成同
方向变动的关系。
分图(c)中的需求曲线上A、B两点之间的需求的价格弹性ed=1(按中点公式计算)。由图可见,
降价前、后的销售收入没有发生变化,即TR1=TR2,它们分别相当于两块面积相等的矩形面积(即矩
形OP1AQ1和OP2BQ2的面积相等)。这就是说,对于单位弹性的商品而言,价格变化对厂商的销售收入
无影响。
例子从略。
8. 令某消费者的收入为M,两商品的价格为P1、P2。假定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是线性的,且
斜率为-a。求该消费者的最优商品消费组合。
解答:由于无差异曲线是一条直线,所以该消费者的最优消费选择有三种情况,其中的第一、第二种情况属于边角解。
第一种情况:当MRS12>P1/P2时,即a> P1/P2时,如图,效用最大的均衡点E的位置发生在横轴,
它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1=M/P1,X2=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1,
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二种情况:当MRS12
表示此时的最优解是一个边角解,即 X2=M/P2,X1=0。也就是说,消费者将全部的收入都购买商品2,
并由此达到最大的效用水平,该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个商品组合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
第三种情况:当MRS12=P1/P2时,a= P1/P2时,如图,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重叠,效用最大化达到
均衡点可以是预算线上的任何一点的商品组合,即最优解为X1≥0,X2≥0,且满足P1X1+P2X2=M。此时
所达到的最大效用水平在图中以实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标出。显然,该效用水平高于在既定的预算线上其他任何一条无差异曲线所能达到的效用水平,例如那些用虚线表示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