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总分120分。2、答题前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40分) 1、默写。(17分)
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 2、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6分)
蛛丝马迹 悬梁刺股 可见一斑 万籁俱寂 不胫而走 趋之若鹜 3、唐诗云:“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竹子正因为有虚心、高节和耐寒的品性,才让人喜爱。秦大伟同学有感而发,写下了“虚心促上进”的句子,请你以此为上联,以“高节”⑵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⑷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⑹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⑺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⑽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⑿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⒁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或“耐寒”为开头,续写下联。(2分)
(1) 上联:虚心促上进 下联:高节展风采 ( 耐寒见品性 )
(2)
根据“竹”的演变图示,写出探究结论。(2分)
从汉字的起源看,我发现 汉字跟实物有关(最初的汉字是对实物的描摹)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将下面三句话依次填人句中的括号里。(只填序号)(3分)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
(③);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① );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②);再见了,我的初中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潼关怀古》)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5、用直线将与作品相关的作家、作品中的人物连在一起。(3分) 江奈生·斯威夫特智取生辰纲 《格列佛游记》施 耐 语言的妙用 《 水 浒 传 》 马克·吐温 公开一个秘密 6、认真观察右边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说说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2分)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江城子》)(陶渊明《饮酒》)(李白《行路难》)(《诗经》)(李商隐《无题》)(刘禹锡(张养浩《山坡羊(陆游《游山西村》)(李煜《相见欢》)(李贺《雁门太守行》)(《论语》)(刘禹锡《陋室铭》)(欧阳修《醉翁亭记》
为了升学而避开一切课
③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同“向”,原先,从前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外书是不可取的,如此走捷径,是在成长路上走了弯路。(说出符合漫画寓意的启示,观点正确即可)
(2)请你为这幅漫画拟个标题。(2分)
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2分)
示例:《是“捷径”,还是弯路》 《如此升学》(符合漫画寓意即可)
7、请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1分)
新华网哈尔滨5月16日电 车祸瞬间挽救学生导致高位截瘫的黑龙江省29岁女教师张丽莉,被网友称赞为“最美女教师”。连日来,张丽莉挺身向前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激发起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
5月8日20时30分许,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正当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危急时刻,该校教师张丽莉一把推开了身边的两个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如今,她双腿高位截肢,生命垂危。美丽女教师,再也无法站上三尺讲台。
参考:(1)“狂”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贯穿全篇。它集中体现了词人的外在形象,高度概括了词人的内在感情。(2)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了作者期盼重获朝廷重用的愿望。
4、《记承天寺夜游》与《醉翁亭记》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试作分析。(2分)
最美女教师舍己救学生(激发爱心传递)(意对即可)
8、下面语句有两处语病,改正在横线上。(2分)
①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如果没有培养起对阅读从小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参考:《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都饱含其中。《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的情怀。
(二)(12分)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
【乙】
①处,一面和两面搭配不当,在“养成”前添加“能否”;或将“能
否”删去。②处,语序不当,把“从小”调到“培养”前。
二、阅读(40分) (一)(14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林寒涧肃( 寂静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在空中 ) ..
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分)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②_ 【乙】处应填:_③ _ 【丙】处应填:_①_ 2、文中所说的" 俯而学" 与" 仰而思" 分别指的是什么? (2分)
答:“俯而学”指的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
4、联系实际,说说 “俯而学”与“仰而思” 的辩证关系给你的启示?(3分)
略
5、根据全文内容,你为这篇文章拟写的标题是 《俯而学与仰而思》 。(2分) (三)(14分)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①洛宁十一岁,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但洛宁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级前列。
②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上课,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③每当问起这事,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④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
⑤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来,便哈哈嘲笑洛宁。暴怒的洛宁像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⑥几天后,我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⑦睡在床上的洛宁母亲,即使盖着被子,我也可以从她瘦削的脸上看出她的身体是多么孱弱。当我介绍了自己,洛宁母亲慌忙要起身,但只是挣扎了几下便作罢了。在我的帮助之下,才半坐起来。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
⑧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她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时间都在家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⑨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洛宁母亲哽咽着告诉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
⑾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的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⑿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⒀于是,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二十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无论上学放学,洛宁背上总负重着一袋石头,艰难且坚毅地行走着。
⒁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的眼前再次浮现这样一幕画面:
⒂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洛宁,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不怕刺痛;踏着山路,不畏路难。
⒃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1、文章的题目有何作用?(3分)
答: “砂锅”: “砂锅”是指洛宁每天除了书包还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口袋上学
“谜底”: “谜底”是指洛宁用背石头的方法锻炼自己的力量,达到
背母亲上学的目的。
3、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每当问起这事,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 (本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答:神态、肖像描写,生动地展现洛宁内向、独立坚强的性格特点。
(2)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身影,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为什么“我”会把洛宁背石头行走的场景想象为“在刺骨的寒风中”而不是“在和煦的春风中”?) (2分)
答:想象这样的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和文章创设的情景;它能渲染气氛,用天气的寒冷、恶劣,衬托出洛宁的勇敢、坚强。
4、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有何作用。(3分)
答: 作者将石头的“坚硬”和“春暖花开”联系起来,意蕴丰富地突出洛宁背石头的举动中表现出的美好品质和真挚情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和美好祝愿(2分)。照应题目,点明中心,深化主旨(1分)。
答:题目典雅别致,不仅增加了文学色彩,而且形象生动地表明了主旨,抒发了情感。
2、文中“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概括“砂锅”“谜底”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
初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总分120分。2、答题前将答题卡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一、积累(40分) 1、默写。(17分)
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孟子》) 2、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6分)
蛛丝马迹 悬梁刺股 可见一斑 万籁俱寂 不胫而走 趋之若鹜 3、唐诗云:“自是子猷偏爱竹,虚心高节雪霜中。”竹子正因为有虚心、高节和耐寒的品性,才让人喜爱。秦大伟同学有感而发,写下了“虚心促上进”的句子,请你以此为上联,以“高节”⑵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⑶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⑷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⑸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⑹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⑺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⑽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⑿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⒀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⒁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或“耐寒”为开头,续写下联。(2分)
(1) 上联:虚心促上进 下联:高节展风采 ( 耐寒见品性 )
(2)
根据“竹”的演变图示,写出探究结论。(2分)
从汉字的起源看,我发现 汉字跟实物有关(最初的汉字是对实物的描摹)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将下面三句话依次填人句中的括号里。(只填序号)(3分)
人生就是这样,要去面对一次次的“告别”。我曾与伴着笑声的纸飞机惜别在柔和的晨曦里,
(③);我曾与空中飞舞的风筝惜别在温暖的春风里,(① );我曾与花丛中飞舞的彩蝶惜别《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香飘四季的花园里,(②);再见了,我的初中生活,你永远是我记忆中的一片灿烂阳光。
潼关怀古》)
①为了实现我那高高悬挂的梦 ②为了我五彩缤纷的未来③为了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展翅高飞
5、用直线将与作品相关的作家、作品中的人物连在一起。(3分) 江奈生·斯威夫特智取生辰纲 《格列佛游记》施 耐 语言的妙用 《 水 浒 传 》 马克·吐温 公开一个秘密 6、认真观察右边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说说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启示。(2分)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苏轼《江城子》)(陶渊明《饮酒》)(李白《行路难》)(《诗经》)(李商隐《无题》)(刘禹锡(张养浩《山坡羊(陆游《游山西村》)(李煜《相见欢》)(李贺《雁门太守行》)(《论语》)(刘禹锡《陋室铭》)(欧阳修《醉翁亭记》
为了升学而避开一切课
③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同“向”,原先,从前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他聪明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外书是不可取的,如此走捷径,是在成长路上走了弯路。(说出符合漫画寓意的启示,观点正确即可)
(2)请你为这幅漫画拟个标题。(2分)
②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译文: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译文: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
3、“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2分)
示例:《是“捷径”,还是弯路》 《如此升学》(符合漫画寓意即可)
7、请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1分)
新华网哈尔滨5月16日电 车祸瞬间挽救学生导致高位截瘫的黑龙江省29岁女教师张丽莉,被网友称赞为“最美女教师”。连日来,张丽莉挺身向前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激发起社会各界的爱心传递。
5月8日20时30分许,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正当一群学生准备过马路时,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冲了过来。危急时刻,该校教师张丽莉一把推开了身边的两个学生,自己却被卷入车下遭到碾压。如今,她双腿高位截肢,生命垂危。美丽女教师,再也无法站上三尺讲台。
参考:(1)“狂”字是这首词的词眼,贯穿全篇。它集中体现了词人的外在形象,高度概括了词人的内在感情。(2)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又表现了作者期盼重获朝廷重用的愿望。
4、《记承天寺夜游》与《醉翁亭记》都是作者被贬时所作,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有所不同,试作分析。(2分)
最美女教师舍己救学生(激发爱心传递)(意对即可)
8、下面语句有两处语病,改正在横线上。(2分)
①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②如果没有培养起对阅读从小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参考:《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都饱含其中。《醉翁亭记》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的情怀。
(二)(12分)
①古人所说的“俯而学,仰而思”,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怎么学”的问题,指的是一种【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曾特别警示世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们今天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学了什么,而应致力于学会什么;不只是需要明确学什么,更应当知道怎样学,要用
【乙】
①处,一面和两面搭配不当,在“养成”前添加“能否”;或将“能
否”删去。②处,语序不当,把“从小”调到“培养”前。
二、阅读(40分) (一)(14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林寒涧肃( 寂静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在空中 ) ..
去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俯而学”与“仰而思”的有机结合,正是这样一种【丙】。
②“俯而学”,就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这就是说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否则,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将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难以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但要真正学得“学问”,能够“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不“俯”下身潜心地、深入地去学习是不行的。
③“仰而思”,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只读书,读死书,不善于读思结合,最终是无法达到读书的真正目的的。战国时的赵括可谓熟读兵书,谈起兵事来头头是道,可到了战场上,却只知道按照兵书行事,而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战术,结果导致惨败,在历史上留下“纸上谈兵”的笑柄。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编撰《史记》的过程中,追求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境界。这里的“究”“通”就是思考;“天人之际”“古今之变”就是指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一家之言”就是在深思熟虑后,结合客观现实形成的独到见解。实践也一再证明:在学习时不联系实际思考问题,读书时功夫仅下在书本上,就只会人云亦云,就难有真知灼见,也就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办法。
④孔子曾告诫我们:“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怠惰而无所成就。孔子这句话再精辟不过地论述了“俯而学”与“仰而思”的辩证关系。我们应牢记先贤的教导,在实践中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1、.请按照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3分)
①科学的学习方法 ②常用的学习方法 ③联系实际的方法
【甲】处应填:_②_ 【乙】处应填:_③ _ 【丙】处应填:_①_ 2、文中所说的" 俯而学" 与" 仰而思" 分别指的是什么? (2分)
答:“俯而学”指的是要沉下心去深入学习,潜心钻研。(要树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钻研精神,细细揣摩,穷追不舍)“仰而思”指的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注意放眼观察周围的事物,理论联系实际。
3、简要分析第③段中列举赵括与司马迁的例子各有什么作用。(2分)
答:列举赵括的例子证明没有做到“仰而思”就不能获得成功;列举司马迁的例子证明只有做到“仰而思”才能有所成就。
4、联系实际,说说 “俯而学”与“仰而思” 的辩证关系给你的启示?(3分)
略
5、根据全文内容,你为这篇文章拟写的标题是 《俯而学与仰而思》 。(2分) (三)(14分)
石头里的春暖花开
①洛宁十一岁,皮肤微黑,身形孱弱,沉默寡言,喜欢独处,是同学们眼中最“怪”的同学。平时课堂内外,谁都不愿意和他交朋友。他也是我到偏远山区支教以来,见过的最不合群的学生。但洛宁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是班级前列。
②几个月前,洛宁上学的时候,背上背负的除了一个书包,凭空多了一个口袋。口袋里面,不知道装着什么东西,鼓鼓囊囊的。上课,洛宁就把口袋轻轻放在课桌下面。下课,洛宁就把口袋背上,在小小的操场上转圈。到底是什么东西,居然能让洛宁整天将它负在背上?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
③每当问起这事,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同学曾经试过去打开口袋,但平时很老实的洛宁,就会像是一头发怒了的小狮子,让大家不得不罢手。
④过了一段时间,时值严寒,洛宁的口袋也变大了,里面的东西也装得更多了。洛宁口袋里的秘密,终究没有敌得过同学们的好奇心。那次,洛宁没有拗得过好几个同学的强行“合力”,被强行按在了桌上。口袋被打开时,滚落出一块又一块冰冷坚硬的石头,让同学们都惊呆在原地……
⑤原来,身形瘦小,体弱无力的洛宁,想通过背石头来锻炼自己的身体。几个孩子回过神来,便哈哈嘲笑洛宁。暴怒的洛宁像狮子般扑了上去,和他们打在了一起。
⑥几天后,我趁着上午没课的空当,独自来到了洛宁的家里。一来,看望一下洛宁的母亲;二来,我更想从他的母亲口中得知,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会让洛宁整天背着石头上学?
⑦睡在床上的洛宁母亲,即使盖着被子,我也可以从她瘦削的脸上看出她的身体是多么孱弱。当我介绍了自己,洛宁母亲慌忙要起身,但只是挣扎了几下便作罢了。在我的帮助之下,才半坐起来。当我向她提及洛宁背石头上学的奇怪之举,她的眼泪顿时簌簌落了下来:
⑧6岁那年,洛宁的父亲患病离世,这对本就贫困的家庭无异是雪上加霜。但命运就这么无情残酷——去年的一天,她遭遇车祸:命是捡了回来,人却瘫痪了。自从她瘫痪后,洛宁除了在学校,其余时间都在家服侍母亲。小伙伴喊他去河边看老黄牛,他没有时间,邀他去田野里放风筝里,他抽不开身。因为他要接替母亲的“工作”——砍柴,烧水,做饭,洗衣服,喂猪……
⑨一天,她因为渴急了,把手伸向离床头不远的热水瓶,结果却烫伤了自己。洛宁放学回家,看到被烫伤了的母亲,洛宁当即便决定:以后的每一天,他都要背着母亲上学。尽管母亲再怎么劝阻,洛宁还是坚定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他便开始背着石头上学了。
⑩洛宁母亲哽咽着告诉了一个谁都想不到的爱的秘密:
⑾洛宁母亲体重八十六斤,洛宁瘦小的身躯又如何负重?但他却想出了一个方法,起初,背着少量的石头,随着对重量的适应,然后再不断的添加石头。直到,他能适应超过八十六斤的重量为止。
⑿八十六斤,是洛宁母亲的体重,亦是爱的重量!
⒀于是,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二十余里崎岖难行的山路,无论上学放学,洛宁背上总负重着一袋石头,艰难且坚毅地行走着。
⒁回来的山路上,我任由泪水肆意奔流。我在想,那口袋里的石头,冰冷坚硬的棱角,定然是无数次碰疼了洛宁的后背、压痛洛宁孱弱的肩膀了吧。我的眼前再次浮现这样一幕画面:
⒂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洛宁,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艰难地行走。顶着风雪,不怕刺痛;踏着山路,不畏路难。
⒃只因为,他后背上的那一袋石头并不冰冷坚硬,而是因了一份爱,时时春暖花开! 1、文章的题目有何作用?(3分)
答: “砂锅”: “砂锅”是指洛宁每天除了书包还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口袋上学
“谜底”: “谜底”是指洛宁用背石头的方法锻炼自己的力量,达到
背母亲上学的目的。
3、 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1)每当问起这事,洛宁总是不发言语,只是低着头耸着被冻得红彤彤的鼻子。 (本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2分)
答:神态、肖像描写,生动地展现洛宁内向、独立坚强的性格特点。
(2)在刺骨的寒风中,在崎岖的山路上,衣衫单薄的身影,用孱弱的肩膀,瘦弱的后背,背着一袋硬梆梆的石头在艰难地行走。(为什么“我”会把洛宁背石头行走的场景想象为“在刺骨的寒风中”而不是“在和煦的春风中”?) (2分)
答:想象这样的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和文章创设的情景;它能渲染气氛,用天气的寒冷、恶劣,衬托出洛宁的勇敢、坚强。
4、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有何作用。(3分)
答: 作者将石头的“坚硬”和“春暖花开”联系起来,意蕴丰富地突出洛宁背石头的举动中表现出的美好品质和真挚情感,寄托了作者的赞美和美好祝愿(2分)。照应题目,点明中心,深化主旨(1分)。
答:题目典雅别致,不仅增加了文学色彩,而且形象生动地表明了主旨,抒发了情感。
2、文中“班上的学生都想打破这个砂锅,揭开谜底”,概括“砂锅”“谜底”所指的具体内容。....(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