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读书要熟读精思

南宋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可谓对读书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读书之要》中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他强调要“熟读”,而不是一目十行;并就此进一步指出:“读书之法,先要熟读”,书读熟了,道理自然见得到了;“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学者观书,须先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如自己做出来的文章一般。”他强调读书不仅要眼睛看着,心里记着,而且还要读出声来,“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里“熟读而精思”,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要把别人的文章读到仿佛成了自己写的文章这种熟悉的程度的确不易,但在朱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受益最大。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苏东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特别是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章惇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苏轼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读《汉书》读了抄,抄了读,读得滚瓜烂熟,背得烂熟于心,以致文坛留下了一段苏轼读《汉书》的千古佳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这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温故而知新”。真正做到触文而能临其境,悟其神。“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若一把果子咬开就吞,就不知是酸是甜;读书更要细细品味,泛泛而读,若想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将不易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因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熟读”是“精思”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读熟了,才能谈得上精思。但熟读并不是说读书在多,而是说最重要的是选的精,读得彻底。孔子在晚年时,才开始学习《易经》,为弄清其涵义,反复研读,甚至将编连竹简的皮绳子都翻断了好多次。后来,孔子为《易经》做了《系辞》,深刻地阐述了《易经》深奥的思想。孔子精益求精的读书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子曾说,“少则得、多则惑”。郑板桥曾写过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又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晋书.刘柳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柳为仆射,傅迪为右丞相。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刘柳唯读《老子》而已,傅迪每轻之。刘柳说:“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也。”“簏”是指竹编的箱子。后来,人们用“书簏”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因此,我认为,读书必须要反复研读、认真思考,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紧要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要数量不要质量,确实是读书做人的一个大忌。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耻辱。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现今有的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爆发户炫耀家私一样,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低劣。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读书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要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真正谓之为读书人,不是今天翻几本杂志,明天看几张报纸,或者武侠小说什么的,而是要立足于经典,把它读熟,读透,把经典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苏洵父子的“看家本领”就是《孟子》,苏轼还终生读《汉书》。曾国藩临死前还在读《四书》。著名儒学家熊十力,要其学生徐复观下功夫读《读通鉴论》。真正爱读的书,真正算读过的书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总要找几本自个儿最爱读的书真读,其它的只能算浏览或者是获得一些信息。

“精思”是熟读的新层次,甚至可说是熟读的灵魂。古人说:“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实际上使之“通”者并非“鬼神”,而是在不断思考中使智商有所提高,然后回过头来增助于自己对问题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思考,成为良性循环,最终乃臻于彼岸。《论语·为政》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作为人生修炼的五项内容,其中“审问”、“慎思”、“明辩”都是思考活动。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只有“思接千载”才能“视通万里”,吐“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明末清初的民间天文学家王锡阐也说:“思愈深则理愈出”。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学家、散文大师和宗教圣徒的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勒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台湾超现实主义诗人商禽有一句诗也说:“我们用脚行走,用脚思考”。看来,古今中外一切大成者,都是极端重视思考,均对读书与思索有着相同的见解,足见思索于读书之重要性。这些大家的精辟之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思索的结晶。精思,是在书中发现、认识、获得真知的必经之途,也是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乃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必由之路。没有精思,读书便不会有收获,就如同闪电照耀物体一样,只见一瞬之物,则丝毫也抓不住东西。优秀的论著中蕴藏着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真理的火花,这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与捕捉,才能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的差异。不同的思维造就不同的人生:是追逐知识还是放逐知识,是被知识控制还是去控制知识,是匍匐在知识殿堂的脚下任由知识神灵摆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信徒,还是通过对知识的神圣超越,由知识性的生存方式到达智慧化的生活方式。同样读一本书,有人收获大,有人收获小,有人无收获,其关键就在于是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所谓读书要“勤”、“善”,这不限于博览与记诵,而是要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索对于读书,又如同咀嚼对于饮食;常言说“细嚼慢咽”有益身体健康,其一是有利于消化和摄取营养,二是有利于消除食品中的病毒;而这种功能于思索亦然。因此,读书要精思,才能充分理解,印象深刻。

“熟读”与“精思”是读书的两个关键环节和它们的辩证关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在分析成名的作家们成名的原因时所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我在读书中把“熟读”与“精思”紧密结合,归结为:“读中思、思中读;读后思,思后读”十二个字,它们可以回环往复,也可以渐次推进。我每念过一本书或阅读一篇论文,从来没有念过一遍就让它过去的。要么不念,要念就念个透……每次念的时候总觉得比前一次有新的体会。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读古今小说都是这样的。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了,直读到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了,读精了。总之,要让“熟读”成为自己读书的习惯,让“精思”成为自己读书的生命。

南宋哲学家、理学家朱熹可谓对读书有独到的见解。他在《读书之要》中说:“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他强调要“熟读”,而不是一目十行;并就此进一步指出:“读书之法,先要熟读”,书读熟了,道理自然见得到了;“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学者观书,须先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如自己做出来的文章一般。”他强调读书不仅要眼睛看着,心里记着,而且还要读出声来,“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这里“熟读而精思”,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有些人读书收效不大,是由于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够。要把别人的文章读到仿佛成了自己写的文章这种熟悉的程度的确不易,但在朱熹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受益最大。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苏东坡有《送章惇秀才失解西归》诗,开头两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就出在这里。“旧书”指的是经典,所以要“熟读深思”。《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意自见”。特别是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所谓“意自见”,“子自知”,着重自然而然,这是不能着急的。这诗句原是安慰和勉励那考试失败的章惇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说“旧书”不嫌多读,越读越玩味越有意思。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这成语常跟另一成语“爱不释手”配合着,在读的时候“爱不释手”,读过了以后“百读不厌”。这是一种赞词和评语,传统上确乎是一个评价的标准。当然,“百读”只是“重读”“多读”“屡读”的意思,并不一定一遍接着一遍的读下去。苏轼这样说,也这样做了,他读《汉书》读了抄,抄了读,读得滚瓜烂熟,背得烂熟于心,以致文坛留下了一段苏轼读《汉书》的千古佳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这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温故而知新”。真正做到触文而能临其境,悟其神。“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若一把果子咬开就吞,就不知是酸是甜;读书更要细细品味,泛泛而读,若想一口气把一本书读完,将不易真正理解其中的意义。因此,“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

“熟读”是“精思”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读熟了,才能谈得上精思。但熟读并不是说读书在多,而是说最重要的是选的精,读得彻底。孔子在晚年时,才开始学习《易经》,为弄清其涵义,反复研读,甚至将编连竹简的皮绳子都翻断了好多次。后来,孔子为《易经》做了《系辞》,深刻地阐述了《易经》深奥的思想。孔子精益求精的读书精神,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子曾说,“少则得、多则惑”。郑板桥曾写过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又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郭,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朝,三唐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蠢才。”《晋书.刘柳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柳为仆射,傅迪为右丞相。傅迪好广读书而不解其义,刘柳唯读《老子》而已,傅迪每轻之。刘柳说:“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簏也。”“簏”是指竹编的箱子。后来,人们用“书簏”来讽喻读书虽多但不解书义、获益甚少的人。因此,我认为,读书必须要反复研读、认真思考,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紧要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读书要数量不要质量,确实是读书做人的一个大忌。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耻辱。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现今有的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爆发户炫耀家私一样,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低劣。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精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以致用。读书学习必须“略其迹”,而“取其意”,“十分学七要抛三,各自灵苗各自探”。要倡导读书须掌握重点、分清主次、为我所用。真正谓之为读书人,不是今天翻几本杂志,明天看几张报纸,或者武侠小说什么的,而是要立足于经典,把它读熟,读透,把经典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苏洵父子的“看家本领”就是《孟子》,苏轼还终生读《汉书》。曾国藩临死前还在读《四书》。著名儒学家熊十力,要其学生徐复观下功夫读《读通鉴论》。真正爱读的书,真正算读过的书是非常有限的。一个人总要找几本自个儿最爱读的书真读,其它的只能算浏览或者是获得一些信息。

“精思”是熟读的新层次,甚至可说是熟读的灵魂。古人说:“思之思之,思之不得,鬼神通之。”实际上使之“通”者并非“鬼神”,而是在不断思考中使智商有所提高,然后回过头来增助于自己对问题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思考,成为良性循环,最终乃臻于彼岸。《论语·为政》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庸》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作为人生修炼的五项内容,其中“审问”、“慎思”、“明辩”都是思考活动。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只有“思接千载”才能“视通万里”,吐“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明末清初的民间天文学家王锡阐也说:“思愈深则理愈出”。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位成果卓著的科学家、散文大师和宗教圣徒的帕斯卡尔说:“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一只最脆弱的芦苇,但这是一只会思考的芦苇。人因思想而伟大。”著名的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和数学家勒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台湾超现实主义诗人商禽有一句诗也说:“我们用脚行走,用脚思考”。看来,古今中外一切大成者,都是极端重视思考,均对读书与思索有着相同的见解,足见思索于读书之重要性。这些大家的精辟之言,其本身就是一种思索的结晶。精思,是在书中发现、认识、获得真知的必经之途,也是剔除糟粕、吸取精华,乃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必由之路。没有精思,读书便不会有收获,就如同闪电照耀物体一样,只见一瞬之物,则丝毫也抓不住东西。优秀的论著中蕴藏着智慧的结晶,闪烁着真理的火花,这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与捕捉,才能挖掘和汲取,使其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是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的差异。不同的思维造就不同的人生:是追逐知识还是放逐知识,是被知识控制还是去控制知识,是匍匐在知识殿堂的脚下任由知识神灵摆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知识信徒,还是通过对知识的神圣超越,由知识性的生存方式到达智慧化的生活方式。同样读一本书,有人收获大,有人收获小,有人无收获,其关键就在于是否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所谓读书要“勤”、“善”,这不限于博览与记诵,而是要勤于思考,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索对于读书,又如同咀嚼对于饮食;常言说“细嚼慢咽”有益身体健康,其一是有利于消化和摄取营养,二是有利于消除食品中的病毒;而这种功能于思索亦然。因此,读书要精思,才能充分理解,印象深刻。

“熟读”与“精思”是读书的两个关键环节和它们的辩证关系。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在分析成名的作家们成名的原因时所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我在读书中把“熟读”与“精思”紧密结合,归结为:“读中思、思中读;读后思,思后读”十二个字,它们可以回环往复,也可以渐次推进。我每念过一本书或阅读一篇论文,从来没有念过一遍就让它过去的。要么不念,要念就念个透……每次念的时候总觉得比前一次有新的体会。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读古今小说都是这样的。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了,直读到知道这本书的优点、缺点和错误了,这才算读好了,读精了。总之,要让“熟读”成为自己读书的习惯,让“精思”成为自己读书的生命。


相关文章

  • 熟读精思 教学设计
  • 21 熟读精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 ...查看


  • [送东阳马生序]朱熹[熟读精思]比较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15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查看


  • 读书手抄报:熟读而精思
  • 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渐进",就是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诼渐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书有几千甚至几万,根本的目的在于对自己的书要层层深入,点点掌握,关 ...查看


  • 评述"朱子读书法
  • 朱熹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影响最深远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仿佛是浩瀚的海洋,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其中许多真知灼见一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朱子教人为学,必教人读书.朱子教人格物穷理,读书也是格物穷理中一个重要项目.他在一生的教育实践 ...查看


  • 名人名言 读书名言大全
  •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查看


  • [朱子语类]之"读书法"选注
  • <朱子语类>之"读书法"选注:(原创) 卷十·学四 ◎读书法 (上) 大凡文字有未晓处①,须下死工夫,直要见得道理是自家底,方住. [注释]①未晓处:不明白的地方. 为学之道,圣贤教人,说得甚分晓.大抵学者读 ...查看


  • 八年级修改病句
  • 初中常见病句类型 一. 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指句子语序错乱,造成病句. 示例1.博物馆展出了几年前刚出土的文物.(应改为:博物馆展出了刚出土的几年前的文物.) 示例2.他做了两个丈夫喜欢的菜.(应改为:他做了丈夫喜欢的两个菜.) 示例3. ...查看


  • 关于读书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 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顾炎武 4.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5.读书无嗜好,就能尽 ...查看


  • 有关朱熹的读书名言
  •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意思:问这河渠里的水怎么那么清澈,因为有水不停的从源头流下来 . 道理:不断学习才能使人的思想永远保持进步 有关朱熹的读书名言 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读书万卷始通神--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