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张叔平访谈:我给你看我所有的东西

2005年《电影世界》特刊

知道张叔平,大都源于王家卫。而我却源于达明一派,传说他们的每一张封套,部是张叔平设计的。我当年迷这支香港乐队,也是从在一排花花绿绿的碟架上,能很容易认出他们。再后来看电影,看得稍稍仔细了,才知道那些亦古亦今的画面,常常就是这个叫张叔平的人完成的。那种色彩和构图,好像只为人们的视觉而准备。有时,张叔平的视觉功能甚至超过了某部影片的定义.好在,张叔平做美工或剪辑的电影.常常是嗳昧的。这样一来,张叔平就可以尽情尽兴的神采飞扬了。

撰文/张靓蓓

反过来做

电:你14岁时就决定从事电影美术?怎么这么早就能做决定?

张:很奇怪,那时候已经知道了。本来喜欢室内设计,后来看了电影,觉得里面有更多东西,服装、造型、布景、道具……什么都有,不一定只做一样,可以玩的多一点。

电:昕说你14岁到20岁之间,大量看片,有1000多部?

张:这个没数的,刚开始看了很多,一个礼拜两、三部,60年代时香港有很多电影会,可看到许多不同国家的电影,有电影会我就去,不一定是在外面戏院看。那些电影,意大利,法国、印度……都很好,我非常喜欢印度导演雷伊及意大利的帕索里尼的电影现在还会常拿出来再看。美国片很喜欢山姆.派金帕.他的剪接非常好看。

费穆的【再会吧!上海】是在北京的电影资料馆看的、有一大段我觉得拍的很好。

电:也喜欢安东尼奥尼,【爱神】是怎么合作的?

张;我跟王家卫都非常喜欢他。

一天,王家卫说“哎,跟安东尼奥尼一起合作!”

我说“好好好。”

电:跟他见了面?

张:没见面,他已经很老了,做轮椅。王家卫找了人来,我们就在香港拍【爱神】。

电:【爱神】的背景也是60年代?

张:大概是。关于60年代的差不多4部吧。【阿飞正传】十多年前拍的,到了【花样年华】,我没太去想,反正定要做个不一样的。【2046】也跟【花样年华】不同,【爱神】是在【2046】中间拍的,所以也要不样。我是这样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一样。

电:【阿飞正传】那个客厅是照你家布置的?

张:对,差不多这个感觉。

电:【花样年华】呢?有你小时候的感觉吗?

张:一点点。【阿飞正传】比较多小时候的感觉,【花样年华】比较过去了.我希望做得更自由,随手可用,我要那个感觉。

电:可是气氛都出来啦!

张:幸亏出来了,我也不知道,因为多年后我再看【阿飞正传】,我觉得做得太拘谨,每样东西都配得太好、太好看了。【花样】时我做得很随意,就像你画画得很好时,再一笔把它弄坏,就那个感觉;不要都是直线、横线、有斜线,也可以突然加个不搭的颜色就是要破坏那个“协调”。经过这么多戏,从【春光乍泄】到现在,我一直在想,反过来做,“反”我所有做过的东西。

譬如我先找些喜欢的料子去做旗袍,后来发觉,不一定,试试一块青色格子布料.那是我以前从来不会买的,就从那块料子开始,用些不一定是我喜欢的东西,看看效果如何。因为戏里的灯光,我需要浓烈一点的颜色、浓烈一点图案的东西,去呈现那个比较压抑的情绪。

电:这样“反”着来,会让你更自由、更快乐?

张,做得更快乐。尤其是做有时代的戏,反过来做更好玩.就不要给那个时代约束你的想法,你可以随意去想。

电:你对儿时的记忆是什么?

张:粤剧,上海话、京剧.很多阳光的感觉。家在香港,不过爸妈是上海人,叔伯们也都是上海人。

电:在家讲上海话?

张:他们讲,我不讲。小时候很抗拒的。我现在跟王家卫讲,他讲得很好,他在上海出生的。

那时候每天听粤剧,我觉得很烦。因为香港60年代突然间变得很西化,我们小时候念英文学校,对老的东西很抗拒,跟这些冲突很大,现在慢慢比较喜欢

电:为什么现在又开始怀旧了?

张:可能因为小时候没得选择,就看到这些,所以很自然的会抗拒,想找一点外面的东西,当时你还没吸收到外界的新东西;现在太容易看到了,全世界的东西,一分钟你就可以找到。所以开始回去从前再重新去找以前你所认识、曾经熟悉的东西,现在你慢慢可以分出来了,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关于王家卫

电:四部戏你都能抓住60年代的感觉,又呈现出不同样貌。第一次做【阿飞正传】时自由,还是后来比较自由?

张:都很自由,因为跟王家卫拍戏是很自由的。我认识他很久了,在他做导演以前,大概七年前,每天谈话、喝茶,已经很熟了。突然间有一天他说他要做导演我说“好,做吧。”就这样合作至今。可能是那个信任感已经有了,已经做朋友很久了,所以我做他的片子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

电:但终究是两个不同的人?

张: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很合得来,那种感觉讲不出来的。他也不看我的东西,由我筹备,他会来看看造型怎么样,然后就到拍摄现场。啊,原来你的景是加红色或什么,他就拍啦!我一看他拍,就晓得、原来你是这样的心思。

我跟王家卫合作,习惯了一个方法,就是不太去想。譬如说,我一开始通常先做造型,我是找一个点开始,这个点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只觉得该像这个样子,便开始做造型。

电:举个例子吧!譬如【阿飞正传】?

张,我就想.所有东西都要很自然、有种很调和的感觉,那个造型,衣服很皱,有点油光,夏天,年轻人嘛,不会做的太厉害,颜色调和,就这样开始。

电:那【春光乍泄】呢?蓝绿?

张:我想是很脏、很乱、乱七八糟的,强烈的色彩,强烈的图案,跟衣服不配,我有种乱来的感觉。因为在个片子里,如果这个成立,它一定会好看,它会有个美感出来,不是真的看到美的东西才叫美感。到了【花样年华】我更大胆一点,越来越随意。

电:【花样年华】的调和性是怎么抓的?

张:我是从那间酒店的布景开始的。红窗帘、红格子地板,一开始希望做一个很强烈的世界,那个对比很好玩。外表的装扮越强烈、内里的情感就越压抑:

就是每个人都穿的很好,装的很好,其实里面一踏胡涂。这个故事是这样发展,它的趣味在于对比。一开始是个很强烈的颜色,然后到房间,房间也那么花、那么强,在里面你会穿什么衣服呢?我就从这一点开始想。我给张曼玉穿上件红外套,我在想,衣服和墙壁颜色一样,会怎么样?那个化学反应可能很好玩,就从这里开始。

电:你自己觉得【花样年华】里最好玩的是什么?

张:就是把不同的花摆在一起也没事,这是可以配起来的,墙壁、窗帘、沙发,灯罩、衣服,几个人的衣服,都很花,不过一个强,一个弱,颜色的对比,我觉得那个很好玩,整个看来你不觉得很花。

电:打破成规很好玩?你的大花配小花的设计直接影响服装设计。

张:我自己是上海人,我知道上海人是很要面子的,每天都要“装”的很好。所以我做【花样年华】当初的意思是,她每天装扮得非常齐整,可是她不一定是很有品味的人,所以旗袍的花色很多。对我来说,那时候我不觉得是很漂亮的东西,很奇怪的,你不能说她的品味好还是不好,就是很抢眼的一个女人。

电: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

张:对,因为电影的背景和那个人产生关系,慢慢的,当里面的世界成立时.就变成一回事了.当人家说,你的旗袍很漂亮,我不觉得可能在戏里会有某种美感出来。因为我常常和演员说,那个人如果现在走到你面前,你不会觉得好看。

电:我觉得其它模特儿穿上,味道不太一样。

张:经过照片还是可以的,经过灯光和摄影,感觉会不一样,所有广告等,都有点骗人的成份,那是一个经过过滤的美感,知道这个原理后,没什么不可能。

还有五、六件没用

电:从【阿飞正传】到现在,你怎么看自己的转变?在做“美术指导”时。

张:越来越随意,看起来好象很严谨,其实已经没有了,做得放松一点啦!

不过最后还是会紧张,银幕上看到什么,摆了什么在里面,虽然那东西都是随意找来的。

现在不一定我找,可能我的助手找,可能道具找。现在我会去看人家找回来的东西,然后想怎么用。以前是你找来,我一定不用的,一定要你给我我想过的东西,或是我自己找回来的。

电:这个转变从何时开始?

张:【重庆森林】。

电:可是感觉都对,是因为你更敏锐了?

张:是吧!你有更多选择,譬如你想着“一”,可能还有“二、三、四、五……”其它的可能性,为什么要局限呢?你想的不一定很好,何不多接受一点?

所以我后来就是,你们找来我都要,我也找、你也找,大家都可以给我。

电:是更包容?

张:这个比较更好玩。所以旗袍我做的比戏里需要的更多,用不用也没关系,等到合适场合我就用,【花样年华】做了二十几件,还有五、六件没用。

电:【爱神】那么短,可是很精彩啊!

张:我就想做个很温暖,很安全的一个房间,包着这个女人,后来她慢慢跌下去了。

电:张震很好,真的出来了,能不能谈谈他的造型?

张:他很好,不过很多人问我,他为什么要穿西装?我觉得因为他太爱、太尊敬这个女人了,每次去见她,就穿的很齐整,回去便换上背心。

电:场景是在哪里?尤其是裁缝店?

张:在香港尖沙咀,我们把一个裁缝店改装了。

电:到了【2046】呢?

张:感觉有点总结。故事可以很素(注:如王菲)、也可以很花(注像章子怡),什么都可以的,浓淡都行。对我来说,比较纯一点。因为【花样年华】情感是里面那么浓,外表若无其事,所以你做得越激烈,越好玩。

【2046】是讲出来的,很自然的,不需反着来做,不需要背着内心来作。我的意思是这四部的元素在【2046】里都有,所以感觉像总结僦像我跟王家卫说的:“不要再拍60年代了。这样够了,差不多了。

化学反应

电:刚做完关锦鹏导演的【长恨歌】?

张:那个也做的很累,所以我问王家卫,可不可以晚一点开新片。先做点别的,玩一下。

电:【长恨歌】横跨的年代比较长?

张:对.我很少做个时间这么长的戏,突然间觉得好象做了好多部电影,40年代做一部,50年代、60年代直到80年代,很多东西要做,很累。

电:关导说你们这次很好,第一次合作是【地下情】,【蓝字】时我访问他,听他讲起你们的合作很有意思,尤其剪接,最后的结尾是你决定的?

张:是啊!因为我不常到现场,突然间看到那段片子,时间有个感觉,它应该是ending。我看片的时候还没开始剪.但就觉得那个应该是ending,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敢看太长,因为怕镜头会动、会跳、会不够长,看了一点点,我就说:“哎,这个很好,这个是ending。”便关掉不看了,然后开始剪,剪到最后才把这段放进去。我一直很急着要看这个ending是不是可以放,所以快点剪,剪到最后一放进去,觉得很合拍。

电:【蓝字】有些部份你拿掉了,反而整部片子变得更简洁、更好?

张:紧凑一点,因为两、三场讲一个事情,我觉得不够,留点空间给观众想好了。这个ending也是,好象整个情绪到最后是一个循环、总结的感觉,我觉得那个很有力量.因为那首歌(【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很流行,一听都懂,会把情绪带出来。

本来他有另一个结尾,我说,我不剪可以吗?那个不要了。

电:你们这次的合作更好了?他说很享受啊!

张,那个信任感又出来了,几部下来,你就跟他合作得很舒服了。你做什么,他都知道你的意思。

有时有些导演你做了,他不懂你的意思,就会用不出来了。

电:所以你跟王家卫合作,虽然这么多部,就因为彼此信任、彼此懂得,所以……?

张,他很懂“看”跟“用”。有很多例子,我可以做很多别的导演的戏,做完了,我不觉得看到什么。

电:就是他不会用的很恰当,用到位。

张:不会融合在电影里面,会是这个是布景,这个是服装,体会看到有点“分开”的感觉。

电:不是活的?但是在王家卫的电影里,这些都是活的,彼此间有化学反应。

张: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就没他用的那么好,他也不是故意去用或故意去拍好看的东西,或是怎么样,就是用得很好。好象一个人炒菜,你给他材料,他就煮得很好吃。有些人拿到同样材料,但是煮的不好吃。

先从造型开始

电:你曾说“设计是为了沟通”?

张:艺术的基本理论是一样的,做的形式也一样,反正你喜欢,什么都愿意做了。其实我做了很多住宅设计,大部分在香港,有些是发型屋。比如做一个电影,很长很累,做完了,我就会拍个照片、设计个唱片封套或做些室内设计、做个演唱会……,调和一下,都可以。

电:其实这样整体看过来,你就是一个“作者”。

张:我也不知道,我常常想,如果没有我的名字,人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是你的东西?其实我不太希望被看出来,喔,这个是张叔平的东西,我不太喜欢。

电:为什么?

张:我觉得这样好象我没变过,但我觉得我自己一直在变。要是每个人都说,啊,我看得出来是你,那就惨了,你就骗不到别人了。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

比如说【长恨歌】,我想用完全不一样的做法,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的名字在上面,很多人就顺理成章的说,这个像你的。

电:你做造型时不太管时代背景或考据?

张:不是我,是有些导演,譬如说徐克,他不要复古的,他要完全创作的东西。

有时候我自己会去顾,他们不顾,我顾,其实我是喜欢顾的。我其实一直想做个真正有历史背景的古装片,尽量做到最像。不过要和其它导演合作了.我知道王家卫是不会拍的。

电:东方不败的造型是怎么出来的?那是你跟徐克合作的。

张:他里面的日月神教有东洋味道,所以我就想到这样做,那种戏比较不要历史背景。

电:你每部片子几乎都是从造型先开始吗?

张:应该是.因为布景通常都是晚一点开始。

电:这么多片子做下来,造型最喜欢哪些?

张:都有。通常拍完一个戏后,所有东西我都丢掉,不管图、什么东西我都不留。我的意思是,我不要重复以前的东西,不要看了。

电:有人帮忙留下来吗?

张:我也不知道,我自已是从来不管。一完,我就走掉,不拿任何东西,这是心理问题。我的感觉是,把这个丢掉算了,也没故意。

创意随处而来

电:对你来讲,你创作人来讲,完了,你就要一个重新的开始;可是对后来、尤其是学电影的人、或电影史来讲,那是很重要的资料啊。

张:可能是吧!反而我觉得,一个人留太多东西,很烦!

很早以前会想,这个不用,留到下次用也可以。后来觉得没这回事,你用就用了,后来还有另外的东西,不需要留。这次不用,以后也不会用。都想过了,就完了。后来每当有个创意,我马上用。

电:是什么事情影响你产生想法?还是自然间来的?

张:我是突然间来的,有些创意是在吃饭时、在马路上、也可能翻杂志看到一个东西就开始了,也可能跟那个完全无关,是个颜色,或者……很难说,都有的。我自己也不懂,突然间一秒钟就来了,先前也许等了两个礼拜,突然就来了。

所以我从来不去想,我就“等”。接了一个戏,我生活如常,反正你脑子里面都是这个电影嘛!然后你就走来走去、吃饭,玩,突然间看到一个东西,突然间脑中一闪.应该从这边开始。

电:【堕落天使】是从什么开始的?

张:是看到双鞋子.很漂亮,就从那里开始。

李嘉欣穿了,可是没拍。我第一天给她穿,王家卫说:“你在开玩笑,穿这个鞋!”(笑)很奇怪的鞋子,鲜绿缎子的,他说:“你以为我不会要这第一天的片子!”(哈哈)

电:他没用?

张:他没拍。

电:他会去选?

张:他当然会他不想看、他就不拍那个角度。所以你看他拍戏,就知道,他不喜欢这边的。

电:那你就做调整?

张:不调了.他不拍就不拍啦,他可以够了嘛!我一看他动,就知道,他喜欢什么。

电: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拍完戏呢?

张:对。拍完也不怎么谈,拍完就剪片了。

剪接就是重讲那个故事嘛,怎么讲得比较好听。剪片他也不常来,他知道我的脾气,我不想人家坐在我后面看。通常我剪完,走了之后,他来看一下,看今天做了什么,他也不在我面前看.剪完连起来之后再看。调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爱神】他把张震那个镜头摆到前面。像个回忆,我原本不是这样放的。

关于剪辑

电:【2046】有许多角色,多线进行。我很喜欢巩俐一头一尾的处理,觉得像中国的留白,章子怡是“实”,两个人之间是一虚一实。

张:对,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电:两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从银幕上到银幕下,就很有趣。我想问一下,这么多的人物关系,剪接上你怎么处理?

张:比如你没看片子,就听那个故事,是很散的。所以一定要想个方法把它连起来,你怎么连,谁放在头、谁放在尾,什么内容放在哪里,怎么讲那个故事,这个要跟他谈的,之前我们谈了很久,因为他还有旁白,要清楚旁白才能剪。

电:后来旁白又加很多?

张,对,所以一直要修改的,因为他加旁白,那个长度、感觉都会不一样的。

电:像刘嘉玲,篇幅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重点,你怎么处理?

张:你不能每一顿饭都好吃,中间有个菜可以淡一点。一定要纵观来看,那时候不能想这是谁,要先想好故事,够不够那个内容,她够了,就要收手,不能太过,我剪的永远要刚刚好是最好的。

电:可是那个“刚刚好”要怎么拿捏?

张:感觉出来了,就完了。一过,你就觉得烂了。我觉得最难的是收手,到哪一点收手。【2046】非常好玩,就是太复杂、太多人,所以你都要想这个够不够。

电:每一个够不够之间、每一段之间,还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张:对,你怎么把这个连下去,可能是对白,可能是动作、也可能是镜头……,怎么样连下去,怎么样“对”出来,对应之间会有个化学作用,这个很重要。

就算不是这种片子,就算剪个顺当的片子,一场到场之间都要有个作用,你才可以剪、再接,所以每次都要想一个“接点”。

譬如她刚刚坐下,另外一场是大特写比较好,或是更远的镜头?这个“化学ss作用”是里面的感情,或是“光影”?反正找个点是有作用的。是哪个很难说,也可能是节奏的问题。

难道要一个样子吗

电:王家卫会给你听音乐吗?

张:其实每部戏到剪接时,他都给我一个字、两段音乐,让我进入情绪。

我是不懂音乐的人,很奇怪,我从小就不听音乐,你问我那个好不好听,我不会讲,那个歌是什么样的风格,我也讲不出来。可是有画面时,我就可以听音乐,单听音乐,完全不行。

所以很多人问我,你怎么剪片?我也不知道。因为剪片是节奏嘛!可是我不听音乐。

电:可是你在影像的节奏非常强啊!

张: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常告诉人家,视觉是有视觉节奏的,音乐有音乐节奏。对我来讲,是两件事。我就是“视觉的节奏”,如果剪戏时,就是跟“情绪的节奏”走。

我没有音乐的,所以经常剪了一大半.然后王家卫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段是有音乐的!”就是你留长一点的画面给他放音乐,因为我从不想怎么样放音乐,我只跟情绪走。

电:【花样年华】很有趣的是,电影画面是有限制的,可是这里却打破框框的限制,用人的感情去打破这个限制。

张:对,然后给观众很多空间去想象。剪着剪着,就觉得那个想象空间很重要,一定要留很多空位给观众,这个戏原来是这样子的。

电:王家卫当初就这样想?

张:也没有,我们也没讲过。我们的沟通就是,你拍,我看片子。我看片子时就感觉到你在玩什么了,慢慢抓你的玩法,然后我把你的方法更强化出来。

所以每部戏不一样,像【春光乍泄】就直接了当,看他每次是怎么样想。我们也没怎么谈,我做,他看,感觉好不好,就这样子。有些我知道这个不会用,我就不剪了。他就说,你还是剪来看一看啦。我还是没剪。

电:剪【长恨歌】呢?

张:剪【长恨歌】我从音乐去剪,这次不一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找了很多音乐,场连场都用音乐过场,或者从音乐带过来。音乐有时候是音乐,有时候是收音机……,各种不同的,像文革的很多广播、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出现。

因为我不懂音乐、我一听音乐头都痛了,我不会分段,不过这次我分了很多,去剪哪段音乐,怎么缩短,怎么延长,加多哪些,这是个新经验,很好玩。但我不知道关锦鹏以后是不是这样用。

电:喜欢哪些导演?

张:还是比较喜欢那些老导演,以前喜欢的有戏还是会去看,我现在很少看电影了,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我都不看,不想有潜意识的影响。

我觉得,大家尽量拍好片,不要直想拍人家的电影。拍人家的电影就没意思了,你自己有那么多东西,我永远希望是“我给你看我有的东西”。

电:对,我这次访问不少电影人,都很精彩,我看到一个现象觉得满有意思的,虽然华语片没有片厂制度,但是华语片有许多精彩的电影工作者,其实都是独立制片,而这些人都走到国际上去,都让人家看不一样的东西了。

张:对,我觉得这个真的很好玩、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东西就不好玩了。

有人说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拍一部电影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你只要看那个作品好不好看,就好了,不要管后面怎么样。难道全世界一定要一个样子拍戏吗?

摘自网易梁朝伟的森林:http://bbs.ent.163.com/bbs/liangchaowei/39762.html

2005年《电影世界》特刊

知道张叔平,大都源于王家卫。而我却源于达明一派,传说他们的每一张封套,部是张叔平设计的。我当年迷这支香港乐队,也是从在一排花花绿绿的碟架上,能很容易认出他们。再后来看电影,看得稍稍仔细了,才知道那些亦古亦今的画面,常常就是这个叫张叔平的人完成的。那种色彩和构图,好像只为人们的视觉而准备。有时,张叔平的视觉功能甚至超过了某部影片的定义.好在,张叔平做美工或剪辑的电影.常常是嗳昧的。这样一来,张叔平就可以尽情尽兴的神采飞扬了。

撰文/张靓蓓

反过来做

电:你14岁时就决定从事电影美术?怎么这么早就能做决定?

张:很奇怪,那时候已经知道了。本来喜欢室内设计,后来看了电影,觉得里面有更多东西,服装、造型、布景、道具……什么都有,不一定只做一样,可以玩的多一点。

电:昕说你14岁到20岁之间,大量看片,有1000多部?

张:这个没数的,刚开始看了很多,一个礼拜两、三部,60年代时香港有很多电影会,可看到许多不同国家的电影,有电影会我就去,不一定是在外面戏院看。那些电影,意大利,法国、印度……都很好,我非常喜欢印度导演雷伊及意大利的帕索里尼的电影现在还会常拿出来再看。美国片很喜欢山姆.派金帕.他的剪接非常好看。

费穆的【再会吧!上海】是在北京的电影资料馆看的、有一大段我觉得拍的很好。

电:也喜欢安东尼奥尼,【爱神】是怎么合作的?

张;我跟王家卫都非常喜欢他。

一天,王家卫说“哎,跟安东尼奥尼一起合作!”

我说“好好好。”

电:跟他见了面?

张:没见面,他已经很老了,做轮椅。王家卫找了人来,我们就在香港拍【爱神】。

电:【爱神】的背景也是60年代?

张:大概是。关于60年代的差不多4部吧。【阿飞正传】十多年前拍的,到了【花样年华】,我没太去想,反正定要做个不一样的。【2046】也跟【花样年华】不同,【爱神】是在【2046】中间拍的,所以也要不样。我是这样想,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不一样。

电:【阿飞正传】那个客厅是照你家布置的?

张:对,差不多这个感觉。

电:【花样年华】呢?有你小时候的感觉吗?

张:一点点。【阿飞正传】比较多小时候的感觉,【花样年华】比较过去了.我希望做得更自由,随手可用,我要那个感觉。

电:可是气氛都出来啦!

张:幸亏出来了,我也不知道,因为多年后我再看【阿飞正传】,我觉得做得太拘谨,每样东西都配得太好、太好看了。【花样】时我做得很随意,就像你画画得很好时,再一笔把它弄坏,就那个感觉;不要都是直线、横线、有斜线,也可以突然加个不搭的颜色就是要破坏那个“协调”。经过这么多戏,从【春光乍泄】到现在,我一直在想,反过来做,“反”我所有做过的东西。

譬如我先找些喜欢的料子去做旗袍,后来发觉,不一定,试试一块青色格子布料.那是我以前从来不会买的,就从那块料子开始,用些不一定是我喜欢的东西,看看效果如何。因为戏里的灯光,我需要浓烈一点的颜色、浓烈一点图案的东西,去呈现那个比较压抑的情绪。

电:这样“反”着来,会让你更自由、更快乐?

张,做得更快乐。尤其是做有时代的戏,反过来做更好玩.就不要给那个时代约束你的想法,你可以随意去想。

电:你对儿时的记忆是什么?

张:粤剧,上海话、京剧.很多阳光的感觉。家在香港,不过爸妈是上海人,叔伯们也都是上海人。

电:在家讲上海话?

张:他们讲,我不讲。小时候很抗拒的。我现在跟王家卫讲,他讲得很好,他在上海出生的。

那时候每天听粤剧,我觉得很烦。因为香港60年代突然间变得很西化,我们小时候念英文学校,对老的东西很抗拒,跟这些冲突很大,现在慢慢比较喜欢

电:为什么现在又开始怀旧了?

张:可能因为小时候没得选择,就看到这些,所以很自然的会抗拒,想找一点外面的东西,当时你还没吸收到外界的新东西;现在太容易看到了,全世界的东西,一分钟你就可以找到。所以开始回去从前再重新去找以前你所认识、曾经熟悉的东西,现在你慢慢可以分出来了,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关于王家卫

电:四部戏你都能抓住60年代的感觉,又呈现出不同样貌。第一次做【阿飞正传】时自由,还是后来比较自由?

张:都很自由,因为跟王家卫拍戏是很自由的。我认识他很久了,在他做导演以前,大概七年前,每天谈话、喝茶,已经很熟了。突然间有一天他说他要做导演我说“好,做吧。”就这样合作至今。可能是那个信任感已经有了,已经做朋友很久了,所以我做他的片子的自由度是非常大的。

电:但终究是两个不同的人?

张:是两个不同的人,但很合得来,那种感觉讲不出来的。他也不看我的东西,由我筹备,他会来看看造型怎么样,然后就到拍摄现场。啊,原来你的景是加红色或什么,他就拍啦!我一看他拍,就晓得、原来你是这样的心思。

我跟王家卫合作,习惯了一个方法,就是不太去想。譬如说,我一开始通常先做造型,我是找一个点开始,这个点怎么来的,我也不知道,只觉得该像这个样子,便开始做造型。

电:举个例子吧!譬如【阿飞正传】?

张,我就想.所有东西都要很自然、有种很调和的感觉,那个造型,衣服很皱,有点油光,夏天,年轻人嘛,不会做的太厉害,颜色调和,就这样开始。

电:那【春光乍泄】呢?蓝绿?

张:我想是很脏、很乱、乱七八糟的,强烈的色彩,强烈的图案,跟衣服不配,我有种乱来的感觉。因为在个片子里,如果这个成立,它一定会好看,它会有个美感出来,不是真的看到美的东西才叫美感。到了【花样年华】我更大胆一点,越来越随意。

电:【花样年华】的调和性是怎么抓的?

张:我是从那间酒店的布景开始的。红窗帘、红格子地板,一开始希望做一个很强烈的世界,那个对比很好玩。外表的装扮越强烈、内里的情感就越压抑:

就是每个人都穿的很好,装的很好,其实里面一踏胡涂。这个故事是这样发展,它的趣味在于对比。一开始是个很强烈的颜色,然后到房间,房间也那么花、那么强,在里面你会穿什么衣服呢?我就从这一点开始想。我给张曼玉穿上件红外套,我在想,衣服和墙壁颜色一样,会怎么样?那个化学反应可能很好玩,就从这里开始。

电:你自己觉得【花样年华】里最好玩的是什么?

张:就是把不同的花摆在一起也没事,这是可以配起来的,墙壁、窗帘、沙发,灯罩、衣服,几个人的衣服,都很花,不过一个强,一个弱,颜色的对比,我觉得那个很好玩,整个看来你不觉得很花。

电:打破成规很好玩?你的大花配小花的设计直接影响服装设计。

张:我自己是上海人,我知道上海人是很要面子的,每天都要“装”的很好。所以我做【花样年华】当初的意思是,她每天装扮得非常齐整,可是她不一定是很有品味的人,所以旗袍的花色很多。对我来说,那时候我不觉得是很漂亮的东西,很奇怪的,你不能说她的品味好还是不好,就是很抢眼的一个女人。

电:出来的效果却不一样?

张:对,因为电影的背景和那个人产生关系,慢慢的,当里面的世界成立时.就变成一回事了.当人家说,你的旗袍很漂亮,我不觉得可能在戏里会有某种美感出来。因为我常常和演员说,那个人如果现在走到你面前,你不会觉得好看。

电:我觉得其它模特儿穿上,味道不太一样。

张:经过照片还是可以的,经过灯光和摄影,感觉会不一样,所有广告等,都有点骗人的成份,那是一个经过过滤的美感,知道这个原理后,没什么不可能。

还有五、六件没用

电:从【阿飞正传】到现在,你怎么看自己的转变?在做“美术指导”时。

张:越来越随意,看起来好象很严谨,其实已经没有了,做得放松一点啦!

不过最后还是会紧张,银幕上看到什么,摆了什么在里面,虽然那东西都是随意找来的。

现在不一定我找,可能我的助手找,可能道具找。现在我会去看人家找回来的东西,然后想怎么用。以前是你找来,我一定不用的,一定要你给我我想过的东西,或是我自己找回来的。

电:这个转变从何时开始?

张:【重庆森林】。

电:可是感觉都对,是因为你更敏锐了?

张:是吧!你有更多选择,譬如你想着“一”,可能还有“二、三、四、五……”其它的可能性,为什么要局限呢?你想的不一定很好,何不多接受一点?

所以我后来就是,你们找来我都要,我也找、你也找,大家都可以给我。

电:是更包容?

张:这个比较更好玩。所以旗袍我做的比戏里需要的更多,用不用也没关系,等到合适场合我就用,【花样年华】做了二十几件,还有五、六件没用。

电:【爱神】那么短,可是很精彩啊!

张:我就想做个很温暖,很安全的一个房间,包着这个女人,后来她慢慢跌下去了。

电:张震很好,真的出来了,能不能谈谈他的造型?

张:他很好,不过很多人问我,他为什么要穿西装?我觉得因为他太爱、太尊敬这个女人了,每次去见她,就穿的很齐整,回去便换上背心。

电:场景是在哪里?尤其是裁缝店?

张:在香港尖沙咀,我们把一个裁缝店改装了。

电:到了【2046】呢?

张:感觉有点总结。故事可以很素(注:如王菲)、也可以很花(注像章子怡),什么都可以的,浓淡都行。对我来说,比较纯一点。因为【花样年华】情感是里面那么浓,外表若无其事,所以你做得越激烈,越好玩。

【2046】是讲出来的,很自然的,不需反着来做,不需要背着内心来作。我的意思是这四部的元素在【2046】里都有,所以感觉像总结僦像我跟王家卫说的:“不要再拍60年代了。这样够了,差不多了。

化学反应

电:刚做完关锦鹏导演的【长恨歌】?

张:那个也做的很累,所以我问王家卫,可不可以晚一点开新片。先做点别的,玩一下。

电:【长恨歌】横跨的年代比较长?

张:对.我很少做个时间这么长的戏,突然间觉得好象做了好多部电影,40年代做一部,50年代、60年代直到80年代,很多东西要做,很累。

电:关导说你们这次很好,第一次合作是【地下情】,【蓝字】时我访问他,听他讲起你们的合作很有意思,尤其剪接,最后的结尾是你决定的?

张:是啊!因为我不常到现场,突然间看到那段片子,时间有个感觉,它应该是ending。我看片的时候还没开始剪.但就觉得那个应该是ending,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也不敢看太长,因为怕镜头会动、会跳、会不够长,看了一点点,我就说:“哎,这个很好,这个是ending。”便关掉不看了,然后开始剪,剪到最后才把这段放进去。我一直很急着要看这个ending是不是可以放,所以快点剪,剪到最后一放进去,觉得很合拍。

电:【蓝字】有些部份你拿掉了,反而整部片子变得更简洁、更好?

张:紧凑一点,因为两、三场讲一个事情,我觉得不够,留点空间给观众想好了。这个ending也是,好象整个情绪到最后是一个循环、总结的感觉,我觉得那个很有力量.因为那首歌(【你怎么舍得我难过】)很流行,一听都懂,会把情绪带出来。

本来他有另一个结尾,我说,我不剪可以吗?那个不要了。

电:你们这次的合作更好了?他说很享受啊!

张,那个信任感又出来了,几部下来,你就跟他合作得很舒服了。你做什么,他都知道你的意思。

有时有些导演你做了,他不懂你的意思,就会用不出来了。

电:所以你跟王家卫合作,虽然这么多部,就因为彼此信任、彼此懂得,所以……?

张,他很懂“看”跟“用”。有很多例子,我可以做很多别的导演的戏,做完了,我不觉得看到什么。

电:就是他不会用的很恰当,用到位。

张:不会融合在电影里面,会是这个是布景,这个是服装,体会看到有点“分开”的感觉。

电:不是活的?但是在王家卫的电影里,这些都是活的,彼此间有化学反应。

张: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可是就没他用的那么好,他也不是故意去用或故意去拍好看的东西,或是怎么样,就是用得很好。好象一个人炒菜,你给他材料,他就煮得很好吃。有些人拿到同样材料,但是煮的不好吃。

先从造型开始

电:你曾说“设计是为了沟通”?

张:艺术的基本理论是一样的,做的形式也一样,反正你喜欢,什么都愿意做了。其实我做了很多住宅设计,大部分在香港,有些是发型屋。比如做一个电影,很长很累,做完了,我就会拍个照片、设计个唱片封套或做些室内设计、做个演唱会……,调和一下,都可以。

电:其实这样整体看过来,你就是一个“作者”。

张:我也不知道,我常常想,如果没有我的名字,人家会不会觉得这个是你的东西?其实我不太希望被看出来,喔,这个是张叔平的东西,我不太喜欢。

电:为什么?

张:我觉得这样好象我没变过,但我觉得我自己一直在变。要是每个人都说,啊,我看得出来是你,那就惨了,你就骗不到别人了。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

比如说【长恨歌】,我想用完全不一样的做法,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的名字在上面,很多人就顺理成章的说,这个像你的。

电:你做造型时不太管时代背景或考据?

张:不是我,是有些导演,譬如说徐克,他不要复古的,他要完全创作的东西。

有时候我自己会去顾,他们不顾,我顾,其实我是喜欢顾的。我其实一直想做个真正有历史背景的古装片,尽量做到最像。不过要和其它导演合作了.我知道王家卫是不会拍的。

电:东方不败的造型是怎么出来的?那是你跟徐克合作的。

张:他里面的日月神教有东洋味道,所以我就想到这样做,那种戏比较不要历史背景。

电:你每部片子几乎都是从造型先开始吗?

张:应该是.因为布景通常都是晚一点开始。

电:这么多片子做下来,造型最喜欢哪些?

张:都有。通常拍完一个戏后,所有东西我都丢掉,不管图、什么东西我都不留。我的意思是,我不要重复以前的东西,不要看了。

电:有人帮忙留下来吗?

张:我也不知道,我自已是从来不管。一完,我就走掉,不拿任何东西,这是心理问题。我的感觉是,把这个丢掉算了,也没故意。

创意随处而来

电:对你来讲,你创作人来讲,完了,你就要一个重新的开始;可是对后来、尤其是学电影的人、或电影史来讲,那是很重要的资料啊。

张:可能是吧!反而我觉得,一个人留太多东西,很烦!

很早以前会想,这个不用,留到下次用也可以。后来觉得没这回事,你用就用了,后来还有另外的东西,不需要留。这次不用,以后也不会用。都想过了,就完了。后来每当有个创意,我马上用。

电:是什么事情影响你产生想法?还是自然间来的?

张:我是突然间来的,有些创意是在吃饭时、在马路上、也可能翻杂志看到一个东西就开始了,也可能跟那个完全无关,是个颜色,或者……很难说,都有的。我自己也不懂,突然间一秒钟就来了,先前也许等了两个礼拜,突然就来了。

所以我从来不去想,我就“等”。接了一个戏,我生活如常,反正你脑子里面都是这个电影嘛!然后你就走来走去、吃饭,玩,突然间看到一个东西,突然间脑中一闪.应该从这边开始。

电:【堕落天使】是从什么开始的?

张:是看到双鞋子.很漂亮,就从那里开始。

李嘉欣穿了,可是没拍。我第一天给她穿,王家卫说:“你在开玩笑,穿这个鞋!”(笑)很奇怪的鞋子,鲜绿缎子的,他说:“你以为我不会要这第一天的片子!”(哈哈)

电:他没用?

张:他没拍。

电:他会去选?

张:他当然会他不想看、他就不拍那个角度。所以你看他拍戏,就知道,他不喜欢这边的。

电:那你就做调整?

张:不调了.他不拍就不拍啦,他可以够了嘛!我一看他动,就知道,他喜欢什么。

电:这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拍完戏呢?

张:对。拍完也不怎么谈,拍完就剪片了。

剪接就是重讲那个故事嘛,怎么讲得比较好听。剪片他也不常来,他知道我的脾气,我不想人家坐在我后面看。通常我剪完,走了之后,他来看一下,看今天做了什么,他也不在我面前看.剪完连起来之后再看。调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爱神】他把张震那个镜头摆到前面。像个回忆,我原本不是这样放的。

关于剪辑

电:【2046】有许多角色,多线进行。我很喜欢巩俐一头一尾的处理,觉得像中国的留白,章子怡是“实”,两个人之间是一虚一实。

张:对,大概是这样的感觉。

电:两人之间的辩证关系,从银幕上到银幕下,就很有趣。我想问一下,这么多的人物关系,剪接上你怎么处理?

张:比如你没看片子,就听那个故事,是很散的。所以一定要想个方法把它连起来,你怎么连,谁放在头、谁放在尾,什么内容放在哪里,怎么讲那个故事,这个要跟他谈的,之前我们谈了很久,因为他还有旁白,要清楚旁白才能剪。

电:后来旁白又加很多?

张,对,所以一直要修改的,因为他加旁白,那个长度、感觉都会不一样的。

电:像刘嘉玲,篇幅虽然不是很多,但还是重点,你怎么处理?

张:你不能每一顿饭都好吃,中间有个菜可以淡一点。一定要纵观来看,那时候不能想这是谁,要先想好故事,够不够那个内容,她够了,就要收手,不能太过,我剪的永远要刚刚好是最好的。

电:可是那个“刚刚好”要怎么拿捏?

张:感觉出来了,就完了。一过,你就觉得烂了。我觉得最难的是收手,到哪一点收手。【2046】非常好玩,就是太复杂、太多人,所以你都要想这个够不够。

电:每一个够不够之间、每一段之间,还有一个对应的关系?

张:对,你怎么把这个连下去,可能是对白,可能是动作、也可能是镜头……,怎么样连下去,怎么样“对”出来,对应之间会有个化学作用,这个很重要。

就算不是这种片子,就算剪个顺当的片子,一场到场之间都要有个作用,你才可以剪、再接,所以每次都要想一个“接点”。

譬如她刚刚坐下,另外一场是大特写比较好,或是更远的镜头?这个“化学ss作用”是里面的感情,或是“光影”?反正找个点是有作用的。是哪个很难说,也可能是节奏的问题。

难道要一个样子吗

电:王家卫会给你听音乐吗?

张:其实每部戏到剪接时,他都给我一个字、两段音乐,让我进入情绪。

我是不懂音乐的人,很奇怪,我从小就不听音乐,你问我那个好不好听,我不会讲,那个歌是什么样的风格,我也讲不出来。可是有画面时,我就可以听音乐,单听音乐,完全不行。

所以很多人问我,你怎么剪片?我也不知道。因为剪片是节奏嘛!可是我不听音乐。

电:可是你在影像的节奏非常强啊!

张:我也不知道。所以我常告诉人家,视觉是有视觉节奏的,音乐有音乐节奏。对我来讲,是两件事。我就是“视觉的节奏”,如果剪戏时,就是跟“情绪的节奏”走。

我没有音乐的,所以经常剪了一大半.然后王家卫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一段是有音乐的!”就是你留长一点的画面给他放音乐,因为我从不想怎么样放音乐,我只跟情绪走。

电:【花样年华】很有趣的是,电影画面是有限制的,可是这里却打破框框的限制,用人的感情去打破这个限制。

张:对,然后给观众很多空间去想象。剪着剪着,就觉得那个想象空间很重要,一定要留很多空位给观众,这个戏原来是这样子的。

电:王家卫当初就这样想?

张:也没有,我们也没讲过。我们的沟通就是,你拍,我看片子。我看片子时就感觉到你在玩什么了,慢慢抓你的玩法,然后我把你的方法更强化出来。

所以每部戏不一样,像【春光乍泄】就直接了当,看他每次是怎么样想。我们也没怎么谈,我做,他看,感觉好不好,就这样子。有些我知道这个不会用,我就不剪了。他就说,你还是剪来看一看啦。我还是没剪。

电:剪【长恨歌】呢?

张:剪【长恨歌】我从音乐去剪,这次不一样,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找了很多音乐,场连场都用音乐过场,或者从音乐带过来。音乐有时候是音乐,有时候是收音机……,各种不同的,像文革的很多广播、以很多不同的形式出现。

因为我不懂音乐、我一听音乐头都痛了,我不会分段,不过这次我分了很多,去剪哪段音乐,怎么缩短,怎么延长,加多哪些,这是个新经验,很好玩。但我不知道关锦鹏以后是不是这样用。

电:喜欢哪些导演?

张:还是比较喜欢那些老导演,以前喜欢的有戏还是会去看,我现在很少看电影了,尤其是好莱坞电影我都不看,不想有潜意识的影响。

我觉得,大家尽量拍好片,不要直想拍人家的电影。拍人家的电影就没意思了,你自己有那么多东西,我永远希望是“我给你看我有的东西”。

电:对,我这次访问不少电影人,都很精彩,我看到一个现象觉得满有意思的,虽然华语片没有片厂制度,但是华语片有许多精彩的电影工作者,其实都是独立制片,而这些人都走到国际上去,都让人家看不一样的东西了。

张:对,我觉得这个真的很好玩、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东西就不好玩了。

有人说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拍一部电影我觉得这个不是问题,你只要看那个作品好不好看,就好了,不要管后面怎么样。难道全世界一定要一个样子拍戏吗?

摘自网易梁朝伟的森林:http://bbs.ent.163.com/bbs/liangchaowei/39762.html


相关文章

  • 田野调查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
  • 田野调查中被访人叙述的意义诠释之前提 杨善华 [内容提要] "意义"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问题,而对处于主体间性中的行动者之叙述和行动的意义的理解和诠释则是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但是意义问题又是传统西方哲学的一个盲点.本文 ...查看


  • 山西理科高考状元访谈实录
  • 山西理科高考状元访谈实录 360邦学家教网:接下来的是山西省理科状元陈敏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陈敏:所谓的状元其实就是实力加运气,我们有一定的实力,也不是更多,有一定的运气,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里面.在全国各地有很多实力跟我们一样的,甚至实力比 ...查看


  • 经叔平奖学金感谢信
  • 感谢信 敬爱的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首先感谢基金会对中国教育事业的支持,很荣幸能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获得经叔平奖学金,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在大三学年期间,我学习认真努力,克服了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困难,最终也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自己也把获得这份奖学 ...查看


  • 镍铬烤瓷牙不适症状者健康状况报告
  • 镍铬烤瓷牙不良反应者健康状况报告 关注镍铬烤瓷牙问题工作组 2009年4月2日 摘要 安装烤瓷牙是一种常见的牙齿修复手段,这种技术在我国人群中的使用相当普遍.近期,在多家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上有这样一则消息:以重金属镍.铬合金为内核的烤瓷牙, ...查看


  • 基于因果图分析的BEI文本内容分析法
  • 开发技术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年1月号总第235期 基于因果图分析的BEI文本内容分析法 ● 内容摘要 容分析. 李季倪宁蒋勤峰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的胜任力建模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对事件文本进行内行为事件访谈 胜任力建模 内容分析 关键 ...查看


  • 学前儿童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视角
  • 学前儿童入学准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视角 作者:李晓巍 黄洁琼 来源:<中国教师>2013年第11期 一.问题提出 入学准备指学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1].1990年 ...查看


  • 数学建模新闻
  • 部分新闻媒体对2010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报道 作者: 新闻媒体 2010-09-27 10:07 大公报:城大公大23团队 参加全国数学赛 2010年09月25日 08:50:08 浏览 大公报9月20日A6版讯(记者袁秀贤广 ...查看


  • 大学生快乐水平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
  •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2):226-230 stlld证s o,P姆cllolo舒弧d Behmr 大学生快乐水平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木 李小新1'2 叶一舵3 郭永玉1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武汉4300r79)(2福建工程 ...查看


  • 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2
  • 当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研究 --以重庆市梁平县屏锦镇留守儿童为例 张泽兵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重庆,401331) 内容摘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是一个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现状一词含义较为宽泛,所以,本次研究结合了我院应用心理学的专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