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文集》,感受着一位国学大师的沉浮人生与光明磊落,已登耄耋之年的他回忆着悠悠往事,有童年生活的美好,有异国求学的艰辛,有牛棚的苦难岁月……然而,记忆犹深的,却是季羡林先生的悔,字里行间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这是赋予他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六岁那年,为了让季羡林受到更好的教育,父亲将他送到济南的叔叔家,从此开始接受全新的教育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让他抱恨终身。
幼年的他与母亲形影不离,可是那时候的他毕竟只有几岁,脑子里仅存有模模糊糊的记忆,以及自己和母亲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断。
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红高梁饼子是家常便饭,季羡林经常去富人的地里拾麦穗,为了奖励他,母亲便把拾来的麦子磨成面,蒸成馒馒或贴白面饼子,让季羡林解馋。还有一次母亲不知从哪里得到一块月饼,拿给季羡林,当时的他如获至宝,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企及,于是大块朵颐,根本没有想到,母亲是否也在吃。后来想起,不仅是月饼,恐怕连白面,母亲都没有尝过。
他还想起自己与母亲在绿地豆里比赛摘豆荚,尽管他全神贯注,使出了全身力气,却总也赛不过母亲。失望之余,他细心观察,发现这里面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上。此后,母亲的那双手便深刻地印在了季羡林的脑海中。
1933年,正在读大学的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他跌跌撞撞地奔回家中,已经人天悬隔。看见母亲砍伐过的树木,看见母亲熏黑的厨房,看见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饭碗里还留有母亲的口泽,他痛哭不止
从邻人那里得知,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道尽了母亲思子的辛酸与悲伤,他想起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母亲的眼望与彻夜难眠,肝肠欲碎,晚年的他,有着洞彻生死的达观,唯有提起这件事,老泪纵横。
九十岁那年,季羡林回官庄扫墓,看到母亲就在自己的眼前,却是“你在里面,我在外面”,他“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在眼前的香烛上,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不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于天下所有的子女来说,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人生感事。
读《季羡林文集》,感受着一位国学大师的沉浮人生与光明磊落,已登耄耋之年的他回忆着悠悠往事,有童年生活的美好,有异国求学的艰辛,有牛棚的苦难岁月……然而,记忆犹深的,却是季羡林先生的悔,字里行间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要讲后悔之事,那是俯拾皆是。要选其中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也就是永久的悔,那也是唾手可得,因为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的心。”这是赋予他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六岁那年,为了让季羡林受到更好的教育,父亲将他送到济南的叔叔家,从此开始接受全新的教育和寄人篱下的生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让他抱恨终身。
幼年的他与母亲形影不离,可是那时候的他毕竟只有几岁,脑子里仅存有模模糊糊的记忆,以及自己和母亲零零碎碎的生活片断。
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红高梁饼子是家常便饭,季羡林经常去富人的地里拾麦穗,为了奖励他,母亲便把拾来的麦子磨成面,蒸成馒馒或贴白面饼子,让季羡林解馋。还有一次母亲不知从哪里得到一块月饼,拿给季羡林,当时的他如获至宝,觉得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龙肝凤髓也难以企及,于是大块朵颐,根本没有想到,母亲是否也在吃。后来想起,不仅是月饼,恐怕连白面,母亲都没有尝过。
他还想起自己与母亲在绿地豆里比赛摘豆荚,尽管他全神贯注,使出了全身力气,却总也赛不过母亲。失望之余,他细心观察,发现这里面没有什么奥秘,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老茧的手上。此后,母亲的那双手便深刻地印在了季羡林的脑海中。
1933年,正在读大学的他,接到了母亲病逝的噩耗,他跌跌撞撞地奔回家中,已经人天悬隔。看见母亲砍伐过的树木,看见母亲熏黑的厨房,看见母亲死前吃剩的半个茄子、半棵葱,饭碗里还留有母亲的口泽,他痛哭不止
从邻人那里得知,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道尽了母亲思子的辛酸与悲伤,他想起了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母亲的眼望与彻夜难眠,肝肠欲碎,晚年的他,有着洞彻生死的达观,唯有提起这件事,老泪纵横。
九十岁那年,季羡林回官庄扫墓,看到母亲就在自己的眼前,却是“你在里面,我在外面”,他“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眼泪夺眶而出,泪水滴在眼前的香烛上,心中暗暗地说:“娘啊,这恐怕是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你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你的身边!”
不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对于天下所有的子女来说,子欲养而亲不待,都是人生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