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作文
第 周 第 课时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执教者 焦丹清
训练内容 戏剧大舞台 单元 第四单元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习作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二、老师指导
【我要写】.
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
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 我们准备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正是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那么,选择一篇课文,先改编成戏剧,再约几位同学参与排练,并且在班上的文艺晚会公开表演一番,亲身体会一下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亦乐乎!
【怎样写】.
一、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二、编写小故事,有两种情形:改编和新编。
改编就是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就其中的细节,比如心理、对话展开大胆的想像,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深化主题,也让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所谓“故事新编”,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现代气息,成为一个崭新的故事。
不管改编和新编,都要注意: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心理,如细节等方面的想象,但又不能天马行空;二要挖掘,挖掘出新意,绝不能泥古不化;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但要注意两点:
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联系得上。举例来说,用《西游记》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
聪明,那岂不离谱了?
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例文)
《梁祝》让我陶醉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 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
点评:这篇佳作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的老练。作为初中生,作者的语言功底令做教师的也自叹弗如。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以及用词的避复,都十分老到。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艺术素养,是无法一挥而就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在西湖畔”“初听梁祝”,泪流满面;“在某个静谧的夜”“再听梁祝”,灵魂随着思潮飘舞;“现在”“弹奏梁祝”,编织梦想,醉在其中。听的何等陶醉,奏的何等陶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构思以及超过600字以后的篇末抒情,看出该考生作文时的从容和激情。文章是一篇相当温馨、动人,有着个人化感受的佳作。
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
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
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
[点评]:作者比较全面详细的记叙了自己观赏一场戏曲表演的全过程。作文并不直接从看戏说起,而是拓开一笔,写到叔叔家的度假、介绍集镇风貌,直到第五自然段才进入剧场,然戏剧的情节依然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剧院的热闹场景,还有作者幼稚而天真的纳闷,写得相当生动细腻,也就写出了童真的趣味。如此看来,是不是有一点像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这就是小作者追求的效果罢
当京剧碰到了摇滚
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人们在感叹着世界变化之快时,有许多外来文化偷偷闯进了我们的世界。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摇
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会懂得珍惜。
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
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 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
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
点评: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语言来写中
西文化的交流交融,确属不易。开头谈
感与时尚的当代生活画面在这里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迅速切换,更使人产生对古老文化及美的神往。文章短小,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四、习作尝试
. 题目1、编写课本剧
在电视屏幕上看《三国》《水浒》,是不是觉得心旷神怡。从名著到影视剧,编剧功不可没。同样,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例,它又远不仅只是一个范例。我们可以做一回编剧,选择一篇你感兴趣的课文,将其改编为剧本,文题自拟,作文不超过1200字。
提示:按照我们所熟悉家乡戏曲的特色要求,将课文改编成家乡戏,排一排演一演,何乐而不为呢!编写课本剧,首先要注意编写台词。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只是言简意赅的必要的陈述,而在剧本中,人物关系、心理活动、环境因素,甚至事件要素等,均要借助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交代。所以说,写好了台词,剧本就成功了一半。另外,场景、道具的布置和安排,还有故事情节在舞台上的集中等,均要注意得当合理。
题目2、创作剧本
知道家乡流行的戏曲吗?也许,它现在还只是在少数人们口头流传。让我们拿起笔来,将这些极富地方色彩的戏曲定格在书本之上吧。还可以合理改造,让你的剧本更加精彩。题目自拟,1000字之内为宜。
提示:创作剧本和课文中将家乡戏改写成故事的训练模式刚好相反,与编写课本剧相近,不同的是原情节必须自己创造。要求选择身边新近发生的故事,结合舞台表演的要求,灵活设置道具。台词依然是本题训练的难点,可以参考编写课本剧的相关要求。
题目3、话题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同的是,戏可以重演,人生却不能再来。请以“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提示:要知道戏的假和现实的真,还有戏对现实的影射。一场戏,短的几分钟,长的百十小时,相对人生可谓短暂;人的一生数十年,相对时间长河来说更是渺茫。戏要让人们喜欢,必定要他本身非常精彩;人要让时间记住,则也必定要他的人生特别精彩。戏中的人和事是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而生活中的人和事却一步都马虎不得。戏拍错了不妨再拍一次,人的路走错了只有悔之晚矣。作文可以单独写戏曲也可以写人生,还可以由戏联想到人生。要注意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了真情才有好文章。
第四单元作文
第 周 第 课时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执教者 焦丹清
训练内容 戏剧大舞台 单元 第四单元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习作要求
.1、介绍你所知道的某一剧种(最好是你的家乡戏)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要做到条理清楚,言简意明。
2、选择你喜欢的一出戏,就其主要情节发挥想像,编写一个小故事。
3、在你看戏、听戏、学戏的过程中,你一定有些感想或者有有趣的经历,把它们写出来。
二、老师指导
【我要写】.
七十年代,我国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国外公演。周恩来总理亲笔撰写海报:“欢迎欣赏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观众如潮,盛况空前。
这就是中国戏剧的魅力。难怪鲁迅先生在他的《社戏》中也说:“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是到赵庄去看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曾几何时,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每个角落都有着各富特色的地方戏,无一处地方没有票友的吹拉弹唱。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就是写了听戏或听戏过程的感受,我们也从中领悟到了戏剧的魅力。
【写什么】.
由于影视文化快捷而广泛的传播,也许同学们对戏曲艺术知之甚少。不过我们可以采访或者询问家中长者,请他们说一说他们当时或者第一次看传统戏曲演出的经历和感受;也可以查阅书籍,搜寻一些诸如梅兰芳蓄须罢演等名家逸事;或者就影视文化和传统戏曲你更喜欢谁开一次辩论会等等。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收集各类资料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英特网、图书馆等,我们都可以去淘一番金。
我们可以将收集到的材料分类整理:如家乡戏发展史、辉煌史、优秀家乡戏剧目、精彩唱段等等,形成一些个具体的知识点。说不定,你还可以就此写一篇颇有价值的小论文呢。 我们准备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正是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那么,选择一篇课文,先改编成戏剧,再约几位同学参与排练,并且在班上的文艺晚会公开表演一番,亲身体会一下传统戏曲的魅力,不亦乐乎!
【怎样写】.
一、介绍戏剧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然后整理就可以了。
二、编写小故事,有两种情形:改编和新编。
改编就是在尊重原故事的基础上,就其中的细节,比如心理、对话展开大胆的想像,从而丰富人物的形象,深化主题,也让读者容易理解,产生共鸣,增强戏剧的感染力。
所谓“故事新编”,是在准确把握话题题意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名著、历史、传说中,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其中的情节、人物予以加工、演绎和包装,即进行再创作,从而对话题的内涵作出独特而传神的诠释,加以丰富想象,使其焕发现代气息,成为一个崭新的故事。
不管改编和新编,都要注意:一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如心理,如细节等方面的想象,但又不能天马行空;二要挖掘,挖掘出新意,绝不能泥古不化;三要和话题挂钩,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四是最好能和现实发生“关系”,能带点“刺”。但要注意两点:
要熟悉“故事”,即要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蕴及其他相关知识,以避免内容上牵强附会、知识上张冠李戴,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前提。只有这样,新编出来的故事才能与“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语言风格相吻合,才能与“故事”的基本情节联系得上。举例来说,用《西游记》来写一篇作文,如果编孙悟空贪小便宜,好吃喜睡,时常耍一点弄巧成拙的小
聪明,那岂不离谱了?
要“新编”,这是写好“故事新编”的关键。写作时不要简单地复述原故事,不要拘泥于历史题材,必须加以生发改造,进行切合题意的必要演绎。最常见的新编方式是错位演绎,即时空错乱——古今杂糅,中外互通,熔于一炉。比如,将名著、历史、传说中的人物安排到我们所生存的现实中来,展示他们崭新的行为、言语、心理等;又比如,写历史,但又艺术地穿插进某些典型的现代生活细节。
三、谈感想或者写有趣的经历,要做到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例文)
《梁祝》让我陶醉
.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总括听的感受,高度评价《梁祝》的价值。)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 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有哪一壶陈年佳酿比这筝曲更醉人呢,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通过比较来突出听的独特感受。)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初听《梁祝》人已经被征服,被凄美的故事所感染。)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再听《梁祝》已化成灵魂的共鸣。)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梦想,轻拢慢捻,筝就是知己,可将心事付瑶琴,你知道筝是有生命的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用排比和联想形象地写出了感受,化抽象为具体。乐声在作者的眼里、心里,是人,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在向你倾诉。)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用网在比喻音乐的魅力。)
点评:这篇佳作的第一个特点是语言的老练。作为初中生,作者的语言功底令做教师的也自叹弗如。排偶的运用,绝妙的比喻,词语选配的精致,引语的点化,段落的匀称,以及用词的避复,都十分老到。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艺术素养,是无法一挥而就的。第二个特点是情感的真实。“在西湖畔”“初听梁祝”,泪流满面;“在某个静谧的夜”“再听梁祝”,灵魂随着思潮飘舞;“现在”“弹奏梁祝”,编织梦想,醉在其中。听的何等陶醉,奏的何等陶醉!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文章的构思以及超过600字以后的篇末抒情,看出该考生作文时的从容和激情。文章是一篇相当温馨、动人,有着个人化感受的佳作。
第一次看戏
时间要回溯到1998年的夏天。
那一年我七岁,读小学一年级。放暑假后闲着无事,便到住在郑公的叔叔家去做客。
郑公是老区公所的所在地,常住人口上千,算得上是一个历史颇为悠久的农村集镇了,虽然不大,却很繁荣。
在我的记忆里,那年似乎是我第一次到郑公,什么都觉得稀奇。一天在集镇街道转悠转悠,听见一座门匾上写着“郑公剧院”的大楼房里传来锣鼓声和咿咿呀呀的唱腔。吃饭时告诉了奶奶,奶奶说:“哦,那是来了个楚剧团,在我们剧院演十几场呢。晚上我们看戏去!”
我要马上就去。奶奶说:“这时他们已经演完了,要等到天黑了又会再演一场。”
于是我便急切的盼着夜幕降临,不时的出屋去看街道上的路灯亮了没有。终于,当各家各户的灯光依次亮起来的时候,奶奶带着兴高采烈的我走出了家门。
走进剧院。嗬,剧院好大!里面到处都是人,说笑的,叫卖的,人声鼎沸。我感兴趣的是热闹,还可以吃瓜子。不多时,一阵锣鼓声响起,整个剧院顿时安静下来,像一只无形的巨手指挥着似的,人们停住了一切活动,目光集中处,幕布缓缓拉开,几个古装的人物在台上红红绿绿的动。奶奶说:“今儿演的是《杨四郎探亲》,就是那个杨家将的故事。”那时杨家将的事我不懂,我纳闷的是:夏天我们已经恨不得打赤膊了,古人穿这么多的衣服不嫌热呀?而且,像他们那样有话不好好说,还有什么锣啊鼓的叮叮咚咚吵闹不休,唱的也不如说的听得清楚啊……
那场戏的具体情节我并不很懂现在也大多记不得了,只知道当时一切都那么的新鲜:铿锵的锣鼓、悠扬的唱腔、古典的服饰、长长的水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惜后来很少能在舞台上看到戏曲表演了。只有有时候,偶尔可以在电视里面看见一点,听他们咿咿呀呀的唱……
[点评]:作者比较全面详细的记叙了自己观赏一场戏曲表演的全过程。作文并不直接从看戏说起,而是拓开一笔,写到叔叔家的度假、介绍集镇风貌,直到第五自然段才进入剧场,然戏剧的情节依然不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剧院的热闹场景,还有作者幼稚而天真的纳闷,写得相当生动细腻,也就写出了童真的趣味。如此看来,是不是有一点像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也许,这就是小作者追求的效果罢
当京剧碰到了摇滚
似乎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人们在感叹着世界变化之快时,有许多外来文化偷偷闯进了我们的世界。
当京剧碰到摇滚,那会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呢?会不会京剧就这样黯淡下去,取而代之的是摇
滚的疯狂?或许到那时,中国人才会懂得国宝--京剧的风采。才会懂得珍惜。
幸好,这个社会还有那么一群人维护着这特有的文化。听过李纹的《刀马旦》,你就会明白,
京剧碰到摇滚会怎样,才会庆幸自己的文化不会被时间遗忘,也才会懂得去珍惜它。 只有像李纹那样,将中国自己的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才不会让自己那特有的宝藏遗之荒郊,
才不会让自己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当京剧与摇滚结合,才是精彩的。我要向整个世界发出自己的呐喊:
点评:如何对待西方文化的进入,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能够以一种轻松的语言来写中
西文化的交流交融,确属不易。开头谈
感与时尚的当代生活画面在这里进行着跨越时空的迅速切换,更使人产生对古老文化及美的神往。文章短小,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言之有物,是一篇短小精悍的佳作。
四、习作尝试
. 题目1、编写课本剧
在电视屏幕上看《三国》《水浒》,是不是觉得心旷神怡。从名著到影视剧,编剧功不可没。同样,课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范例,它又远不仅只是一个范例。我们可以做一回编剧,选择一篇你感兴趣的课文,将其改编为剧本,文题自拟,作文不超过1200字。
提示:按照我们所熟悉家乡戏曲的特色要求,将课文改编成家乡戏,排一排演一演,何乐而不为呢!编写课本剧,首先要注意编写台词。课文中的人物语言一般只是言简意赅的必要的陈述,而在剧本中,人物关系、心理活动、环境因素,甚至事件要素等,均要借助剧中人物的台词来交代。所以说,写好了台词,剧本就成功了一半。另外,场景、道具的布置和安排,还有故事情节在舞台上的集中等,均要注意得当合理。
题目2、创作剧本
知道家乡流行的戏曲吗?也许,它现在还只是在少数人们口头流传。让我们拿起笔来,将这些极富地方色彩的戏曲定格在书本之上吧。还可以合理改造,让你的剧本更加精彩。题目自拟,1000字之内为宜。
提示:创作剧本和课文中将家乡戏改写成故事的训练模式刚好相反,与编写课本剧相近,不同的是原情节必须自己创造。要求选择身边新近发生的故事,结合舞台表演的要求,灵活设置道具。台词依然是本题训练的难点,可以参考编写课本剧的相关要求。
题目3、话题作文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场戏。不同的是,戏可以重演,人生却不能再来。请以“戏”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作文。
提示:要知道戏的假和现实的真,还有戏对现实的影射。一场戏,短的几分钟,长的百十小时,相对人生可谓短暂;人的一生数十年,相对时间长河来说更是渺茫。戏要让人们喜欢,必定要他本身非常精彩;人要让时间记住,则也必定要他的人生特别精彩。戏中的人和事是真真假假亦真亦假的,而生活中的人和事却一步都马虎不得。戏拍错了不妨再拍一次,人的路走错了只有悔之晚矣。作文可以单独写戏曲也可以写人生,还可以由戏联想到人生。要注意写出自己的切身感受,有了真情才有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