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概念
第一篇第一章
1.体育:广义:指更大范围内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
狭义:被用于指专门的学校体育
2.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吟诗
3.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4.德绍五项:跑步、攀登、跳高、平衡、负重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1.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身体形态发育③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2.敏感期: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3.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应;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4.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现象的指向与集中。
5.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6.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7.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8.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9.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兴趣、和世界观
10..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11..社会适应有两种形式:一是改变自己;二是改变环境
12.社会适应过程的实质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13.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14..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人塑造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15.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3.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6.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7.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8.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学》):是学生在家庭中进行的、为增进学生健康的各种各样体育和健康保健活动。
9.家庭体育(《体育概论》):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10.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
11. 学校体育目标: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2.体育课程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预期应达到要求的陈述,它一般是由国家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体育课程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而最终实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13.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运动训练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目标。
14.学校体育目的主要是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最后应达到的结果,比较长远、抽象、主观和深刻。
15.学校体育目标: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6.体育课程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预期应达到要求的陈述,它一般是由国家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
17.体育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学习结果。
18.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所能得到的结果。
19.课余运动训练目标:是预期通过对少数具有一定运动潜能的学生的训练能得到的结果。
20.课余运动竞赛目标:是预期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丰富的运动竞赛能得到的结果。
21.学生的需要从内容维度上看,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需要从时间维度上看,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和学生长久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从学习的性质来看,包括学生的天赋的自发需要和学生在后天的体育过程中形成的自觉地需要。
22.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
23.学校体育的主要手段是: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参与运动的行为。
24.体育学科的功能是指:体育在与人的个体、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特殊社会作用和功效。
25.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总称。(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课
外体育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分为义务教育体育课程领域目标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领域目标、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身体健康领域目标、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教学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1.课程的含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2.体育课程的概念
1)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他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
2)体育课程是活动
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体育课程设计: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4.体育课程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体育课程进行反馈,为体育课程编制、修正和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5.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主观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
1.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2.体育课程的实施取向?
①忠实取向:强调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体育课程方案的过程。 ②相互适应取向:强调体育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清净之间的相互适应。 ③创生取向:抢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共同创造新的体育经验的过程。
第六章体育教学
1.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2.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3.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5.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①语言法: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
②直观法:直观法: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的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③完整法与分解法:
.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动作的方法。
.分解法:是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④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在动作技能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的错误动作及其原因,采取有效地手段措施,防止出现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
⑤游戏与竞赛法:1.游戏法:是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
2.竞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6.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①自主学习法: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 ②探究式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③发现式学习法:又称问题法,它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④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学习的形式
⑤领会学习法:是在球类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线,将指导学生领会球类运动的特性与战术作为教学重点,以便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领会球类运动规律的教学方法
7.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同质分组: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同质分组的有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质分组的不足之处是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
②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个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异质分组的有点在于不同基础与水平的学生互帮互学,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共处。不足之处是学生之间在体能、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体能训练、技能学习的区别对待带来一定的困难。
8.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目表达形式。它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
9.定量评价: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体育达标测验,如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评定学生运动能力的达标程度。
定性评价:则一般是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中态度、情感、行为表现等情况给予等级评定。
10.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作出成绩评定。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的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地调整教学过程
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一、学习的含义
1.广义学习:一般是指个体以经验的获得来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或生活条件的活动。
2.狭义学习:是指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3.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学习是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为中心开展的活动,体育学习包含了技能学习、认知学习、社会学习和情感培养等等)
4.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第三篇 课外体育
第九章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一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小团体:是指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体育锻炼集体。
3.个人锻炼:是指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按体育锻炼的方法要求,自觉自愿地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在课外单独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
4.课外体育实施:是一个以自觉自愿为主,强制规定为辅;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放为特点的操作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检查评价三个环节。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1.学校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地制定
(1)训练计划:是保证实施训练目标的可操作性方案,是保证体育训练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一般有: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时训练计划。
3.课余训练的主要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与作风训练
①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形,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②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技术是形成战术的基础。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度技术训练。
☆运动技术学习的三个阶段: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结构的初级阶段、进一步加工运动技术的中级阶段、实现运动技术自动化运用的高级阶段
③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④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的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为主。
⑤品德与作风训练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
①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方法。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重复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
②变换训练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变换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目的与任务、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③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练习,周而复始的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循环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的确定负荷、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模式
④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以下方法。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竞赛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负荷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运用时机
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和实施
1.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2.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一般包括: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和竞赛规程两种计划文件。
3..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是对全校一学年的体育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4.竞赛规程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5.比赛方法又分为:①淘汰法②循环法③顺序法④轮换法
。淘汰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它分为单淘汰和双淘汰两种形式。
。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顺序法:是指参赛者按一定的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一般用于以计时、距离、重量、环数等以客观标准确定成绩的项目。分为分组和不分组两种形式。
。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个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第四篇体育教师
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
1.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足者者、领导者和参加者。
2.体育课堂环境:主要指师生活动于其中的,并能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
第十三章体育教师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终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终身教育概念的核心是从时间维度出发进行的概念界定,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
终身学习的概念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终身学习必须具有学习化社会的前提,也就是社会必须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第二,这种学习不能是一种终极性学习方式,而应该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人一生的学习方式;第三,终身学习还必须要求打破某一种教育机构垄断教育的局面,必须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社会无处无教育的学习化情景。
学校体育学概念
第一篇第一章
1.体育:广义:指更大范围内与人体发展有关的身体活动
狭义:被用于指专门的学校体育
2.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狩猎、下棋、吟诗
3.我国古代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4.德绍五项:跑步、攀登、跳高、平衡、负重
第二章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1.身体形态是身体的外部形状和特征,身体形态发育③主要受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影响。
2.敏感期:体能增长较快的年龄段,称为体能发展的敏感期。
3.感知: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应;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反应。
4.注意:是心理过程对有关现象的指向与集中。
5.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6.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实现预定的任务的心理过程。
7.个性:是指个人整个的面貌,包括与他人相同的心理特征;也指某人区别于他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性
8.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9.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兴趣、和世界观
10..社会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调整自己的行为使其适应所处社会环境的过程。
11..社会适应有两种形式:一是改变自己;二是改变环境
12.社会适应过程的实质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13.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
14..社会化:是把一个生物人塑造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15.个体社会化进程中,个体不断学习,不断适应的过程就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个体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第三章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2. 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3.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学校在课余时间开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以健身、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
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提高某项运动的技术和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6.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进行的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7.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
8.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学》):是学生在家庭中进行的、为增进学生健康的各种各样体育和健康保健活动。
9.家庭体育(《体育概论》):家庭体育是指以家庭成员为活动对象,家庭居室及其周围环境为主要活动场所,根据居室环境条件与成员的需要与爱好,利用属于自己的余暇选择健身内容和方法达到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以促进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发展。
10.学校体育目标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
11. 学校体育目标: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12.体育课程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预期应达到要求的陈述,它一般是由国家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体育课程目标是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而最终实现的,是体育课程内容和全部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后归宿。
13.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结构: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课外体育活动目标、课余运动训练目标、课余运动竞赛目标。
14.学校体育目的主要是学校体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应具有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学校体育最后应达到的结果,比较长远、抽象、主观和深刻。
15.学校体育目标:指在一定活动空间和时期范围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16.体育课程目标: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预期应达到要求的陈述,它一般是由国家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明确规定的
17.体育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景中产生的学习结果。
18.课外体育活动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所能得到的结果。
19.课余运动训练目标:是预期通过对少数具有一定运动潜能的学生的训练能得到的结果。
20.课余运动竞赛目标:是预期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形式丰富的运动竞赛能得到的结果。
21.学生的需要从内容维度上看,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的需要从时间维度上看,包括学生当前的需要和学生长久的需要。
学生的需要从学习的性质来看,包括学生的天赋的自发需要和学生在后天的体育过程中形成的自觉地需要。
22.社会的需要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的发展与变化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
23.学校体育的主要手段是:体能的练习、运动技能的学习及参与运动的行为。
24.体育学科的功能是指:体育在与人的个体、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特殊社会作用和功效。
25.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的总称。(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课
外体育目标)
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分为义务教育体育课程领域目标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
义务教育体育课程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目标分为:运动参与领域目标、运动技能领域目标、身体健康领域目标、心理健康领域目标、社会适应领域目标。
第二篇 体育课程与教学
第四章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1.课程的含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指导下,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和经验。这种相互适应的结构化教育活动的方案及其实施过程就是课程。
2.体育课程的概念
1)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他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
2)体育课程是活动
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3.体育课程设计:就是体育课程工作者根据学校教育和体育目标制定体育课程目标、设计体育课程方案、制定体育课程标准的过程。
4.体育课程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程规划和体育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体育课程进行反馈,为体育课程编制、修正和完善提供事实依据。
5.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部主观部门制定与颁发的对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素养方面所应达到水平的基本文件,他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知识、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第五章体育课程的实施
1.体育课程实施:是根据体育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和所指导的教学原则、评价建议等,参照所选用教科书的体系结构、内容材料,呈现方式等,结合体育教师自身的教学素养、经验、风格,从学生学习水平、志趣、习惯以及教学的设备、资源、环境等条件出发,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实践显现体育课程本质、体现体育课程价值、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综合过程。
2.体育课程的实施取向?
①忠实取向:强调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体育课程方案的过程。 ②相互适应取向:强调体育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清净之间的相互适应。 ③创生取向:抢点体育课程实施过程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共同创造新的体育经验的过程。
第六章体育教学
1.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是在学生与体育教师的共同参与下,有目的、有计划的体育认知、身体练习、情感和交往活动。
2.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课程的亚目标,它是体育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
3.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4.体育教学方法: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采取的教与学方式的总称。
5.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①语言法:体育教学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
②直观法:直观法: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的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 ③完整法与分解法:
.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授某种动作的方法。
.分解法:是将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教授动作技术的方法。
④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在动作技能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的错误动作及其原因,采取有效地手段措施,防止出现和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
⑤游戏与竞赛法:1.游戏法:是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方法。
2.竞赛法:是指在比赛的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的方法。
6.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有哪些?
①自主学习法: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目标,选择内容,规划学习步骤,完成学习目标的体育学习模式 ②探究式学习法: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领域或体育活动过程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类似于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体育知识、运动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
③发现式学习法:又称问题法,它是从青少年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标,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结构化的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④合作学习法: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和互助性学习的形式
⑤领会学习法:是在球类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活动为主线,将指导学生领会球类运动的特性与战术作为教学重点,以便发展学生的认知经验,领会球类运动规律的教学方法
7.分组教学的基本形式?
①同质分组:指打破班级界限将若干个班级的学生集中起来,按照学生的体能或运动技能水平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教学班,由不同的老师分别进行教学。
同质分组的有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质分组的不足之处是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
②异质分组:是有意识地扩大组内的差异,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同一个小组,小组间基本同质,实现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学的组织形态。
异质分组的有点在于不同基础与水平的学生互帮互学,学会理解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共处。不足之处是学生之间在体能、技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体能训练、技能学习的区别对待带来一定的困难。
8.教案:又称课时计划,是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所设计出的教学基本结构和过程的书目表达形式。它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
9.定量评价:在体育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体育达标测验,如学生的体能,运动技能等,评定学生运动能力的达标程度。
定性评价:则一般是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中态度、情感、行为表现等情况给予等级评定。
10.终结性评价:是在体育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目的是考察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学习目标。终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主要是为了判定最终的学习成果,并作出成绩评定。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习效果更好而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不断的进行的评价,它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反馈和有效地调整教学过程
第七章体育课程学习与指导
一、学习的含义
1.广义学习:一般是指个体以经验的获得来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或生活条件的活动。
2.狭义学习:是指在学校教育情景中,学生有目标、有系统、有组织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品德和发展能力的过程。
3.体育学习:体育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体育知识、运动技术,形成运动技能,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的运动和生活习惯,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经验,提高体育素养,规范和改善体育运动行为的过程。
(体育学习是以运动技术的学习为中心开展的活动,体育学习包含了技能学习、认知学习、社会学习和情感培养等等)
4.体育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为了达到特定的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果,而主动采取的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程序、方法和技能。
第八章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是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课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第三篇 课外体育
第九章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是指课前、课间和课后在校内进行的,一全体学生为对象,以保健操,健身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单位,以满足广大学生多种身心需要为目的的,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和谐发展的体育锻炼活动。
2.小团体:是指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自发组成的体育锻炼集体。
3.个人锻炼:是指学生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按体育锻炼的方法要求,自觉自愿地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在课外单独进行的体育锻炼活动。
4.课外体育实施:是一个以自觉自愿为主,强制规定为辅;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放为特点的操作过程。整个过程包括了课外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检查评价三个环节。
第十章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与实施
1.学校体育训练:是指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天赋或有某项运动特长的学生,以运动队、代表队、俱乐部等形式对他们进行较为系统的训练,旨在全面发展他们的体能和身心素质,提高某项运动技术水平,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地制定
(1)训练计划:是保证实施训练目标的可操作性方案,是保证体育训练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的重要环节。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一般有: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课时训练计划。
3.课余训练的主要内容: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心理训练、战术训练、品德与作风训练
①身体训练:身体训练是指在体育训练过程中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方法,增进学生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改善体形,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的训练过程。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②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技术是形成战术的基础。技术训练包括基本技术训练和高难度技术训练。
☆运动技术学习的三个阶段:掌握基本运动技术结构的初级阶段、进一步加工运动技术的中级阶段、实现运动技术自动化运用的高级阶段
③心理训练:心理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有意识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
特征施加影响,使他们学会在训练和比赛中调节自己心理状态的训练过程。 ④战术训练
战术是在一定的身体训练和技术基础上,根据比赛的需要形成的,是根据比赛对手的水平和外部情况,正确的分配力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限制对方特长,争取比赛胜利的行动方案。战术可分为一般战术和专项战术,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以一般战术为主。
⑤品德与作风训练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方法有: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和竞赛训练法
①重复训练法: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反复进行某一练习的方法。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重复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运用重复训练法、规定适量的练习负荷
②变换训练法: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条件(环境、速度、重量、时间或动作的组合)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变换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明确目的与任务、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
③循环训练法:是根据训练的具体目标,建立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的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的练习,周而复始的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
☆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循环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根据训练的目标确定各站的内容和站的数量、针对学生的特点因人而异的确定负荷、组合和变换循环练习的模式
④竞赛训练法:是指运动员在比赛的条件和要求下进行练习的以下方法。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中,运用竞赛训练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负荷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运用时机
第十一章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和实施
1.课余体育竞赛:是指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以争取优胜为目的,以运动项目、游戏活动、身体练习为内容,根据正规的、简化的或自定的规则所进行个人或集体的体力、技艺、智力和心理的相互比赛。
2.学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一般包括: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和竞赛规程两种计划文件。
3..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是对全校一学年的体育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4.竞赛规程是根据学校年度体育竞赛日程计划,开展某一项比赛的法规性文件,是指导课余体育竞赛工作的重要依据
5.比赛方法又分为:①淘汰法②循环法③顺序法④轮换法
。淘汰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逐步淘汰成绩差的,最后决出优胜者的一种方法。它分为单淘汰和双淘汰两种形式。
。循环法:是指在比赛过程中,参赛者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轮流进行一次比赛,最后综合全部比赛的胜负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顺序法:是指参赛者按一定的顺序表现成绩的比赛方法。一般用于以计时、距离、重量、环数等以客观标准确定成绩的项目。分为分组和不分组两种形式。
。轮换法:是指在同一比赛时间内,参赛者按规定的轮换顺序依次进行不同项目的比赛,最后综合个项目的成绩来决定名次的一种比赛方法。
第四篇体育教师
第十二章理想的体育教师
1.教师:是学校教育的足者者、领导者和参加者。
2.体育课堂环境:主要指师生活动于其中的,并能影响其行为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
第十三章体育教师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终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最早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1965年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形成。终身教育概念的核心是从时间维度出发进行的概念界定,是指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形态,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
终身学习的概念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终身学习必须具有学习化社会的前提,也就是社会必须为人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学习条件和机会;第二,这种学习不能是一种终极性学习方式,而应该是一种终身性的学习方式,是持续人一生的学习方式;第三,终身学习还必须要求打破某一种教育机构垄断教育的局面,必须实现社会处处是教育、社会无处无教育的学习化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