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作者:朱春烨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3期
摘 要: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探究过程,本文就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践过程作了说明。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5-001
一、设情境,出“探”点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入本节课学习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教师如果能通过游戏、竞赛、设悬念等创设趣味情境,将新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课,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我是一名恐怖分子,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放了一颗定时炸弹,也就是这个暗盒,而你们就是排弹专家,如果在没搞清楚里面是什么线路前打开的话,会发生爆炸,导致人员伤亡。距离炸弹爆炸还有最后十分钟,请大家尽快排弹。”在这种故事情境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起到了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为探究的有序性提供了保障。
二、提问题,立“探”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向,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究始于问题的形成,但这里的问题属于科学型问题。
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概念改变的过程。有的时候,教师甚至需要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作假设,研“探”方: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当某一猜想与假设被大量事实所证实时,它就发展成一种科学知识。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作者:朱春烨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3期
摘 要: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探究过程,本文就科学课堂的教学中实施有效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实践过程作了说明。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5-001
一、设情境,出“探”点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入本节课学习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教师如果能通过游戏、竞赛、设悬念等创设趣味情境,将新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课,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我是一名恐怖分子,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放了一颗定时炸弹,也就是这个暗盒,而你们就是排弹专家,如果在没搞清楚里面是什么线路前打开的话,会发生爆炸,导致人员伤亡。距离炸弹爆炸还有最后十分钟,请大家尽快排弹。”在这种故事情境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起到了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为探究的有序性提供了保障。
二、提问题,立“探”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向,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究始于问题的形成,但这里的问题属于科学型问题。
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概念改变的过程。有的时候,教师甚至需要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作假设,研“探”方: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当某一猜想与假设被大量事实所证实时,它就发展成一种科学知识。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