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一章 恩格斯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 《反杜林论》
一、《反杜林论》的由来
杜林(1833-1921)是一个大学教授,试图建立庞杂的学说体系,向马克思主义挑战,马克思说,他是一个极为傲慢无理的家伙,他本身的思想是折中主义的,缺乏深刻性和原创性。但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他的学说赢得了包括伯恩施坦等人在内的一些人的欢迎,导致了相当程度上的理论混乱。为了反击杜林,连贯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1876年到1878年撰写了此书。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地位很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是恩格斯的代表作。
二、反对先验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正确地论述了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关系。指出,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从所谓的抽象“原则”出发来探索客观事物。这实际上表达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首先,杜林的“存在”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实际上混淆了物质和意识。存在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意识的存在。杜林的命题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次,杜林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存在的统一性,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且本身造成了思维的跳跃。
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正确的时空观、运动观。杜林承认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离开运动而独立存在。恩格斯指出了这些观点的荒谬性。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实践)的辩证法
杜林认为有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存在,并吹嘘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恩格斯对此加以批判,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但我们不能认为这里论述的辩证法仅仅是关于认识的,它也是关于广义的实践的。在马哲史上,第一个充分阐发认识论的人是列宁,自斯大林、毛泽东以后,教科书体系把“实践”范畴归入认识论之中,马克思关于广义实践的论述不太为人所重视。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认识论范畴,也包括广义的实践哲学意义,他论述的是认识的辩证法,但更是实践的辩证法。
1、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就其本性、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无限的,至上的。而每个人、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认识,由于要受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条件的限制,总是有限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是互相联系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也是人类实践的特性。
2、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恩格斯反对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说法,认为如果把“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样的命题叫做绝对真理,这是对真理的贬低,是对极小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恩格斯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类认识能够反映对象、符合对象、揭示对象的规律。承认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区别。但由于具体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可以说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3、真理与谬误
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是,这种对立,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即,二者的对立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条件变化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互相转化,真理转为谬误,谬误转为真理。
4、自由和必然
自由与必然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尺度。杜林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恩格斯正确地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他指出,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对必然性、规律性认识愈深刻,主动性愈大,行动就愈自由。所谓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作出决定的能力,决不是任意地思考和行动。人们的自由总是相对的、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四、论述辩证法及基本规律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恩格斯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就有两种对立的思维
方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即古希腊的朴素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它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形而上学的错误和局限,是把事物看作孤立、僵硬、一成不变的对象。辩证法是从它们的联系、运动、产生和消失中去考察。因此,它和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2、辨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杜林把辩证法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是对辩证法的歪曲。
3、系统阐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1)杜林提出“矛盾的排除”,不理解矛盾的意义。恩格斯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解决,就形成了运动。
(2)量和质互相转化的规律。恩格斯着重证明了它的普遍性。
(3)否定的否定规律。它具有普遍性。恩格斯论述了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之不同。辨证的否定是扬弃,即否定、克服、消灭事物发展中的消极的,衰亡的因素,肯定、发扬、保存事物发展过程中积极的、新生的因素,使事物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恩格斯还指出,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否定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它不仅有一般的否定方式,而且有其特殊的否定方式。因此,不能把否定的否定当作死板的公式和一成不变的模式。
五、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史观及其先验主义方法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1、关于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恩格斯指出,杜林之所以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立场,是因为他坚持的是先验主义形而上学方法和抽象的人性论观点。杜林认为研究社会应当把社会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即假定社会由两个人组成,然后按照最简单的公理同两个抽象的人打交道,从而推论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形式和结论”,即“道德主义”、“法律主义”和“普遍公平”的法则。恩格斯指出,杜林的“两个人”,是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和现实关系的光秃秃的概念。杜林不是从现实本身出发来抽象出观念,而是从观念推论出现实,颠倒了现实与观念的关系,是十足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去研究社会历史。正是坚持这样的一个基
第二部分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
第一章 恩格斯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 《反杜林论》
一、《反杜林论》的由来
杜林(1833-1921)是一个大学教授,试图建立庞杂的学说体系,向马克思主义挑战,马克思说,他是一个极为傲慢无理的家伙,他本身的思想是折中主义的,缺乏深刻性和原创性。但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他的学说赢得了包括伯恩施坦等人在内的一些人的欢迎,导致了相当程度上的理论混乱。为了反击杜林,连贯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恩格斯在1876年到1878年撰写了此书。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地位很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次系统阐述。是恩格斯的代表作。
二、反对先验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批判杜林的“世界模式论”,正确地论述了意识与物质,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原则与实际的关系。指出,必须从事实出发,不能从所谓的抽象“原则”出发来探索客观事物。这实际上表达了“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第二,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首先,杜林的“存在”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实际上混淆了物质和意识。存在可以是物质的存在,也可以是意识的存在。杜林的命题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其次,杜林从思维的统一性推导出存在的统一性,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而且本身造成了思维的跳跃。
第三,批判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错误观点,论述了正确的时空观、运动观。杜林承认时空可以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质离开运动而独立存在。恩格斯指出了这些观点的荒谬性。
三、批判“终极真理论”,论述认识(实践)的辩证法
杜林认为有永恒真理、终极真理存在,并吹嘘自己发现了终极真理。恩格斯对此加以批判,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但我们不能认为这里论述的辩证法仅仅是关于认识的,它也是关于广义的实践的。在马哲史上,第一个充分阐发认识论的人是列宁,自斯大林、毛泽东以后,教科书体系把“实践”范畴归入认识论之中,马克思关于广义实践的论述不太为人所重视。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不仅仅限于狭义的认识论范畴,也包括广义的实践哲学意义,他论述的是认识的辩证法,但更是实践的辩证法。
1、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
人类的认识能力就其本性、使命和可能性来说,是无限的,至上的。而每个人、某一个时代、某一个群体的认识,由于要受各种社会的历史的条件的限制,总是有限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是互相联系的,是人类认识能力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也是人类实践的特性。
2、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恩格斯反对杜林关于“永恒真理”的说法,认为如果把“人不吃饭就会饿死”这样的命题叫做绝对真理,这是对真理的贬低,是对极小的事物使用大字眼。恩格斯认为,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类认识能够反映对象、符合对象、揭示对象的规律。承认它,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区别。但由于具体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所以,可以说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3、真理与谬误
一方面,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但是,这种对立,只是在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即,二者的对立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条件变化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真理和谬误就会互相转化,真理转为谬误,谬误转为真理。
4、自由和必然
自由与必然是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尺度。杜林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恩格斯正确地论述了二者的关系。他指出,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由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对必然性、规律性认识愈深刻,主动性愈大,行动就愈自由。所谓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而作出决定的能力,决不是任意地思考和行动。人们的自由总是相对的、自由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四、论述辩证法及基本规律
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恩格斯指出,人类思维发展史上从来就有两种对立的思维
方法,即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有三种历史形态,即古希腊的朴素的辩证法,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它所引起的革命变革。
形而上学的错误和局限,是把事物看作孤立、僵硬、一成不变的对象。辩证法是从它们的联系、运动、产生和消失中去考察。因此,它和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2、辨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恩格斯指出,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杜林把辩证法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是对辩证法的歪曲。
3、系统阐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1)杜林提出“矛盾的排除”,不理解矛盾的意义。恩格斯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是普遍的,是一切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解决,就形成了运动。
(2)量和质互相转化的规律。恩格斯着重证明了它的普遍性。
(3)否定的否定规律。它具有普遍性。恩格斯论述了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之不同。辨证的否定是扬弃,即否定、克服、消灭事物发展中的消极的,衰亡的因素,肯定、发扬、保存事物发展过程中积极的、新生的因素,使事物向更高级的方向发展。恩格斯还指出,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否定方式是各不相同的,它不仅有一般的否定方式,而且有其特殊的否定方式。因此,不能把否定的否定当作死板的公式和一成不变的模式。
五、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史观及其先验主义方法时,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1、关于观察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恩格斯指出,杜林之所以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立场,是因为他坚持的是先验主义形而上学方法和抽象的人性论观点。杜林认为研究社会应当把社会分解为最简单的要素,即假定社会由两个人组成,然后按照最简单的公理同两个抽象的人打交道,从而推论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形式和结论”,即“道德主义”、“法律主义”和“普遍公平”的法则。恩格斯指出,杜林的“两个人”,是脱离了一切社会条件和现实关系的光秃秃的概念。杜林不是从现实本身出发来抽象出观念,而是从观念推论出现实,颠倒了现实与观念的关系,是十足的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始终坚持从现实的物质生活条件出发去研究社会历史。正是坚持这样的一个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