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年公共课《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基础》考试题
一、比较基数效应与序数效应论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其中效用理论又可分为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
一、我所了解的基数效用理论
(1)基数效用论的观点
基数效用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普遍使用的概念。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为效用单位(Utility unit)。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基数效用论的发展史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基数效用普遍接受.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序数效用被常用.
(3)、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
1.效用量可以具体衡量;
2.边际效用(MU)递减规律。
3.货币边际效用不变
(4)、基数效用论的优缺点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量化的,即人的满足程度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因此,基数效用论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给人更直观的感觉,使人们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一个人对于某种商品的满足程度。但同样基数效用论也存在缺陷: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衡量,但是,他们既没有也不可能回答一个“效用单位”是多大的问题。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者分析需求曲线形状的最重要的根据,但
是,这个规律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很难得到验证。
3.需求曲线的背后其实是人们之间的边际效用的互相比较,这更不具说服力。 4.基数效用论隐含着收入的平均分配。
二、我所了解的序数效用论
(1)序数效用论的概述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1934年,希克斯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他们运用埃奇沃思发明的“无差异曲线”对效用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力图避免效用可以直接被计量这种尴尬的假设,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
(2)序数效用论的观点
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两种商品,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第一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第二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第一种商品的效用是第一,第二种商品的效用是第二。
(3)、序数效用论的假定条件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三、基数效用论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答:(1)区别:
①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
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表达式为,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 ④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故效用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序数效用论表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其大小的,故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
(2)联系:
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
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④他们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三、个人观点
作为效用理论中的两种观点,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来量化的,而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效用的大小事无法量化的,但是效用的大小可以比较。因此,基数效用论在苛刻的假定条件下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而序数效用在宽松的假定条件下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需求曲线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序数效用论的缘起,在于分析效用会相互影响的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基数效用论存在一些缺点,序数效用论却可以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无差异曲线最早是从效用曲线得来的,而效用曲线本来是基数效用论中的概念。因此,这两种理论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二、比较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想象一个小学生的消费。某小学生的父母每月给他固定的一笔钱,用以支付两
种商品——文具和食品(零食)。现在假设文具价格下降了,而食品价格不变。学生的父亲比较严格,看到文具价格下降了,而儿子支付了原来的购买清单后将有剩余,决定收回多余的钱,只留给儿子能支付原有消费的钱。让我们想想这小学生在被父亲收回“多余”的钱后的购买行为:他剩下的钱恰能购买和从前一样的消费,但他是否会用这笔钱去买原来的商品束呢?由于文具价格下降,现在食品相对于文具比从前贵了,再消费原来那么多的食品就不经济了——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学生将会购买更多相对便宜的文具,替代一些食品。所以,尽管现在还能购买从前那种消费束,但学生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消费,因为它可以消费另外某种消费束而获得更高的效用。这种保持原有购买力不变(现在的货币收入恰能支付原有消费束),仅由于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调整,称为(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
让我们把上面的故事继续下去。小学生的母亲很疼爱儿子,她觉得孩子的父亲收回一部分该给孩子的钱对孩子不公平,所以说服丈夫把那部分钱又还给了儿子。这下,这个小学生的货币收入又同文具降价前一样多了。自然,他会用这笔补发的钱适当地再多买些文具和食品。这笔补发的钱是由于文具降价,扣除了原来消费束所用的花费后“多余”出来的。与文具降价前相比,虽然学生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但商品价格变化造成了他的实际购买力发生了变化。这种因实际购买力变化而引起的消费量调整,即这里小学生用补发的钱所作的消费,称为(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
三、分析生产者的均衡条件
在短期中,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 = MC
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MR=AR=MC=AC (AR是平均收益,AC是平均成本)
经济学里对长期短期没有确切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而言的,
他的定义可从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生产资料才能给定
长期是指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改变,包括科技水平之类的。
短期则是指,一部分生产要素可以改变,另一部分不会改变。
还可从成本如短期考虑MC,而长期则TC,等等
四、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凯恩斯创造,他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之父,l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在书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而该理论的主要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
他的政策主张就是建议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五、利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1、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小。
2、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大。
3、垂直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4、倾斜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财政政策仍然十分有效。都不存在挤 出效应。
5、水平的IS曲线与垂直的LM曲线(lm的古典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2011—2012年公共课《微观与宏观经济学基础》考试题
一、比较基数效应与序数效应论
效用是指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其中效用理论又可分为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
一、我所了解的基数效用理论
(1)基数效用论的观点
基数效用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西方经济学普遍使用的概念。基本观点是: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可以加总求和的。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为效用单位(Utility unit)。因此,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正如长度单位可以用米来表示一样。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其计数单位就是效用单位。
所谓效用可以计量,就是指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进行衡量。所谓效用可加总求和是指消费者消费几种物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可以加总而得出总效用。根据这种理论,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基数效用论采用的是边际效用分析法。
(2)、基数效用论的发展史
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基数效用普遍接受.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序数效用被常用.
(3)、基数效用论的假设条件
1.效用量可以具体衡量;
2.边际效用(MU)递减规律。
3.货币边际效用不变
(4)、基数效用论的优缺点
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可以量化的,即人的满足程度是可以用数字来计算的。因此,基数效用论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够给人更直观的感觉,使人们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一个人对于某种商品的满足程度。但同样基数效用论也存在缺陷:
1.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可以用“效用单位”来衡量,但是,他们既没有也不可能回答一个“效用单位”是多大的问题。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基数效用论者分析需求曲线形状的最重要的根据,但
是,这个规律取决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很难得到验证。
3.需求曲线的背后其实是人们之间的边际效用的互相比较,这更不具说服力。 4.基数效用论隐含着收入的平均分配。
二、我所了解的序数效用论
(1)序数效用论的概述
序数效用论是为了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另一种研究消费者行为的理论。 1934年,希克斯和艾伦在《价值理论的再思考》这篇著名论文中提出: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无法计量的,因为不可能找到效用的计量单位;他们运用埃奇沃思发明的“无差异曲线”对效用进行了重新诠释,认为消费者在市场上所做的并不是权衡商品效用的大小而只是在不同的商品之间进行排序。这就是所谓的序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力图避免效用可以直接被计量这种尴尬的假设,并为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即无差异曲线分析
(2)序数效用论的观点
序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是: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表示出满足程度的高低与顺序,因此,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例如,消费者消费了两种商品,他从中得到的效用是无法衡量,也无法加总求和的,更不能用基数来表示,但他可以比较从消费这两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如果他认为消费第一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大于消费第二种商品所带来的效用,那么就叫第一种商品的效用是第一,第二种商品的效用是第二。
(3)、序数效用论的假定条件
序数效用论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
序数效用论用消费者偏好的高低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该理论建立在以下假定上: 1、 完备性,即指对每一种商品都能说出偏好顺序。
2、 可传递性,即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偏好是有序的,连贯一致的。若A大于B,B大于C,则A大于C。
3、 不充分满足性,即消费者认为商品数量总是多一些好。
三、基数效用论于序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答:(1)区别:
①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
序数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②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MU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③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表达式为,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 ④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是可以计量并加总求和的,故效用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而序数效用论表示效用作为一种主观的感受是无法用基数来衡量其大小的,故效用只能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满足程度的高低和顺序。
(2)联系:
①都是从市场的需求一方着手,通过推导需求曲线,说明需求曲线上的任一点都表示消费者获得了效用最大化。
②都是一种消费者行为理论,都把消费者的行为看做是在既定的收入限制条件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过程。
③都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认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是由商品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的大小来决定的。
④他们推导的曲线具有相同的趋势,都符合需求规律。
三、个人观点
作为效用理论中的两种观点,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1.基数效用论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来量化的,而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效用的大小事无法量化的,但是效用的大小可以比较。因此,基数效用论在苛刻的假定条件下采用边际效用分析法来分析,而序数效用在宽松的假定条件下采用无差异曲线分析法来考察消费者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推导需求曲线
2.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两个重要的理论。序数效用论的缘起,在于分析效用会相互影响的不同商品之间的关系。基数效用论存在一些缺点,序数效用论却可以弥补基数效用论的缺点,无差异曲线最早是从效用曲线得来的,而效用曲线本来是基数效用论中的概念。因此,这两种理论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二、比较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想象一个小学生的消费。某小学生的父母每月给他固定的一笔钱,用以支付两
种商品——文具和食品(零食)。现在假设文具价格下降了,而食品价格不变。学生的父亲比较严格,看到文具价格下降了,而儿子支付了原来的购买清单后将有剩余,决定收回多余的钱,只留给儿子能支付原有消费的钱。让我们想想这小学生在被父亲收回“多余”的钱后的购买行为:他剩下的钱恰能购买和从前一样的消费,但他是否会用这笔钱去买原来的商品束呢?由于文具价格下降,现在食品相对于文具比从前贵了,再消费原来那么多的食品就不经济了——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学生将会购买更多相对便宜的文具,替代一些食品。所以,尽管现在还能购买从前那种消费束,但学生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消费,因为它可以消费另外某种消费束而获得更高的效用。这种保持原有购买力不变(现在的货币收入恰能支付原有消费束),仅由于相对价格变化引起的消费调整,称为(价格变化引起的)替代效应。
让我们把上面的故事继续下去。小学生的母亲很疼爱儿子,她觉得孩子的父亲收回一部分该给孩子的钱对孩子不公平,所以说服丈夫把那部分钱又还给了儿子。这下,这个小学生的货币收入又同文具降价前一样多了。自然,他会用这笔补发的钱适当地再多买些文具和食品。这笔补发的钱是由于文具降价,扣除了原来消费束所用的花费后“多余”出来的。与文具降价前相比,虽然学生的货币收入没有变化,但商品价格变化造成了他的实际购买力发生了变化。这种因实际购买力变化而引起的消费量调整,即这里小学生用补发的钱所作的消费,称为(价格变化引起的)收入效应
三、分析生产者的均衡条件
在短期中,均衡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 MR = MC
长期均衡的条件是: MR=AR=MC=AC (AR是平均收益,AC是平均成本)
经济学里对长期短期没有确切的概念,都是相对的而言的,
他的定义可从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生产资料才能给定
长期是指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改变,包括科技水平之类的。
短期则是指,一部分生产要素可以改变,另一部分不会改变。
还可从成本如短期考虑MC,而长期则TC,等等
四、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由凯恩斯创造,他是当代宏观经济学之父,l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实现了西方经济学演进中的第三次革命,这在西方经济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在书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所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而该理论的主要中心内容是有效需求原理。
他的政策主张就是建议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五、利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政策效果
1、LM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小。
2、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明显,收入增长,挤出效应大。
3、垂直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有效。
4、倾斜的IS曲线与水平的LM曲线(lm的凯恩斯区域)相交,财政政策仍然十分有效。都不存在挤 出效应。
5、水平的IS曲线与垂直的LM曲线(lm的古典区域)相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