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鼠赋
一 解释加点字
1. 有鼠方啮(正在,将要)
2. 拊床而止之 (阻止、禁止)
3. 既止复作 (停止)(兴起,出现)
4.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叫,让)
5. (表示被动 )(离开)
6. 烛而索,中有死鼠
7.
8. 向 为何声,岂其鬼耶 (向:从前,往昔)(为:是)(岂:难道)
9.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跑,奔跑,逃跑)
10. 异哉,是鼠之黠也(惊异、惊奇)
11.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招引)
12. 不死而死,以形 求脱也 (形状、样子) (要求,需求,谋求)
13.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生命)
14.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 (击,刺杀) 15. ,策略)
16. 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 去者也 (能够,可以) (离开)
17. 乌在其为智也。”(是)
18. 于: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在)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比) 惊脱兔于处女(从) 卒见使于一鼠(被)
19. 以声致人(用)
20. 之 拊床而止之(代鼠) 使童子烛之(代鼠)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主谓之间无意义) 发而视之(代鼠) 覆而出之(代鼠) 役万物而君之(代万物) 异哉,是鼠之黠也!(的)
(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
21. 黠鼠赋(狡猾)
22. 拊床而止之(拍)
23. 有鼠方啮(咬)
24. 使童子烛之(用烛火照)
25. 是鼠之黠也(这)
26.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袋子)(咬洞)
27.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被关闭)
28.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驯服)
29. 役万物而君之(统治)
30. 卒见使于一鼠(被役使)
31. 乌在其为智也。(何、哪里)
二 翻译句子
1 (苏子拍床想制止它,声音已经停下后不久又发出了声音。)
2
((苏子)让童子用烛火照它,(发现)有个袋子里面是空的, “嘐嘐聱聱”的声音是从
袋子里面发出的。)
3 (这只老鼠被关在袋中就不能逃离出去了。)
4
(童子)打开袋子来看老鼠,里面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
5
(童子)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
6 (这老鼠刚才在咬袋子,可是怎么立即死了呢? )
7 (刚才是什么发出的声音,难道是鬼吗?”)
8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 )
9 (即使是动作敏捷的人,也会措手不及。 )
10、异哉,是鼠之黠也!
(这老鼠的狡猾啊,是多么令人惊异啊!)
11、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牢不可能咬出个洞来。 )
1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所以(老鼠)并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 ;)
13、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来谋求得逃脱。 )
1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我听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什么比人更富有智慧的了。)
15、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
((人)能驯龙刺蛟,捉取神龟,狩猎麒麟,能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而主宰它
们 )
16、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最后却被一只老鼠役使,落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 )
17、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我吃惊于老鼠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然后像逃脱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人的智慧表现
在哪里呢?)
三 综合理解
1本文选自(《东坡全集》),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
2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是:(黠鼠骗人,得以逃脱),第二段内容是:(分析老鼠骗人
脱逃的伎俩,感慨万物之灵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
3、“鼠之黠”表现在((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牢不可能要出个洞来。 (老鼠)
并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 ;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来求得逃
脱。)(用自己的话回答)
4、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童子惊”和“苏子叹”的原因
童子惊:(刚才还听到老鼠咬袋子声,打开却是死老鼠,因不明声音的来源而惊)
苏子叹:(感慨于老鼠的狡猾)
5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6、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抒情短文。首段叙鼠之黠,次段叹人之无能。
B.文中写鼠假死骗人、乘机逃脱,童子困惑惊怪与措手不及,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
风趣。
C.故事的曲折性与深刻性在于“鼠之黠”与“人之智”的较量所形成的一种反讽和自省效果。
D. 这篇小赋即事明理,因物见意,人物、情节、对话与理性思维相融合,行文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
E 从“黠鼠”身上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不为假象所迷惑;做事不能疏忽大意,要一心一意,
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束氏蓄猫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
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1、 文中表现狸牲原来捕鼠能力极强的语句是 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
表现狸牲害怕鼠的语句 有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
说明产生这一变化原因的语句是 竟不知世之有鼠 (均用原文回答)
2、狸牲视鼠“为异物”的原因是什么?
(1) 因为狸牲长期依赖束氏买肉喂养它们,不知世上有老鼠。
(2) 因为老鼠的外貌和怪异的叫声。
3、狸牲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猫长期依赖束氏买肉喂养它们,不去捕鼠,甚至不知鼠为何物。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可分别从束氏或狸牲的角度)主人:不要溺爱,要注意爱的方式和尺度。
猫:不要贪图享受,养尊处优,要自立自强。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
慭慭然( ) 虎大骇( ) 荡倚( )冲冒 益狎( ) 大阚( ) ......
qián hào pang dùn kuī xiá liàng shì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 ) 憖憖然(小心谨慎 ) 他日(另外 ) 虎大骇( 害怕 ) ......
益习其声( 渐渐 ) 驴不胜怒( 忍受 ) 计之曰( 考虑 ) 技止此耳(本领 ) ....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用船 ) 至则无可用(则: 却 )
稍出近之(稍: ) 虎大骇,远遁(遁:逃走)
以为且噬已也(且: 将 ) 益习其声(益: )
益狎(狎: 亲近而不庄重 ) 技止此耳(止: )
乃去(乃: 才 )
蔽林间窥之( 偷看 ) 以为且噬己也( 咬 ) 蹄之( 用蹄子踢 ) ...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蔽林间窥之
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
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
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五、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C、“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B B B
六、文章理解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
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2、本文可以分为六个层次,找出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以为神 慭慭然 大骇 甚恐 益狎 因喜
3、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5、(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2)做事要知己知彼,慎重对待,方能成功。
(3)要做成功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观察、考察到试探地完整的实践过程。
4、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
(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5、用原文句子在下面空格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 )——( )——( )
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
6、请运用“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三个成语简洁的概括本文内容
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
7、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23、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比如恰当地使用了一些动词来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写驴刚被运到黔地
时,虎开始观察驴时的动态和神情。这是一种在强者面前自我保护性的作法和稳妥的观察方式,突出写虎的审慎、稳重、细
心。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计之”,写虎的机智和充满自信。
“荡倚冲冒”,写虎的积极主动,大胆试探。
“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写虎的勇武果敢。
总之,以形象的文学,写出了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特征。
8、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
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9、认真体会课文,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驴与老虎的性格特点。
驴:_________
老虎:_________
愚蠢无能 机智勇敢
10、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 )( )蔽 窥 稍
11、分析说明文章开始特别交代“黔无驴”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全篇的铺垫与总起,是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的重要的第一笔。
12、细读课文,举例说明作者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比如恰当地使用了一些动词来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写驴刚被运到黔地
时,虎开始观察驴时的动态和神情。这是一种在强者面前自我保护性的作法和稳妥的观察方式,突出写虎的审慎、稳重、细
心。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计之”,写虎的机智和充满自信。
“荡倚冲冒”,写虎的积极主动,大胆试探。
“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写虎的勇武果敢。
总之,以形象的文学,写出了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特征。
13、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
1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遇狼 御狼 杀狼
三 。填空
2、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②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
③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④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⑥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狡诈阴险: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 闭眼 ) (2)意暇甚( 空闲 )
(3)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 (4)乃悟前狼假寐( 才)
(5)缀行甚远( 紧跟着走 ) (6)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 )
(7)一狼仍从( 跟从 ) (8)屠大窘( 困窘急迫 )
(9)顾野有麦场( 看 看见 ) (10)屠乃奔倚其下( 跑过去依靠 )
(11)乃悟前狼假寐( 醒悟 ) (12)屠暴起( 突然 )
(13)恐前后受其敌( 担心) (14)一狼洞其中( 打洞)
(15)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钻洞 )
(17)狼亦黠矣( 狡猾)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它,代狼。 )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④又数刀毙之( 它,代狼。)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结构助词,“的”。)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 敌人,名词。)②盖以诱敌( 攻击,动词 )
(3)止:①一狼得骨止(上前,动词。)
停止,动词。) ②止增笑耳( 通“只”,只有,副词。)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 神态,名词 )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打算,动词。)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前面,名词。 ) ②狼不敢前( 上前,动词。
六、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C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 退狼。)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七、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 )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B)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八、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九、翻译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1)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那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3)他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十、“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狼的贪婪的性情,也说明了屠夫面对狼这样凶残的动物存有幻想
十一、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贪婪,狡黠,团结 凶残.
屠夫:勇敢,机智.
十二、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结尾两句是作者对狼的评价,它是文章的主旨句,点明中心,总起全文.
十三、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即使狼再狡猾,始终是邪恶的,邪不胜正.启示: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凶恶。
2、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3、屠夫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投以骨(对狼抱有幻想)。
4、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 。
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贪婪。
6、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7、“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8、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9、狼的表现呢?眈眈相向。
10、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阴险狡诈。
11、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12、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3、 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4、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何作用?
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5、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6、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卖柑者言》 习题精选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字注音
溃 贾 鬻 笾 衒 廪 醇 饫 赫
2.解释疑难字、词
①涉: ②溃:
③烨然: ④鬻:
⑤贸: ⑥败絮:
⑦实: ⑧夫:
⑨斁:
3.词类活用
①业:__________________
②干:___________________
③峨: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假字
①贾:________________
②衒:_________________
③縻: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说桔子贾十倍,而人却争鬻子,为什么?
(2)作者是如何来引出本文的议论的中心“欺”的?
(3)刚才我们知道了桔子外表是非常漂亮的,哪它里面呢?
(4)第三段主要是卖柑者的论述,那么他是针对什么而论述的?
(5)卖柑者是如何论述论己之欺的?
(6)卖柑者对于武将和文官都由外到内进行描述,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7)那么这些人和柑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8)对于卖柑者的话,我为什么默然无以应?
三、拓展运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给加黑字注音。
波澜不惊( ) 皓月千里( )
2.解释加黑字。
此乐何极___________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景物(何时何景)?
答: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kuì gǔ yù biān xuàn lín chún yù hâ
2.①经过②腐烂③色彩鲜艳的样子④买⑤买⑥破棉絮⑦装满⑧那些⑨败坏
3.①业:以„„为业,名词的意动用法
②干:盾牌,这里是保卫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
③峨:高戴,形容词用作动词
4.①贾:通“价”,价钱
②衒:通“炫”,炫耀
③縻:通“糜”,浪费、消耗
二、提高训练
(1)因为桔子的外观光泽好、质感好、颜色好(燃然、玉质、金色)
(2)通过里外的对比。
(3)“如烟扑口鼻,干若败絮”(比喻)
(4)是针对我提出的“欺”字
(5)他认为,自己只不过为了糊口活命,根本谈不上过分,更何况他认为“世之为欺者不寡,而独我也乎?”
(6)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质上却干着欺世盗名、玩忽职守、坐享俸禄的事。
(7)作者借柑来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与柑一样,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本质是一样的。
(8)因为我只看到卖柑者的小欺,而没看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大欺,不察不思,就贸然责备别人。 而卖柑者舍小击大,不平而鸣,表现了愤世嫉邪的大无畏精神。其次,那些文武大官的欺骗伎俩比卖
柑者不知要高多少倍,论其祸国殃民的危害程度,比起卖柑者,更不可同日而语。
三、拓展运用
1.lán hào
2.哪有 一起
3.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4.描写了春光明媚的景色。
黠鼠赋
一 解释加点字
1. 有鼠方啮(正在,将要)
2. 拊床而止之 (阻止、禁止)
3. 既止复作 (停止)(兴起,出现)
4.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 (叫,让)
5. (表示被动 )(离开)
6. 烛而索,中有死鼠
7.
8. 向 为何声,岂其鬼耶 (向:从前,往昔)(为:是)(岂:难道)
9.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跑,奔跑,逃跑)
10. 异哉,是鼠之黠也(惊异、惊奇)
11.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招引)
12. 不死而死,以形 求脱也 (形状、样子) (要求,需求,谋求)
13.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生命)
14.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 (击,刺杀) 15. ,策略)
16. 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 去者也 (能够,可以) (离开)
17. 乌在其为智也。”(是)
18. 于: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在)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比) 惊脱兔于处女(从) 卒见使于一鼠(被)
19. 以声致人(用)
20. 之 拊床而止之(代鼠) 使童子烛之(代鼠)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主谓之间无意义) 发而视之(代鼠) 覆而出之(代鼠) 役万物而君之(代万物) 异哉,是鼠之黠也!(的)
(重点掌握实词和虚词)
21. 黠鼠赋(狡猾)
22. 拊床而止之(拍)
23. 有鼠方啮(咬)
24. 使童子烛之(用烛火照)
25. 是鼠之黠也(这)
26.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袋子)(咬洞)
27.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被关闭)
28.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驯服)
29. 役万物而君之(统治)
30. 卒见使于一鼠(被役使)
31. 乌在其为智也。(何、哪里)
二 翻译句子
1 (苏子拍床想制止它,声音已经停下后不久又发出了声音。)
2
((苏子)让童子用烛火照它,(发现)有个袋子里面是空的, “嘐嘐聱聱”的声音是从
袋子里面发出的。)
3 (这只老鼠被关在袋中就不能逃离出去了。)
4
(童子)打开袋子来看老鼠,里面静悄悄的什么也没有。)
5
(童子)举起蜡烛来寻找,发现袋子中有一只死老鼠。)
6 (这老鼠刚才在咬袋子,可是怎么立即死了呢? )
7 (刚才是什么发出的声音,难道是鬼吗?”)
8覆而出之,堕地乃走
((童子)把袋子翻过来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跑了 )
9 (即使是动作敏捷的人,也会措手不及。 )
10、异哉,是鼠之黠也!
(这老鼠的狡猾啊,是多么令人惊异啊!)
11、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牢不可能咬出个洞来。 )
12、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
(所以(老鼠)并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 ;)
13、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来谋求得逃脱。 )
14、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我听说有生命的东西,没有什么比人更富有智慧的了。)
15、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
((人)能驯龙刺蛟,捉取神龟,狩猎麒麟,能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东西而主宰它
们 )
16、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
(最后却被一只老鼠役使,落入这只老鼠的计谋中 )
17、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我吃惊于老鼠起初像处女一样沉静,然后像逃脱的兔子一样突然行动,人的智慧表现
在哪里呢?)
三 综合理解
1本文选自(《东坡全集》),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与父(苏洵)、弟(苏
辙)合称“三苏”。
2文章第一段主要内容是:(黠鼠骗人,得以逃脱),第二段内容是:(分析老鼠骗人
脱逃的伎俩,感慨万物之灵也不免被老鼠所蒙骗。)
3、“鼠之黠”表现在((老鼠)被关在袋子里,袋子坚牢不可能要出个洞来。 (老鼠)
并没有咬东西却装作咬东西,用声音来招引人 ;没有死却装死,用死的样子来求得逃
脱。)(用自己的话回答)
4、用自己的话分别写出“童子惊”和“苏子叹”的原因
童子惊:(刚才还听到老鼠咬袋子声,打开却是死老鼠,因不明声音的来源而惊)
苏子叹:(感慨于老鼠的狡猾)
5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6、对本文有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是一篇寓言式的抒情短文。首段叙鼠之黠,次段叹人之无能。
B.文中写鼠假死骗人、乘机逃脱,童子困惑惊怪与措手不及,简洁逼真,有声有色,幽默
风趣。
C.故事的曲折性与深刻性在于“鼠之黠”与“人之智”的较量所形成的一种反讽和自省效果。
D. 这篇小赋即事明理,因物见意,人物、情节、对话与理性思维相融合,行文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
E 从“黠鼠”身上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不为假象所迷惑;做事不能疏忽大意,要一心一意,
专心致志,才能成功。
束氏蓄猫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
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
但饥辄嗥,嗥则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
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鬓,又磔磔然,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1、 文中表现狸牲原来捕鼠能力极强的语句是 家东西之鼠捕且尽 ;
表现狸牲害怕鼠的语句 有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 、狸狌怖甚,对之大嗥。 ;
说明产生这一变化原因的语句是 竟不知世之有鼠 (均用原文回答)
2、狸牲视鼠“为异物”的原因是什么?
(1) 因为狸牲长期依赖束氏买肉喂养它们,不知世上有老鼠。
(2) 因为老鼠的外貌和怪异的叫声。
3、狸牲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猫长期依赖束氏买肉喂养它们,不去捕鼠,甚至不知鼠为何物。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可分别从束氏或狸牲的角度)主人:不要溺爱,要注意爱的方式和尺度。
猫:不要贪图享受,养尊处优,要自立自强。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黔无驴( ) 好事者( ) 庞然大物( ) 远遁( ) ....
窥之( ) 稍近益狎( ) 跳踉( ) 以为且噬己也( ) ....
慭慭然( ) 虎大骇( ) 荡倚( )冲冒 益狎( ) 大阚( ) ......
qián hào pang dùn kuī xiá liàng shì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义。
庞然大物(巨大的样子 ) 憖憖然(小心谨慎 ) 他日(另外 ) 虎大骇( 害怕 ) ......
益习其声( 渐渐 ) 驴不胜怒( 忍受 ) 计之曰( 考虑 ) 技止此耳(本领 ) ....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用船 ) 至则无可用(则: 却 )
稍出近之(稍: ) 虎大骇,远遁(遁:逃走)
以为且噬已也(且: 将 ) 益习其声(益: )
益狎(狎: 亲近而不庄重 ) 技止此耳(止: )
乃去(乃: 才 )
蔽林间窥之( 偷看 ) 以为且噬己也( 咬 ) 蹄之( 用蹄子踢 ) ...
四、翻译下列句子。
⑴虎见之,宠然大物也,以为神
⑵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⑶驴不胜怒,蹄之
⑷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蔽林间窥之
⑴老虎见了它,是巨大的样子,把它当作神奇的东西了。⑵虎又渐渐靠近驴子,进一步戏弄它,碰闯、依
靠、冲撞、冒犯它 ⑶驴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⑷于是跳起来大声吼着,咬断驴的喉咙,吃光
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五、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跳踉大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C、“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2、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3、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
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咬断驴的喉咙,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B B B
六、文章理解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
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写出出自这个故事的两个成语。
⑴ ⑵
⑴庞然大物 ⑵黔驴技穷
2、本文可以分为六个层次,找出层次中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以为神 慭慭然 大骇 甚恐 益狎 因喜
3、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5、(1)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2)做事要知己知彼,慎重对待,方能成功。
(3)要做成功一件事,必须要有一个观察、考察到试探地完整的实践过程。
4、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进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
(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5、用原文句子在下面空格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
虎见之——( )——( )——( )——( )
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
6、请运用“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三个成语简洁的概括本文内容
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
7、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
23、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比如恰当地使用了一些动词来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写驴刚被运到黔地
时,虎开始观察驴时的动态和神情。这是一种在强者面前自我保护性的作法和稳妥的观察方式,突出写虎的审慎、稳重、细
心。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计之”,写虎的机智和充满自信。
“荡倚冲冒”,写虎的积极主动,大胆试探。
“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写虎的勇武果敢。
总之,以形象的文学,写出了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特征。
8、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
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9、认真体会课文,分别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驴与老虎的性格特点。
驴:_________
老虎:_________
愚蠢无能 机智勇敢
10、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 )( )蔽 窥 稍
11、分析说明文章开始特别交代“黔无驴”对故事情节的展开有什么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全篇的铺垫与总起,是使全文结构严谨完整的重要的第一笔。
12、细读课文,举例说明作者运用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的动词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篇文章的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比如恰当地使用了一些动词来刻画虎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写驴刚被运到黔地
时,虎开始观察驴时的动态和神情。这是一种在强者面前自我保护性的作法和稳妥的观察方式,突出写虎的审慎、稳重、细
心。
“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写虎保持警惕。
“(虎因)喜,计之”,写虎的机智和充满自信。
“荡倚冲冒”,写虎的积极主动,大胆试探。
“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写虎的勇武果敢。
总之,以形象的文学,写出了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特征。
13、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狼
1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奇异的故事。
遇狼 御狼 杀狼
三 。填空
2、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最能表现屠户当机立断的性格的句子是: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②表现狼狡猾的句子是: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
③表现二狼与屠户势均力敌,各不相让的语句是狼不敢前,耽耽相向。
④表明“一狼洞其中”的目的的句子是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点明故事主题的句子是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⑥从文中找出表现狼贪婪、凶恶本性和狡诈阴险的句子。
贪婪凶恶: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狡诈阴险: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b久之,目似瞑,意暇甚。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目似瞑( 闭眼 ) (2)意暇甚( 空闲 )
(3)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 ) (4)乃悟前狼假寐( 才)
(5)缀行甚远( 紧跟着走 ) (6)两狼之并驱如故( 旧 )
(7)一狼仍从( 跟从 ) (8)屠大窘( 困窘急迫 )
(9)顾野有麦场( 看 看见 ) (10)屠乃奔倚其下( 跑过去依靠 )
(11)乃悟前狼假寐( 醒悟 ) (12)屠暴起( 突然 )
(13)恐前后受其敌( 担心) (14)一狼洞其中( 打洞)
(15)其一犬坐于前( 像狗一样)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钻洞 )
(17)狼亦黠矣( 狡猾) (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多少)
五、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主谓间取消独立性,无实义。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它,代狼。 )
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助词,补充音节,无实义) ④又数刀毙之( 它,代狼。)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结构助词,“的”。)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 敌人,名词。)②盖以诱敌( 攻击,动词 )
(3)止:①一狼得骨止(上前,动词。)
停止,动词。) ②止增笑耳( 通“只”,只有,副词。)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 神态,名词 )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 打算,动词。)
(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前面,名词。 ) ②狼不敢前( 上前,动词。
六、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C )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4、 退狼。)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七、选择题
1.下列是对本文的寓意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
A.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B.不要被像狼一样的人的假象所迷惑,要擦亮眼睛,提高警惕。
C.胜利是斗争换来的,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
D.勇敢,坚决,果断,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2.下面是对本文文体的说明,请选出正确的一项(A )
A.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
B.本文是一篇随笔札记。
C.本文是一篇笔记体小说。
D.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3.下面是对《聊斋志异》的分析,把对的选出来。(B)
A.《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
B.《聊斋志异》是以谈狐说鬼的手法,隐晦地对当时黑暗、腐败社会进行批判的小说。
C.“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表明作者的理志,“异”,是与众不同。
D.《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
八、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其一/犬坐/于前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九、翻译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1)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2)骨头已经扔完了,可是那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着屠户。
(3)他回头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十、“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说明了狼的贪婪的性情,也说明了屠夫面对狼这样凶残的动物存有幻想
十一、请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屠户和狼的特点。
狼:贪婪,狡黠,团结 凶残.
屠夫:勇敢,机智.
十二、结尾两句的含义是什么?它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结尾两句是作者对狼的评价,它是文章的主旨句,点明中心,总起全文.
十三、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即使狼再狡猾,始终是邪恶的,邪不胜正.启示:面对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有取得胜利.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凶恶。
2、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分别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四要素——时间:晚;地点:途中;人物:一屠,二狼;事件:一屠晚归,两狼缀行。
3、屠夫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投以骨(对狼抱有幻想)。
4、屠户”投以骨”这样做的目的是 。
对狼迁就、退让,报有幻想,希望能退狼。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贪婪。
6、请找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
7、“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丢掉幻想,准备抵抗
8、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9、狼的表现呢?眈眈相向。
10、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阴险狡诈。
11、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勇敢且果断
12、 “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怎样的启发?
不是,狼在此实际上是恶人的化身,代表的是那种贪婪、凶狠、狡诈、愚蠢的恶人,说明对待这种象恶狼的恶人就应该象屠夫一样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正是此文的寓意所在。
13、 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 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14、文章结尾的议论有何作用?
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15、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6、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为什么?
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卖柑者言》 习题精选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字注音
溃 贾 鬻 笾 衒 廪 醇 饫 赫
2.解释疑难字、词
①涉: ②溃:
③烨然: ④鬻:
⑤贸: ⑥败絮:
⑦实: ⑧夫:
⑨斁:
3.词类活用
①业:__________________
②干:___________________
③峨:___________________
4.通假字
①贾:________________
②衒:_________________
③縻:___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认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说桔子贾十倍,而人却争鬻子,为什么?
(2)作者是如何来引出本文的议论的中心“欺”的?
(3)刚才我们知道了桔子外表是非常漂亮的,哪它里面呢?
(4)第三段主要是卖柑者的论述,那么他是针对什么而论述的?
(5)卖柑者是如何论述论己之欺的?
(6)卖柑者对于武将和文官都由外到内进行描述,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
(7)那么这些人和柑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8)对于卖柑者的话,我为什么默然无以应?
三、拓展运用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给加黑字注音。
波澜不惊( ) 皓月千里( )
2.解释加黑字。
此乐何极___________宠辱偕忘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景物(何时何景)?
答: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训练
1.kuì gǔ yù biān xuàn lín chún yù hâ
2.①经过②腐烂③色彩鲜艳的样子④买⑤买⑥破棉絮⑦装满⑧那些⑨败坏
3.①业:以„„为业,名词的意动用法
②干:盾牌,这里是保卫的意思,名词用作动词
③峨:高戴,形容词用作动词
4.①贾:通“价”,价钱
②衒:通“炫”,炫耀
③縻:通“糜”,浪费、消耗
二、提高训练
(1)因为桔子的外观光泽好、质感好、颜色好(燃然、玉质、金色)
(2)通过里外的对比。
(3)“如烟扑口鼻,干若败絮”(比喻)
(4)是针对我提出的“欺”字
(5)他认为,自己只不过为了糊口活命,根本谈不上过分,更何况他认为“世之为欺者不寡,而独我也乎?”
(6)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这些人表面上道貌岸然,实质上却干着欺世盗名、玩忽职守、坐享俸禄的事。
(7)作者借柑来类比,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与柑一样,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其本质是一样的。
(8)因为我只看到卖柑者的小欺,而没看到当时整个社会的大欺,不察不思,就贸然责备别人。 而卖柑者舍小击大,不平而鸣,表现了愤世嫉邪的大无畏精神。其次,那些文武大官的欺骗伎俩比卖
柑者不知要高多少倍,论其祸国殃民的危害程度,比起卖柑者,更不可同日而语。
三、拓展运用
1.lán hào
2.哪有 一起
3.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4.描写了春光明媚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