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共同带来的思考_陈晨

学术论坛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共同带来的思考

陈晨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讨论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有着

实际的理论意义。[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科技;培养一、问题提出背景

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他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类问题后来演绎成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未能萌发现代科学的“中国难题”,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无独有偶,2005年初温总理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时,钱老对总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二、“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析(一)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尤其是在明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封建极权统治、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一大批思想者不得不沉默。“文字狱”使思想禁锢,封建极权统治的大刀,让诸多学者缄口停手,在漫长的寂寞中含泪悲叹。后来出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清朝学者,以他们“没落”的心态抗拒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科学,使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创建贡献甚微。原来的传统科学技术得不到飞快的发展,对西方新兴的科学又予以抗拒,结果使中国科技打打落后于世界水平。在这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因为目光短浅,因为不尊重知识,没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而给我们的生活蒙上浓重阴影。

(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中国封建王朝依赖农业,满足于落后的生产力,鼓励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世外桃源。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他们向往自然,爱慕自然,很容易得到满足,不喜欢改变,也没办法去想象改变。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发明与发现,但他们都不曾受到鼓励,反而,却受到了抨击。因此形成了黄土文化。相反西方国家商业的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创新意识增强,欧洲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倡导以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为指导的人文精神,这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使欧洲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有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化比较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文化看重的是“人”而不是“物”,靠人来处理和解决人的事情,发展人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黎松强,张学先.解"李约瑟难题"看现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社会运作以“德治”为主,“法治”为次,主要以人的内在力量来规范个人的思想行为,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的。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主要意义首先在于“做人”而不是“做事”

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在这种思想体系下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结构,西方重求真,东方重求善。西方重科学,东方重道德。

三、“钱学森之问”当代的“李约瑟难题”及其解决之道(一)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相对应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链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至融合成连续的整体。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技术的科学化,包含双重含义,第一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第二至技术创造发明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即进步是以科学成果为依据。

(二)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既要提高整体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又要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和社会各大群体之间利益的关系,使社会个群体的内部和各群体之间能够实现彼此的利益相互兼顾,理解与互动,表现出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状态。所以,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协调好社会各大群体之间个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构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能动作用,构建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全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整个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入地了解中国,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我们要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贯彻依法治国,以政治体制改革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人才产出机制,在自由、民主、法治、包容的环境下才能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才能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唯有如此,我们的科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的真正解决“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

作者简介:陈晨,1986年生,男,辽宁锦州人,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TECHNOLOGYWIND

153

学术论坛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共同带来的思考

陈晨

(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13)

[摘要]“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讨论的都是关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分析,有着

实际的理论意义。[关键词]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科技;培养一、问题提出背景

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他在1954年出版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为什么近代科学的兴起发生在欧洲,而不是发生在处于东亚文明中心的中国?这类问题后来演绎成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为什么未能萌发现代科学的“中国难题”,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无独有偶,2005年初温总理在看望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钱老时,钱老对总理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回顾过去,这么多年来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出现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超越国民时期培养出来的大师!钱学森认为:“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原因之一所有的大学办学没有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二、“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的原因分析(一)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阻碍了人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尤其是在明朝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封建极权统治、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一大批思想者不得不沉默。“文字狱”使思想禁锢,封建极权统治的大刀,让诸多学者缄口停手,在漫长的寂寞中含泪悲叹。后来出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的清朝学者,以他们“没落”的心态抗拒传教士所带来的西方科学,使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创建贡献甚微。原来的传统科学技术得不到飞快的发展,对西方新兴的科学又予以抗拒,结果使中国科技打打落后于世界水平。在这一段历史过程中,我们因为目光短浅,因为不尊重知识,没认清形势、认清自己,而给我们的生活蒙上浓重阴影。

(二)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经济模式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中国封建王朝依赖农业,满足于落后的生产力,鼓励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追求世外桃源。这种经济结构中的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手中,故而能够形成“地主剥削农民”的阶级关系。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们形成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观念,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他们向往自然,爱慕自然,很容易得到满足,不喜欢改变,也没办法去想象改变。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不少发明与发现,但他们都不曾受到鼓励,反而,却受到了抨击。因此形成了黄土文化。相反西方国家商业的发展使得西方国家的创新意识增强,欧洲国家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倡导以科学精神和理性精神为指导的人文精神,这对于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使欧洲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文化有明显的不同。西方文化比较注重人与物的关系。中国文化看重的是“人”而不是“物”,靠人来处理和解决人的事情,发展人的“伦理”关系和“道德”标准,

参考文献[]

[1]黎松强,张学先.解"李约瑟难题"看现在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社会运作以“德治”为主,“法治”为次,主要以人的内在力量来规范个人的思想行为,所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的。在西方文化中,科学必须主要意义首先在于“做人”而不是“做事”

按照文化理性的要求去模仿和运用数学的模式,而数学则成为对文化起主导作用的理想解释系统。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在这种思想体系下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结构,西方重求真,东方重求善。西方重科学,东方重道德。

三、“钱学森之问”当代的“李约瑟难题”及其解决之道(一)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

相对应领域的科学与技术链接后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以至融合成连续的整体。科学的技术化,是指在总体的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工作等方面的内容。技术的科学化,包含双重含义,第一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第二至技术创造发明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研成果,即进步是以科学成果为依据。

(二)根据中国自己的国情,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既要提高整体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又要协调好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和社会各大群体之间利益的关系,使社会个群体的内部和各群体之间能够实现彼此的利益相互兼顾,理解与互动,表现出一种相对公正、公平的状态。所以,加速科技创新的进程,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同时,协调好社会各大群体之间个群体内部的利益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构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发挥科技创新的能动作用,构建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放眼全世界,牢牢把握社会发展方向和科技进步的潮流,学习和借鉴整个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同时,也要深入地了解中国,联系中国的实际国情,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教学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我们要一直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贯彻依法治国,以政治体制改革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建立人才产出机制,在自由、民主、法治、包容的环境下才能培育科学精神赖以生长的沃土,才能加快科技人才培养的步伐。唯有如此,我们的科学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才能的真正解决“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

作者简介:陈晨,1986年生,男,辽宁锦州人,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

TECHNOLOGYWIND

153


相关文章

  • 从"李约瑟难题"谈论中国科学的发展
  • 从"李约瑟难题"谈论中国科学的发展 摘要:李约瑟难题由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提出,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在历史学界,西化论 ...查看


  • 里约翰的故事
  •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一点讨论 1882年一个一手拿<圣经>,一手捧着"四书"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了中国,从此开始了他肮脏的一生,满清时期他周旋于北京上层人物之中,与恭亲王奕.李鸿章.翁同龢等 ...查看


  • 论师范生"中国梦"背景下的教师梦
  • [摘要]新中国成立,沉睡的巨龙蓄势待发: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绽了神州大地的雨露芬芳,伟大的梦想,在这里起航,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迈向复兴的明天.中国梦,复兴之梦,是十三亿华夏儿女之梦,而每一个华夏儿女的梦在一起聚合成中国梦.身处当代,作为华夏儿 ...查看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 李世:关于地震预测预报的述评 Posted: 18 Sep 2008 04:36 AM CDT 汶川地震后,"地震能否预测预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两种科学观.造福人民的探索和中西文化互补等三个侧面,加以初步梳理和述评.笔 ...查看


  • 2012年上海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讨论题
  • 第二周 1.为什么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这是因为<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在概括了19世纪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自然发展史,他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 ...查看


  •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
  • 功能类比解释与科学技术文化--阴阳五行学说的案例研究 张华夏 张志林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 摘要:哲学为科技文化提供特有的研究传统,而研究传统由两个核心要素组成:本 体论预设和认识论-方法论原则.这两者制约着特定的解 ...查看


  • _李约瑟难题_的经典解答及理论启示
  • 第16卷 第6期 2006年11月 长 春 大 学 学 报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 Vol116 No16Nov12006 文章编号:1009-3907(2006)06-0083-04 "李约瑟难 ...查看


  • 破解"李约瑟之问"
  •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李约瑟之问" ■柯大文 国防科技水平彰显军事文化水准.它支撑强军伟业,事关民族尊严. 2013年2月,习主席视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深情勉励大家发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查看


  • 李约瑟难题
  • 论述"李约瑟难题" --对文明与科学分析框架的重申 1.李约瑟难题以及中华文明发展状态 1.1李约瑟难题 在1990年版得<自然杂志>上刊登了李约瑟的一篇文章:<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在这篇文章中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