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与气象医学
什么是气象疾病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季节、气候、温度与节令的变化, 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病重发,如夏日之中暑,冬令之冻伤,而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也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太潮湿极易患上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对人类尤以女青年威胁最大。 “水土不服也是一种气象疾病,它是由于环境改变后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调不到与其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
什么是气象医学
气象医学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大气物理学和大气化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医学气象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我国对医学和气象问题的认识较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门科学便已萌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内经》,即有对气象医学的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明确指出陈旧的疾病,在春天易于复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经文虽简,但意义深奥。大意是,疾病有其内在的规律,得病后症状呈周期性加重与缓解情 况之表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病情的周期性消长。
气象医学的应用
1. 雷雨疗法
研究发现,每场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研究人员还作过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晴日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所以医学家模拟雷雨的神奇作用,把负氧离子引进了病房。结果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控制在9:1的时候,对气喘、烧伤、溃疡以及其它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使室内细菌减少,有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关节痛等病症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2.冰雪降温
当患者体温超过38℃时,把冰袋或雪袋放置于头部,再配合冷水或酒精擦身,其降温效果常常比药物还要好。用这样的方法降温,可明显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氧的耐受力,能有效地防止高热惊厥。 局部冰敷对局部红肿热痛有消炎止痛作用,尤其早期使用,可使疖、痈、局部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减轻,加上药物治疗,病症可以尽早痊愈。
3. 预防传染疾病
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的季节和气候特征:如乙脑的年发病率与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及当年7月份的降水量呈负相关;疟疾发病人数与各月雨量有正相关的关系。然而由于在未发现病原体以前,往往误认为是天气造成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现已查明,病原体、媒介物等都可受季节与天气的影响。
气温、降雨量两个气象因素对同期蚊虫密度的影响,蚊虫密度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如水温、湿度等的影响,可用于蚊虫虫情的预测。一般地说,蚊虫在10℃以下出现滞育,0℃左右失去活动力,-10℃左右体液冻结死亡,10℃以上有吸血活动,25~32℃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太高也不利蚊虫生长,如持续37℃以上数天,蚊虫滋生地的积水会蒸发干,蚊虫无法产卵繁殖后代,造成数量减少,密度降低。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
便可以通过阻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4.健康咨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知风云变幻对健康大有益处。交通事故对健康的威胁近年来逐步上升,而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与气候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一旦下雨,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平均比晴天事故次数增加30%以上,以下中雨(一日降水量10.0至2 4.9毫米)时段发生事故最高,而后才下降。在上海,气象专家、医学专家联合打造“个性化气象健康咨询”,即气象专家提供天气变化的预测报告,医学专家再根据不同的天气环境,提供相应的健康咨询。
常见病与气象条件
季节病
哮喘
痢疾
中暑
感冒
气象病
肺结核
胆结石
脑出血
咯血
关节炎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
季节性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近十余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一亿哮喘患者,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哮喘患者。 而在冬春之交,脑中风就更容易发生。这是因为,身体在低温状态下,人体外周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发作的机会。并且,因为寒冷,身体需要消耗能量以产生热量,心脏负担加重,增加了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容易诱发心源性脑卒中。另外,天冷的时候,人活动减少,脑部、心肌、内脏的血液灌流也相对减少。冬季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春季天气转暖时,尤其年轻人活动后,不能及时补充水分,或因工作生活节奏紧张,顾不上饮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容易形成血栓,也增加了中风发作的机会。
在这个时节,气温变化无常。天冷了,年轻人往往不注意及时增加衣服;天暖了,又急着脱去棉服,很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而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气喘,都会加重原有脑血管疾病的病情,或诱发脑中风的发作。
1.注意防寒保暖,切忌早早脱掉棉服。
2.坚持体育锻炼。年轻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等,多到户外晒太阳.
3.注意合理饮食。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 食物,禁忌烟酒,膳食总体上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4.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谨防过度疲劳。年轻人容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而极度 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卒中,因此,要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悲伤、恐惧。
呼吸系统暴露在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中,在自然界中又存在各种细菌、病毒、粉尘等物质。正常人每天大约有1万立升的外界空气通过上呼吸道吸入肺内,上述物质就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空气中的细菌及过敏源随呼吸进入肺内毛细血管网,损伤肺小血管导致疾病的发生。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除外在致病因素的影响,内在机体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组织代谢机能减退,支气管周围的弹性纤维网减少,因而对呼吸道的清洁能力降低,而容易发生感染。另外由于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免疫功能减退,周身脏器功能的衰退,如吞咽功能减低,异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有损于呼吸道的通畅;心、肺、脑、肝和肾脏功能减退,都使机体的内在因素发生很大变化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由于上述原因,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转为肺炎.而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以有低热、轻咳、呼吸快、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糜,血白细胞总数不高,胸片肺内多为小片状阴影
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受凉,按时起居,避免劳累过度。保证饮食营养,增强机体素质。减少出入公共场合及与流感病人的接触,减低被感染的机会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已有其他脏器疾病者更应抓紧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常规的消炎、止咳、祛痰及平喘治序外,应加强支持疗法,即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多饮水,食用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及有营养的物质,给予静脉补液。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排痰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3) 肺炎球菌性肺炎
(4)气胸
(5)慢性支气管炎
(6)哮喘
气象要素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气温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较大,皮肤的温热感受器可通过传导、对流或红外线(波长780 —7300mum)放散感知外界气温,传入下丘脑,能使血管收缩或扩张保持体温衡定。 气温能影响脑垂体(抗利尿,促甲状腺及促性腺),甲状腺及肾上腺以及胰(胰岛素生成及血糖水平)。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
紫外线
UVB部分中297~302mum波段具有较强的抗佝偻病作用,UV~C 部分(
湿度
干燥的空气对人体的影响:粘膜干燥及弹性减少,容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小,使排泄异物功能减退;粘腊功能降低;血流减少,使吸入空气加温能力降低。 湿度还能影响细菌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氏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小时,革兰氏阴性细菌及流感病毒易于繁殖。
气压
海平面的氧分压为159mm水银柱,在2000m降低至125mm水银柱,血氧饱合度在海平面时为96%,到3000m降至85% 。1500m 以上的高山可使心率加速,血红蛋白增加,周围血液循环和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改善,肺呼吸功能加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血中纤维蛋白无增加,胃酸分泌减少,降低对有毒药物的耐受性。
常见病与气象医学
什么是气象疾病
气象条件对人类的健康与疾病有着明显的影响。季节、气候、温度与节令的变化, 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病重发,如夏日之中暑,冬令之冻伤,而流行性感冒、心脑血管疾病和风湿性关节炎等发病率也与天气变化有密切的关系。环境太潮湿极易患上结缔组织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硬皮病等结缔组织疾病,对人类尤以女青年威胁最大。 “水土不服也是一种气象疾病,它是由于环境改变后人体的某些生理机能调不到与其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所产生的一系列不适。
什么是气象医学
气象医学是大气科学和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涉及到气象学、生物学、地理学、统计学、生态学、生物学、流行病学、环境卫生学、大气物理学和大气化学等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医学气象的重要性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我国对医学和气象问题的认识较早,在二千多年前这门科学便已萌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籍《内经》,即有对气象医学的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明确指出陈旧的疾病,在春天易于复发。“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何也?歧伯曰:四时之气使然”。 经文虽简,但意义深奥。大意是,疾病有其内在的规律,得病后症状呈周期性加重与缓解情 况之表现,由于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导致病情的周期性消长。
气象医学的应用
1. 雷雨疗法
研究发现,每场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雷电的作用下,离解出带负电的负氧离子。研究人员还作过测算,雷雨过后,每立方厘米空气中的负氧离子数目可达一万多个,而晴日里的闹市区,负氧离子数目只有几十个。被称作“空气的维生素”的负氧离子,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利。
所以医学家模拟雷雨的神奇作用,把负氧离子引进了病房。结果发现,当室内空气中的负氧离子与正离子的比例控制在9:1的时候,对气喘、烧伤、溃疡以及其它外伤的治疗有促进作用;可使室内细菌减少,有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作用;同时,对过敏性鼻炎、萎缩性胃炎、神经性皮炎、关节痛等病症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2.冰雪降温
当患者体温超过38℃时,把冰袋或雪袋放置于头部,再配合冷水或酒精擦身,其降温效果常常比药物还要好。用这样的方法降温,可明显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氧的耐受力,能有效地防止高热惊厥。 局部冰敷对局部红肿热痛有消炎止痛作用,尤其早期使用,可使疖、痈、局部淋巴管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等疾病的炎症反应减轻,加上药物治疗,病症可以尽早痊愈。
3. 预防传染疾病
很多传染病有明显的的季节和气候特征:如乙脑的年发病率与当年4月份平均气温及当年7月份的降水量呈负相关;疟疾发病人数与各月雨量有正相关的关系。然而由于在未发现病原体以前,往往误认为是天气造成这些疾病的直接原因,而现已查明,病原体、媒介物等都可受季节与天气的影响。
气温、降雨量两个气象因素对同期蚊虫密度的影响,蚊虫密度还受到其它诸多因素如水温、湿度等的影响,可用于蚊虫虫情的预测。一般地说,蚊虫在10℃以下出现滞育,0℃左右失去活动力,-10℃左右体液冻结死亡,10℃以上有吸血活动,25~32℃最适宜生长繁殖;温度太高也不利蚊虫生长,如持续37℃以上数天,蚊虫滋生地的积水会蒸发干,蚊虫无法产卵繁殖后代,造成数量减少,密度降低。了解这些知识后,我们
便可以通过阻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
4.健康咨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知风云变幻对健康大有益处。交通事故对健康的威胁近年来逐步上升,而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与气候也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一旦下雨,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平均比晴天事故次数增加30%以上,以下中雨(一日降水量10.0至2 4.9毫米)时段发生事故最高,而后才下降。在上海,气象专家、医学专家联合打造“个性化气象健康咨询”,即气象专家提供天气变化的预测报告,医学专家再根据不同的天气环境,提供相应的健康咨询。
常见病与气象条件
季节病
哮喘
痢疾
中暑
感冒
气象病
肺结核
胆结石
脑出血
咯血
关节炎
消化系统疾病
腹泻
消化性溃疡
慢性胃炎
呼吸系统疾病
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
季节性过敏性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中此种炎症可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和(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但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近十余年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哮喘患病率和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全世界约有一亿哮喘患者,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主要慢性疾病。我国哮喘的患病率约为1%,儿童可达3%,据测算全国约有1千万以上哮喘患者。 而在冬春之交,脑中风就更容易发生。这是因为,身体在低温状态下,人体外周血管会收缩,造成血管阻力及血压的上升,心脏负荷增加,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发作的机会。并且,因为寒冷,身体需要消耗能量以产生热量,心脏负担加重,增加了心肌梗塞发作的机会,容易诱发心源性脑卒中。另外,天冷的时候,人活动减少,脑部、心肌、内脏的血液灌流也相对减少。冬季排汗减少,饮水量减少,春季天气转暖时,尤其年轻人活动后,不能及时补充水分,或因工作生活节奏紧张,顾不上饮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阻力及血压上升,容易形成血栓,也增加了中风发作的机会。
在这个时节,气温变化无常。天冷了,年轻人往往不注意及时增加衣服;天暖了,又急着脱去棉服,很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而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气喘,都会加重原有脑血管疾病的病情,或诱发脑中风的发作。
1.注意防寒保暖,切忌早早脱掉棉服。
2.坚持体育锻炼。年轻人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如户外散步、跑步、打太极拳等,多到户外晒太阳.
3.注意合理饮食。吃一些产热量高和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鱼、乳类及豆制品,少吃油腻 食物,禁忌烟酒,膳食总体上要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4.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谨防过度疲劳。年轻人容易情绪激动,感情用事,而极度 愤怒或紧张都可诱发脑卒中,因此,要注意保持乐观愉快的心情,切忌狂喜、暴怒、悲伤、恐惧。
呼吸系统暴露在人类生活的大环境中,在自然界中又存在各种细菌、病毒、粉尘等物质。正常人每天大约有1万立升的外界空气通过上呼吸道吸入肺内,上述物质就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空气中的细菌及过敏源随呼吸进入肺内毛细血管网,损伤肺小血管导致疾病的发生。 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除外在致病因素的影响,内在机体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老年人的组织代谢机能减退,支气管周围的弹性纤维网减少,因而对呼吸道的清洁能力降低,而容易发生感染。另外由于机体抵抗能力降低,免疫功能减退,周身脏器功能的衰退,如吞咽功能减低,异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有损于呼吸道的通畅;心、肺、脑、肝和肾脏功能减退,都使机体的内在因素发生很大变化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由于上述原因,老年人的上呼吸道感染容易转为肺炎.而老年肺炎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可以有低热、轻咳、呼吸快、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精神萎糜,血白细胞总数不高,胸片肺内多为小片状阴影
对老年呼吸系统疾病,首先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受凉,按时起居,避免劳累过度。保证饮食营养,增强机体素质。减少出入公共场合及与流感病人的接触,减低被感染的机会积极治疗原发病,对已有其他脏器疾病者更应抓紧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除常规的消炎、止咳、祛痰及平喘治序外,应加强支持疗法,即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室内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多饮水,食用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及有营养的物质,给予静脉补液。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及时排痰以及保持呼吸道通畅。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2) 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
(3) 肺炎球菌性肺炎
(4)气胸
(5)慢性支气管炎
(6)哮喘
气象要素对人体生理变化的影响
气温
气温对人体的影响较大,皮肤的温热感受器可通过传导、对流或红外线(波长780 —7300mum)放散感知外界气温,传入下丘脑,能使血管收缩或扩张保持体温衡定。 气温能影响脑垂体(抗利尿,促甲状腺及促性腺),甲状腺及肾上腺以及胰(胰岛素生成及血糖水平)。从而引起内分泌功能发生变化。
紫外线
UVB部分中297~302mum波段具有较强的抗佝偻病作用,UV~C 部分(
湿度
干燥的空气对人体的影响:粘膜干燥及弹性减少,容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小,使排泄异物功能减退;粘腊功能降低;血流减少,使吸入空气加温能力降低。 湿度还能影响细菌和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长,湿度大时革兰氏阴性细菌易于繁殖,湿度小时,革兰氏阴性细菌及流感病毒易于繁殖。
气压
海平面的氧分压为159mm水银柱,在2000m降低至125mm水银柱,血氧饱合度在海平面时为96%,到3000m降至85% 。1500m 以上的高山可使心率加速,血红蛋白增加,周围血液循环和植物神经的调节功能改善,肺呼吸功能加强,肾上腺功能增强,血中纤维蛋白无增加,胃酸分泌减少,降低对有毒药物的耐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