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草堂记》浅析
一、草堂选址:
1)地形:位于山间林地,南面香炉峰,北临山崖,地势高低起伏,适合造园。
2)水:南抵石涧,西有山泉,东有瀑布。不但可以解决生活用水,还可以解决园内造景用水。
3)周边景色:甲庐山——视觉上不仅可以仰观香炉峰、欣赏飞泉、瀑布、古树,还可以欣赏春之锦绣谷花,夏之石门涧云,秋之虎溪月,冬之炉峰雪。听觉上可以听到叮咚泉声、到耳梵音,满足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遗爱寺——白居易此时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个闲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产生归隐山林的想法。选择此处建造宅园,不仅可以从早到晚梵音入耳,又方便到寺院洗涤心灵。
4)植物:既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的古松、老杉,又有“松下灌丛,萝茑叶蔓”,丰富多样。
二、草堂布局:白居易在草堂中通过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基调色彩的处理营造了一个清、静、平、远的园林意象。
“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庐山草堂空间布局简洁明了,没有高体量的建筑,营造了一种“极目远望”的开阔空间。空旷、平缓的空间创造了一种平静、悠远的境界,有利于白居易借园林景象排遣心中不快。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不仅是外部建筑格局简单,草堂内部装饰也很简洁,用材朴素自然。白居易就地取材,以山石为基础,桂木为柱,竹篾编墙,梁柱只用刀斧略加剁削,不漆油漆;墙壁只抹泥灰,不饰白粉。以纸做窗,以竹制帘,以麻布做帐。室内陈设也极其简朴“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草堂景观中许多元素多是青、白两色:山竹、白莲、白鱼、古松、老杉、灌丛、萝茑、素屏等,文中的植物也没有色彩艳丽的花卉,这种色彩基调形成了一个清淡、朴素的园林意象,清与白体现了白居易清正廉洁的人生追求与态度。
三、草堂设计立意:正直的白居易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为排除政治上的失意,他从容于山水诗酒间。当他游览至庐山的北香炉峰,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于是“爱不能舍”经过半年的筹划经营,草堂正式落成,从此白居易过上了隐逸生活。到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慰藉,达到一种精神与园林艺术境界上的返璞归真,是白居易的精神寄托,也是营造草堂的思想核心。
白居易在造园时采用“道法自然”的手法。
1)理水:“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这是白居易剖竹悬架,引泉上檐,人为形成了瀑布飞流,达到以动取静的
艺术效果,同时与“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的堂东瀑布形成对比,刚柔并济,达到完美统一。
2)借景:草堂不仅借用了古松老杉、飞泉悬瀑、山石莲池、茂林修茶园药圃作为近距离衬景;北香炉峰与遗爱寺作为中距离烘托;还别出心裁地借助了谷花、涧云、溪月、峰雪等四季变幻的景色,阴晴晦明的天气,晨昏出没的日月作为草堂的天幕,超越了一般造园的想象空间。
《庐山草堂记》不仅真实地记载草堂与园林景观的情况,而且也抒发了白居易对山水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居易的园林观和建筑观。虽然草堂没有留存至今,但是它使后人得以窥见唐代文人自然山水园之一隅。
《庐山草堂记》浅析
一、草堂选址:
1)地形:位于山间林地,南面香炉峰,北临山崖,地势高低起伏,适合造园。
2)水:南抵石涧,西有山泉,东有瀑布。不但可以解决生活用水,还可以解决园内造景用水。
3)周边景色:甲庐山——视觉上不仅可以仰观香炉峰、欣赏飞泉、瀑布、古树,还可以欣赏春之锦绣谷花,夏之石门涧云,秋之虎溪月,冬之炉峰雪。听觉上可以听到叮咚泉声、到耳梵音,满足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
遗爱寺——白居易此时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个闲职,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产生归隐山林的想法。选择此处建造宅园,不仅可以从早到晚梵音入耳,又方便到寺院洗涤心灵。
4)植物:既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的古松、老杉,又有“松下灌丛,萝茑叶蔓”,丰富多样。
二、草堂布局:白居易在草堂中通过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基调色彩的处理营造了一个清、静、平、远的园林意象。
“前有平地,轮广十丈,中有平台,半平地;台南有方池,倍平台。环池多山竹野卉”庐山草堂空间布局简洁明了,没有高体量的建筑,营造了一种“极目远望”的开阔空间。空旷、平缓的空间创造了一种平静、悠远的境界,有利于白居易借园林景象排遣心中不快。
“三间两柱,二室四牖,广袤丰杀,一称心力”不仅是外部建筑格局简单,草堂内部装饰也很简洁,用材朴素自然。白居易就地取材,以山石为基础,桂木为柱,竹篾编墙,梁柱只用刀斧略加剁削,不漆油漆;墙壁只抹泥灰,不饰白粉。以纸做窗,以竹制帘,以麻布做帐。室内陈设也极其简朴“堂中设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张,儒、道、佛书各两三卷。”
草堂景观中许多元素多是青、白两色:山竹、白莲、白鱼、古松、老杉、灌丛、萝茑、素屏等,文中的植物也没有色彩艳丽的花卉,这种色彩基调形成了一个清淡、朴素的园林意象,清与白体现了白居易清正廉洁的人生追求与态度。
三、草堂设计立意:正直的白居易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为排除政治上的失意,他从容于山水诗酒间。当他游览至庐山的北香炉峰,被这里的景色所吸引“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于是“爱不能舍”经过半年的筹划经营,草堂正式落成,从此白居易过上了隐逸生活。到远离人世喧嚣的山林中去寻找大自然的慰藉,达到一种精神与园林艺术境界上的返璞归真,是白居易的精神寄托,也是营造草堂的思想核心。
白居易在造园时采用“道法自然”的手法。
1)理水:“堂西倚北崖右趾,以剖竹架空,引崖上泉,脉分线悬,自檐注砌,累累如贯珠,霏微如雨露,滴沥飘洒,随风远去。”这是白居易剖竹悬架,引泉上檐,人为形成了瀑布飞流,达到以动取静的
艺术效果,同时与“水悬三尺,泻阶隅,落石渠,昏晓如练色,夜中如环佩琴筑声。”的堂东瀑布形成对比,刚柔并济,达到完美统一。
2)借景:草堂不仅借用了古松老杉、飞泉悬瀑、山石莲池、茂林修茶园药圃作为近距离衬景;北香炉峰与遗爱寺作为中距离烘托;还别出心裁地借助了谷花、涧云、溪月、峰雪等四季变幻的景色,阴晴晦明的天气,晨昏出没的日月作为草堂的天幕,超越了一般造园的想象空间。
《庐山草堂记》不仅真实地记载草堂与园林景观的情况,而且也抒发了白居易对山水的热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白居易的园林观和建筑观。虽然草堂没有留存至今,但是它使后人得以窥见唐代文人自然山水园之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