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摘 要 “养儿防老,养子送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代危险因素增加等原因却增加了一些家庭的风险,使得“失独家庭”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此,建立失独者扶助基金,加强其精神慰藉,扶持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支持力量等一系列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失独者 救助措施   作者简介:李作艳,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85-02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经历过幸福,而是经历过幸福后又突然失去。无论未来的计划生育国策会否变动,它都改变不了百万失独家庭存在的事实,而且这一数据还会进一步上升。这些失独者,也曾在幸福的花园徜徉,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他们的独生子女和全家的幸福——此后,没有了生活,只是活着。这种心灵的孤独,硌得人心疼。如何为失独者探寻出一条他救之路,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实现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帮扶力量的整合成了当务之急。   一、失独者及其社会现状   (一)群体介绍   “失独者”,一个新的社会名词。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增加了准确界定的难度。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这样的定义:失独者是指其独生子女因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杀、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其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且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的原因他们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   (二)社会现状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失独问题被提上议案。然而,失独问题被提上议案是建立在其已不能忽视的严峻社会现实基础上。今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   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二、存在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发生了大幅度下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群体,从而加剧了失独家庭这一悲剧群体的产生。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极大伤痛之后,精神的创伤、寂寥,疾病以及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摆在了他们面前。   (一)经济状况   生活在城市中的失独家庭生活状况还算尚可,生活在城郊或者农村的家庭生活状况则相对困难,甚至有的家庭已经到了难以度日的程度。   在城市家庭中,家庭成员属于公务员或者教师等事业单位的失独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对于普通工薪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务农家庭来说,大多没有退休金、商业养老保险,又因其年龄大多在40-50岁左右,也无法享受社会保障金、养老保险,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普通劳动所得。因而当他们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慢慢丧失基本劳动能力后,生活越发的举步维艰。   (二)健康状况及医疗保障   失独者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几乎所有的失独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抑郁、压抑等心理现象,进而引发了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慢性疾病,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还有些失独者因承受不了丧子打击,长期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   大部分的失独家庭享有医保,但仍有小部分人没有医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问题,无力支付医保费用。现在亟待专项的扶助基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医等问题。有家庭表示,遇到大病,却无钱就医,或者手术需要子女签字时,伤疤又一次被揭开。他们的生活需要人来照顾,但却找不到照顾他们的人,子女的离世,不仅仅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使孤独寂寞的父母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而且让年迈的父母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大部分失独父母表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无法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愿麻烦别人。在有伴偶的失独家庭中,大多数人希望由自己的老伴来照顾自己的生活,其次才会考虑到有亲戚或者社区服务机构人员,但没有老伴的失独父母说,更希望得到亲戚、朋友或者社区服务机构人员、志愿者的照顾。可见,在他们无助、困难时,首先会向亲人寻求帮助,同时他们也迫切的希望得到政府的关怀和照顾,由政府出面,组织部分专门人员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成立专门的部门保障他们的利益。   (三)心理状况   在众多失独者中,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些失独者在失去唯一的子女后无法走出阴影,认为是上天命运的不公,将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接触社会,看到别人幸福的身影,愈发会触目伤怀。所以他们渐渐陷入一个死胡同,越痛苦越自闭,从一个失独者又变成了一个孤独者。很多失独父母说孩子去世后,自己就变成了双面人。在人前强打精神,回家就陷入痛苦当中,所以他们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同时唯一子女的离世,不仅让他们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彷徨,对未来充满忧虑,还导致身体各方面机能的下降,引发失眠、视力差等毛病。更多的人则是受不了沉重的打击,精神面临崩溃,加上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患上精神疾病。   三、现有应对措施及引导建议   最近几年,随着失独者数量的增加,人口计生委对失独现象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各地也都出台了一些关怀措施,加大了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扶助力度。但总体来说,这些关怀措施多是自发的、碎片化的,扶助也都较为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有特殊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   (一)完善针对“失独”家庭的政策制度   随着失独群体扩大,其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影响已经引起了立法者的关注。2001年底国家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已有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相关规定显得太笼统和模糊,何为“必要的帮助”语焉不详,既不具可操作性,也因弹性过大而缺少强制性。而在很多地方,目前并没有针对失独者的专门救助措施。此前民政部也曾表示,“失独”老人可比照“三无”老人由政府供养。但失独问题是中国独有的社会问题,简单比照或套用其他人群的保障制度,只是权宜之计。   综上,针对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模糊,地方施行自由度大及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象,我们呼吁国家应承担救助责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建议总结各地已开展“失独”家庭救助工作的经验,出台国家级的救助政策,明确国家责任。国务院明确主管部门及协助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对“失独”家庭总量进行排摸统计,充分掌握“失独”家庭的有关实际情况,利用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的组织网络,设立统一机构,对口管理“失独”家庭工作,落实对“失独”家庭的各项国家责任。各地结合实际,提高补助标准,修改部分不合理政策规定。对那些因失独而陷入养老困境的,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当他们需要入住养老院时,为其优先提供入院机会,另一方面要授权或委托基层组织履行监护义务,为其顺利进入机构养老提供便利。另外,对“失独”家庭可探索建立特殊保险制度,以互相保障的模式为其增加新的养老支撑点,完善针对失独家庭救助的政策体系。   (二)扶持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支持力量   解决“失独”家庭问题,还可以通过倡议志愿活动等方式,动员各类人群到社区为“失独”老年人服务。引导社区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及时掌握失独者的生活和心理动态,主动上门沟通,解决其实际困难;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净化网络环境;志愿者包括大学生可以建立“友好访问”、“陪伴慰问”、“结对认亲”、“互助伙伴”、“电子保姆”等多个养老关怀服务项目,汇聚社会正能量;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亦要关注“失独”家庭问题,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扶助还需要重视精神慰籍   中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又有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存在,丧失独生子女的冲击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为让其从失独伤痛中尽快摆脱,积极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不仅需要失独者个人的自我调节、亲朋好友的及时疏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悉心抚慰。   1.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政府、社区应及时组织专门的心理咨询专家,运用专业知识,对失独者进行专门、悉心的心理辅导,让失独者在经历重大波折之后内心真正得以安抚。   2.帮助失独者建立与外界的联系。社会组织、计划生育、工会和妇联等部门应总结经验,进行正确引导,让失独者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使失独者真正从抑郁、绝望等情绪中走出来,减轻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3.建议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为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失独”家庭的不幸遭遇应当“感同身受”,第一时间上门慰问了解情况。   (四)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审批的失独者的信息可传送至当地的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统一颁发“计划生育失独优抚证”,失独者持证件,可享受乘坐公交免费,看病优先,门诊、急诊自付减半,减免大病和住院医疗的个人支付部分,减轻今后可能出现的累积大额医疗费用。农村的失独家庭,可参照当地的城镇标准上医保。同时持证者可在出行、旅游、养老、临终、墓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确保失独者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当失独父母在就医、住院手术无人照料、无人签字时,当地计生部门要负责出面协调,委派专人陪护和办理失独病患者离世的善后工作。   四、结语   在中国,“失独”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失独者”队伍不断壮大,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此,我们呼吁,“失独”之痛不能也不应完全由独生子女父母独自承担,让数以百万计的“失独者”安度晚年,不应完全成为当事人的自助自救行为,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衡量,让“失独者”安享晚年都是政府的一道必答题。与此同时,整个社会都要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失独”问题绝不能仅仅靠政府,它需要全社会来汇聚正能量,给予他们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只有给“失独者”创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他们才不会因感到孤独寂寥而选择逃避现实,这样才可能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见阳光。这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乔杉.建立一项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如何.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31日.   [2]柳志燕.勇敢的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苏州大学社会学院.1002-2589(2012)20-0057-02SheHuiYanJiu社会研究(57).   [3]丁晴雪.“失独关怀”需要法律保障.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2/7/31.   [4]马立群.将失独家庭成员纳入社会特殊保障群体.中国广播网.2013/3/7.   [5]王俊杰.让“失独者”安享晚年是一道政府必答题.民主与法制报.2012/5/14/第B04版.

  摘 要 “养儿防老,养子送终”是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现代危险因素增加等原因却增加了一些家庭的风险,使得“失独家庭”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为此,建立失独者扶助基金,加强其精神慰藉,扶持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支持力量等一系列措施便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计划生育 失独者 救助措施   作者简介:李作艳,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2011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民法。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185-02   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经历过幸福,而是经历过幸福后又突然失去。无论未来的计划生育国策会否变动,它都改变不了百万失独家庭存在的事实,而且这一数据还会进一步上升。这些失独者,也曾在幸福的花园徜徉,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带走了他们的独生子女和全家的幸福——此后,没有了生活,只是活着。这种心灵的孤独,硌得人心疼。如何为失独者探寻出一条他救之路,了解他们的现实需求,实现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帮扶力量的整合成了当务之急。   一、失独者及其社会现状   (一)群体介绍   “失独者”,一个新的社会名词。目前,学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增加了准确界定的难度。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出这样的定义:失独者是指其独生子女因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杀、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其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且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的原因他们不能或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   (二)社会现状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失独问题被提上议案。然而,失独问题被提上议案是建立在其已不能忽视的严峻社会现实基础上。今年2月27日,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   人口学专家,《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则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会有1009万人在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这意味着我国在不久的将来,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   二、存在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推进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发生了大幅度下降,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家庭群体,从而加剧了失独家庭这一悲剧群体的产生。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极大伤痛之后,精神的创伤、寂寥,疾病以及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都摆在了他们面前。   (一)经济状况   生活在城市中的失独家庭生活状况还算尚可,生活在城郊或者农村的家庭生活状况则相对困难,甚至有的家庭已经到了难以度日的程度。   在城市家庭中,家庭成员属于公务员或者教师等事业单位的失独家庭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对于普通工薪家庭、下岗职工家庭、务农家庭来说,大多没有退休金、商业养老保险,又因其年龄大多在40-50岁左右,也无法享受社会保障金、养老保险,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普通劳动所得。因而当他们逐渐步入老年人行列,慢慢丧失基本劳动能力后,生活越发的举步维艰。   (二)健康状况及医疗保障   失独者的身体状况不容乐观,几乎所有的失独者或多或少都出现了抑郁、压抑等心理现象,进而引发了高血压、心脏病等老年慢性疾病,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还有些失独者因承受不了丧子打击,长期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症。   大部分的失独家庭享有医保,但仍有小部分人没有医保,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经济问题,无力支付医保费用。现在亟待专项的扶助基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就医等问题。有家庭表示,遇到大病,却无钱就医,或者手术需要子女签字时,伤疤又一次被揭开。他们的生活需要人来照顾,但却找不到照顾他们的人,子女的离世,不仅仅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使孤独寂寞的父母饱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而且让年迈的父母老无所依,老无所养。大部分失独父母表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无法自己照顾自己,他们不愿麻烦别人。在有伴偶的失独家庭中,大多数人希望由自己的老伴来照顾自己的生活,其次才会考虑到有亲戚或者社区服务机构人员,但没有老伴的失独父母说,更希望得到亲戚、朋友或者社区服务机构人员、志愿者的照顾。可见,在他们无助、困难时,首先会向亲人寻求帮助,同时他们也迫切的希望得到政府的关怀和照顾,由政府出面,组织部分专门人员负责照顾他们的生活,成立专门的部门保障他们的利益。   (三)心理状况   在众多失独者中,我们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一些失独者在失去唯一的子女后无法走出阴影,认为是上天命运的不公,将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接触社会,看到别人幸福的身影,愈发会触目伤怀。所以他们渐渐陷入一个死胡同,越痛苦越自闭,从一个失独者又变成了一个孤独者。很多失独父母说孩子去世后,自己就变成了双面人。在人前强打精神,回家就陷入痛苦当中,所以他们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不愿意出门。同时唯一子女的离世,不仅让他们心中充满了痛苦和彷徨,对未来充满忧虑,还导致身体各方面机能的下降,引发失眠、视力差等毛病。更多的人则是受不了沉重的打击,精神面临崩溃,加上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产生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患上精神疾病。   三、现有应对措施及引导建议   最近几年,随着失独者数量的增加,人口计生委对失独现象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各地也都出台了一些关怀措施,加大了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扶助力度。但总体来说,这些关怀措施多是自发的、碎片化的,扶助也都较为有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有特殊困难家庭的养老问题。   (一)完善针对“失独”家庭的政策制度   随着失独群体扩大,其越来越严峻的社会影响已经引起了立法者的关注。2001年底国家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已有明确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相关规定显得太笼统和模糊,何为“必要的帮助”语焉不详,既不具可操作性,也因弹性过大而缺少强制性。而在很多地方,目前并没有针对失独者的专门救助措施。此前民政部也曾表示,“失独”老人可比照“三无”老人由政府供养。但失独问题是中国独有的社会问题,简单比照或套用其他人群的保障制度,只是权宜之计。   综上,针对现行法律法规规定模糊,地方施行自由度大及责任主体不明确的现象,我们呼吁国家应承担救助责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建议总结各地已开展“失独”家庭救助工作的经验,出台国家级的救助政策,明确国家责任。国务院明确主管部门及协助部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对“失独”家庭总量进行排摸统计,充分掌握“失独”家庭的有关实际情况,利用各级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的组织网络,设立统一机构,对口管理“失独”家庭工作,落实对“失独”家庭的各项国家责任。各地结合实际,提高补助标准,修改部分不合理政策规定。对那些因失独而陷入养老困境的,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当他们需要入住养老院时,为其优先提供入院机会,另一方面要授权或委托基层组织履行监护义务,为其顺利进入机构养老提供便利。另外,对“失独”家庭可探索建立特殊保险制度,以互相保障的模式为其增加新的养老支撑点,完善针对失独家庭救助的政策体系。   (二)扶持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支持力量   解决“失独”家庭问题,还可以通过倡议志愿活动等方式,动员各类人群到社区为“失独”老年人服务。引导社区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及时掌握失独者的生活和心理动态,主动上门沟通,解决其实际困难;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净化网络环境;志愿者包括大学生可以建立“友好访问”、“陪伴慰问”、“结对认亲”、“互助伙伴”、“电子保姆”等多个养老关怀服务项目,汇聚社会正能量;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亦要关注“失独”家庭问题,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三)扶助还需要重视精神慰籍   中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加之又有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存在,丧失独生子女的冲击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为让其从失独伤痛中尽快摆脱,积极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不仅需要失独者个人的自我调节、亲朋好友的及时疏导,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悉心抚慰。   1.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政府、社区应及时组织专门的心理咨询专家,运用专业知识,对失独者进行专门、悉心的心理辅导,让失独者在经历重大波折之后内心真正得以安抚。   2.帮助失独者建立与外界的联系。社会组织、计划生育、工会和妇联等部门应总结经验,进行正确引导,让失独者走进社会、融入生活,使失独者真正从抑郁、绝望等情绪中走出来,减轻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3.建议地方政府、特别是各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作为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和与计划生育有关的人口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失独”家庭的不幸遭遇应当“感同身受”,第一时间上门慰问了解情况。   (四)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通过审批的失独者的信息可传送至当地的民政部门,由民政部门统一颁发“计划生育失独优抚证”,失独者持证件,可享受乘坐公交免费,看病优先,门诊、急诊自付减半,减免大病和住院医疗的个人支付部分,减轻今后可能出现的累积大额医疗费用。农村的失独家庭,可参照当地的城镇标准上医保。同时持证者可在出行、旅游、养老、临终、墓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确保失独者病有所依,老有所养。当失独父母在就医、住院手术无人照料、无人签字时,当地计生部门要负责出面协调,委派专人陪护和办理失独病患者离世的善后工作。   四、结语   在中国,“失独”悲剧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失独者”队伍不断壮大,这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在此,我们呼吁,“失独”之痛不能也不应完全由独生子女父母独自承担,让数以百万计的“失独者”安度晚年,不应完全成为当事人的自助自救行为,无论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衡量,让“失独者”安享晚年都是政府的一道必答题。与此同时,整个社会都要去关注了解这个特殊的群体,“失独”问题绝不能仅仅靠政府,它需要全社会来汇聚正能量,给予他们共同的关爱与帮助。只有给“失独者”创造一个关爱的社会环境,他们才不会因感到孤独寂寥而选择逃避现实,这样才可能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见阳光。这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利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乔杉.建立一项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如何.中国青年报.2012年7月31日.   [2]柳志燕.勇敢的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苏州大学社会学院.1002-2589(2012)20-0057-02SheHuiYanJiu社会研究(57).   [3]丁晴雪.“失独关怀”需要法律保障.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2/7/31.   [4]马立群.将失独家庭成员纳入社会特殊保障群体.中国广播网.2013/3/7.   [5]王俊杰.让“失独者”安享晚年是一道政府必答题.民主与法制报.2012/5/14/第B04版.


相关文章

  •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名言名句100句
  • 米兰昆德拉作品中的名言名句100句 1. 孤独:独自穿越生命而不用任何人关心:说话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米兰·昆德拉 <无知> 2. 表面上是明白无误的谎言,底下却透出神秘莫测的真理. --米兰昆德拉 < ...查看


  •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人生中的轻与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这可能是我有生以来看过的留给我最多思考的一本书,也可以说这本书我真的没怎么看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轻"倒底是什么? 书中写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查看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1
  • 读书心得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 --米兰 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查看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米兰??昆德拉 米兰??昆德拉 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毕业于布拉格音乐学院电影系 当过工人.爵士乐手和文学教员 主要作品:<生活在别处>.<为了告别的聚会>.<笑忘录&g ...查看


  • "承受"作文
  • 读下面一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生活中,我们要承受各种压力,要承受各种磨难:要承受各种打击,要承受各种情感:还要承受各种表扬,各种荣誉等等. 请以&q ...查看


  •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散文欣赏]
  • 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 ...查看


  • 谢小芹: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 2014-02-08 14:51:05   作者:谢小芹   来源:   点击:1613   评论:0条 [字号:大中小] 评分等级:0 谢小芹: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记小学同学聚会 世间万物千变万化,让人难以预料.有人发迹有人落魄,有人高 ...查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感 护理学院 15级 朱珠 15100233 老实说这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难读的书,字字玑珠的同时也耐人寻味,若是你句句斟酌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面对这本书,我不得不承认自己读的书真的太少,对人性 ...查看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 直到把女儿送到了身披节日盛装的大学校园,我的这颗心儿才算宁静了下来.六月的尘嚣早已远去,可现在想起那段时日,依然会感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家有考生,让人欢喜让人忧.喜的是十年磨一剑,终于等到了亮剑的这一天,忧的是十年寒窗苦倘若榜上无名,孩 ...查看


  • 以享受为话题的作文
  • 篇一:生命因享受而精彩 天空因星星的点缀而更加美丽耀眼: 大海因鱼儿的陪伴而更加生动活跃: 生命因享受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蛹儿,努力地钻出来,在努力的寻找自由的存在,自己价值的存在,美丽舞台的存在,在它出来的那一刻,在花朵中曼妙的飞舞时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