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核心内容_02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独特的民族个性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历史特点,体现了独特的民族个性。这些特点主要有:

1.一脉传承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很早就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从事稳定的农耕生产活动。虽然屡次遭受战争的苦难,也有过短暂的历史分裂时期,但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分裂的时间。而且,各民族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如此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在世界上实属罕见。之所以如此,我们以为,这要归功于中华民族始终以祖国共同利益为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形成了既一脉传承又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了这一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在致力于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创造卓尔不群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在立志革故鼎新、报效祖国的创新探索中,不断地推动着祖国向繁荣昌盛的方向前进。不仅如此,这一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弥补自身的短缺,克服自身的惰性,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以和为贵的博爱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反抗侵略、热爱和平,反对分裂倒退、维护团结统一为核心内容的以和为贵的宽容气度,有效地改善了祖国生存发展的人际交往关系、民族交往关系和国家交往关系,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在古代,它表现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人际交往,以及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思想行为;在近代又演变为反抗西方列强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救亡图存的精神;在现当代又升华成中华民族实现促进祖国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意大利的利玛窦说:中国人“从未想过要发动战争。他们很满足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英国的罗素也说:“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外国思想家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精神的描述,正是对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宽容气度及博大胸怀与博爱精神的肯定和认可。

3.文化统合的认同方式。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实质上是以维护发展祖国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是一种对个人生存的归属性意识和对祖国生存的责任性意识。但是,使个体成员对祖国这一社会共同体形成归属、认同的力量,可以是自然的血统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强力,也可以是精神状态的感情力量和文化力量。但最后统合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历史合力的力量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它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进行了价值定位,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个人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了群体至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比较了世界上21种文明,认为,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至今幸存且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的文化。称赞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可见,中华文化具有整合各种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和行动的历史功能,因而成为认同自己祖国的最根本的方式。千百年来,正是这种超越性的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4.道德自觉的实践理性。中华民族把爱国主义从根本上诠释为个人对祖国的一种神圣崇高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把“人文化成”视为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把“崇德”看成“广业”的根本途径。爱国不仅成为国格之本,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力量,“做正确的事”始终在价值上优先于“正确的做事”,“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应用。这样道德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积淀成一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社会文化定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格局和走向,陶冶了中华儿女忠诚、热爱、报效、建设祖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道德自觉的实践理性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传统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形成至1840年):是在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和大河流域,在自然经济、专制主义和宗法伦理相结合的农业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以乡土情结为根基、以忠君爱国的主体形式创造中华文明的文化统合的爱国主义;

近代爱国主义(1840-1949年):是在民族独立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变奏中形成的,以抵御外侮的反侵略斗争为社会心理基础、以振兴中华为本质内容的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

现代爱国主义(1949-1978年):是在和平环境中形成的,以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发展新中国为主题内容,以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本质的艰苦创业的爱国主义;

当代爱国主义(1978年- ):是在全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形成的,以全球华人的民族共识为社会基础的,以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内容的开放创新的爱国主义。(陆迪摘自《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史论》一书)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和独特的民族个性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鲜明的历史特点,体现了独特的民族个性。这些特点主要有:

1.一脉传承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很早就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内陆环境,从事稳定的农耕生产活动。虽然屡次遭受战争的苦难,也有过短暂的历史分裂时期,但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分裂的时间。而且,各民族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如此绵延不断、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在世界上实属罕见。之所以如此,我们以为,这要归功于中华民族始终以祖国共同利益为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形成了既一脉传承又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华民族继承和弘扬了这一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在致力于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创造卓尔不群的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在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在立志革故鼎新、报效祖国的创新探索中,不断地推动着祖国向繁荣昌盛的方向前进。不仅如此,这一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弥补自身的短缺,克服自身的惰性,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2.以和为贵的博爱精神。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反抗侵略、热爱和平,反对分裂倒退、维护团结统一为核心内容的以和为贵的宽容气度,有效地改善了祖国生存发展的人际交往关系、民族交往关系和国家交往关系,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在古代,它表现为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人际交往,以及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思想行为;在近代又演变为反抗西方列强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救亡图存的精神;在现当代又升华成中华民族实现促进祖国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历史使命。意大利的利玛窦说:中国人“从未想过要发动战争。他们很满足自己已有的东西,没有征服的野心”。英国的罗素也说:“如果世界上有‘骄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么这个民族就是中国。他们希望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外国思想家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精神的描述,正是对我们民族以和为贵的宽容气度及博大胸怀与博爱精神的肯定和认可。

3.文化统合的认同方式。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实质上是以维护发展祖国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是一种对个人生存的归属性意识和对祖国生存的责任性意识。但是,使个体成员对祖国这一社会共同体形成归属、认同的力量,可以是自然的血统力量、经济力量和政治强力,也可以是精神状态的感情力量和文化力量。但最后统合各种力量形成一种向心力的历史合力的力量是什么?我们认为这是中华文化。它对个人和祖国的关系进行了价值定位,比较全面地规定了个人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形成了群体至上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在《历史研究》中比较了世界上21种文明,认为,只有中华文明是唯一至今幸存且绵延不断,一脉相承的文化。称赞我们民族“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上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可见,中华文化具有整合各种分散的社会力量,凝聚人心,统一意志和行动的历史功能,因而成为认同自己祖国的最根本的方式。千百年来,正是这种超越性的文化资源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4.道德自觉的实践理性。中华民族把爱国主义从根本上诠释为个人对祖国的一种神圣崇高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把“人文化成”视为爱国主义的根本要求,把“崇德”看成“广业”的根本途径。爱国不仅成为国格之本,更重要的是它已内化为个人的人格力量,“做正确的事”始终在价值上优先于“正确的做事”,“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应用。这样道德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最基本的实践方式,积淀成一种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道德践履的社会文化定式,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格局和走向,陶冶了中华儿女忠诚、热爱、报效、建设祖国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品位。道德自觉的实践理性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在行为方式上的特点。(作者为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

传统爱国主义(中华民族形成至1840年):是在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和大河流域,在自然经济、专制主义和宗法伦理相结合的农业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以乡土情结为根基、以忠君爱国的主体形式创造中华文明的文化统合的爱国主义;

近代爱国主义(1840-1949年):是在民族独立和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变奏中形成的,以抵御外侮的反侵略斗争为社会心理基础、以振兴中华为本质内容的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

现代爱国主义(1949-1978年):是在和平环境中形成的,以建设新中国、保卫新中国、发展新中国为主题内容,以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本质的艰苦创业的爱国主义;

当代爱国主义(1978年- ):是在全面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形成的,以全球华人的民族共识为社会基础的,以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内容的开放创新的爱国主义。(陆迪摘自《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史论》一书)


相关文章

  •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
  •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当今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与发展.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中国论文网 ht ...查看


  • 马克思主义承担着中国话语权的核心价值
  • 2014-08-02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有话说 作者:刘琼 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影响力的增大,如何解读中国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关注.一方面,国外开始盛赞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赞美中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他们直言不讳地宣称 ...查看


  • 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 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提案内容及办理 复文 摘要: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2312号提案内容及办理复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


  • 近年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 近年来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孔婧 摘要: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中国的意义,无论从政治.思想.文化抑或社会等领域,都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四运动作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一直是学术界 ...查看


  • 民间信仰研究信息3篇
  • 郑衡泌.陈文龙:"民间信仰地域分异的微观分析--泉州三个村庄神祇生态位宽度测量和比较",<地理研究>04期,2010年. 祝幸安.袁德新.丁涛:"浙江省舟山市积极做好民间信仰场所管理工作" ...查看


  • 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课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014-02-01<学习论坛>(郑州)2013年7期 牛安生 核心提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重大,它是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 ...查看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 摘 要: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精神力量.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入手,概括性地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 ...查看


  •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2014年04月02日 来源:光明日报 日前,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逐步 ...查看


  • 清明节的思政教育功效��
  • 摘要: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天人们通过拜祭,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之情.其中包含了中国深厚的民族情感,而这里的民族情感必然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育学者可以通过研究清明节的历史文化来开展思想教育研究的工作. 关键词:思想教育: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