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则
教学目标:
1. 简单了解老子及《道德经》。
2.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3. 背诵课文及课后积累部分的《老子》选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子》简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道家思想中关于事物两面性的哲理
教学步骤:
一、老子及《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即《老子》,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古代思想巨著。《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种最多的中国书籍。
二、讲解课文
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句告诉我们一个永恒的道理,那就是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同时两面性的存在又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
(1)如何看待老子所说的事物两面性?
老子认为事物都具有阴阳两性,阳是显性比较活跃的,阴则是隐性比较沉寂的。比如有是阳无是阴,易是阳难是阴,长是阳短就是阴,高是阳下是阴,声是阳音是阴,前是阳后是阴。这是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用阴阳简单地将事物分为两类。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存在的,也就是它们都是相对的两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比较的标准和环境改变时它们就发生改变了。比如人们总是习惯把看得见的东西叫作“有”,把看不见的东西叫作“无”,但是科学家发现了宇宙中存在着许多暗物质,比如黑洞就是确实存在的,但却是肉看所看不见的。因此,有和无不是绝对的存在,而是相对的,它是加入了人自己意识上的判断的。比如同样是一道智力测验题,有的人觉得很难,有的人则相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难易标准。其他的几种情况也是类似的,事物之所以一分为二是加入了人们的判断意识,人有分别心自然会对世间万物区别对待。这样的区分是正确的吗?如果大家都是简单地用两种分类来判断那就是一种西方人的思维,也就是二分法思维。这样的思维往往让人自己推翻自己的判断,容易误入歧途感觉到世间万物都是不可知的。比如西方曾经关于宇宙中心的设想,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一直到目前还未能判断宇宙的中心,似乎到最后宇宙的中心还是不可知的。
(2)事物两面性是相对存在的,要如何来把握呢?
在前面关于事物两面性的解说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阴阳的分类,并认识到了两面性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存在的。要真正地把握好两面性,首先要树立一个全局观念,就是“合二为一”的观念,其次用三分法的思维来作判断。
如果我们都将事物简单地一分为二,那是武断,也将造成事物的分裂和认识的片面。比
如两个人组建了一个家庭,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全然没有一个家庭的观念,那么家庭是很可能破裂的。如果两个人心中都把一个家庭的观念放在首位,那么两个人的家庭生活也会很美满。
为了避免轻率地用二分法来看问题,我们就要学会三分法。三分法就是要灵活地掌握事物两面性变化的条件,灵活进行区分。当我们都善于用三分法来认识世界时,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太极思维就形成了。
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吉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祸和福都是命运的安排,并且认为福是无法创造的,祸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比较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老子所说的福与祸我们可以解读为吉与凶的观念,吉就是对我们自己有利的情况,凶则相反。没有永恒不变的吉与凶,人们应该遵循“道”即客观的自然规律去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1)吉凶是相互依存的,看问题要分析利与弊。
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表面看似不利的情况其实蕴含着转机。而表面看似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危机也相伴而来,比如现在的手机诈骗广告就是利用了人们喜欢不劳而获的心理弱点进行犯罪活动。因此,要全面地去看问题,就必须客观地分析出其中的利与弊,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在“道”的指引下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吉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环境有利时保持谦和的态度清醒地防微杜渐。
南宋绍兴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华的街市失火,火势迅猛蔓延,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臵于汪洋火海之中,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几间当铺和珠宝店,也恰在那条闹市中。火势越来越猛,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眼看将毁于一旦,但是他并没有让伙计和奴仆冲进火海,舍命抢救珠宝财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挥他们迅速撤离,一副听天由命的神态,令众人大惑不解。然后他不动声色地派人从长江沿岸平价购回大量木材、毛竹、砖瓦、石灰等建筑用材。当这些材料像小山一样堆起来的时候,他又归于沉寂,整天品茶饮酒,逍遥自在,好像失火压根儿与他毫无关系。大火烧了数十日之后被扑灭了,但是曾经车水马龙的杭州,大半个城已是墙倒房塌一片狼籍。不几日朝廷颁旨:重建杭州城,凡经营销售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税。于是杭州城内一时大兴土木,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陡涨。裴姓商人趁机抛售建材,获利巨大,其数额远远大于被火灾焚毁的财产。这是一个久远的特例,然而蕴含其中的经营智慧却亘古不变。
无独有偶,美国有位经营肉类食品老板,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毫不起眼的消息:墨西哥发生了类似瘟疫的流行病。他立即想到墨西哥瘟疫一旦流行起来,一定会传到美国来,而与墨西哥相邻的美国的两个州是美国肉食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如果发生瘟疫,肉类食品供应必然紧张,肉价定会飞涨。于是他先派人去墨西哥探得真情后,立即调集大量资金购买大批菜牛和肉猪饲养起来。过了不久,墨西哥的瘟疫果然传到了美国这两个州,市场肉价立即飞涨。时机成熟了,他趁机大量售出菜牛和肉猪,净赚数百万美元。
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告诉我们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量的不断积累可以产生质变。这与《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是阐述量变质变的哲理。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 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像《热爱生命》、《铁蹄》等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积累”,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成为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有的同学不注意知识的积累,正如人们常说的无志之人常立志,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收获却很少。到用时捉襟见时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读、多记、多写、要有水滴成穿的精神,在阅读过程中要多积累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把知识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
正如邓拓说的,真正所谓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麽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学习杰克〃伦敦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只有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的人。
5.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直若屈”是一种外圆内方的做人理念,为人品质要端正,处世方法要圆通。圆,象征着做人的技巧方法,是显山露水的外部特征;方,象征着做人的原则内涵,是嵌固在灵魂深处的道德品质。
“大巧若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事原则,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现很愚钝。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如今天下英杰惟属自己和刘备了。当时刘备被吓得大惊失色,手中酒杯也掉在地上,而这时恰恰有惊雷打过。曹操问刘备何故,刘备连忙装成极为害怕的样子,说是被窗外的响雷惊吓所致。曹操仰天大笑,自以为天下英雄只剩自己了。聪明的刘备装傻、装成孬种的样子,把曹操给骗过去了,这才有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6.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三、课外拓展
老子出关的故事
周室日衰,动乱纷起,老子决定辞职归隐,于是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函谷关地形为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当时守关的长官是尹喜。这一天尹喜正站在城关上瞭望,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尹喜知道来者是老子,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最后同意了尹喜的要求写了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言”。据说,尹喜读了这美妙的著作,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我再也不想当这个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及课后积累的《老子》选文
2. 抄写课后积累的《老子》选文
3. 完成语文练习册《三则》的练习
板书:
《老子》三则
一、老子及《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即《老子》,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古代思想巨著。
二、讲解课文
第一则: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同时两面性的存在又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
要真正地把握好两面性,首先要树立一个全局观念,就是“合二为一”的观念,其次用三分法的思维来作判断。
三 分 法
第二则:吉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吉凶是相互依存的,看问题要分析利与弊。在“道”的指引下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第三则: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量的不断积累可以产生质变。
积累
质变
三、课后积累
第一则: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只有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的人。
第二则: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第三则: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三则
教学目标:
1. 简单了解老子及《道德经》。
2.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3. 背诵课文及课后积累部分的《老子》选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
教学重点:
了解《老子》简短语言背后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道家思想中关于事物两面性的哲理
教学步骤:
一、老子及《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意义。
《道德经》即《老子》,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古代思想巨著。《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种最多的中国书籍。
二、讲解课文
1.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句告诉我们一个永恒的道理,那就是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同时两面性的存在又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
(1)如何看待老子所说的事物两面性?
老子认为事物都具有阴阳两性,阳是显性比较活跃的,阴则是隐性比较沉寂的。比如有是阳无是阴,易是阳难是阴,长是阳短就是阴,高是阳下是阴,声是阳音是阴,前是阳后是阴。这是一种简单的分类方法,用阴阳简单地将事物分为两类。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存在的,也就是它们都是相对的两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比较的标准和环境改变时它们就发生改变了。比如人们总是习惯把看得见的东西叫作“有”,把看不见的东西叫作“无”,但是科学家发现了宇宙中存在着许多暗物质,比如黑洞就是确实存在的,但却是肉看所看不见的。因此,有和无不是绝对的存在,而是相对的,它是加入了人自己意识上的判断的。比如同样是一道智力测验题,有的人觉得很难,有的人则相反,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难易标准。其他的几种情况也是类似的,事物之所以一分为二是加入了人们的判断意识,人有分别心自然会对世间万物区别对待。这样的区分是正确的吗?如果大家都是简单地用两种分类来判断那就是一种西方人的思维,也就是二分法思维。这样的思维往往让人自己推翻自己的判断,容易误入歧途感觉到世间万物都是不可知的。比如西方曾经关于宇宙中心的设想,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一直到目前还未能判断宇宙的中心,似乎到最后宇宙的中心还是不可知的。
(2)事物两面性是相对存在的,要如何来把握呢?
在前面关于事物两面性的解说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阴阳的分类,并认识到了两面性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存在的。要真正地把握好两面性,首先要树立一个全局观念,就是“合二为一”的观念,其次用三分法的思维来作判断。
如果我们都将事物简单地一分为二,那是武断,也将造成事物的分裂和认识的片面。比
如两个人组建了一个家庭,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全然没有一个家庭的观念,那么家庭是很可能破裂的。如果两个人心中都把一个家庭的观念放在首位,那么两个人的家庭生活也会很美满。
为了避免轻率地用二分法来看问题,我们就要学会三分法。三分法就是要灵活地掌握事物两面性变化的条件,灵活进行区分。当我们都善于用三分法来认识世界时,属于中国人特有的太极思维就形成了。
2.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吉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在许多人的观念中,祸和福都是命运的安排,并且认为福是无法创造的,祸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比较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老子所说的福与祸我们可以解读为吉与凶的观念,吉就是对我们自己有利的情况,凶则相反。没有永恒不变的吉与凶,人们应该遵循“道”即客观的自然规律去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1)吉凶是相互依存的,看问题要分析利与弊。
塞翁失马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表面看似不利的情况其实蕴含着转机。而表面看似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危机也相伴而来,比如现在的手机诈骗广告就是利用了人们喜欢不劳而获的心理弱点进行犯罪活动。因此,要全面地去看问题,就必须客观地分析出其中的利与弊,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2)在“道”的指引下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吉凶不是永恒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环境有利时保持谦和的态度清醒地防微杜渐。
南宋绍兴十年七月的一天,杭州城最繁华的街市失火,火势迅猛蔓延,数以万计的房屋商铺臵于汪洋火海之中,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有一位裴姓富商,苦心经营了大半生的几间当铺和珠宝店,也恰在那条闹市中。火势越来越猛,他大半辈子的心血眼看将毁于一旦,但是他并没有让伙计和奴仆冲进火海,舍命抢救珠宝财物,而是不慌不忙地指挥他们迅速撤离,一副听天由命的神态,令众人大惑不解。然后他不动声色地派人从长江沿岸平价购回大量木材、毛竹、砖瓦、石灰等建筑用材。当这些材料像小山一样堆起来的时候,他又归于沉寂,整天品茶饮酒,逍遥自在,好像失火压根儿与他毫无关系。大火烧了数十日之后被扑灭了,但是曾经车水马龙的杭州,大半个城已是墙倒房塌一片狼籍。不几日朝廷颁旨:重建杭州城,凡经营销售建筑用材者一律免税。于是杭州城内一时大兴土木,建筑用材供不应求,价格陡涨。裴姓商人趁机抛售建材,获利巨大,其数额远远大于被火灾焚毁的财产。这是一个久远的特例,然而蕴含其中的经营智慧却亘古不变。
无独有偶,美国有位经营肉类食品老板,在报纸上看到这么一则毫不起眼的消息:墨西哥发生了类似瘟疫的流行病。他立即想到墨西哥瘟疫一旦流行起来,一定会传到美国来,而与墨西哥相邻的美国的两个州是美国肉食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如果发生瘟疫,肉类食品供应必然紧张,肉价定会飞涨。于是他先派人去墨西哥探得真情后,立即调集大量资金购买大批菜牛和肉猪饲养起来。过了不久,墨西哥的瘟疫果然传到了美国这两个州,市场肉价立即飞涨。时机成熟了,他趁机大量售出菜牛和肉猪,净赚数百万美元。
3.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告诉我们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量的不断积累可以产生质变。这与《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是阐述量变质变的哲理。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房间里有着奇怪的装饰, 不论是窗帘上,衣架上还是厨具都挂着纸片,每片纸上都记录了一些美妙的词汇,他把纸片放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为的是每时每刻都随时记诵,杰克〃伦敦正是这种对语言和素材的不断积累,才能在写作时得心应手,写出像《热爱生命》、《铁蹄》等那样脍炙人口的作品。
杰克〃伦敦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成功离不开积累”,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要想在学习上一蹴而就,成为大学问家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有的同学不注意知识的积累,正如人们常说的无志之人常立志,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收获却很少。到用时捉襟见时很难解决实际问题。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多读、多记、多写、要有水滴成穿的精神,在阅读过程中要多积累些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把知识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融会贯通。
正如邓拓说的,真正所谓成就,就是在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没有积累就什麽也谈不上,注重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扎下深厚的学问之根。我们要学习杰克〃伦敦持之以恒,长期积累的精神,认真对待我们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立足于社会。
4.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只有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的人。
5.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大直若屈”是一种外圆内方的做人理念,为人品质要端正,处世方法要圆通。圆,象征着做人的技巧方法,是显山露水的外部特征;方,象征着做人的原则内涵,是嵌固在灵魂深处的道德品质。
“大巧若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事原则,拥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现很愚钝。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如今天下英杰惟属自己和刘备了。当时刘备被吓得大惊失色,手中酒杯也掉在地上,而这时恰恰有惊雷打过。曹操问刘备何故,刘备连忙装成极为害怕的样子,说是被窗外的响雷惊吓所致。曹操仰天大笑,自以为天下英雄只剩自己了。聪明的刘备装傻、装成孬种的样子,把曹操给骗过去了,这才有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
6.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三、课外拓展
老子出关的故事
周室日衰,动乱纷起,老子决定辞职归隐,于是骑一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函谷关地形为两山对峙,中间一条小路。当时守关的长官是尹喜。这一天尹喜正站在城关上瞭望,只见关谷中有一团紫气从东方冉冉飘移过来。尹喜知道来者是老子,于是缠着他,要他写一点著作作为放他出关的条件。
老子最后同意了尹喜的要求写了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共八十一章,“五千言”。据说,尹喜读了这美妙的著作,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我再也不想当这个官了,我要跟您一起出走。”老子莞尔一笑同意了。
四、作业
1. 背诵课文及课后积累的《老子》选文
2. 抄写课后积累的《老子》选文
3. 完成语文练习册《三则》的练习
板书:
《老子》三则
一、老子及《道德经》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经》即《老子》,与《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古代思想巨著。
二、讲解课文
第一则: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同时两面性的存在又是相对存在的,没有绝对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
要真正地把握好两面性,首先要树立一个全局观念,就是“合二为一”的观念,其次用三分法的思维来作判断。
三 分 法
第二则:吉凶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吉凶是相互依存的,看问题要分析利与弊。在“道”的指引下趋吉避凶,超越吉凶。
第三则: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量的不断积累可以产生质变。
积累
质变
三、课后积累
第一则: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了解自己的人是圣明的人。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人,只有战胜自己才是强大的人。
第二则: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第三则: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