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叙文《善良的种子》,回答下列各题(共15分)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选文第③——⑩段记叙了父亲去城里买种子回家途中的一段经历,请仔细阅读这几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
(1) (2) (3) (4)
2.选文第⑨段写到“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结合上文内容,说说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父亲口袋里的原因。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阅读选文《最后一次支离破碎的善意》,回答下列各题。
最后一次支离破碎的善意
①她是班里让人心怜的差生。起初,很多的人不明白,为何她的成绩如此要命,学校还是三番五次的为她召开募捐大会。直到那次体检„„
②那次体检之后大家才知道。她不但是个色盲,反应速度也有着极大的问题。于是,先前那些对她冷嘲热讽的同学忽然悔憾起来。要知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重点中学,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女生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③每每开展帮助她的主题班会,同学们都会异常的团结,百众一心。最让人感动的是,几年间,她从不曾对谁哭泣过她一贫如洗的家庭,更不曾抱怨过自身的种种不幸。相反,她的乐观、豁达、乐于助人,深深感染了周围的所有顽劣少年。
④记得有一次,隔壁班的坏男生笑话她是弱智,在楼道里堵住她,狠狠的告诫她这条路是聪明的人才能走.................的。这件事,她始终守口如瓶,整日欢笑着与班里的同学一同来去,只是,每每走到那个楼道的时候,她.
总是不经意的撒开了同学的手,独自走向另一条稍远的楼道。
⑤事情的始末,终于还是让班里的同学知道了。那天,我头一次见后排的男生们如此的团结,在清晨第二节课后的广播操时间里,硬拉着她去走了那条楼道。她推诿不过,只能被人群簇拥着去了。不知为何,她走着走着,竟然簌簌的落起泪来。那些莫名的泪水,深深的唤醒了那些坏男生的良知。生至今日,都没有过这样一个集体,诚心实意地维护着她,将她当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看待。当然,那个坏男孩再没敢欺负她。他被那声势浩大的场面吓得脸色惨白,腿脚哆嗦。临近毕业的时候,班里的同学无不暗自伤感。尽管班里的几位高材生连番上阵,彻夜不停地为她补习功课,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残酷与冷漠。大家各自心照不宣,似乎都早已预料到,这位让众人心里怜悯的小妹,将要在高考中名落孙山。
⑥事如所料,填写志愿那一天,她逐一邀请班里的所有同学,哽咽着说,这几年,她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来报答我们。她实在想不出空前绝后的办法,只得每日积攒零花钱,好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请我们到校外的餐馆里大吃一顿。那天,班里的大部分男生都哭了,呜呜的翕动,像窗外七月柳条间的暖风。如此暗藏悲伤而又饱蓄大爱的饭啊,叫喜庆的我们怎么下咽啊?
⑦时光将我们毫不留情地推散,各自奔向了天南海北,尽管生命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面孔,但对于多年前的那个弱小的坚强的女生,心中还是保留着一块最为柔软的空地。只是,经历世事之后,忽然对昔日的................
自己有着深深的无奈与愧疚。当年,如果我们能忍住泪水,欢喜着吃下她郑重邀请的那一顿饭。那么,即便她从此一生暗淡无光,也可以在惨淡的记忆中自豪地想,很久很久以前,自己曾那么拼尽全力回赠过那些帮助她的人—-那是多么的光彩而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只可惜,这最后一次足以给以后的岁月酿成慰藉的机会,也被我们执拗的善意击打的支离破碎。 (摘自《读者》)
1.填空分析,文中她的同学对她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狠狠的告诫她这条路是聪明的人才能走的: ...
(2)心中还是保留着一块最为柔软的空地: .......
3.第一小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删去?
4.⑤小节中“不知为何,她走着走着,竟然簌簌的落起泪来。”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她为什么落泪?
5.对文中“她”的未来,作者认为可能“从此一生暗淡无光”,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2.赏析下面的句子。(共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2)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
4.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下列各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
C. 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1)父亲丢失了100元钱。(2)父亲听丢种子女人的哭诉。(父亲得知一个女人种子被偷)
(3)父亲把部分种子给丢种子的女人并带动乡邻也出手相助。(4)父亲丢失的钱失而复得。
(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一:作者从正面详细描写了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与上文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描写乡邻帮助女人及父亲的钱失而复得的情景,写出父亲的善举对周围人的影响,又从侧面衬托了父亲的善良无私。正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开头写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抠王,与下文写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善良、无私的品格;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这典型的细节描写, 说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衬托了父亲善举的可贵。通过这些手法将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共7分,写作手法3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任意3点即可,能联系文章内容2分,顺畅表达2分。)
1.(4分)冷嘲热讽 悔憾 怜悯 伤感 无奈与愧疚
2.(4分)(1)参加高考,录取名牌大学;(2)对“她”的怜悯、惦记、关心。
3.(3分)交代人物;设置悬念;为下文同学们对她态度的转变作铺垫。
4.(3分)她想到自己的困难和前途;想到被欺侮所受到的委屈;又被本班男生的关爱、怜悯、帮助而感动。
5..分析“她”的性格,坚强、好学、乐观、豁达、乐于助人等;(2分) ,相信有这样性格的人,绝不会被残疾所屈服,一定会顽强拼搏,事业有成,创造人生的辉煌。(2分)(意思对即可)
1.(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3)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3 分)
2.(1)运用细节描写(1分,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1分,答出“关爱”即可)。
(2)运用比喻修辞,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1分,答出比喻修辞即可),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1分),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
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4.(1)“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
(3)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
(4)“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
(5)“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C
2.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4.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
阅读记叙文《善良的种子》,回答下列各题(共15分)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选文第③——⑩段记叙了父亲去城里买种子回家途中的一段经历,请仔细阅读这几段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情节。
(1) (2) (3) (4)
2.选文第⑨段写到“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结合上文内容,说说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父亲口袋里的原因。
3.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阅读选文《最后一次支离破碎的善意》,回答下列各题。
最后一次支离破碎的善意
①她是班里让人心怜的差生。起初,很多的人不明白,为何她的成绩如此要命,学校还是三番五次的为她召开募捐大会。直到那次体检„„
②那次体检之后大家才知道。她不但是个色盲,反应速度也有着极大的问题。于是,先前那些对她冷嘲热讽的同学忽然悔憾起来。要知道,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重点中学,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女生能考出这样的成绩,已属不易。
③每每开展帮助她的主题班会,同学们都会异常的团结,百众一心。最让人感动的是,几年间,她从不曾对谁哭泣过她一贫如洗的家庭,更不曾抱怨过自身的种种不幸。相反,她的乐观、豁达、乐于助人,深深感染了周围的所有顽劣少年。
④记得有一次,隔壁班的坏男生笑话她是弱智,在楼道里堵住她,狠狠的告诫她这条路是聪明的人才能走.................的。这件事,她始终守口如瓶,整日欢笑着与班里的同学一同来去,只是,每每走到那个楼道的时候,她.
总是不经意的撒开了同学的手,独自走向另一条稍远的楼道。
⑤事情的始末,终于还是让班里的同学知道了。那天,我头一次见后排的男生们如此的团结,在清晨第二节课后的广播操时间里,硬拉着她去走了那条楼道。她推诿不过,只能被人群簇拥着去了。不知为何,她走着走着,竟然簌簌的落起泪来。那些莫名的泪水,深深的唤醒了那些坏男生的良知。生至今日,都没有过这样一个集体,诚心实意地维护着她,将她当自己的亲妹妹一样看待。当然,那个坏男孩再没敢欺负她。他被那声势浩大的场面吓得脸色惨白,腿脚哆嗦。临近毕业的时候,班里的同学无不暗自伤感。尽管班里的几位高材生连番上阵,彻夜不停地为她补习功课,但还是不得不承认现实的残酷与冷漠。大家各自心照不宣,似乎都早已预料到,这位让众人心里怜悯的小妹,将要在高考中名落孙山。
⑥事如所料,填写志愿那一天,她逐一邀请班里的所有同学,哽咽着说,这几年,她一直想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来报答我们。她实在想不出空前绝后的办法,只得每日积攒零花钱,好在今天这个喜庆的日子里,请我们到校外的餐馆里大吃一顿。那天,班里的大部分男生都哭了,呜呜的翕动,像窗外七月柳条间的暖风。如此暗藏悲伤而又饱蓄大爱的饭啊,叫喜庆的我们怎么下咽啊?
⑦时光将我们毫不留情地推散,各自奔向了天南海北,尽管生命中,先后出现了不同的面孔,但对于多年前的那个弱小的坚强的女生,心中还是保留着一块最为柔软的空地。只是,经历世事之后,忽然对昔日的................
自己有着深深的无奈与愧疚。当年,如果我们能忍住泪水,欢喜着吃下她郑重邀请的那一顿饭。那么,即便她从此一生暗淡无光,也可以在惨淡的记忆中自豪地想,很久很久以前,自己曾那么拼尽全力回赠过那些帮助她的人—-那是多么的光彩而又值得骄傲的事情啊。只可惜,这最后一次足以给以后的岁月酿成慰藉的机会,也被我们执拗的善意击打的支离破碎。 (摘自《读者》)
1.填空分析,文中她的同学对她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狠狠的告诫她这条路是聪明的人才能走的: ...
(2)心中还是保留着一块最为柔软的空地: .......
3.第一小节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删去?
4.⑤小节中“不知为何,她走着走着,竟然簌簌的落起泪来。”请结合上下文说说,她为什么落泪?
5.对文中“她”的未来,作者认为可能“从此一生暗淡无光”,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
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除了写“我”童年时的“姥姥的端午”外,还写了哪些“姥姥的端午”?
2.赏析下面的句子。(共5分)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2)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3.文章的第⑨小节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
4.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
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下列各题。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选出下面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B.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
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履》 ..
C. 人皆服其精练 D.贻以金钗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求剑》 岁以大穰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②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3.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流露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4.匠师和喻皓对塔动原因的分析有什么不同?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1.(1)父亲丢失了100元钱。(2)父亲听丢种子女人的哭诉。(父亲得知一个女人种子被偷)
(3)父亲把部分种子给丢种子的女人并带动乡邻也出手相助。(4)父亲丢失的钱失而复得。
(共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丢失种子的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共4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一:作者从正面详细描写了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与上文父亲是有名的“抠王”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描写乡邻帮助女人及父亲的钱失而复得的情景,写出父亲的善举对周围人的影响,又从侧面衬托了父亲的善良无私。正是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答案示例二:作者开头写父亲是一个有名的抠王,与下文写父亲丢钱的焦急心情,和主动帮助丢种子女人的语言和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亲善良、无私的品格;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这典型的细节描写, 说明父亲的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衬托了父亲善举的可贵。通过这些手法将父亲这一形象写得如此感人。
(共7分,写作手法3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任意3点即可,能联系文章内容2分,顺畅表达2分。)
1.(4分)冷嘲热讽 悔憾 怜悯 伤感 无奈与愧疚
2.(4分)(1)参加高考,录取名牌大学;(2)对“她”的怜悯、惦记、关心。
3.(3分)交代人物;设置悬念;为下文同学们对她态度的转变作铺垫。
4.(3分)她想到自己的困难和前途;想到被欺侮所受到的委屈;又被本班男生的关爱、怜悯、帮助而感动。
5..分析“她”的性格,坚强、好学、乐观、豁达、乐于助人等;(2分) ,相信有这样性格的人,绝不会被残疾所屈服,一定会顽强拼搏,事业有成,创造人生的辉煌。(2分)(意思对即可)
1.(1)“从老家搬到城里”时的“姥姥的端午”(2)姥姥生命中“最后的”“姥姥的端午”(3)姥姥去世“次年”的“姥姥的端午”(3 分)
2.(1)运用细节描写(1分,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1分,答出“关爱”即可)。
(2)运用比喻修辞,把“姥姥的端午”比作“一尺鲜洁的水”(1分,答出比喻修辞即可),形象地表现了姥姥勤劳、能干、慈爱的品格(1分),她的品格将永久地激励、影响着“我”,让“我”永志不忘(1分)。(意思对即可)
3.(3分)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青时的美丽形象。
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
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4.(1)“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
(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
(3)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
(4)“姥姥的端午”是个意象,文章就是通过这个意象来刻画人物的。
(5)“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分)(每点1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1..C
2.①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②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译错一处扣1分,错两处不得分)
3. 文中“笑”写出了喻皓的心理活动 。(1分)同时流露出他的内心世界是:对解决塔动这件事胸有成竹,另一方面也有对匠师无能的嘲笑。(1分)
4. 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盖上瓦。(1分)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与楼板没有形成一个整体。(1分)
启示:看问题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高低决定着他对事物判断的正确与否。(1分)(其它分析只要恰当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