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篇二: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篇三: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篇四: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 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篇五: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篇六: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
篇一:路遥人生读后感
人生,好像一片海,时而波涛汹涌,叫嚣着仿佛要吞噬整个世界;时而又平静死板,似乎星球毁灭也打不破它的安宁。也许有时,平静的海面下却暗暗蕴藏了凶猛的海啸;也许有时,狂暴的风雨却预示着和平的讯息……
当高加林的民办教师工作被村里一把手明楼的儿子三星给无理的顶了,他对人生啊只有怨恨:三年前的高考落榜如果说是挨了一巴掌的话,那下岗无疑是一闷棍了。然而,落榜了起码还当上个民办教师,也算是生活补偿自己一个甜枣,心里不至于太绝望。况且这两年自己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刻苦学习,既赢得了学生娃的尊敬和全村老少的爱戴,又给自己继续上进打下了坚实的铺垫。一切都蒸蒸日上的时候,偏出了这么一挡子事儿,心里能不难受么!可是生活好像永远会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于是,村口路上,善良的姑娘巧珍的深情表白终于给了这受伤的心灵一块灵异的膏药,况且这膏药的愈合作用真好,好到可以让高加林放弃曾经的理想,甘愿作一个农民。在此时,生活似乎又归到了平静,却想不到,又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高加林的叔叔回乡当了领导,村里干部为了巴结他,走后门给加林谋了个城里记者的职位。高加林曾经的已经变灰色的梦想,又鲜活的闪在眼前了!这先抑后扬的手段用的真好,高加林对生活感恩戴德了,并且拼尽全力,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成了小镇的明星人物。生活的泡沫很容易迷失一些人的眼睛,让他们在缥缈的梦境中忘了自我,开始追求空中的楼阁。加林不就是这样吗?经历一番挣扎,他最终辜负了对巧珍的只跟她一人好的誓言,跟城里姑娘黄亚萍在一起了。一切似乎都异常的圆满,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生活追求一种“中和”,不让苦命的人太悲惨”,它也决不让幸运的人太圆满。一纸状子,剥夺了高加林到手的一切,然生活转了一个圈子后,又回到了农村。好像黄粱一梦,虚幻一场,然而不同的是,物是人非,他已经失去了巧珍,那最可爱的姑娘,拥有金子般心灵的姑娘。
生活好会开玩笑,好像猫捉到老鼠,便玩弄它,玩够了再吃掉。究竟是多么强大的对手,在生活那头操纵这一切变局?难道人,永远只能作被动的承受者?抑或物极必反,中庸之美本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永恒的规律。聪明的人,知道适可而止,不过分贪图,不过分软弱,终于赢得美好而长久的幸福生活。无奈生活中总有一些不懂得知足的人,拥有了一些,便觊觎着更多。贪婪的心,就算倾尽太平洋的海水都填不满。总是盯着自己的空缺,却不注意自己的丰满,这样,即使很富足了都不会快乐,而且往往到头来,追求的东西到不了手,连已经拥有的都保不住!
你见过在在记忆里保持永恒美丽的昙花吗?她拥有一瞬间的精彩,而无法获得平凡的安宁。你见过路旁默默无闻的野花吗?她失去了娇媚的身影,却赢得了可贵的自由。你见过山间奔腾的小溪吗?她时刻繁忙不停息,却怀着奔入大海的理想和勃勃不息的活力啊!人,不是神,没有超越一切的不可凌驾的力量,就不该有过分奢侈的理想和贪得无厌的心灵。拥有一些,注定要失去一些,不同的只是如何取舍。当数量无法改变时,质量便是唯一值得去追求的东西。
人生,无非短短几十年。静心冥想,百分之几的生命赢得了快乐与精彩,百分之几的生命耗费在患得患失的恐惧中?生活是充实的感恩,还是不满的惶恐?
篇二: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看了路遥的人生之后,心情有点沉重,路遥人生读后感1。有时候真的觉得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当我们旅途不顺时应该怎样调节;当我们面对这一系列的艰难抉择时,我们该怎么办;在一些诱惑面前我们,是否能够把握好自己。人生这条路曲曲折折,走得越长,我们从中学到的东西越多,领悟得越多。
《人生》一书叙述了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他与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构成了书的一个发展线索。我个人比较喜欢刘巧珍,她美丽善良、贴心,处处为所爱的人着想。当高加林是一个老师时,她站在旁边默默的关注他,虽然很爱他却不敢表达,觉得自己配不上他。当爱的人被人顶替了教师职位回到家种地时,看着他在山坡上拼命挖地把手弄伤之后,心里很心疼,给他送药水;当加林提着馒头到县城卖时,她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着他,心里很替他着急,当加林一个馒头都没有卖出去时,她帮他卖..........这些行动都深深的打动了高加林,他俩开始谈恋爱。恋爱中,有一次他俩在草堆中谈话,巧珍对加林说“当我们结婚之后,我要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星期天”,还有一次她到县城里看着爱人的被子薄,便说要给加林续棉花..........这些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巧珍对加林无私真挚的爱。对于巧珍,我是十分的佩服,一个女人到底有多大的胸怀才可以这样默默的付出,可以苦自己,却不愿意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处处为爱的人着想,把最好的东西留给爱的人。
对于高加林我有恨也有同情。恨他无情的抛弃了真心真意他好的人,同情他来来去去最后又回到了黄土,落下一个不好的下场。他是一个才貌双全、文武皆备的高中毕业生,自信、有抱负、有思想,毕业后当上了民办教师,但是被人不公平的顶替了。他的心里很不平衡,是巧珍慢慢的安抚着他。给予了他无私的爱,让他感受到快乐。但是当他进城工作之后,渐渐的觉得自己与巧珍有差距,开始抛弃在农村的相好。记得那次巧珍到县城看他时,对他说他家里的猪生了十二个猪娃,被老母猪压死一个.......他表现出反感,不耐烦,这预示着这段感情快走到了尽头。加上黄亚萍对他的热烈追求,他更是动摇了。黄亚萍是一个城里的女人,有知识有文化,大胆、开朗活泼,对高加林穷追不舍。她与高加林之间有共同的文学爱好,这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最后高加林无情的丢下了巧珍,投向了那外一个女人的怀抱,我想换做现在的一些人也会这样做的。但是就像我们说的一样,任何事情有得必有失,有人告发了他进城工作是靠关系。他又回到了生他养他的那片黄土地,所有的东西顷刻之间又没有了,原有的爱人早已离开,邻居视他为负心汉。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世上没有后悔药,一切已来不及,只能认命了。我们不能把这些全怪罪在他自己身上,造成这种结局的也有社会原因。我们面对他这种情景时,也不敢保证不会像他那样做。在现实面前,有好多事情是被逼无奈。
到现在为止,看过路遥的好多作品,对《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感触比较深。作为一个南方人,不太了解陕北的文化底蕴。但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印象是很深的。《人生》给了我很多想法和启示,其中有句话特别好“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是啊,人生这条路需要我们好好的走,要记得曾经对我们好的人,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做事要凭自己的良心,不能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变化,保留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在面对一系列艰难抉择的时候,好好的想清楚,不要伤害那些深深爱你的人,我们可能会失去一些机会,但是它还有可能会得到,有些人我们一旦错过了就不会再有。
篇三: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这句话一说出来,估计大家都很熟悉。阿里巴巴总裁马云,电子商务时代的风云人物。最近在看访谈节目《财富人生中-马云》中马云有提过《人生》这本书(路遥对我的影响最大。18岁时,我是蹬天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也许目前很多年轻人都把马云当做偶像,我当然也不例外,《人生》这本书真的对一个人影响这么大吗?我拿起电话,先打电话给创新书店帮忙查询这本书,创新书店说没有库存,而后打电话给解放西的新华书店。店员说还有库存,我就十万火急地去解放西那边买下了这本书。
6月25日,买到书的当天,我便认真地阅读起来。6月28日,把书看完了。(还没这么认真看过一本书,白天,晚上,公车上,路边)
故事中几个人物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主人翁:
高加林(教师,高中毕业,当时年代也算是文化人)
巧珍(没上过学,心里深爱着高加林,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刘立本二女儿)
高明楼,刘立本(村里的能人,小干部,有点狡猾)
黄亚萍(干部子女,有点任性)
德顺老汉(村里面的光棍,人生阅历丰富,懂很多人生道理)
高加林的人生轨迹,从县里到农村,农村到县里,最后结局是被贬回村中。高加林的人生是奋斗的一生,心里有很多的人生抱负,从一个人民教师,到被高明楼利用权势赶下台,让他儿子三星当老师。明楼不得不从农民做起,在此期间,巧珍深爱着他,为他付出了很多。高明楼收获爱情以后,心里踏实下来,从农民做起,努力地干活,最后被安排到县里面做通讯干事,当起了记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县里面的风云人物。当时的高中同学亚萍也在县里面,在学校里面就曾经喜欢过高明楼,一直很仰慕他的才华,为了他,不顾当时社会的藐视与指责跟相处两年的男友分手,高明楼为了事业,毅然把巧珍给抛弃了。不顾道德观念的影响。受到社会上,村里面的指责。最后,被人举报走后门当了通讯干事,被重新贬回农村当农民。
高加林的人生是充满的矛盾的一生。不得不承认他为了理想,从一个农民踏踏实实地做起。最后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事业的成功,一心想离开农村,不满足现状,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并为之奋斗,的确让人敬佩。但是他为了人生,事业摈弃当时的社会观念,社会现实,最后落的这样的下场,也让很多人嘘唏。
现代社会中有很多高加林,社会的现实往往跟我们个人理想有矛盾,当社会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我们却能改变对待这个社会的态度。不能偏离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先做人,后做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篇四: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关于人生的话题在我心中一直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但一直无法有清楚的答案。古人说:十五而向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我想自己连而立之年还未经历,又何谈不惑(自我封闭一下)。
一直读季羡林的《谈人生》,季羡林谈自己对生命意义、做人处事、名誉、朋友、压力、困难、爱情、成功等等人生中各种境遇的看法,那么我的一生怎么样完成?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爱人?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我的价值?...。
路遥的《人生》则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展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梦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具体背景我没有查证,应该在改革开放萌芽期,小说主人公高加林以农村知识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理想,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任坚持努力去实现梦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矛盾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善良的农村女性,她渴望知识、敢于追求、热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好寄托。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女性的黄亚萍任性而敢于追求,男性的克强虽也敢于追求,但男性的理性、努力也时时左右他的行为。高明楼的圆通、眼界和眼光,马栓的圆滑,德顺的眼光,高玉德的憨厚,刘立本的精明。
这本小说是朋友推荐的,总希望能找到一些什么,可越是期望越是失望,直至被去除教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开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才被震撼。 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自己,最强大的是内心的坚韧。
社会是现实的,人生的岔口也有很多,选择也就很多。在面对成绩,成功时要保持冷静,要戒躁戒躁,找到原本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在给自己希望,想想美好未来,重新看待自己,相信一切都会变好。在普通中,在平凡中要耐得住性子,需要努力积累,只有在积累后才能抓住机会,如果高加林没有才华,也可能成为优秀的通讯干事。要有坚韧的性格,在困难面前理清思路,克服困难,坚定不移的走出自己的路。
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梦想不熄灭,此段经历会成为他最为宝贵的财富。人要有梦想,要有激情,要吃苦耐劳,要敢于折腾,敢于寂寞。
篇五: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完路遥的《人生》,有几个小感触,虽然我的阅历有限,但是这其中的道理似乎也明白!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那么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口的,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无论哪一个,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就像《人生》中的高加林一样,其实所有的路都是他自己选择的。
人们常说,浮的高,跌得重。无论到了什么时候,做人的根本不能丢……
再有,最重要的一点:人似乎总在追求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对于得到的,或多或少就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价值。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当你疯狂的追寻着更加新奇,更加具有诱惑力的物品,突然间失去它时,或者再也不属于你时,你才会猛然警醒,这样东西早已融入你的血液………………高加林失去了他的‘金子’,一辈子再也不会有了……纵然他疼得撕心裂肺……
说得再俗一点,我觉得人生就像打麻将,不管手里的这副牌是好是坏,亦或是不留神发错一张牌,你都得按照排场的规矩认认真真的玩下去,不能随便就把牌一推,说,不玩了!
所以,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利用这一切去创造我们魅力四射的人生吧!2011年,祝福,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篇六:路遥的《人生》读后感
读罢路遥成名小说《人生》,感悟良多。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中国西北年轻农民,受困于农村传统观念、社会飞速变化中的种种不公,以及自身的自卑心理,怀才不遇、渴望实现自我价值。故事的环境背景是西北农村,与我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差异,然而那种小人物的奋斗故事却可以很快抓住我的心,不仅是因为它和我喜爱的另一部路遥著名小说《平凡的世界》有几分相似,更因为它与大多数读者(比如说我)的心理体验相贴近。
没有人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理与智力都由弱变强,没有人刚刚降生时就强悍,面对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一句话,我们都曾经是弱者,都是经过无数的努力,才成为现在的自己。于是,在高加林身上,我们无一例外地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能够体会他被人顶替了民办教师职位后的愤恨,能够体会有知识有抱负的他,面对自己重新成为农民这一现实时的苦闷,甚至当他获得巧珍的爱情时,作为读者的我,内心也浸润着清凉的感动,对加林在不幸中的幸福感同身受。
文学作品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在制造距离的同时,也制造了关联性,让你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让你与作品中的人物不自觉地产生“同感”。
小说的上半部分并不十分精彩,却为下半部的跌宕铺垫着情节与情绪的背景。命运的不公与不幸、逆境中的爱情、冰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