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和反思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一、美美地读(12分钟左右)

第一遍为朗读,要求读通读顺,读得流畅自然。说一说七月的天山给我们总的印象。

第二遍为默读,要求读出线索来。

课文开头说“骑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关于“骑马上天山”的表述,这是明显的一条线索。划出表示课文明线的句子,然后读起来,读中理解段落的两层次构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条线索是隐伏的线索,课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写到了“水”,寻读这些写水的句子,体会这条隐伏的线索。

第三遍为默读,读中想象画面,拉出教学线条:第二自然段侧重写水,第三自然段写树,第四五自然段侧重写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钟左右)

1.开展美点寻踪活动: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默读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

2.同学们自由发言。

3.综合同学们的发言,教师小结:

课文的写景之美:水之美、树之美、花之美,动静结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课文的意境之美:在绚丽多彩的景物中,诗人骑马游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这是意境之美。

课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临溪观水之际,雪水飞泻,涡流洄漩,鱼群清流,生机无限;作者的情,表现在打马穿林之时,翠林蜿蜒,重重叠叠,那么幽静;作者的情,表现在走马观花之中,花海无边,五彩缤纷,满心喜悦。这些景中饱含着作者的喜悦、热爱与赞美,情景交融,十分动人。

课文的线条之美:首先是写作线索明晰,“骑马游天山”和“天山溪流”贯穿全文;其次是游踪清晰,移步换景,“进入天山”“再往里走”和“天山深处”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记(16分钟左右)

1.出示、比较几个比喻句:

①太阳下,雪峰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③(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④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先由学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较四个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静态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动态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个自然段练习摘抄,指导学生梳理画面:

第二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第三自然段:重点感受修饰语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空间方位变化的顺序。

《七月的天山》教学反思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读课文。相比于精读课,本课的教学应该有其独当之任。

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略读,即粗略的、不进行深究的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旨在通过比较快的阅读,粗知文章大意。”《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对于略读课的学段目标有明确的表述,其第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则在学习略读的基础上“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将相同学段精读课目标与略读课目标,乃至不同学段略读课目标相比较,可知第二学段略读有这样的特点,即阅读要有速度,应该更多地训练默读,在默读中训练概括、筛选信息的能力;如果纯粹复制精读课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是对这一学段略读课教学的越位。


相关文章

  •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1.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 ...查看


  • 3.七月上天山
  • 3七月上天山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后令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七月天山与众不同的美.进入天山时,欣赏到神奇的雪山:往里走,领略森林的幽深:再往里走,满眼烂漫的鲜花. 在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雪山.森林 ...查看


  • (4)3七月上天山
  • 3七月上天山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后令人有一种唇齿留香的感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绘了七月天山与众不同的美.进入天山时,欣赏到神奇的雪山:往里走,领略森林的幽深:再往里走,满眼烂漫的鲜花. 在引导学生学习描写雪山.森林 ...查看


  • 4.七月的天山导学案
  •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 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 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 ...查看


  • [七月的天山]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 3.<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李惠敏 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目标中这样描述: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 ...查看


  • 七月的天山教案
  •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8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引导 ...查看


  • 实录片段:七月的天山
  • 今天是新学期第三周的第一天,第一节是语文课.周前会刚结束,我便迫不及待的窜进教室,将会上学校重点强调的内容,在班级又复制了一遍.时间掐的真好,当我说完时刚好到上课时间.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四课<七月的天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查看


  • 4教学目标
  •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8 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查看


  • 四年级语文单元整体教学
  •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单元备课整体教学 陈立明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