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街头拐角处,屋檐下,背靠黛色的砖墙,坐着一位穿旧式中山装,胸系蓝色围布,戴蓝袖套的老鞋匠。老人个头不高,背有些躬,头发皆白,眉带银钩,一副老式玳瑁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五官轮廓分明,布满沟壑和褐色老年斑的面庞清癯里透着刚毅,一副干练不减当年的样子!老人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地蹲坐在街头屋檐下补着鞋。下雨或太阳曝晒的时候,就撑起一把宽大的遮阳伞,活儿一刻也不曾耽搁。多数时候,老人的摊边总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或坐或蹲或站着,他们中有行走中忽然掉了鞋跟、断了鞋底、裂了鞋帮的路人,但更多的是从家里拎了破鞋旧履、冲老人手艺而来的老顾客。忙起来的时候,老人埋头弯腰,凝眉注目,一针一线,一切一削,毫不含糊,谁也不搭理;闲下来的时候,老人则眯缝着双眼浏览街景:看匆匆忙忙上下班、上下学的大人、孩童,看穿新潮服饰、染红黄头发的时髦男女,看骑摩托车、一路呜呜,为一些微小事起哄、扯皮的地痞„„老人从不跟谁打招呼,从不与人讨价还价,从不为招徕生意而堆笑脸而吆喝,一副冷眼旁观、超然事外的态度,一幅“姜太公钓鱼”的做派„„对了,老人还有一个旁人不易察觉的嗜好:那就是每当他补完一双鞋,看着顾客穿了满意上路的时候,他就从怀里掏出一支廉价的“闯爷”牌香烟美美地抽几口,或是端起工具箱旁那只掉了几块瓷的白搪瓷缸,揭开盖子,惬意地啜几口浓茶。如果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那白搪瓷缸里沿是一圈厚厚的酱色茶垢,连叶带柄的粗茶叶浸泡在酱红的茶汁里,显然,是那种低档的、娇贵的脾胃所不适的茶叶;搪瓷缸的外面则印有一串字迹有些模糊的红字,上有一个大大的“奖”字。如果你进一步注意的话,你还会发现,在鞋摊边经常坐着一位比老鞋匠年少几岁的老太婆,她穿着如今已少见的青布大襟褂子,胸侧的一排布扣子扣得整整齐齐,光亮的发髻梳理得纹丝不乱,她额际饱满,眉眼端庄,神态安详,举止里依稀流露出年轻时的韵致。顾客来了,她客气地指点张罗坐下;顾客走了,她起身柔声地道一声“您好走”。
老鞋匠忙碌中她不时递过一把剪子、几口钉子,或一块大小差不离的碎皮子,他们配合得是那么默契;老鞋匠闲下来的时候,她陪着低声说话儿,或帮他续茶水,递烘炉,他们相处得是那么和谐。在她的身侧,还放着一只开水瓶和一只保温饭盒,看得出,她和老鞋匠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和老鞋匠的认识,纯属偶然。那天我从十字街口经过,不小心双脚一歪,皮鞋的后跟掉了一只。正当窘迫之际,瞧见了老人的鞋摊,我便一蹭一蹭地走上前去,恰好人不多,稍等了一会儿,就轮到我补鞋。老鞋匠托着鞋,端详了一会儿,又上下打量了我一眼:“哟!名牌,不赖嘛!教书先生?”我摇摇头。“当官的口罗?”我未置是否,心里倒有些火:我是否当官,关你补鞋何事?正当我悻悻之际,他身旁老太婆用肘子轻轻碰了碰他:“人家补鞋,你问这些干啥?”接着又回过头来,朝我略带歉意地笑了笑:“年轻人别生气,他就是这德性。近些时厂子卖了,他心里有些不痛快„„”掉跟的皮鞋反扣在“工”字型钻架上,钻面顶着鞋底,老鞋匠弯着腰,一手按住鞋跟,一手接过老伴递来的钉子,眼瞅着准确的部位,举起小锤子,“笃、笃、笃”,几下子就把鞋跟钉牢实了。接着,他又起身从后墙上取下一只汽车外轮带垫在膝盖上,用铅笔和切刀比划了一下,削下了一块月牙型的厚皮子,钉在鞋跟遭磨损的地方。“你是‘外八型’脚板,鞋跟坏得快,这本来要钉铁掌的,但在机关里工作走动得太响,不好!”老人一边埋头细心地修理着皮子,一边唠叨着“换掌”
的理由,语气很平和、很恳切。忙完了鞋跟和掌子,老人又端起鞋子瞄了瞄,发现鞋底的前掌尖部位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于是毫不犹豫地刷净,蘸上胶水,然后又“扎、扎、扎”地摇起补鞋机,密密地加了一道尼龙丝线„„正当我痴迷于老鞋匠的一连串动作,等着他美美地抽烟、品茶的时候,老太婆悄悄地接过他刚补好的鞋子,不声不响地擦拭起来„„
晌午时分,我穿着舒适、洁亮的皮鞋,迈着轻盈的步伐离开了十字街头的鞋摊,仿佛身后有一股淡淡的烟草和茶香随风袅袅而来,我脑海里满是老鞋匠的影子„
十字街头拐角处,屋檐下,背靠黛色的砖墙,坐着一位穿旧式中山装,胸系蓝色围布,戴蓝袖套的老鞋匠。老人个头不高,背有些躬,头发皆白,眉带银钩,一副老式玳瑁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五官轮廓分明,布满沟壑和褐色老年斑的面庞清癯里透着刚毅,一副干练不减当年的样子!老人一年四季不分春夏秋冬地蹲坐在街头屋檐下补着鞋。下雨或太阳曝晒的时候,就撑起一把宽大的遮阳伞,活儿一刻也不曾耽搁。多数时候,老人的摊边总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或坐或蹲或站着,他们中有行走中忽然掉了鞋跟、断了鞋底、裂了鞋帮的路人,但更多的是从家里拎了破鞋旧履、冲老人手艺而来的老顾客。忙起来的时候,老人埋头弯腰,凝眉注目,一针一线,一切一削,毫不含糊,谁也不搭理;闲下来的时候,老人则眯缝着双眼浏览街景:看匆匆忙忙上下班、上下学的大人、孩童,看穿新潮服饰、染红黄头发的时髦男女,看骑摩托车、一路呜呜,为一些微小事起哄、扯皮的地痞„„老人从不跟谁打招呼,从不与人讨价还价,从不为招徕生意而堆笑脸而吆喝,一副冷眼旁观、超然事外的态度,一幅“姜太公钓鱼”的做派„„对了,老人还有一个旁人不易察觉的嗜好:那就是每当他补完一双鞋,看着顾客穿了满意上路的时候,他就从怀里掏出一支廉价的“闯爷”牌香烟美美地抽几口,或是端起工具箱旁那只掉了几块瓷的白搪瓷缸,揭开盖子,惬意地啜几口浓茶。如果你留意的话,你会发现,那白搪瓷缸里沿是一圈厚厚的酱色茶垢,连叶带柄的粗茶叶浸泡在酱红的茶汁里,显然,是那种低档的、娇贵的脾胃所不适的茶叶;搪瓷缸的外面则印有一串字迹有些模糊的红字,上有一个大大的“奖”字。如果你进一步注意的话,你还会发现,在鞋摊边经常坐着一位比老鞋匠年少几岁的老太婆,她穿着如今已少见的青布大襟褂子,胸侧的一排布扣子扣得整整齐齐,光亮的发髻梳理得纹丝不乱,她额际饱满,眉眼端庄,神态安详,举止里依稀流露出年轻时的韵致。顾客来了,她客气地指点张罗坐下;顾客走了,她起身柔声地道一声“您好走”。
老鞋匠忙碌中她不时递过一把剪子、几口钉子,或一块大小差不离的碎皮子,他们配合得是那么默契;老鞋匠闲下来的时候,她陪着低声说话儿,或帮他续茶水,递烘炉,他们相处得是那么和谐。在她的身侧,还放着一只开水瓶和一只保温饭盒,看得出,她和老鞋匠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和老鞋匠的认识,纯属偶然。那天我从十字街口经过,不小心双脚一歪,皮鞋的后跟掉了一只。正当窘迫之际,瞧见了老人的鞋摊,我便一蹭一蹭地走上前去,恰好人不多,稍等了一会儿,就轮到我补鞋。老鞋匠托着鞋,端详了一会儿,又上下打量了我一眼:“哟!名牌,不赖嘛!教书先生?”我摇摇头。“当官的口罗?”我未置是否,心里倒有些火:我是否当官,关你补鞋何事?正当我悻悻之际,他身旁老太婆用肘子轻轻碰了碰他:“人家补鞋,你问这些干啥?”接着又回过头来,朝我略带歉意地笑了笑:“年轻人别生气,他就是这德性。近些时厂子卖了,他心里有些不痛快„„”掉跟的皮鞋反扣在“工”字型钻架上,钻面顶着鞋底,老鞋匠弯着腰,一手按住鞋跟,一手接过老伴递来的钉子,眼瞅着准确的部位,举起小锤子,“笃、笃、笃”,几下子就把鞋跟钉牢实了。接着,他又起身从后墙上取下一只汽车外轮带垫在膝盖上,用铅笔和切刀比划了一下,削下了一块月牙型的厚皮子,钉在鞋跟遭磨损的地方。“你是‘外八型’脚板,鞋跟坏得快,这本来要钉铁掌的,但在机关里工作走动得太响,不好!”老人一边埋头细心地修理着皮子,一边唠叨着“换掌”
的理由,语气很平和、很恳切。忙完了鞋跟和掌子,老人又端起鞋子瞄了瞄,发现鞋底的前掌尖部位裂开了一道细小的口子,于是毫不犹豫地刷净,蘸上胶水,然后又“扎、扎、扎”地摇起补鞋机,密密地加了一道尼龙丝线„„正当我痴迷于老鞋匠的一连串动作,等着他美美地抽烟、品茶的时候,老太婆悄悄地接过他刚补好的鞋子,不声不响地擦拭起来„„
晌午时分,我穿着舒适、洁亮的皮鞋,迈着轻盈的步伐离开了十字街头的鞋摊,仿佛身后有一股淡淡的烟草和茶香随风袅袅而来,我脑海里满是老鞋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