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天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选自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星月菩提》)

1.本文主体写的是月,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要从“抹黑回家”写起?(4分)

2.文章题为“月到天心”,请说说这个文题有什么好处?(6分)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和邵雍的《清夜吟》两首诗有何作用?(4分)

4.文中的“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意?作者借“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予以探究。

阅读答案:

【答案】

1.第一段写摸黑回家,意在引出后文月亮为黑暗中的人和事物带来光明,使“我”内心沉淀不再恐惧;运用衬托手法,凸显月亮及光明对于万事万物的价值和意义。【只答“引出后文”、“衬托”而无内容只得2分】

2.①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②引自邵雍《清夜吟》,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典雅生动,给人清凉明净的感觉;③“天心”可理解为“天”与“心”,“月到天心”暗示“心灵要有月般的光明”的文章主旨(写暗示文章的主旨亦可)。【6分,每点2分】

3.①以诗入文,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有诗意与美感;②借诗表达主旨,灵巧、形象生动。【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含意:①空中之月:它能给万物带来光明;②心灵之月:心中要有月,能让自己光明。【4分,每点2分】哲理:月是光明的象征,我们走出黑暗需要光明的指引,但更需要襟怀阔大、坦荡包容,摆脱狭隘,这样才能寻找到内心的光明,才能拥有永恒之美。(6分)【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略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月到天心

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选自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星月菩提》)

1.本文主体写的是月,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要从“抹黑回家”写起?(4分)

2.文章题为“月到天心”,请说说这个文题有什么好处?(6分)

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和邵雍的《清夜吟》两首诗有何作用?(4分)

4.文中的“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意?作者借“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予以探究。

阅读答案:

【答案】

1.第一段写摸黑回家,意在引出后文月亮为黑暗中的人和事物带来光明,使“我”内心沉淀不再恐惧;运用衬托手法,凸显月亮及光明对于万事万物的价值和意义。【只答“引出后文”、“衬托”而无内容只得2分】

2.①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内容;②引自邵雍《清夜吟》,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典雅生动,给人清凉明净的感觉;③“天心”可理解为“天”与“心”,“月到天心”暗示“心灵要有月般的光明”的文章主旨(写暗示文章的主旨亦可)。【6分,每点2分】

3.①以诗入文,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富有诗意与美感;②借诗表达主旨,灵巧、形象生动。【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4.含意:①空中之月:它能给万物带来光明;②心灵之月:心中要有月,能让自己光明。【4分,每点2分】哲理:月是光明的象征,我们走出黑暗需要光明的指引,但更需要襟怀阔大、坦荡包容,摆脱狭隘,这样才能寻找到内心的光明,才能拥有永恒之美。(6分)【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略


相关文章

  • Acqeavt语文教师考试题库
  •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 009年浙江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语文学科试卷及答案.doc 题库 09年初中语文教师业务理论 ...查看


  • 文学类文章阅读中的钻进去与跳出来
  • 文学类文章阅读中的'"钻进去'"与"跳出来"(上) ___我这样教<荷塘月色> 一般人读文章,以消遣为主,读一读就算了.可是高中考生在二十余分钟内既要读完文章又要回答问题,难煞他们,苦煞他 ...查看


  • 旧五代史·冯道传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 ...查看


  • 台湾作家唐诺:影像相对于文字仍是相当初级的载体
  • 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微博]杨青2014-04-25 [摘要]在文字的领地被越来越多的图像和影像侵占的当下,在唐诺的心中始终认为"文字是独一的没有任何替代物,它是所有知识的最终载体,甚至是人类记忆的最后一片海洋." 台湾 ...查看


  •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全文)作者:朱天心
  • 初夏荷花时期的爱情(全文) 作者:朱天心 出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更新日期: 2012-11-02 授权方: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本书可在以下设备中阅读: iPhone iPad Android Android Pad web阅读器 ...查看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 ...查看


  • 2014-2015高一语文1月联考试卷
  • 2014-2015高一语文1月联考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 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 诗 经 金开诚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明确的.但 ...查看


  • 2015学年期末中职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 2015学年期末中职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姓名: 班级: 学号: 得分: D.最后一句,是说莲子像刚出水一样清亮 一.基础部分30分 (1---5题各2分,第6题6分,第7.8题各2分,第9.10题每空0.5分) 1. ...查看


  •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散文欣赏]
  • [一] 六月的清风拂过,田野阡陌纵横,稻田,绿树,菜畦,荷塘,一片深绿浅绿.白日鸡鸣狗吠,莺歌燕舞,鸟声啁啾:晚上蛙鼓阵阵,明月入怀.大自然是最伟大的杰作,静处其中,就会浑然忘我.每日卧听蛙鼓,枕着明月入眠,无思无虑,自由自在. 煮茶品茗,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