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漱石与刘少奇关系的演变

  非凡的革命轨迹

  饶漱石,曾用名梁朴、赵建生,1903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县钟岭乡(现抚州市临川区)饶家村。应验了“古今临川多才子”的美誉。少时的饶漱石天资聪颖,念书过目不忘,乡学、中学,直至考入也算名牌大学的上海大学,可谓一帆风顺。饶漱石是1923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春,饶漱石在沈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因其身份一直不为敌人所知,在关押了将近一年后被释放。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一纸电令,将饶漱石调到苏联,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从这时起至1939年10月,是饶漱石工作和学习上获益最大的四年。他不但全身心地投入主编《救国时报》、《华侨日报》的工作中,还有机会到美国、法国开展国际工运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的马列主义政治水平。

  1939年底,饶漱石奉命回国,以令人刮目相看的政治面目,出现在党内。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则给他带来了新的政治契机。1941年1月9日,皖南事变已爆发,在新四军军力遭受重创、副军长项英与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率部不告而别的情形下,饶漱石与叶挺领衔,以中共东南局的名义,连向中央发出两封电报。前一封是痛陈敌情,要求中央速向国民党交涉;后一封要求由饶、叶相机处理军政大计。中共中央很快回示,明令饶、叶共挽危局,饶在政治上负责,叶挺在军事上负责。这样一来,饶漱石就担任了中共东南局代书记及新四军中的数项要职。然而好景不长,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饶漱石的地位一下有些尴尬了,中央考虑到邓子恢在安徽脱不开身,决定由饶漱石代理他的职务。3个月后,中共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建华中局,刘少奇为书记,饶漱石为第一副书记。这样的安排说明了中央对饶的器重。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中央工作,饶漱石上升为华中局的一号人物:华中局代理书记并兼任新四军政委。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饶漱石当选为中央委员,正式担任了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职务,地位日益显赫。

  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后,饶漱石赶回山东,与陈毅一道指挥军民御敌。只半年时间,我军在山东的战局由开始的吃紧转变为节节获胜。饶漱石在中央、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地位日益上升。1948年下半年,党中央在所有的电报中,对各大战区党政负责人的排列,都是把饶漱石的名字放于前面,之后才依次是邓小平、贺龙、徐向前、薄一波、聂荣臻等人。

  建国之初,饶漱石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这是一项没有第二人的殊誉。按照当时的惯例,各大区的军政委员会主席,都是由各大区的司令员兼任的,只有饶漱石是例外。1952年夏,饶漱石与高岗、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奉调中央,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有名的“五马进京”。翌年初,饶漱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成为令人瞩目的党内政要。

  保位置挤走陈毅

  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中央离开新四军,饶漱石上升为中共华中局的一号人物――代理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当饶漱石在双重高位上工作了5个月的时候,这年9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之间关系的决定》。饶漱石大受触动,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政治上的危机感。他心里明白:自己在华中局和新四军的职位上五个月了,各方面的反应并不很佳,各种各样的议论甚多,说饶书记不能像少奇同志那样抓大事,理论水平也没有刘那样高超等等。饶想,如今中央决定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华中局书记一职势必更为重要,而在华中局来说,最有优势挤走自己的,头一个数陈毅!陈的资历老,起步高,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功显赫,凭他在党内军内的影响与威望,自己难以匹敌。这一想法,紧紧地缠绕着他,他开始关注陈的言行,等待着某种机会的到来。他瞒着陈毅,直接给毛泽东、刘少奇发出电报,拉了一些有相当影响的干部签名。这份长达1560字的电文,火药味很浓,直接挑拨陈毅与毛、刘的关系,说陈一贯不满于毛,反对党的政治委员制度,并歪曲事实,反说陈毅暗地里对华中局、对饶漱石“搞鬼”。电报的结尾是:“望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全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饶漱石的意图很清楚,要中央将陈毅调走。

  后来,陈毅离开新四军去延安,有中央让他出席七大的因素,但在这种时候提前那么长时间离开,更多的成分是饶漱石“挤推”的结果。陈毅怀着噩梦缠绕般的恶劣心绪离开了新四军,饶漱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联盟高岗欲倒刘、周

  1953年春,国家领导机构发生了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大动作地改组了政务院,饶漱石担任令人瞩目的中组部部长要职。对于野心家来说,其政治贪欲是不会满足的,只要遇上机缘,就会不可遏制地膨胀起来。在某种意义上,饶漱石与高岗是一对天下难觅的伙伴,共同的政治利益让他们结合在一起,在党内形成了倒刘反周的联盟。

  饶漱石和刘少奇渊源颇深,对他怨愤亦多。早在1929年初,从苏联回国的饶漱石在东北代理中共满州里省委书记,刘少奇也在东北,担任省委宣传部长。在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的刘少奇,是满州里省委书记最具实力的人选。对此,饶漱石深感不安,几次向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反映刘的“问题”。李立三却公允地说:“少奇同志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三个月后,刘正式任省委书记,饶漱石只好重新做青年工作,改任团省委书记。

  1932年初,饶漱石由中央调到上海,担任中华总工会上海执行局党团书记,后来又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兼秘书长。而此时的刘少奇,已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担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又成为饶的上级。

  皖南事变发生后,饶漱石一下身兼中共东南局代理书记、新四军代政委等重要职务。然而只十几天,中央就任命刘少奇出任新四军政委,并任合并后的中共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只是副书记,又是刘的下级。饶对此极为不快,私下对人埋怨说:“我这辈子算倒了霉,总摆脱不了刘少奇的阴影。”

  高岗以其敏锐的目光,岂不了解饶漱石对刘少奇心有怨愤?和饶进行政治结盟,联合起来对付刘少奇、周恩来的图谋,自然就萌生了。然而,饶漱石、高岗低估了中央其他领导人洞察水平。邓小平、陈云等人对高饶的反常活动感到愤慨,向中央作了汇报。毛泽东也从许多现象中形成这样的看法:这个高岗是党内的阴谋家、野心家,他伙同饶漱石要把刘少奇、周恩来扳倒,由他们取而代之。若这样的话,我们党不是面临着一次分裂吗?刘少奇、周恩来,那是中央所要倚重的左臂右膀呀,他们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是,甚至错误,然而大方向是对的,起码不像你两个那样野心勃勃嘛……

  七届四中全会结束后,饶漱石在家闭门不出。他用半年的时间,写出一份两万余字的检查书,主要交代了四个大的错误。其中第一条是“挤走陈毅,独揽大权”,第四条是“与高岗配合斗安(子文)反刘(少奇)。

  正值前途无量时,结果还被野心误。急剧膨胀的政治野心,成为饶漱石从政治巅峰坠入谷底的最好注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虽然否认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场党的政治斗争的“路线斗争”之说,但还是将饶漱石定论为“党内野心家”。

  (摘自《党史文苑》)

  非凡的革命轨迹

  饶漱石,曾用名梁朴、赵建生,1903年出生于江西临川县钟岭乡(现抚州市临川区)饶家村。应验了“古今临川多才子”的美誉。少时的饶漱石天资聪颖,念书过目不忘,乡学、中学,直至考入也算名牌大学的上海大学,可谓一帆风顺。饶漱石是1923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春,饶漱石在沈阳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因其身份一直不为敌人所知,在关押了将近一年后被释放。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1935年11月,中共中央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一纸电令,将饶漱石调到苏联,出任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从这时起至1939年10月,是饶漱石工作和学习上获益最大的四年。他不但全身心地投入主编《救国时报》、《华侨日报》的工作中,还有机会到美国、法国开展国际工运活动,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提高了他的马列主义政治水平。

  1939年底,饶漱石奉命回国,以令人刮目相看的政治面目,出现在党内。而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则给他带来了新的政治契机。1941年1月9日,皖南事变已爆发,在新四军军力遭受重创、副军长项英与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率部不告而别的情形下,饶漱石与叶挺领衔,以中共东南局的名义,连向中央发出两封电报。前一封是痛陈敌情,要求中央速向国民党交涉;后一封要求由饶、叶相机处理军政大计。中共中央很快回示,明令饶、叶共挽危局,饶在政治上负责,叶挺在军事上负责。这样一来,饶漱石就担任了中共东南局代书记及新四军中的数项要职。然而好景不长,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委,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饶漱石的地位一下有些尴尬了,中央考虑到邓子恢在安徽脱不开身,决定由饶漱石代理他的职务。3个月后,中共东南局与中原局合并,组建华中局,刘少奇为书记,饶漱石为第一副书记。这样的安排说明了中央对饶的器重。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中央工作,饶漱石上升为华中局的一号人物:华中局代理书记并兼任新四军政委。在1945年4月至6月召开的中共七大上,饶漱石当选为中央委员,正式担任了中共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职务,地位日益显赫。

  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后,饶漱石赶回山东,与陈毅一道指挥军民御敌。只半年时间,我军在山东的战局由开始的吃紧转变为节节获胜。饶漱石在中央、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地位日益上升。1948年下半年,党中央在所有的电报中,对各大战区党政负责人的排列,都是把饶漱石的名字放于前面,之后才依次是邓小平、贺龙、徐向前、薄一波、聂荣臻等人。

  建国之初,饶漱石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共华东局第一书记。这是一项没有第二人的殊誉。按照当时的惯例,各大区的军政委员会主席,都是由各大区的司令员兼任的,只有饶漱石是例外。1952年夏,饶漱石与高岗、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奉调中央,增补为中央书记处书记。这就是有名的“五马进京”。翌年初,饶漱石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成为令人瞩目的党内政要。

  保位置挤走陈毅

  1942年3月,刘少奇奉调中央离开新四军,饶漱石上升为中共华中局的一号人物――代理书记兼新四军政委。当饶漱石在双重高位上工作了5个月的时候,这年9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之间关系的决定》。饶漱石大受触动,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政治上的危机感。他心里明白:自己在华中局和新四军的职位上五个月了,各方面的反应并不很佳,各种各样的议论甚多,说饶书记不能像少奇同志那样抓大事,理论水平也没有刘那样高超等等。饶想,如今中央决定实行党政军民一元化领导,华中局书记一职势必更为重要,而在华中局来说,最有优势挤走自己的,头一个数陈毅!陈的资历老,起步高,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战功显赫,凭他在党内军内的影响与威望,自己难以匹敌。这一想法,紧紧地缠绕着他,他开始关注陈的言行,等待着某种机会的到来。他瞒着陈毅,直接给毛泽东、刘少奇发出电报,拉了一些有相当影响的干部签名。这份长达1560字的电文,火药味很浓,直接挑拨陈毅与毛、刘的关系,说陈一贯不满于毛,反对党的政治委员制度,并歪曲事实,反说陈毅暗地里对华中局、对饶漱石“搞鬼”。电报的结尾是:“望中央速决定物色才德兼全的军事政治负责干部来帮助我们。”饶漱石的意图很清楚,要中央将陈毅调走。

  后来,陈毅离开新四军去延安,有中央让他出席七大的因素,但在这种时候提前那么长时间离开,更多的成分是饶漱石“挤推”的结果。陈毅怀着噩梦缠绕般的恶劣心绪离开了新四军,饶漱石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联盟高岗欲倒刘、周

  1953年春,国家领导机构发生了一项重要变化,就是大动作地改组了政务院,饶漱石担任令人瞩目的中组部部长要职。对于野心家来说,其政治贪欲是不会满足的,只要遇上机缘,就会不可遏制地膨胀起来。在某种意义上,饶漱石与高岗是一对天下难觅的伙伴,共同的政治利益让他们结合在一起,在党内形成了倒刘反周的联盟。

  饶漱石和刘少奇渊源颇深,对他怨愤亦多。早在1929年初,从苏联回国的饶漱石在东北代理中共满州里省委书记,刘少奇也在东北,担任省委宣传部长。在六大当选为中央委员的刘少奇,是满州里省委书记最具实力的人选。对此,饶漱石深感不安,几次向主持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反映刘的“问题”。李立三却公允地说:“少奇同志的能力还是很强的。”三个月后,刘正式任省委书记,饶漱石只好重新做青年工作,改任团省委书记。

  1932年初,饶漱石由中央调到上海,担任中华总工会上海执行局党团书记,后来又任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兼秘书长。而此时的刘少奇,已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担任全国总工会委员长,又成为饶的上级。

  皖南事变发生后,饶漱石一下身兼中共东南局代理书记、新四军代政委等重要职务。然而只十几天,中央就任命刘少奇出任新四军政委,并任合并后的中共华中局书记,饶漱石只是副书记,又是刘的下级。饶对此极为不快,私下对人埋怨说:“我这辈子算倒了霉,总摆脱不了刘少奇的阴影。”

  高岗以其敏锐的目光,岂不了解饶漱石对刘少奇心有怨愤?和饶进行政治结盟,联合起来对付刘少奇、周恩来的图谋,自然就萌生了。然而,饶漱石、高岗低估了中央其他领导人洞察水平。邓小平、陈云等人对高饶的反常活动感到愤慨,向中央作了汇报。毛泽东也从许多现象中形成这样的看法:这个高岗是党内的阴谋家、野心家,他伙同饶漱石要把刘少奇、周恩来扳倒,由他们取而代之。若这样的话,我们党不是面临着一次分裂吗?刘少奇、周恩来,那是中央所要倚重的左臂右膀呀,他们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是,甚至错误,然而大方向是对的,起码不像你两个那样野心勃勃嘛……

  七届四中全会结束后,饶漱石在家闭门不出。他用半年的时间,写出一份两万余字的检查书,主要交代了四个大的错误。其中第一条是“挤走陈毅,独揽大权”,第四条是“与高岗配合斗安(子文)反刘(少奇)。

  正值前途无量时,结果还被野心误。急剧膨胀的政治野心,成为饶漱石从政治巅峰坠入谷底的最好注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虽然否认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场党的政治斗争的“路线斗争”之说,但还是将饶漱石定论为“党内野心家”。

  (摘自《党史文苑》)


相关文章

  • 陈毅与饶漱石的恩恩怨怨_张映波
  •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陈毅.饶漱石都曾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豪迈旷达,一个阴险诡诈,这就决定了两个人合作共事难免产生恩恩怨怨. 第一年两人合作,相安无事 一个商人模样的#$%#年!月初, 中年人出现在苏北盐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军部驻地.此 ...查看


  • 解放战争全记录13."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 13."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显示侧栏 解放战争全记录前言 2.蒋介石"不战而治"的"和平"攻势 4.来自"远方"盟友的压力 第二章 历史性的言和 8.&quo ...查看


  • 胡均鹤与潘汉年冤案 - [档案春秋]
  • 胡均鹤与潘汉年冤案 □ 吴基民 <档案春秋> 2008年第11期 失足落水 角直,一个大多数中国人都读不准确它的名字的小镇,坐落在江苏与上海之间.1907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一个世代务农的贫困家庭里,降生了一个男孩.他很少哭泣,总 ...查看


  • 新中国成立和首届中央人民政府人员组成
  • [中华史林]新中国成立和首届中央人民政府人员组成 发表于:2013-09-30 13:00:32 作者:小帅683 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博客 级别:大元帅 积分:321038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设主席1名,副主席6名,委员56名,秘书长1名 ...查看


  • 文革恶犬谢富治
  • 文革恶犬谢富治 谢富治一直是党史和军史上的谜一样的人物之一,因为死的比较早,所以,有些活动还是没有展开,但是,由于他扮演的角色的重要和在文革中的高超技艺,使得我们越来越愿意把目光投到这位军功泛泛但是却异常重要的政治人物兼毛泽东晚年的少有的宠 ...查看


  • 新四军"大管家"赖传珠
  • 核心阅读 赖传珠上将是一位军政兼备.智勇双全的将军.从"红一师"政委到新四军优秀的参谋长,他的革命经历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红军时期,他与毛泽东很早结下革命缘:在新四军中,他坚定地支持刘少奇进军苏北的战略:皖南事变期间, ...查看


  •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 2007年第8期山东社会科学 No.8总第144期 sli^NDoNGSOCIALSC匝Na玛 General No.144 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邓传俊 (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纂] 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 ...查看


  •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
  • 1948年9月8日至14日,中共中央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这是自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召开的第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也是自抗日战争结束以来到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中央会议.由于会议议程较多,突破了原定开三天 ...查看


  • 09林彪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报告,四月十四日通过) 林 彪 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是一次在我党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代表大会. 我们这次代表大会,是在毛主席亲自发动和领导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取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