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读备考方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未加标点的文字上或从文段中选出几句话直接填加标点或用斜线把句子断开。近年来,有多套高考试题均对些考点进行了考查。下面谈谈这个考点的复习备考。
首先,要注意断句的一般步骤。
1.理解大意。考生拿到一个文言文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赵国因为战争的原因国内粮食不济而向齐王求救,但齐王却不愿拿出粮食来救助,周子通过“唇亡齿寒”的比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对齐王进行劝说。理解了这些,就可以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把握,这对句读是有很大帮助的。
2.先易后难。在做题时应先将能断开的先断开,进而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的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如果题目要求是加标点的话,应先断句后标点。如上例北京卷“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两处考生可以很快地分辨出与前后句子在语意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可先在其后断开。
3.辅助检验。断完句后,考生应诵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的完整与否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其次,准确断句或加标点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文言特征,运用一些小技巧。
1.虚词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标志词(发语词和表敬词等)。句首常有“盖、夫、惟、凡、今、窃、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们一般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②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③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④时间标志词。如“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是时、方今、顷之”等,根据这些时间词语可以断句。
⑤叹词标志词:文言文常见的叹词有“嗟夫、呜呼、呜呼哀哉、嘻”等,断句时应在这些词前
后断开。
如北京卷:我们发现“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明日患及齐楚矣”“高义也”“显名也”,这些句子后都有“也”或“矣”,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断开。
2.对话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语曰、言、道、对、谓、“谓……曰”等为标志。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如: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标上标点: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从全段文字的语意来看,靖郭君想通过修筑城墙来保护封地的安全,但齐国有一个人用了一个“海与大鱼”的比喻使靖郭君明白封地的长治长安靠的不是城墙而是齐国的强大,如果齐国灭亡,城墙即使修筑到天上去也是无用的。这段话是对话词“曰”大量的运用,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断句,再利用“乎”“则”“焉”等虚词及一些对称等句式,可以断句为:
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3.句式句读。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等,抓住这些相沿习用的惯用句式,进行断句。而固定结构是各种不同的句式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和掌握这想去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例如“……者……也”表判断,“奈……何”表疑问,“无乃……乎”表推测等等。如北京卷“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扦蔽”的意思是“屏障”,这是一个判断句,标志词都是“也”,也可由此断句。
4.修辞句读。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排比、顶针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如顶真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再如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能为断句提供有力的帮助。如:秦王侍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这个句子中,顶真手法的巧妙运用能使我们快速地进行句读。
5.对称句读。古文中,一些句子在结构上常常是对称的如排比、对偶,这一特点,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北京卷:“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是一个对仗句,我们可以在利用句子的对称性在句子的中间断开。再如: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利用对称,此句可断为: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文言句读备考方略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这种题型一般是在一段未加标点的文字上或从文段中选出几句话直接填加标点或用斜线把句子断开。近年来,有多套高考试题均对些考点进行了考查。下面谈谈这个考点的复习备考。
首先,要注意断句的一般步骤。
1.理解大意。考生拿到一个文言文篇段,先不要急着断句,而应该先通读这个篇段,大体上搞清这个文言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些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在通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如: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赵国因为战争的原因国内粮食不济而向齐王求救,但齐王却不愿拿出粮食来救助,周子通过“唇亡齿寒”的比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各个方面对齐王进行劝说。理解了这些,就可以对文章有一个大体的把握,这对句读是有很大帮助的。
2.先易后难。在做题时应先将能断开的先断开,进而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的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如果题目要求是加标点的话,应先断句后标点。如上例北京卷“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两处考生可以很快地分辨出与前后句子在语意上是有区别的,因此可先在其后断开。
3.辅助检验。断完句后,考生应诵读一遍全段文字,检查句意的完整与否并注意是否与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相符。
其次,准确断句或加标点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文言特征,运用一些小技巧。
1.虚词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成了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①句首标志词(发语词和表敬词等)。句首常有“盖、夫、惟、凡、今、窃、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词,把握住它们有利于先找到句子的大层次,它们一般下启一段或一个大句子,常常有提纲挈领之用。
②句尾标志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
③关联标志词: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以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
④时间标志词。如“既而、未几、俄、少间、方、有顷、是时、方今、顷之”等,根据这些时间词语可以断句。
⑤叹词标志词:文言文常见的叹词有“嗟夫、呜呼、呜呼哀哉、嘻”等,断句时应在这些词前
后断开。
如北京卷:我们发现“扦蔽也”“犹齿之有唇也”“明日患及齐楚矣”“高义也”“显名也”,这些句子后都有“也”或“矣”,我们可以在这些地方断开。
2.对话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语曰、言、道、对、谓、“谓……曰”等为标志。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如:给下面划线的句子标上标点: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战国策·齐策一》)
从全段文字的语意来看,靖郭君想通过修筑城墙来保护封地的安全,但齐国有一个人用了一个“海与大鱼”的比喻使靖郭君明白封地的长治长安靠的不是城墙而是齐国的强大,如果齐国灭亡,城墙即使修筑到天上去也是无用的。这段话是对话词“曰”大量的运用,能帮助我们有效地断句,再利用“乎”“则”“焉”等虚词及一些对称等句式,可以断句为:
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3.句式句读。文言文中有许多惯用的特殊句式,例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被动句等,抓住这些相沿习用的惯用句式,进行断句。而固定结构是各种不同的句式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和掌握这想去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例如“……者……也”表判断,“奈……何”表疑问,“无乃……乎”表推测等等。如北京卷“夫赵之于齐楚扦蔽也”,“扦蔽”的意思是“屏障”,这是一个判断句,标志词都是“也”,也可由此断句。
4.修辞句读。修辞技巧如比喻、对比、排比、顶针等也是断句的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如顶真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再如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能为断句提供有力的帮助。如:秦王侍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这个句子中,顶真手法的巧妙运用能使我们快速地进行句读。
5.对称句读。古文中,一些句子在结构上常常是对称的如排比、对偶,这一特点,为断句提供了方便。如北京卷:“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这是一个对仗句,我们可以在利用句子的对称性在句子的中间断开。再如: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 ,曰:“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推贤举能,抑恶扬善;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利用对称,此句可断为: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