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与消费作用于环境,从中获取生产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三废”排放到环境中,且排入环境的物质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虽然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人口、贫困、资源、环境等很多困难,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坚定不移地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的具备的意识。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如何对待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我国就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要提升综合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依旧不太尽人意。
这种现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国初期,各种条件比较落后,国家的矛盾突出,因此,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所以,国家开展各种活动来提升国民收入,其中包括包括写不太成熟的活动,比如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等。在这些全国性的运动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部环境保护的法律,而且1983年的长江洪水以及1998年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一再向我们警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环境破坏后带给人们的危害。为此, 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改革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生态环境问题融入到了我国的总体发展理念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中,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不断开展和进行,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还是不够显著。
首先,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作为
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这项任务也将面临更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难以避免。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经济的增长能源需求会伴随着增长,能源消耗量还会相对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确面临巨大压力。从对外贸易来看,中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的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消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由中国买单,这大体占中国排放量的⒕5—24. 0%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CO2排放总量中,有一部份来自发达国家,对此,我们不能忽略和排除这个客观事实。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问题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排放大国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
其次,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第一,我国提倡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能等,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并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我国很多国有大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本行业内得到扩散,因此,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第三,除了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以抢占低碳经济的竞争先机。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要积极促成以低成本获得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流及技术信息方面的咨询。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咱的同时,环境问题的出现日渐频繁,就三峡问题而言,就是未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我们最终只会得不偿失。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坏境变化,最终只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混乱,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
并且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以全面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资源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然而,中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和4.3%。耕地、淡水和森林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5。资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节能降耗任务较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应对。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资源问题,确定了战略,明确了方针,完善了政策,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概括起来,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6%;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未来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目前,中国煤炭查明储量仅占预测资源总量20%左右,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三分之二的水电资源尚未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与第12位之间。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中国的发展,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资源安全造成威胁。我们将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第二,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我们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要建立市场化的资源节约体制和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
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采、选、冶回收率,进一步加强选矿、冶炼生产工艺过程中其它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第三,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仅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就达4亿千瓦,我们将在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水电。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风电场方兴未艾,我们将认真落实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各项措施,加快发展风电。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2/3的国土面积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已达5200万平方米,我们将继续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并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步伐。中国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户用沼气池已达1300多万口,年产沼气33亿立方米,今年又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用于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建设。总之,中国政府将努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重要矿产资源看,要大力开发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温结构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的新型材料,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第四,坚持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必要补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许多重要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了有效的资源贸易与投资合作,建立了资源合作对话机制。我们要继续按照“平等互利、实现双赢,企业运作、政府协调,广泛合作、多元发展,以诚相待、加强沟通”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加强资源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促进资源供应地区、合作方式以及资源品种的多元化。在节能降耗、开发新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等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装备,不断提高资源效率。
也许目前来说,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有些不那么合理,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思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性与错误性。并会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与思索。 并且只有将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走的更长远,也为子孙后代造福。
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人类通过自己的生产与消费作用于环境,从中获取生产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将“三废”排放到环境中,且排入环境的物质超过了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了改变,导致了环境污染,从而影响和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和生产。虽然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面临人口、贫困、资源、环境等很多困难,但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坚定不移地走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的具备的意识。但是,我国的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如何对待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前,我国就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要提升综合国力,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做得依旧不太尽人意。
这种现状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建国初期,各种条件比较落后,国家的矛盾突出,因此,当时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所以,国家开展各种活动来提升国民收入,其中包括包括写不太成熟的活动,比如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等。在这些全国性的运动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部环境保护的法律,而且1983年的长江洪水以及1998年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一再向我们警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环境破坏后带给人们的危害。为此, 国家提出“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方针,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改革发展中的资源环境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关系到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生态环境问题融入到了我国的总体发展理念之中。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中,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一直不断开展和进行,但是,我国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果还是不够显著。
首先,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情决定我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作为
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这项任务也将面临更多现实的困难和挑战,同时,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增长较快,难以避免。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经济的增长能源需求会伴随着增长,能源消耗量还会相对增加,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确面临巨大压力。从对外贸易来看,中国作为出口贸易大国的出口产品由发达国家消费,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由中国买单,这大体占中国排放量的⒕5—24. 0%左右,也就是说,在中国的CO2排放总量中,有一部份来自发达国家,对此,我们不能忽略和排除这个客观事实。在保护环境节能减排问题上,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排放大国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和减排压力,发展低碳经济中国别无选择。
其次,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发展方向:
第一,我国提倡发展清洁能源,包括新能源的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生物能等,也包括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等,并在资金与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第二,我国很多国有大企业所采用的低碳技术己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这些低碳技术并没有大规模地在本行业内得到扩散,因此,未来我国要尽快推进低碳技术在中小企业的应用,帮助企业进入低碳经济轨道。
第三,除了引进世界先进的低碳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以抢占低碳经济的竞争先机。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要积极促成以低成本获得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流及技术信息方面的咨询。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咱的同时,环境问题的出现日渐频繁,就三峡问题而言,就是未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环境保护,我们最终只会得不偿失。人为地破坏自然环境导致坏境变化,最终只会导致生态系统的混乱,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灾难。
并且中国是一个生态灾难多发的国家,中国感受最早最深的生态灾难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气候变坏、洪水泛滥、库坝被淤等。近年来,我国水域污染增多:网眼小了,鱼虾少了。科学家们预言:“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这就告诉人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人口压力的加大,人类必须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应该以全面的,发展的,相互联系的眼光看待资源的开发利用。
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利用资源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资源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强的约束作用,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结构和方式。然而,中国资源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中国人均能源资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石油、天然气人均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1.1%和4.3%。耕地、淡水和森林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5。资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节能降耗任务较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对资源的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日益突出,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应对。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资源问题,确定了战略,明确了方针,完善了政策,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概括起来,中国的资源发展战略和政策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第一,坚持把立足国内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基本方针。中国既是资源消费大国,也是资源生产大国。从能源看,中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是中国能源的主体。在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煤炭占76%;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68%。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总自给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未来中国国内能源供应的潜力仍然很大。目前,中国煤炭查明储量仅占预测资源总量20%左右,发现新油气田仍有可能,三分之二的水电资源尚未开发,核电、风电、生物质发电刚刚起步,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从重要矿产资源看,中国资源比较丰富,探明铁、铜、铝、镍、铬、钾矿石基础储量分别居世界第4位与第12位之间。因此,我们有条件主要依靠国内来保障资源供给。中国的发展,过去不曾、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对世界资源安全造成威胁。我们将继续坚持立足国内的基本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国内资源勘探力度,不断增加资源有效供给,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
第二,坚持把开源与节流结合、节约放在首位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将把节约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我们要按照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认真贯彻《节约能源法》,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好重大节能工程,推广使用先进、高效的节能设备和器具,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要建立市场化的资源节约体制和机制,研究制定有利于节约资源的
财税、投资、价格和外贸政策,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要开发新的生产工艺流程,提高采、选、冶回收率,进一步加强选矿、冶炼生产工艺过程中其它有价元素的综合回收,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 第三,坚持把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重要途径。从能源看,中国有丰富的水电资源,仅经济可开发水电资源就达4亿千瓦,我们将在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认真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水电。中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风能宝库,可开发利用的风能约10亿千瓦,风电场方兴未艾,我们将认真落实风力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各项措施,加快发展风电。中国有良好的太阳能利用条件,2/3的国土面积日照时间超过2000小时,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已达5200万平方米,我们将继续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应用,并加快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步伐。中国是世界沼气生产和利用大国,户用沼气池已达1300多万口,年产沼气33亿立方米,今年又安排国债资金10亿元用于进一步推动农村沼气建设。总之,中国政府将努力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开发、技术进步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重要矿产资源看,要大力开发替代和综合利用技术,积极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温结构材料、陶瓷材料、超导材料、激光材料、生物材料等高性能的新型材料,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第四,坚持把加强国际合作作为解决中国资源问题的必要补充。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与许多重要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开展了有效的资源贸易与投资合作,建立了资源合作对话机制。我们要继续按照“平等互利、实现双赢,企业运作、政府协调,广泛合作、多元发展,以诚相待、加强沟通”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加强资源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促进资源供应地区、合作方式以及资源品种的多元化。在节能降耗、开发新资源与可再生资源等方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资金和装备,不断提高资源效率。
也许目前来说,我们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显得有些不那么合理,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思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中,我们会发现我们对资源开发的不合理性与错误性。并会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与思索。 并且只有将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相互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走的更长远,也为子孙后代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