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张素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5年第02期
【摘要】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在地理心理教学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探讨,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07-02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人们已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自己思考的权利,同时也会被过于活跃的课堂弄得眼花缭乱,无暇积极、主动、深入地思考,教学内容难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素质,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聪明的学生
之所以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活化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育有三个层次:一是“生活的教育”;二是“用生活来教育”;三是“为生活而教育”。这一观点实质是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最好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有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地理是一门关注生活的学科,越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越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较强烈的感受,在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心理学研究实验曾揭示:所见即所学,所想即所得。一位优秀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之美。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的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全面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例如我们在学习“区位”这一概念时,绝大部分学生感到深奥难懂。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教学楼的天台上,观察我们学校周围的工厂、道路、居民小区、大型商场等,边观察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地理事物为何选择在这里布局,这样就把“区位”这一难懂的概念活化了。又如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教学时,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过去和现在家乡种植的农作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原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今后如何继续发展农村经济?通过观察、调查,学生们发现,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同时,同学们也发现,由于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样,用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地理事实材料,使他们认识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及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也使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关键在于教师的提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经历成为自己学习的储备、攀登的台阶,在生活中能自如地使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自主合作
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曾经指出,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目的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潜能;其次是满足学生被尊重、欣赏、关怀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快乐的情感态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建立“理解、尊重、超越、有为”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是充满关爱、信任的情感,让学生享受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让学生逐步建立人世间真诚和美好的思想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友爱、平等、尊重等道德经验;二是充满超越、有为的精神,让学生在感受快乐享受幸福的同
时,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晰带给别人幸福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哲理。例如在讲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讲清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和负责任之路,更要让学生懂得这是一条希望与挑战并存之路,只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持之以恒才可能实现,只有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不断超越、奋发有为才可能实现。
和谐课堂应该具有集活跃与静谧、宽松与严谨于一身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充满矛盾和悬念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学习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学习,追求异步共进的教学效果。教师提供课堂研习的生活化案例,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以“问”激“思”,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求同存异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视角去分析同一种客观的地理现象。通过组建高效的学习团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安全感,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兵应战,而是团体作战;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洞察力更强,因为每个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因为学习过程充满着交流启发、合作给力、互补共享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合作的快乐时,懂得合作就能双赢或多赢的道理,懂得在合作中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谐的课堂氛围,自会形成一种自由、独立、自主的探索课堂,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三、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启迪学生智慧
地理课要教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的那样,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细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智慧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一个具有地理智慧的人,不仅有丰富的地理见识,开阔的地理视野,还要领会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能够从地理视角运用地理思维进行观察、解释、分析、概括、评判、重组和预见地理事物,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如近年来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从地理的视角看待雾霾,就不单是雾霾的危害,还要分析雾霾发生的区域(位置与空间分布)、雾霾的特征(地理特征)、雾霾发生的原因(因果关系、地理过程)以及减少雾霾的措施(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
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观念、人地关系思想、思维方法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做一位有智慧的地理教师,教给学生智慧,一定是引领学生从具体事实性知识走向概括性的概念、原理、规律,再从概念原理提升到学科方法、思想观念的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科本质或学科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建构有学科内在逻辑的、体现学科教育价值的知识体系,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提炼、提升、升华,感悟和凝练出学科思想方法,用学科思想启迪和生成智慧。例如从课本目录中提取主干知识,形成章节主干,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见图1)。
又如,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中,常常根据规律绘制知识系统图或思维导图,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和规律运用其中,真正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见图2)。
只有这样,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时,能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进行科学辨析和准确判断,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
四、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海量数据面前,学生要学会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空间架构组合起来,建立相互联系。学会把网络数据变成活生生的信息,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掌握各种与信息时代相关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具和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逐步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封闭教条试题,增加开放探究试题,减少卷面与作业检测,增加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野外观测、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考核;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启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探究创新、形成方案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素养和责任感的形成。让学生积淀发展意识、捕获发展时机,让学生体验发展之乐、充盈发展之情,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 参 考 文 献 ]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国网,2013-03-01.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4.
[3]袁孝亭,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3
(10)20-24.
[4]袁孝亭.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及其解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0)18-20.
[3]俞立中.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地理教学2012(5),4-7.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 作者:张素芳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中)》2015年第02期
【摘要】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为此,在地理心理教学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就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进行探讨,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地理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2-007-02 发展性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课程新标准中也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学校传统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则进一步强调“能力”的重要性,强调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和学会改变等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而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进行长期培养形成。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阵地在课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合理的一面已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对于应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学,人们已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但事实上,学生的主体性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仍然不能充分体现。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貌似课堂气氛活跃,但那种琐碎的、缺乏思考价值的问答代替了学生主动地读书与思考,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自己思考的权利,同时也会被过于活跃的课堂弄得眼花缭乱,无暇积极、主动、深入地思考,教学内容难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素质,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聪明的学生
之所以聪明,在于他们善于独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高明的老师之所以高明,在于他们善于放开学生的手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一、联系生活实际,活化地理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育有三个层次:一是“生活的教育”;二是“用生活来教育”;三是“为生活而教育”。这一观点实质是从不同层面揭示了最好的教育是生活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还有教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过有意义的生活。地理是一门关注生活的学科,越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知识,学生越易于理解和接受,并会产生较强烈的感受,在脑海中烙下深刻的印记。心理学研究实验曾揭示:所见即所学,所想即所得。一位优秀的地理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感受地理与生活之美。地理教学不能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而是对学生的知识、常识、见识、胆识、赏识的全面培养。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把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有机结合到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解释、探究、发现,甚至创新。例如我们在学习“区位”这一概念时,绝大部分学生感到深奥难懂。上课时我把学生带到教学楼的天台上,观察我们学校周围的工厂、道路、居民小区、大型商场等,边观察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些地理事物为何选择在这里布局,这样就把“区位”这一难懂的概念活化了。又如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教学时,先让学生课前观察、调查并思考:过去和现在家乡种植的农作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哪些原因导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今后如何继续发展农村经济?通过观察、调查,学生们发现,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既满足了市场需求,又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变了农村面貌。同时,同学们也发现,由于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环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这样,用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地理事实材料,使他们认识到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环境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及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也使学生初步树立了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关键在于教师的提炼,寻找生活与地理知识的结合点,让学生的生活知识和经历成为自己学习的储备、攀登的台阶,在生活中能自如地使用所学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自主合作
人本化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曾经指出,只有在真实、接受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目的之一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习潜能;其次是满足学生被尊重、欣赏、关怀的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受到轻松快乐,培养学生积极快乐的情感态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需要建立“理解、尊重、超越、有为”的新型师生关系。一是充满关爱、信任的情感,让学生享受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让学生逐步建立人世间真诚和美好的思想意识,从而让学生真正感悟到友爱、平等、尊重等道德经验;二是充满超越、有为的精神,让学生在感受快乐享受幸福的同
时,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明晰带给别人幸福才是真正幸福的人生哲理。例如在讲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要讲清这是一条必由之路和负责任之路,更要让学生懂得这是一条希望与挑战并存之路,只有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持之以恒才可能实现,只有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不断超越、奋发有为才可能实现。
和谐课堂应该具有集活跃与静谧、宽松与严谨于一身的特点,教师精心创设充满矛盾和悬念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教师在学习内容上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做到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要教,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起点,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自主学习,追求异步共进的教学效果。教师提供课堂研习的生活化案例,采取“先学后教”的策略,以“问”激“思”,同时,通过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营造和谐气氛,让学生逐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求同存异等合作学习的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的社会角色视角去分析同一种客观的地理现象。通过组建高效的学习团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安全感,因为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单兵应战,而是团体作战;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洞察力更强,因为每个人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因为学习过程充满着交流启发、合作给力、互补共享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享受合作的快乐时,懂得合作就能双赢或多赢的道理,懂得在合作中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和谐的课堂氛围,自会形成一种自由、独立、自主的探索课堂,从而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
三、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启迪学生智慧
地理课要教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就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的那样,真正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细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学习。教给学生以智慧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一个具有地理智慧的人,不仅有丰富的地理见识,开阔的地理视野,还要领会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能够从地理视角运用地理思维进行观察、解释、分析、概括、评判、重组和预见地理事物,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整体观念和空间观念。如近年来困扰我国的雾霾问题,从地理的视角看待雾霾,就不单是雾霾的危害,还要分析雾霾发生的区域(位置与空间分布)、雾霾的特征(地理特征)、雾霾发生的原因(因果关系、地理过程)以及减少雾霾的措施(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
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分布观念、人地关系思想、思维方法是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做一位有智慧的地理教师,教给学生智慧,一定是引领学生从具体事实性知识走向概括性的概念、原理、规律,再从概念原理提升到学科方法、思想观念的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科本质或学科特点出发,帮助学生建构有学科内在逻辑的、体现学科教育价值的知识体系,用问题引领启发学生展开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提炼、提升、升华,感悟和凝练出学科思想方法,用学科思想启迪和生成智慧。例如从课本目录中提取主干知识,形成章节主干,将主干知识联系起来,然后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与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构建地理学科主干知识体系,形成合理的地理认知结构(见图1)。
又如,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学习中,常常根据规律绘制知识系统图或思维导图,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相关原理和规律运用其中,真正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见图2)。
只有这样,我们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地理事物时,能够发挥丰富的想象,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环境进行科学辨析和准确判断,最终能创造性地解决地理问题,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生智慧。
四、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信息时代的海量数据面前,学生要学会如何从海量数据中获取需要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通过空间架构组合起来,建立相互联系。学会把网络数据变成活生生的信息,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掌握各种与信息时代相关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工具和能力。在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逐步变单一的书面笔试为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减少封闭教条试题,增加开放探究试题,减少卷面与作业检测,增加地理图表的绘制与分析、野外观测、社会调查等实践性考核;在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启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探究创新、形成方案的学习能力,关注学生良好社会公德素养和责任感的形成。让学生积淀发展意识、捕获发展时机,让学生体验发展之乐、充盈发展之情,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
[ 参 考 文 献 ]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国网,2013-03-01.
[2]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2014.
[3]袁孝亭,王向东.重视地理学科的核心能力与地理观点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3
(10)20-24.
[4]袁孝亭.新地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及其解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0)18-20.
[3]俞立中.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地理教学2012(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