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分析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说”,解释“三纲八目”、“内圣外王”
(1)孔子的仁学:
1.强调突出政治
2 根植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本位
4.发挥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2)孟子的仁政说
制民之产, 要给老百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相对于注重理论层面的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说”更注重操作层面,
(3)A、三纲八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明德、亲民、至善,即为三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八目。
B、内圣外王:注重主体修养,把修养之所得,推广于社会,道一风同。
二、 分析道法自然、兼以易别、三世演化说(需加学派来说明)
(1) 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它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
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头,
即为道。“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一概念如果可以概括归纳的,就不是原
来那个道啊。规律不能创造,只能遵循。
(2) 兼以易别:这是墨家文化的核心。即用兼爱来置换极端自私者。
视人之困若视己困,视人之家若视己家,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3)三世演化说:这是法家思想核心。韩非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竞于智
谋,当今竞于气力,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不争到争发生了的变化。由道德而
智谋而气力,是一种承认发展的观点。反映地主阶级对自己前途力量的自
信,也是法家强权政治的侧面反映。
三、 分析佛教四谛说及中国佛教文化的阶段
(1)四谛说中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是四谛中的关键和基石。有生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预设人生是痛苦的,具有精神的逼迫性。
集谛,讨论痛苦的原因,消灭贪欲。
灭谛,无痛苦的状态,不追求现实,灭除人间一切杂念。
道谛,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和途径。
(2)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阶段
1.汉——南北朝,是传入期,翻译、介绍、解说佛经。
2.隋唐,是全盛期,佛教宗派林立。
3.宋——清,是衰败期,由盛而衰。
四、 试说中国的仕进制度(解释科举制,发展阶段排列,及对中国社会的3个影响)
科举制:开科取士,由国家设立一定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开始于公元606年,终于1905年
阶段:
1. 选贤授能
2. 养士
3. 军功爵
4. 乡举里选
5. 九品中正制
6. 科举
影响:1.科举制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增强了中国的官本位观念,
刺激了人们的热情,强化了当官的心理。
2.受做官心理的制约,读书成为光宗耀祖的手段,增强了宗法心理。
3.强化了重道轻器的社会心理,妨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对道的
热情。
五、 什么叫文化,简述中国文化的分期(每一个阶段,1-3个代表人物)
文化: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理论思维水平,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
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化分期: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旦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
孔子,老子,墨子
3.定型期(秦汉),制度化、模式化,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
如
4.强化期(宋明)哲理性、思辨性,代表人物是朱熹
5.转型期(清——“五四”)新旧杂成,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六、 阐述“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正负面,今天采取什么态
度)
(1) 体现了中国文化重道轻器的特点。“道”,是指伦理形态,“器”,是指物质形。
重义理的把握,轻器物的制造。
(2) 正面:使民族内在精神丰富,情感心理比较稳定。自我调适的机制比较发达,
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
负面: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是民族被动挨打的思想
原因。
(3) 今天,我们应提倡“道器并重,以器释道,以器护道,以道促器”
七、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古重老的特点。源于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靠经验积累,跟年岁增
长成正比。老年人在农业社会的地位很重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面:对传承发扬历史文化起重要作用。
负面:使衰落之气弥漫整个社会,影响青年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社会心理老化,导
致整个民族精神萎缩。
态度:往古是值得借鉴的,但是不应该去膜拜,老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权力和知识不
应该为其所垄断。
八、 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反映了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的精神反映和刚健有为的意志的反映。自强不息带有普遍化和社会化,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外族入侵和政权易手时,能以此增强民族向心力,反抗侵略。
九、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反映了正道直行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的情操,崇尚气节、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反映民族自尊心和浩然正气。
评价:正面: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
能以大局为重,来挽救国家命运。
负面:(1)是一种很传统的气节观,讲究君子小人之分——轻视下层民众的贵族心理,,华
夷之分——民族沙文主义的自我中心观。
(2)传统的气节观往往成为封建士大夫闹意气,争高下的拉帮结派(带有师门、地域
色彩)的不正之风的催化剂,而忽略了政权本质的把握。
十、论述题
(1) 试论现代新儒家
现代新儒家的定义:是相对于先秦原始的儒家(为第一阶段)和宋明时期的新
儒家(援佛入儒,使中国儒学哲理化)而言的。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中国知识分子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面对马列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他们感到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弘扬儒学。
大致上以1949年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冯
友兰,张君励。后期代表人物是徐复观,牟宗三,杜维明
现代新儒家的特征:
1.有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肯定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
力。
2.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花果飘零”的心态,希望全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定。
3.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同化力,与现代化不相矛盾,中国文化蕴含着
发展科技的思想,包含着民主政治的意识。
4.认为中道高于西器,西方文化没有自我调适的机制,认为中国文化能解决后工业
文明带来的许多问题和精神上的空白。
5.中西文化是可以融合的,中国文化应该吸纳西方文化中科技、民主精髓。
6.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能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欲图将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体
系,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
7.具有自信自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有深层的时代使命感,在欧风
美雨的冲击下能挺立不倒。
8.有着保守的政治立场,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其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虽然也欣赏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某些批判,仅仅是从两者皆是西方的产物,作为“以毒攻
毒”的现象冷眼旁观,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想方向,认为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破坏
多于建设
失误:
1. 把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归为儒家文化,吸纳了道、法、佛三家的学说,把中国传统文
化等同于儒家文化,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反映出他们一厢情愿。
2. 过分强调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维局限于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
3. 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正确的思想方向——民主、科学。
4. 不符合中国当代的实际,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大多来自儒家思想的消极之风。
(2) 试论中国文化精神
1. 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的精神反映和
刚健有为的意志的反映。自强不息带有普遍化和社会化,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外族入侵和政权易手时,能以此增强民族向心力,反抗侵略。
2. 正道其行:子曰:士可杀而不可辱。正道其行是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的情操,崇尚气节、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反映民族自尊心和浩然正气。评价:正面: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能以大局为重,来挽救国家命
运。
负面:(1)是一种很传统的气节观,讲究君子小人之分——轻视下层民众的贵族心理,,华
夷之分——民族沙文主义的自我中心观。
(2)传统的气节观往往成为封建士大夫闹意气,争高下的拉帮结派(带有师门、地域
色彩)的不正之风的催化剂,而忽略了政权本质的把握。
3.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浸透了我们文化的每一个毛孔。
评价:正面: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国人重视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使我们做事不
走极端,维护整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重要的作用。
负面:否认斗争,排斥竞争,是一种简单的协同性道德,有先天带来的缺陷,是个人创造性萎缩,抑制了竞争性道德生长,变成统治者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4.民为邦本:是一种重民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思想。
走向:1)以封建帝王为代表的统治者,把民众看成政权的基础,利用民众力量为其效劳,
民众只是国家赋税和兵役的来源,民成为了工具、手段。
2) 表现在进步的思想家。利用“民为邦本”观点,对统治阶级进行劝诫,与民修生养
息,有时成为反抗暴君苛政,无休止收赋税的口号。
(注意的是:民为邦本不是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条件:1.法制为基础2.商品经济
而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法治。中国仍为民为邦本的人治社会,微弱地呼唤老百姓,对老百姓放松压迫。
现代社会不讲民本,而讲人本,即以人为本。)
5.平均平等:并不是指人格上的平等,而是主要指经济利益的彼此一样,即社会财富的占
有,劳动产品的分配要均匀。
评价:正面:作为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对减轻剥削、防止兼并、维护农民的基本生
存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民的反抗精神,丰富了民族平等自主
的意识。
负面:农民的“平均平等”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反对不同的人和集团利
用自己的特长开拓进取,注重静态的平等,忽视动态的进步,牺牲效率
和进步为代价。
5. 求是务实:面向现实,重视人生。
正面:承认王权高于神权,强调要立足现实,使中国人的性格朴实无华、立
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
负面:注重人生,而忽视了对自然的改造,传统务实实质上是经验主义,“实
惠”——偏重于眼前的功利,造成整个社会短视,不注重长远利益。
6. 豁达乐观:在现实生活中,人生的意义,个体的价值。
正面:使中国文化的吸纳、改铸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再生机制。
负面:知足长乐,安贫乐道,渗透全社会,中国人养成了守成的心理,在成绩面前
容易自我满足,在重大历史隐患面前易缺乏危机感、紧迫感。
7. 以道制欲:中国文化的理性品格,不具有生物学意义。
正面:使我们民族重视理性、节操,抵制纵欲主义,反对人性方面的自然主义对民
族独到的风貌、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负面:往往压制人们正常情感和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成为人性实现的工具,
目的是维护封建时代男尊女卑。
十一、介绍一种民俗(用所学知识或是未学知识加以分析,包括过程进行分析)
十二、读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简要80字,心得体会
200字)
一、 分析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说”,解释“三纲八目”、“内圣外王”
(1)孔子的仁学:
1.强调突出政治
2 根植血缘基础
3.着眼伦理本位
4.发挥主体能力
5.侧重抑制个体
(2)孟子的仁政说
制民之产, 要给老百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相对于注重理论层面的孔子的“仁学”,孟子的“仁政说”更注重操作层面,
(3)A、三纲八目:《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明德、亲民、至善,即为三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八目。
B、内圣外王:注重主体修养,把修养之所得,推广于社会,道一风同。
二、 分析道法自然、兼以易别、三世演化说(需加学派来说明)
(1) 道法自然:这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它揭示了宇宙中事物间的关系,是人们
处事必须遵循的原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源头,
即为道。“道可道,非常道”,道这一概念如果可以概括归纳的,就不是原
来那个道啊。规律不能创造,只能遵循。
(2) 兼以易别:这是墨家文化的核心。即用兼爱来置换极端自私者。
视人之困若视己困,视人之家若视己家,视人之身若视己身。
(3)三世演化说:这是法家思想核心。韩非说,上古竞于道德,中古竞于智
谋,当今竞于气力,是春秋战国时期从不争到争发生了的变化。由道德而
智谋而气力,是一种承认发展的观点。反映地主阶级对自己前途力量的自
信,也是法家强权政治的侧面反映。
三、 分析佛教四谛说及中国佛教文化的阶段
(1)四谛说中的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苦谛,是四谛中的关键和基石。有生苦、老苦、死苦、爱别离苦,怨僧会苦,求不得苦。预设人生是痛苦的,具有精神的逼迫性。
集谛,讨论痛苦的原因,消灭贪欲。
灭谛,无痛苦的状态,不追求现实,灭除人间一切杂念。
道谛,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和途径。
(2)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阶段
1.汉——南北朝,是传入期,翻译、介绍、解说佛经。
2.隋唐,是全盛期,佛教宗派林立。
3.宋——清,是衰败期,由盛而衰。
四、 试说中国的仕进制度(解释科举制,发展阶段排列,及对中国社会的3个影响)
科举制:开科取士,由国家设立一定的科目,通过定期的统一考试,选拔人才,分配官职。开始于公元606年,终于1905年
阶段:
1. 选贤授能
2. 养士
3. 军功爵
4. 乡举里选
5. 九品中正制
6. 科举
影响:1.科举制使“学而优则仕”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增强了中国的官本位观念,
刺激了人们的热情,强化了当官的心理。
2.受做官心理的制约,读书成为光宗耀祖的手段,增强了宗法心理。
3.强化了重道轻器的社会心理,妨碍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刺激了人们对道的
热情。
五、 什么叫文化,简述中国文化的分期(每一个阶段,1-3个代表人物)
文化:代表一定民族特点,反映理论思维水平,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
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化分期:1.孕育期(殷周),带有宗教色彩,代表人物是姬旦
2.雏形期(春秋战国),具有人文色彩,百家争鸣,诸子峰起,代表人物是
孔子,老子,墨子
3.定型期(秦汉),制度化、模式化,代表人物是董仲舒,司马迁,司马相
如
4.强化期(宋明)哲理性、思辨性,代表人物是朱熹
5.转型期(清——“五四”)新旧杂成,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六、 阐述“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正负面,今天采取什么态
度)
(1) 体现了中国文化重道轻器的特点。“道”,是指伦理形态,“器”,是指物质形。
重义理的把握,轻器物的制造。
(2) 正面:使民族内在精神丰富,情感心理比较稳定。自我调适的机制比较发达,
在价值方面具有共同的文化心理。
负面: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是民族被动挨打的思想
原因。
(3) 今天,我们应提倡“道器并重,以器释道,以器护道,以道促器”
七、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体现了中国文化崇古重老的特点。源于农业社会,农业生产靠经验积累,跟年岁增
长成正比。老年人在农业社会的地位很重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正面:对传承发扬历史文化起重要作用。
负面:使衰落之气弥漫整个社会,影响青年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社会心理老化,导
致整个民族精神萎缩。
态度:往古是值得借鉴的,但是不应该去膜拜,老人是值得尊敬的,但是权力和知识不
应该为其所垄断。
八、 解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反映了自强不息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的精神反映和刚健有为的意志的反映。自强不息带有普遍化和社会化,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外族入侵和政权易手时,能以此增强民族向心力,反抗侵略。
九、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志
反映了正道直行的中国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的情操,崇尚气节、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反映民族自尊心和浩然正气。
评价:正面: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
能以大局为重,来挽救国家命运。
负面:(1)是一种很传统的气节观,讲究君子小人之分——轻视下层民众的贵族心理,,华
夷之分——民族沙文主义的自我中心观。
(2)传统的气节观往往成为封建士大夫闹意气,争高下的拉帮结派(带有师门、地域
色彩)的不正之风的催化剂,而忽略了政权本质的把握。
十、论述题
(1) 试论现代新儒家
现代新儒家的定义:是相对于先秦原始的儒家(为第一阶段)和宋明时期的新
儒家(援佛入儒,使中国儒学哲理化)而言的。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中国知识分子
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崩溃,面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入侵,面对马列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他们感到痛心疾首,欲图恢复传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弘扬儒学。
大致上以1949年为界限,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代表人物是梁漱溟,熊十力,冯
友兰,张君励。后期代表人物是徐复观,牟宗三,杜维明
现代新儒家的特征:
1.有坚定的民族文化本位立场,强调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肯定中国文化内在的生命
力。
2.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花果飘零”的心态,希望全民族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定。
3.认为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同化力,与现代化不相矛盾,中国文化蕴含着
发展科技的思想,包含着民主政治的意识。
4.认为中道高于西器,西方文化没有自我调适的机制,认为中国文化能解决后工业
文明带来的许多问题和精神上的空白。
5.中西文化是可以融合的,中国文化应该吸纳西方文化中科技、民主精髓。
6.具有开阔的文化视野,能面对现实,放眼世界,欲图将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体
系,又保持中国文化的特色。
7.具有自信自强的独立意识和自尊自守的独立人格,有深层的时代使命感,在欧风
美雨的冲击下能挺立不倒。
8.有着保守的政治立场,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其成为中国的指导思想,虽然也欣赏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某些批判,仅仅是从两者皆是西方的产物,作为“以毒攻
毒”的现象冷眼旁观,否定五四运动的思想方向,认为五四运动对中国的文化破坏
多于建设
失误:
1. 把有丰富内涵的文化归为儒家文化,吸纳了道、法、佛三家的学说,把中国传统文
化等同于儒家文化,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反映出他们一厢情愿。
2. 过分强调文化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维局限于借思想文化解决问题。
3. 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正确的思想方向——民主、科学。
4. 不符合中国当代的实际,社会上的种种不正之风大多来自儒家思想的消极之风。
(2) 试论中国文化精神
1. 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信、自尊的精神反映和
刚健有为的意志的反映。自强不息带有普遍化和社会化,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外族入侵和政权易手时,能以此增强民族向心力,反抗侵略。
2. 正道其行:子曰:士可杀而不可辱。正道其行是中华民族特别注重的情操,崇尚气节、
坚持正义、追求真理,反映民族自尊心和浩然正气。评价:正面:培养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是非心,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国民能以大局为重,来挽救国家命
运。
负面:(1)是一种很传统的气节观,讲究君子小人之分——轻视下层民众的贵族心理,,华
夷之分——民族沙文主义的自我中心观。
(2)传统的气节观往往成为封建士大夫闹意气,争高下的拉帮结派(带有师门、地域
色彩)的不正之风的催化剂,而忽略了政权本质的把握。
3.贵和持中:看重和谐,坚持中道,浸透了我们文化的每一个毛孔。
评价:正面:是东方文明的精髓,中国人重视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使我们做事不
走极端,维护整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重要的作用。
负面:否认斗争,排斥竞争,是一种简单的协同性道德,有先天带来的缺陷,是个人创造性萎缩,抑制了竞争性道德生长,变成统治者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
4.民为邦本:是一种重民思想,之后发展为民本思想。
走向:1)以封建帝王为代表的统治者,把民众看成政权的基础,利用民众力量为其效劳,
民众只是国家赋税和兵役的来源,民成为了工具、手段。
2) 表现在进步的思想家。利用“民为邦本”观点,对统治阶级进行劝诫,与民修生养
息,有时成为反抗暴君苛政,无休止收赋税的口号。
(注意的是:民为邦本不是民主的思想,民主的条件:1.法制为基础2.商品经济
而古代经济是自给自足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法治。中国仍为民为邦本的人治社会,微弱地呼唤老百姓,对老百姓放松压迫。
现代社会不讲民本,而讲人本,即以人为本。)
5.平均平等:并不是指人格上的平等,而是主要指经济利益的彼此一样,即社会财富的占
有,劳动产品的分配要均匀。
评价:正面:作为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对减轻剥削、防止兼并、维护农民的基本生
存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民的反抗精神,丰富了民族平等自主
的意识。
负面:农民的“平均平等”带有绝对平均主义的色彩,反对不同的人和集团利
用自己的特长开拓进取,注重静态的平等,忽视动态的进步,牺牲效率
和进步为代价。
5. 求是务实:面向现实,重视人生。
正面:承认王权高于神权,强调要立足现实,使中国人的性格朴实无华、立
身行事,讲究脚踏实地。
负面:注重人生,而忽视了对自然的改造,传统务实实质上是经验主义,“实
惠”——偏重于眼前的功利,造成整个社会短视,不注重长远利益。
6. 豁达乐观:在现实生活中,人生的意义,个体的价值。
正面:使中国文化的吸纳、改铸能力很强,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再生机制。
负面:知足长乐,安贫乐道,渗透全社会,中国人养成了守成的心理,在成绩面前
容易自我满足,在重大历史隐患面前易缺乏危机感、紧迫感。
7. 以道制欲:中国文化的理性品格,不具有生物学意义。
正面:使我们民族重视理性、节操,抵制纵欲主义,反对人性方面的自然主义对民
族独到的风貌、精神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负面:往往压制人们正常情感和欲望,“存天理,灭人欲”,成为人性实现的工具,
目的是维护封建时代男尊女卑。
十一、介绍一种民俗(用所学知识或是未学知识加以分析,包括过程进行分析)
十二、读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简要80字,心得体会
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