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来县改革开放三十年环卫工作进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我县环保事业迅速发展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突出环境问题,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要求,面对生态城镇建设新任务,面对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保机构尚不健全、自身建设出现问题等一系列情况,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我县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环保地位从无到有并逐步提升,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保事业进入起步阶段。但我县环保工作尚未启动,直至实施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上半年,泰来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泰来镇政府内设环境卫生队,当时只有几名员工,但是它的意义非常大,可以说实现了我县环保地位从无到有的跨越。1994年成立环卫处,升格科级单位。机构的演变充分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愈加重要,环保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变化和加强中。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生态省的战略部署,齐齐哈尔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做出了建设生态市的目标,由此,我县形成了上下重视、统一协调的生态城镇建设指挥系统。县人大常委会多次专题听取市政府有关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还组织了多次环保执法大检查。特别在“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与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热情空前高涨,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十一五”开始,污染减排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所高度重视。   第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并在近年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投入仅仅是企业进行污染治理,而且很多时候是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者重大纠纷后才着手实施。1978年至1991年期间,共计投入环境综合整治资金248.9万元,在此后的几年,投入逐年有所增加,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在“十五”期间达到了一个高潮,全县围绕生态城镇建设,相继开展泰湖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收集处置等重点项目,开展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和企业治污设施的更新建设。这些环境保护的工程、项目,在资金投入上呈递进式增长,在投入方式上逐步呈现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的特点,建成和完善了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我市的生态与环境面貌。“十一五”期间,这些工程项目共计投入资金近1.4亿元。   第三,环境总体质量多年保持平稳,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我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并在近几年出现集中反映出来,在此期间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严重影响环境。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污染整治没有紧紧跟上,在较长时期内对环境造成污染。1978年,我市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81年至1990年,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工业经济比重进一步增加,1994年至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8.05%。在这段时期内,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污染整治工作还处于形式单一、力度薄弱的阶段,致使之后的整治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二是城镇快速发展,但是环境保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紧紧跟上,生活源对环境影响延续至今。城镇人口1978年为18.5万人,到了2008年,城镇人口增至33万人。但是一直到2008年末,我县污水处理系统才投入运营,面对这样的实际困难,我县坚持以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为总线,坚决打击取缔小熔炼、小制革、小褪色等“十五小”场点为重点,整顿治理污染行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使我县的生态环境没有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恶化,全县整体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空气环境质量一直比较平稳,三十年来总体符合功能区要求;   第四,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城镇创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3年启动生态城镇建设以来,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于2007年建成省级基本达标生态县(市)。2008年建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处理;完成省、市、县环保重点监管区年度计划整治任务;主要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从2004年底的44.7%提高到目前的46.9%,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2.6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6平方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从2004年底的81%提高到目前的9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第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环保队伍有了进一步发展壮大。1983年泰来县环境卫生队,1994年2月变更为泰来县环卫处之后又通过几次行政机构改革,完善了科室的职能,大大提高了环境监察能力。至2008年底,我县的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总数达到35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110人,本科以上65人,中级职称以上33人,高级职称的5人,中共党员74人,在壮大队伍的同时,加强了队伍管理,不断强化党建工作,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程序,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开展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编辑/永安)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三十年,也是我县环保事业迅速发展的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突出环境问题,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要求,面对生态城镇建设新任务,面对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环保机构尚不健全、自身建设出现问题等一系列情况,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我县各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扎实推进,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环保地位从无到有并逐步提升,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1973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标志着中国环保事业进入起步阶段。但我县环保工作尚未启动,直至实施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上半年,泰来县人民政府决定在泰来镇政府内设环境卫生队,当时只有几名员工,但是它的意义非常大,可以说实现了我县环保地位从无到有的跨越。1994年成立环卫处,升格科级单位。机构的演变充分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愈加重要,环保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变化和加强中。特别是在“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生态省的战略部署,齐齐哈尔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做出了建设生态市的目标,由此,我县形成了上下重视、统一协调的生态城镇建设指挥系统。县人大常委会多次专题听取市政府有关生态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情况汇报,还组织了多次环保执法大检查。特别在“十五”期间,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与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全社会关注环保、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热情空前高涨,环境保护工作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十一五”开始,污染减排工作成为各级领导干部所高度重视。   第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并在近年实现大幅度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环境投入仅仅是企业进行污染治理,而且很多时候是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或者重大纠纷后才着手实施。1978年至1991年期间,共计投入环境综合整治资金248.9万元,在此后的几年,投入逐年有所增加,环境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在“十五”期间达到了一个高潮,全县围绕生态城镇建设,相继开展泰湖整治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收集处置等重点项目,开展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和企业治污设施的更新建设。这些环境保护的工程、项目,在资金投入上呈递进式增长,在投入方式上逐步呈现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融资的特点,建成和完善了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大大改善了我市的生态与环境面貌。“十一五”期间,这些工程项目共计投入资金近1.4亿元。   第三,环境总体质量多年保持平稳,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改革开放后我县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并在近几年出现集中反映出来,在此期间主要有两方面问题严重影响环境。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但污染整治没有紧紧跟上,在较长时期内对环境造成污染。1978年,我市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1981年至1990年,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14%,工业经济比重进一步增加,1994年至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38.05%。在这段时期内,环境保护事业刚刚起步,污染整治工作还处于形式单一、力度薄弱的阶段,致使之后的整治工作面临巨大压力。二是城镇快速发展,但是环境保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紧紧跟上,生活源对环境影响延续至今。城镇人口1978年为18.5万人,到了2008年,城镇人口增至33万人。但是一直到2008年末,我县污水处理系统才投入运营,面对这样的实际困难,我县坚持以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为总线,坚决打击取缔小熔炼、小制革、小褪色等“十五小”场点为重点,整顿治理污染行业,加快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使我县的生态环境没有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而恶化,全县整体环境质量基本保持在稳定状态。空气环境质量一直比较平稳,三十年来总体符合功能区要求;   第四,扎实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城镇创建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3年启动生态城镇建设以来,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于2007年建成省级基本达标生态县(市)。2008年建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进入试运行阶段;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得到妥善处理;完成省、市、县环保重点监管区年度计划整治任务;主要农、水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从2004年底的44.7%提高到目前的46.9%,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2.67%,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6平方米,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从2004年底的81%提高到目前的95%,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第五,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环保队伍有了进一步发展壮大。1983年泰来县环境卫生队,1994年2月变更为泰来县环卫处之后又通过几次行政机构改革,完善了科室的职能,大大提高了环境监察能力。至2008年底,我县的环保系统工作人员总数达到35人,其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以上110人,本科以上65人,中级职称以上33人,高级职称的5人,中共党员74人,在壮大队伍的同时,加强了队伍管理,不断强化党建工作,健全和完善了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程序,不断深化政务公开,开展文明单位的创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    (编辑/永安)


相关文章

  • 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
  • 摘要: 城市环卫行业市场化的实践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上海两大城市率先进行了一些探索.市场化的目标是:理顺政府.与社会.企业.市场关系,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运转高效的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实现市场机制对市容环卫事业资源配置的调节 ...查看


  • 城市环卫管理及体制改革的分析
  • 城市环卫管理及体制改革的分析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卫面临着巨大挑战.因为环卫不仅仅是城市的形象和群众利益的公共性事业,更是国民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城市环卫管理及体制现状,现阶段环卫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


  • 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摘 要: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占有很重要地位,其中城市环卫基础设施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二,工程设施和基层环境机构:三,卫生工作场所.但是目前,社会还没有足够重视规划环卫基础设施和建设工作,所以城市环卫基 ...查看


  • 城乡环卫一体化现状及对策
  • 城乡环卫一体化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潍坊市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大为改观.但与之相反的是,农村卫生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垃圾多.污水多.河道污染多,生态环境差.为切实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q ...查看


  • 县城环境卫生工作情况报告
  • 县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情况报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市民对生活环境卫生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从而使县城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对城市建设管理工作高度重视,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树 ...查看


  • 城市发展过程中环卫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前言: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不仅给城市基础设施带来压力,也给环卫事业带来新的难题,而做好环卫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才能赢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获得环卫事业的跨越发展. 在新一轮拉动内需发展经济过程 ...查看


  • 城管执法局工作总结
  • 城管执法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我们执法局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出色的完成了我局所担负的全县重点工作任务及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队伍建设.执法效能都有了明显提高,整体工作呈 ...查看


  • 黔江区国土局申请强制执行限期交出被征收土地决定书
  • 黔江区国土局申请强制执行限期交出被征收土地决定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黔 ...查看


  • 马路清洁工调查问卷
  • 环 卫 工 人 生 存 现 状 的 调 查 问 卷 环卫工人生存现状的调查问卷 近年来 ,民生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而城市环卫工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生存状况与未来发展问题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