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冷水江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梁征海
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在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是取消“文章赏析题”,新增选做题(6分)。
3.9分。
选做题的设置,对考生是一个新的挑战。湖南省2011年高考又做了新调整,选做题由
6分増至9分。如何有效地应对选做题,我们除了回归课本认真落实选修内容的复习外,还
要积极主动探寻选做题的设题程式与答题技巧。
设题程式。选做题采取二选一的形式,分值约9分。从试题设置来看,题型一般为简答
的阐述。从阅读与表达两方面考查。阅读方面的命题,(外国小说、古代文化经典)强调个
性化的感悟以及多元化的解读、探究,注重考查对有关材料的多层次、多角度、有个性、有
创意的解读。 表达部分的命题,(撰写短新闻、新闻短评)强调语文的实际应用和有个性有
创意的表达交流,注重考查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的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
会有“慎独”的。《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
“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里,把“慎独”视为共产
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作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
的例子。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1、设题方式:从材料和题目两个角度来推测。
(1)材料上:①文字一般较长;②大都围绕已学过的古代文化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
织;③文章可能文白夹杂。
(2)题目上:往往设置两道小题,第一道题是理解文本方面的,第二道题是探究题,发
掘经典意蕴,结合现实阐述,谈自己的看法。
2、思维方式:①审题很重要,了解要答什么。②理解文本,答题结合文本来谈。③答案要
满足题目要求。
答题基本步骤
1、解读文本(解释归纳) 2、概括观点(文本核心)
3、阐述观点(由点到论) 4、拓展论述(由古到今)
(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作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
的例子。
答:慎独是一种内外俱善的修养。注重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符合道德的
规范。 举例: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金。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答: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
独”这种修养的高度重视。当代人们如果都能够“慎独”,严于律已,就能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①对文本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特别是题目指向的内容)
②仔细地审题,领会题干的要求和目的。
③针对题干的要求,运用相关的知识,对题目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自己就相关问
题的理解、思辨作出整理,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步骤:摆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和现实进行分析说理。
得分关键(三个要素齐全)
①观点鲜明、准确、有个性;
②事例概括简要;
③分析说理全面、精当。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相处之道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数”
(shuò)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
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
疏远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
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到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
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
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
保护群体的温暖。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
语〃颜渊》)
(1)根据所引《论语》的两句话,你认为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答:(1)孔子认为与人相处不能疏远也不能过于亲密。别人做错了事,真心相劝,善意引导,
他实在不听也就作罢,不要自取其辱。
(2)对孔子的这种与人相处之道,你是赞成还是不赞成?理由何在?
(2)示例:(此题可多元解答,正反回答均可,关键是说出充分的道理。 )
赞成。 ①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人家不接受你的意见,再多说也未必有效。 ②
过于去凑近别人,似献殷勤,会令人讨厌,也辱没了自己的人格。 ③人与人不可能绝对一
致,总存在差异性,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可求同存异,有点包容,不必事事处处强求一
律。
不赞成。 ①同志间朋友间要相敬相亲,团结是第一要义。②帮助人要有诚意,诚则灵。
③因害怕反受其辱就放弃,实际上还是掺有私心。
①有针对性训练。结合选修教材《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做些题。分析理解诸子各家思想;经典文化的传承;经典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对现实人生的价值。以及当代人阅读文化经典获得的启迪。
②提高审题能力。注重答题思路、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答题时要注意满足题目的要求。
③固本培元。切实落实研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课文,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精神的理解、认识、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庄子·在宥》中有一则寓言:
云将在东方遇到鸿蒙,见他正拍着腿跳跃游行。云将肃然恭立。问道:“先生是谁?为何来到这里?”鸿蒙跳跃不止,回答一声:“遨游!”云将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鸿蒙仰面看他一眼,发出一声:“吁!”云将问:“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失序。如今我想要融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做?”鸿蒙拍着腿跳跃着,转过头说一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三年后,云将又在宋国的原野上遇见鸿蒙,心中大喜,快步上前叩头行礼,希望鸿蒙给他指点,鸿蒙说:“随意飘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联系《逍遥游》分析这则寓言表明了庄子治理社会和对待人生怎样的观念。
答案要点:①庄子借鸿蒙回避如何“融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②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的绝对自由。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问题: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 赢得了中华民国的“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字数100字左右。
(1)答: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老子出于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服务的需要。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身处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人须柔弱”不争。
(2)答:赞同孙中山“敢为天下先” 的观点。“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 激励了中国多少古仁人君子去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以一己之躯去肩负拯救和安顿天下苍生的使命。这种勇气和激情让我辈为之奋发向上,为之勤勤恳恳,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大学》指出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
⑴请简要概括材料中事例所阐述的道理。(4分)
参考答案:一个国家,特别是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国家管理者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意思对即可。)
(2)据媒体报道微软创办人盖茨接受英国BBC访问时表示,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结合上述《大学》中的观点与新闻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财富的看法。(5分) 参考观点:
①从个人角度来说:创造财富是对的,但应该采用正当的手段与途径;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不只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更在于回馈多少财富给社会。
②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应积极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创立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③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作为国家的管理人员,应该廉洁奉公,以为人民谋利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应该以权谋利,与民争利。(其它角度,能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亦可。)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氏春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墨家有个有名的人叫腹黄享,他儿子杀人,秦惠王 说:“先生年纪大了,没有其他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要杀他,先生这件事你就听我的吧。” 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准则说:“杀人的人死,伤人的人被判刑。这正是禁止杀人伤人的。 禁止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大王虽然赐我儿子活命,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不能不坚持墨家的准则。”没答应惠王,于是杀了他儿子。
(1)上述材料中腹黄享具有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不徇私情,坚决依墨家的准则行事。
(2)有人说腹黄享太死板、太无情了,秦惠王都赦免了他儿子,而他自己却大义灭亲;也有人说,腹黄享虽然没有了儿子,却捍卫了规则与法律的尊严,他是舍私利而守大义。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00字。(6分)
参考观点:
从情的角度来说。腹黄享的做法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中国自古就承认“亲亲相隐”的合理性,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次,作为法律最高仲裁者的秦惠王已经明确赦免他儿子,他完全可以以此为台阶,给自己一个宽恕儿子的理由。再说,秦惠王赦免了他儿子,而腹黄享却坚决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有违古代君臣之道的。
从理的角度来说。腹黄享的做法是符合大义的。有道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不一视同仁,在规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赦免了,那么制定规则与法律还有什么意义呢?又还有谁会自觉遵守呢?破坏规则,损害法律威严将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无法估测的严重影响。 (亦可从私与公的角度来谈,等等)
3.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离娄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节吧?”孟子说:“是的。”淳于髡说:“如果你的嫂子掉入了水中,那么你用手去救她吗?”孟子说:“嫂子掉入水中不救,那是豺狼一样的人,男女授受不亲,是礼节,嫂子掉入水中我救她,是权衡轻重所作的决定啊!”
(1)从孟子的这段文字中你悟出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孟子认为,如果在大义(救人)和小节(守礼)中权衡,君子会选择取大义(救人)。这段 话告诉我们,第一,我们要学会变通。第二,要学会权衡轻重,做出选择,小节、小信要服从于大义,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任答一点计满分)
(2)去年1月,杜先生驾驶着小客车,由丹灶往桂城方向行驶的时候,碰撞了李某所驾的二轮摩托车。看到倒在地上痛苦不堪的李某,杜先生决定先开车送李某前往丹灶医院抢救,再驾驶肇事小客车回到事故现场等待交警处理。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交通警察大队经勘查后,认为杜先生在发生事故后,因抢救伤者未保护现场,致使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认定杜先生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记者前天从佛山市南海区法院了解到,法院审判时考虑到杜先生积极抢救伤者的行为值得肯定与鼓励,根据公序良俗原则,应对其责任予以减轻,酌情认定杜先生承担70%的民事赔偿责任。据此,法院一审认定杜先生应赔偿李某五万余 元。
请结合孟子的话,谈谈你对法院判决的看法。
1)法院的判决,肯定了杜某积极救治伤者的行为,体现了“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能引导人们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生命都将受损时作出合乎情理的选择。
2)法院的判决是在法律与情理两者矛盾时,根据社会公序良俗原则所作出合乎情理的变通, 这种变通在引导社会舆论时是完全必要的。这样的判决于社会有益。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为最宝贵;先王之治道,以‘礼’区分为最美好。但无论大事小事,都按礼制来办,则很难行得通。若为和而和,而不用礼仪去节制,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4分)
答:选段(1)是将“和”与“礼”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为“先王之道”)(2分)。选段(2)是将“和”臵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2分)
(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作用。(5分)
示例一: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
示例二: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
示例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不能毫无原则的讲和谐。
注意题干中“竞争社会”“人际交往”等提示语,答案中没有体现这要求的,扣1分。除上述角度,还可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桓公①少与殷侯②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刘义庆《世说新语》)
【译文】桓公年轻的时候和殷侯齐名,他常常有跟殷浩一较高下的心思。桓公问殷浩:‚你和我比起来,怎么样?‛殷浩说:‚我做我自己已经很久了,我还是做我自己吧。‛
(1)“我与我周旋久”一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此一字之差,意义迥异。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好?试从语境和理趣的角度加以分析。(100字左右)(5分)
答:示例(一):“我与我周旋久”更好。从语境上来说,面对桓温的咄咄逼人,殷浩说:“我 做我的时候已经太长了,我还是做我自己吧。”巧妙避免了与桓温争短论长,似拙实巧;从理趣上来说,“做我自己”表现对自我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反映出自己出人之上的志趣和气度。
示例(二):“我与君周旋久”更好。从语境上来说,前文交待两者齐名,而且“卿何如我?” 明显就是要完成两人之间的比较,所以“我与君周旋久”更符合前文语境;从理趣上来说,强调“我与君周旋久”但最终“宁作我”,经过长期的体验之后,更清楚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并给予赞美,流露出强烈的自信。(观点1分,理由阐述每点2分)
(2)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一种“作我”( 做我自己)的典型表现。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福剑曾说“绝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最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你如何看?(4分)
示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强调一个人要有主见,并坚定于自己的选择,并不否定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和传承前人的成果。否则,只会固执己见,走入绝境。
(应该辩证分析。若只是着眼于其中的一句,最多得2分)
选做题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
冷水江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梁征海
2010年高考语文湖南卷在结构上的最大变化是取消“文章赏析题”,新增选做题(6分)。
3.9分。
选做题的设置,对考生是一个新的挑战。湖南省2011年高考又做了新调整,选做题由
6分増至9分。如何有效地应对选做题,我们除了回归课本认真落实选修内容的复习外,还
要积极主动探寻选做题的设题程式与答题技巧。
设题程式。选做题采取二选一的形式,分值约9分。从试题设置来看,题型一般为简答
的阐述。从阅读与表达两方面考查。阅读方面的命题,(外国小说、古代文化经典)强调个
性化的感悟以及多元化的解读、探究,注重考查对有关材料的多层次、多角度、有个性、有
创意的解读。 表达部分的命题,(撰写短新闻、新闻短评)强调语文的实际应用和有个性有
创意的表达交流,注重考查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题目。
“慎独”一语,较早见于《大学》和《中庸》。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
必慎其独也。”古人是注重内在的善与外在的善的统一的。有发自内心的诚实,不自欺,才
会有“慎独”的。《中庸》论修养,也强调在“慎独”上下工夫。它说:“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曾国藩教子,写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即:慎独、主敬、求仁、习劳。而这四条中,
“慎独”被他视为做人的根本。
1939年,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所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里,把“慎独”视为共产
党员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
时至今日,“慎独”依然有着它的价值和意义。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作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
的例子。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1、设题方式:从材料和题目两个角度来推测。
(1)材料上:①文字一般较长;②大都围绕已学过的古代文化经典中的概念和思想来组
织;③文章可能文白夹杂。
(2)题目上:往往设置两道小题,第一道题是理解文本方面的,第二道题是探究题,发
掘经典意蕴,结合现实阐述,谈自己的看法。
2、思维方式:①审题很重要,了解要答什么。②理解文本,答题结合文本来谈。③答案要
满足题目要求。
答题基本步骤
1、解读文本(解释归纳) 2、概括观点(文本核心)
3、阐述观点(由点到论) 4、拓展论述(由古到今)
(
1)“慎独”是一种修养,根据第二段文字,对这种修养作出解释,并举一个践行“慎独”
的例子。
答:慎独是一种内外俱善的修养。注重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符合道德的
规范。 举例:汉代东莱太守杨震暮夜拒收昌邑令王密的赠金。
(2)结合曾国藩教子、刘少奇教育共产党员两个事例,谈谈“慎独”的现实意义。 答:这两个事例分别是从家庭教育和党的建设两个方面着眼的,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慎
独”这种修养的高度重视。当代人们如果都能够“慎独”,严于律已,就能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道德境界,也能改变社会的不良风气,促进社会的文明与和谐。
①对文本进行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准确全面地把握文本。(特别是题目指向的内容)
②仔细地审题,领会题干的要求和目的。
③针对题干的要求,运用相关的知识,对题目的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将自己就相关问
题的理解、思辨作出整理,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步骤:摆出自己的观点——结合材料和现实进行分析说理。
得分关键(三个要素齐全)
①观点鲜明、准确、有个性;
②事例概括简要;
③分析说理全面、精当。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相处之道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数”
(shuò)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
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
疏远也就不远了。
有一个哲学寓言,名叫《豪猪的哲学》。
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
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到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
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
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
保护群体的温暖。
那么,应该怎样与朋友相处呢?
子贡曾经问过他的老师,孔夫子告诉他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论
语〃颜渊》)
(1)根据所引《论语》的两句话,你认为应该怎样与人相处?
答:(1)孔子认为与人相处不能疏远也不能过于亲密。别人做错了事,真心相劝,善意引导,
他实在不听也就作罢,不要自取其辱。
(2)对孔子的这种与人相处之道,你是赞成还是不赞成?理由何在?
(2)示例:(此题可多元解答,正反回答均可,关键是说出充分的道理。 )
赞成。 ①各人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人家不接受你的意见,再多说也未必有效。 ②
过于去凑近别人,似献殷勤,会令人讨厌,也辱没了自己的人格。 ③人与人不可能绝对一
致,总存在差异性,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可求同存异,有点包容,不必事事处处强求一
律。
不赞成。 ①同志间朋友间要相敬相亲,团结是第一要义。②帮助人要有诚意,诚则灵。
③因害怕反受其辱就放弃,实际上还是掺有私心。
①有针对性训练。结合选修教材《文化经典研读》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做些题。分析理解诸子各家思想;经典文化的传承;经典文化的时代意义和对现实人生的价值。以及当代人阅读文化经典获得的启迪。
②提高审题能力。注重答题思路、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训练。答题时要注意满足题目的要求。
③固本培元。切实落实研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课文,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概念和所表达的思想、理念、精神的理解、认识、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庄子·在宥》中有一则寓言:
云将在东方遇到鸿蒙,见他正拍着腿跳跃游行。云将肃然恭立。问道:“先生是谁?为何来到这里?”鸿蒙跳跃不止,回答一声:“遨游!”云将说:“我想请教一个问题。”鸿蒙仰面看他一眼,发出一声:“吁!”云将问:“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失序。如今我想要融合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怎么做?”鸿蒙拍着腿跳跃着,转过头说一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三年后,云将又在宋国的原野上遇见鸿蒙,心中大喜,快步上前叩头行礼,希望鸿蒙给他指点,鸿蒙说:“随意飘流,不知道有何追求;任心狂放,不知去向何方。无拘无束,游于无穷。我又知道什么?”
联系《逍遥游》分析这则寓言表明了庄子治理社会和对待人生怎样的观念。
答案要点:①庄子借鸿蒙回避如何“融六气以养万物”的提问,表明了无为而治的观念。②庄子主张无拘无束、逍遥天地间,追求人生的绝对自由。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秉承“不敢为天下先“等道家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提出“敢为天下先”的口号并以此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的事业,这一口号激发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而前赴后继,1911年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诞生了。
问题: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 赢得了中华民国的“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字数100字左右。
(1)答: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老子出于对道家哲学理论的服务的需要。强调“不争之德”,强调“无为”。柔弱的东西不爱好去逞强,不爱好去争斗,因此他们才能天长地久。身处乱世,为保全自己,所以强调“人须柔弱”不争。
(2)答:赞同孙中山“敢为天下先” 的观点。“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的“敢为天下先” 激励了中国多少古仁人君子去以经世济民为己任。以一己之躯去肩负拯救和安顿天下苍生的使命。这种勇气和激情让我辈为之奋发向上,为之勤勤恳恳,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大学》指出仁爱的人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
⑴请简要概括材料中事例所阐述的道理。(4分)
参考答案:一个国家,特别是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国家管理者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意思对即可。)
(2)据媒体报道微软创办人盖茨接受英国BBC访问时表示,将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结合上述《大学》中的观点与新闻材料,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财富的看法。(5分) 参考观点:
①从个人角度来说:创造财富是对的,但应该采用正当的手段与途径;一个人的价值与意义不只在于拥有多少财富,更在于回馈多少财富给社会。
②从国家的角度来说:一个国家应积极引导国民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创立积极健康的社会氛围;
③从国家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作为国家的管理人员,应该廉洁奉公,以为人民谋利为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不应该以权谋利,与民争利。(其它角度,能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亦可。)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吕氏春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墨家有个有名的人叫腹黄享,他儿子杀人,秦惠王 说:“先生年纪大了,没有其他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要杀他,先生这件事你就听我的吧。” 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准则说:“杀人的人死,伤人的人被判刑。这正是禁止杀人伤人的。 禁止杀人伤人是天下的大义。大王虽然赐我儿子活命,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不能不坚持墨家的准则。”没答应惠王,于是杀了他儿子。
(1)上述材料中腹黄享具有怎样的品质?
参考答案:不徇私情,坚决依墨家的准则行事。
(2)有人说腹黄享太死板、太无情了,秦惠王都赦免了他儿子,而他自己却大义灭亲;也有人说,腹黄享虽然没有了儿子,却捍卫了规则与法律的尊严,他是舍私利而守大义。请你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00字。(6分)
参考观点:
从情的角度来说。腹黄享的做法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中国自古就承认“亲亲相隐”的合理性,孔子在《论语〃子路》里曾提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次,作为法律最高仲裁者的秦惠王已经明确赦免他儿子,他完全可以以此为台阶,给自己一个宽恕儿子的理由。再说,秦惠王赦免了他儿子,而腹黄享却坚决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有违古代君臣之道的。
从理的角度来说。腹黄享的做法是符合大义的。有道是“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能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不一视同仁,在规则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因为是自己的儿子就赦免了,那么制定规则与法律还有什么意义呢?又还有谁会自觉遵守呢?破坏规则,损害法律威严将给社会和国家带来无法估测的严重影响。 (亦可从私与公的角度来谈,等等)
3.阅读下面两个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离娄下》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天,淳于髡问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是礼节吧?”孟子说:“是的。”淳于髡说:“如果你的嫂子掉入了水中,那么你用手去救她吗?”孟子说:“嫂子掉入水中不救,那是豺狼一样的人,男女授受不亲,是礼节,嫂子掉入水中我救她,是权衡轻重所作的决定啊!”
(1)从孟子的这段文字中你悟出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3分)
孟子认为,如果在大义(救人)和小节(守礼)中权衡,君子会选择取大义(救人)。这段 话告诉我们,第一,我们要学会变通。第二,要学会权衡轻重,做出选择,小节、小信要服从于大义,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任答一点计满分)
(2)去年1月,杜先生驾驶着小客车,由丹灶往桂城方向行驶的时候,碰撞了李某所驾的二轮摩托车。看到倒在地上痛苦不堪的李某,杜先生决定先开车送李某前往丹灶医院抢救,再驾驶肇事小客车回到事故现场等待交警处理。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交通警察大队经勘查后,认为杜先生在发生事故后,因抢救伤者未保护现场,致使事故基本事实无法查清,认定杜先生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记者前天从佛山市南海区法院了解到,法院审判时考虑到杜先生积极抢救伤者的行为值得肯定与鼓励,根据公序良俗原则,应对其责任予以减轻,酌情认定杜先生承担70%的民事赔偿责任。据此,法院一审认定杜先生应赔偿李某五万余 元。
请结合孟子的话,谈谈你对法院判决的看法。
1)法院的判决,肯定了杜某积极救治伤者的行为,体现了“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能引导人们在个人利益和他人生命都将受损时作出合乎情理的选择。
2)法院的判决是在法律与情理两者矛盾时,根据社会公序良俗原则所作出合乎情理的变通, 这种变通在引导社会舆论时是完全必要的。这样的判决于社会有益。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9分)
《论语》中有两处“和”的论述,一是孔子弟子有若说的,一为子曰。
(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为最宝贵;先王之治道,以‘礼’区分为最美好。但无论大事小事,都按礼制来办,则很难行得通。若为和而和,而不用礼仪去节制,也是很难行得通的。‛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1)这两个选段在谈到“和”时,有什么不同?(4分)
答:选段(1)是将“和”与“礼”一起谈论的,并将“和”上升到治国之道(或答为“先王之道”)(2分)。选段(2)是将“和”臵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分中来谈论的,既讲究和谐也明辨了差异。(2分)
(2)请你根据材料中关于“和”的理解,阐述“和”在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人际交往中作用。(5分)
示例一: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和”是人际关系的黏合剂,能消融工作中的强烈冲突,使人享受到竞争背后的丝丝温馨。
示例二: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一味的毫无原则的“和”实际上是一种妥协,这种“和”能消解人的斗志,不利于个人和群体的进步与发展。
示例三: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们既要追求发展,也要讲究和谐,但对君子可以讲和谐,而对小人就不能毫无原则的讲和谐。
注意题干中“竞争社会”“人际交往”等提示语,答案中没有体现这要求的,扣1分。除上述角度,还可从其他角度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桓公①少与殷侯②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刘义庆《世说新语》)
【译文】桓公年轻的时候和殷侯齐名,他常常有跟殷浩一较高下的心思。桓公问殷浩:‚你和我比起来,怎么样?‛殷浩说:‚我做我自己已经很久了,我还是做我自己吧。‛
(1)“我与我周旋久”一句,《晋书·殷浩传》作“我与君周旋久”,此一字之差,意义迥异。你认为哪种表述更好?试从语境和理趣的角度加以分析。(100字左右)(5分)
答:示例(一):“我与我周旋久”更好。从语境上来说,面对桓温的咄咄逼人,殷浩说:“我 做我的时候已经太长了,我还是做我自己吧。”巧妙避免了与桓温争短论长,似拙实巧;从理趣上来说,“做我自己”表现对自我价值和独立人格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反映出自己出人之上的志趣和气度。
示例(二):“我与君周旋久”更好。从语境上来说,前文交待两者齐名,而且“卿何如我?” 明显就是要完成两人之间的比较,所以“我与君周旋久”更符合前文语境;从理趣上来说,强调“我与君周旋久”但最终“宁作我”,经过长期的体验之后,更清楚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并给予赞美,流露出强烈的自信。(观点1分,理由阐述每点2分)
(2)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一种“作我”( 做我自己)的典型表现。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毕福剑曾说“绝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最终会让自己无路可走”。你如何看?(4分)
示例:“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强调一个人要有主见,并坚定于自己的选择,并不否定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和传承前人的成果。否则,只会固执己见,走入绝境。
(应该辩证分析。若只是着眼于其中的一句,最多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