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影响了“依恋”?
哪些因素会造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呢?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依恋关系呢?下面来介绍最主要的几种影响因素:
1. 抚养方式
照顾者(尤其是妈妈) 能否提供孩子合适、积极、温柔、细致的照顾,即要“专心致志”、“身体接触”、“话语激励”、“物质激励”、“及时响应”。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 、容易忽略孩子、身体照顾不足或者过度照顾等,都可能造成依恋问题。
2. 抚养的稳定性
有些孩子身边并不缺亲密的照顾者,照顾方式也比较合适积极,但却因为各种原因经常调换照顾者(如本文最初的案例丽丽) 而造成依恋障碍。所以照顾者的稳定性与照顾的性质是同样重要的。
3. 家庭因素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心理空间来源,所以家庭的各种问题——比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照顾者有无足够的社会支持等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依恋关系,不可小视。
4. 孩子的先天“性情”
不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或者父母的行为如何改变,有些孩子就是天生随和好相处,而有些就是喜欢发脾气,有些永远精力充沛,有些就是安静小心、动作缓慢,我们说这就是“性情”,是每个孩子先天具有的稳定的情绪反应及调节方式。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情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风格。
5. 父母的依恋风格
身为父母,我们曾经也是母亲怀里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你要清楚自己也是有一定的依恋风格的,而它必然会在抚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孩子的依恋方式。
研究发现,安全型的父母容易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而回避依恋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回应不足,矛盾依恋型的父母则在养育遇到困难时表现焦虑、不知所措,对孩子的照顾没有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善依恋关系的一般方法:
1. 尊重孩子的先天“性情”
孩子的人格气质是影响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气质不同做出调整: ◎“好养活”型:占40%,孩子从小表现积极,吃睡有规律,适应性强,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情绪稳定。
TIPS :这是一些“乖宝宝”,不需要父母太操心,甚至在他们应该有情感需要时也显得很“懂事”,反而容易让父母忽视对他们情绪的觉察,所以“好养活”也要“勤浇灌”哦! ◎“难伺候”型:占10%,吃睡无规律,面对新环境习惯退缩,经常情绪低落。
TIPS :这类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最高。爸妈一方面要更有耐心,对孩子的行为保持一种幽默感,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身边的、保护和支持自己的;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底线,建立清楚的行为规范,不能让孩子由着性子闹。感到有些疲于应付的父母,要适当安排时间暂离孩子,给自己“休息加油”的时间。
◎“慢热”型:15%,不太活跃,面对新环境表现平静,有时略有退缩,情绪不太高涨。 TIPS:这类孩子对新环境、新状况的适应需要时间,所以爸妈要有耐心,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直到他的情绪由小心谨慎变成轻松面对。不要试图用频繁的提问、教导和指点来培养孩子探索环境的能力。
◎混合型:占25%,孩子好像上述3种特点都具备,但又没有那么极端。
TIPS:对于这类孩子,爸妈的养育方式要更加随机应变。
2. 加强父亲的作用
在孩子3岁后,父亲在依恋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父亲的作用与角色和妈妈是完全不一样的,爸爸最重要的工作是孩子的“游戏伙伴”,陪伴孩子度过吃饱穿暖之外的时光。随着孩子(尤其是男孩) 身体发育逐渐强壮,会更需要爸爸的以肢体为主的玩耍和打打闹闹的游戏活动。
3. 改善父母自己的依恋类型:
请你做一个测试:当你和别人相处时,以下哪种最符合你的表现?
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 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会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我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也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答案:A 回避依恋型 B 安全型 C 矛盾依恋型。
给“回避型”父母的提示:
◎需要帮助时,请求那些与你接近的人为你提供安全与保护,不要迟疑。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在一起闲坐2~3个小时。 ◎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从不交谈的邻居、公司中从不交往的同事。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
◎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
给“矛盾型”父母的提示:
◎学会忍耐孤独, 适度地感受生命中的丧失与失望引起的伤感。
◎让其它人了解你的感受,特别是困难的感受,比如生气与失望。
◎与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时,学着勇敢地自我欣赏。
◎更好地了解自身,尤其是自身的缺点和脆弱的那一面。
◎因生活中的琐事或不顺感到焦虑、脆弱时,找一些应对的方法,比如:暂时回避、遗忘、转移注意力、向人倾诉、运动等。
此外,及时解决或改善家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照顾者有无足够的社会支持等,尤其是父母不合、婚姻问题。必要时父母自己可以先进行心理夫妻治疗。
给“依恋障碍”孩子的治疗方案
1、优化抚养方式(主要针对抑制型依恋障碍) :
更加关心、关注孩子;经常一起玩游戏;多拥抱、抚摩孩子;多对孩子说话;多给孩子提供用来看、接触、品尝、闻的物体;对孩子的哭叫、痛苦、高兴、兴趣和惊奇有更多的反应。
2、开展支持性游戏(主要针对抑制型依恋障碍) :
◎每天选择一个固定时间(20分钟) 为游戏时间,游戏内容让孩子选择。
◎全身心投入,通过行为和言语暗示孩子你正在关注着他感兴趣的内容。
◎用“当你……时,我很喜欢”的表达方式,向孩子表明你玩得很开心,用言语、微笑、拥抱和拍摸来表扬孩子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
◎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一起做总结,并表达你对这种游戏的喜爱。
特别提醒:
◇尽量不要用命令、指导、教育的口吻,如“你应该那么玩!”“不对,你又错了!”“我告诉你这个游戏的意义……”
◇预见到孩子会犯规的可能,尽量避免;当孩子犯规时假装没看见。
总之,让孩子成为游戏中的主角和决定人,在愉快的相处中加强亲子的依恋关系。
3. 加强行为规范:
◎ 分析孩子不良行为的前因后果。
◎ 和孩子协商达成一致的家规。
◎ 用正面的方法强化孩子的合理行为。
◎ 尽可能少用惩罚方式来控制不良行为。
◎ 让孩子承担和他年龄相称的责任。
◎ 父母积极作出表率。
4. 心理咨询:
如果依恋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比如学习问题、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孩子有焦虑抑郁的情绪表现,父母就不要迟疑,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医生会通过①依恋关系的替代②亲子依恋关系的重建来帮助孩子。
对于《孩子的依恋出问题了吗(上) 》中提到的丽丽,我是这样进行心理咨询的—— ◎我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和丽丽建立比较亲密、值得信赖的互动关系,用“讲故事”、“沙盘”、“涂鸦”等方式释放丽丽内心对于离开最亲密的照顾者后产生的焦虑、愤怒和担心,改变她的那种“她不要我了”的错误想法。
◎定期和丽丽的父母、老师联系,指导父母通过家庭游戏的方式加强亲子关系,协助老师增加对丽丽的关心,帮助她平稳度过对新环境的适应期。
◎在咨询和家庭干预中加强对丽丽行为的规范,让她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丽丽的情绪和行为好转之后,我开始处理丽丽对于离开我——这个咨询室内的依恋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并教她:把我写的文字带在身边,定期给我打电话,写下她对终于,丽丽顺利地完成了和我的分离,懂得了虽然我不能在她的身边,但是会一直爱她和想念她,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念,而不再担心“分离就是抛弃”。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丽丽开始恢复和父母健康的依恋关系,建立和老师、小伙伴的社会交往,快乐地开始她的学龄前生活了我的思念并和我分享……
孩子见人羞怯责任在父母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脸红、羞怯,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孩子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而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时则因为父母情绪不好而毫无道理地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这种家庭里,心里便产生惧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患了此病,孩子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呢?
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有必要时则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在医生帮助下查找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上述症状时,强迫自己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地位,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时要求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常识,有了知识就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周云)
感冒、咳嗽、发烧、流鼻涕
江米大葱粥,快速止住流鼻涕
这个粥是我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刚开始不信,试验过发现太灵了!
那时候孩子不到一岁,感冒了,流鼻涕,我又不愿意给她吃药,便试试看这个秘方。 做法:
1.江米(即糯米)一小把淘洗干净,3~4根葱白(每根3厘米左右)洗净,备用。 2.锅中放入一半水,放入江米,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熬至江米开花。
3.放入葱白,继续熬煮,熬到葱白几乎溶化,就可以给孩子喝了。
孩子喝了,轻者可以立刻停止流鼻涕,重者可以大幅度减少流鼻涕的速度,黄鼻涕可以减轻到清白色。非常管用!不过要注意:江米要少,水要多。因为一般要熬40分钟以上,才最有效果。每次要现熬现喝,存放过久就会失去效果。
——美妞妈(北京)
医生点评:葱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即有流清鼻涕、怕冷、咽不适、微热症状时。该方法若加生姜3片有加强发散风寒的作用,效果更好。此外,葱白粥应趁热食用,有利于发汗散寒。但当孩子有流黄脓涕、发热、咽红肿时,该方法不宜使用。
烤橘子+麻油姜末炒鸡蛋,化痰止咳
有一阵子,儿子感冒后,一直咳嗽,还听得到喉咙里“吼吼”的痰声。我在一家中医网站看到几个食疗方,试了试,效果确实不错。
1.煤气开小火,将橘子直接放在火上烤(我是用烧烤叉子穿上橘子),并不断翻动,烤到橘皮变得黑乎乎,还有热气从里面冒出来,就可以了。待橘子稍凉一会,剥去橘皮,让孩子吃温热的橘瓣。如果是大橘子,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如果是小贡桔,孩子一次可以吃一只。一天2~3次。吃了烤橘子后儿子的痰液明显减少了,镇咳作用也非常明显。 2.炒锅内放入一小勺麻油,油热后放入姜末,稍煸一下,就倒入鸡蛋液(1个鸡蛋)炒匀。每晚让孩子在临睡前趁热吃一次,吃上几天,就能收到明显效果。儿子很爱这个味道,咳嗽好了,还常嚷嚷要吃麻油炒鸡蛋!
——笑笑妈妈(上海) 医生点评:
橘子有化痰止咳的作用。也可以用略加温的橘子汁饮用,使孩子的黏痰变得稀薄,痰液易于排出。
麻油姜末炒鸡蛋仅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因为生姜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若孩子有黄痰、咽红、发热等风热感冒咳嗽症状,就不能应用。也可以用紫苏50克、鸡蛋2个,将两者放入锅中加水煮,等蛋熟后,取药液给孩子泡脚,鸡蛋食用,其效果更好。
萝卜梨水化痰
轩轩在刚满6个月的时候,就得了一次感冒。初愈后,喉咙里还有呼噜呼噜的痰音,小小的他又不会咳出来。情急之下,我拨打了轩轩吃的奶粉厂家提供的免费育婴热线,按照专家的点拨,用白萝卜加梨煮水给孩子喝了一次,结果还真有了明显的效果,没超过三次,就彻底解决了化痰的大问题。
——轩轩妈妈(北京) 医生点评:萝卜有顺气止咳、润肺化痰的作用。梨适用于风热咳嗽不爽、痰黄黏不易咳出、口渴、咽痛等。也可以将梨及萝卜去皮,榨汁服用效果很好。若孩子有腹泻应慎用。
健康的宝宝有时难免会有病痛,而年幼的宝宝往往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怎样才能及时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呢?儿保专家表示,可以通过以下五大征兆了解宝宝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多汗
生理性的小儿多汗常见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厚等,还有的在吃饭或吃奶时全身出汗或额头冒汗,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且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也比成人多。
而病理性出汗往往出现在小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如:平卧或睡眠时,也可能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病理性多汗除多汗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的疾病症状,如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身体虚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多见于此类多汗;而空腹多汗应该警惕低血糖。
专家提示:给孩子勤洗澡、勤换内衣和被褥,以保证皮肤的清洁,尤其是腹股沟、腋窝等皮肤褶皱处要多清洗。母亲在哺乳的同时应适当多喂水,年龄稍大的孩子应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房间温度要适宜,防止过冷或过热。
2、食欲变化
健康的儿童能按时进食,食量也较稳定。如果发现食欲减少、食欲突增或者拒食的话,往往是宝宝患病的前兆。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锌、维生素A 或D 中毒也都可能引起食欲低下。 生病宝宝的食欲改变并不仅仅体现在食欲不佳上,有些疾病还会使食欲增加,最典型的
就是儿童糖尿病,多饮多食,吃不饱,即使吃得多,体重也还是不升反降。
专家提示:对于由进食习惯不好而引起的食欲不佳,家长千万不要对之用哄骗、打骂的方式来强迫孩子进食。
3、睡眠不佳
生病的宝宝通常夜间睡眠状况都不好,如: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稳等。各种疼痛,如牙痛、头痛和神经痛等都会使宝宝夜间睡眠不好,瘙痒、肠胃系统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会使宝宝从夜间睡眠中惊醒。
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后颜面发红、呼吸急促可能是发热;患佝偻病的宝宝也常会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后大汗淋漓,平时容易激怒;而睡觉前后不断咀嚼、磨牙,则可能是睡前过于兴奋或有蛔虫感染。
专家提示:检查被子和尿布等情况,如果没有异常情况的话,则可能是疹子、发热或咳嗽。
4、情绪反常
从情绪变化也能看出宝宝是否可能生病,健康宝宝在他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饱满、两眼有神、不哭不闹,而且容易适应环境,但生病的孩子情绪往往异常。
宝宝发热常会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而目光呆滞、两眼直视、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除以上明显征兆外,宝宝还可能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或爱发脾气。父母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就诊。
专家提示:对于宝宝因疾病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父母一定不要对他呵斥,一方面要予以理解,另一方面更要爱护他。因为疾病和情绪可以相互影响,宝宝疾病会使他情绪发生变化,而不良情绪又会加重病情。
5、排便异常
排便异常也是宝宝生病的征兆,便秘和腹泻都预示着宝宝身体不适。95%的便秘属于功能性原因,这并非身体本身异常,通常给宝宝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纤维食品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多活动,增强参与排便肌肉的肌力,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但如果是新生儿出现便秘,最好还是要找一下儿科医生,以排除身体本身的异常。
病理性腹泻可从大便的性质来分析腹泻原因,如小肠发炎的粪便往往呈水样或蛋花汤,而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蛋黄色稀水样。
专家提示:腹泻宝宝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肠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养的孩子要少吃油腻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泻。同时,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宝宝臀部,并用毛巾擦干,涂些爽身粉。
宝宝发热吃什么
宝宝发热时,身体新陈代谢加快,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会大大增加,体内水分也会明显消耗。同时,由于发热,宝宝体内消化液的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会明显减弱。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宝宝发热时的饮食调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是最佳的选择。另外,少食多餐,宝宝每天进食以6~7次为宜。
1、米汤:将大米煮烂去渣,加入少许白糖调味。米汤水分充足,易被消化吸收。
2、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既能补充营养,又有利于宝宝体内毒素的排出,可以帮助宝宝退热。
3、鸡蛋羹:把1~2个鸡蛋打匀,加入适量温水,蒸熟后让宝宝食用。鸡蛋羹可以补充蛋白质,并且较容易消化吸收。
4、鲜梨汁:鲜梨汁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发热伴有咳嗽的宝宝。
5、鲜苹果汁: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既可以补充宝宝体内的营养需要,又可以中和宝宝体内的毒素。
6、银花茶:银花10克,煎水加糖饮用
如果宝宝因为发热而食欲不好,不要勉强给他喂食,但要尽量补充水分。在宝宝发热期间,不要任意给宝宝增加以前没有吃过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
哪些因素影响了“依恋”?
哪些因素会造成不同的依恋类型呢?我们又应该做些什么来改善依恋关系呢?下面来介绍最主要的几种影响因素:
1. 抚养方式
照顾者(尤其是妈妈) 能否提供孩子合适、积极、温柔、细致的照顾,即要“专心致志”、“身体接触”、“话语激励”、“物质激励”、“及时响应”。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 、容易忽略孩子、身体照顾不足或者过度照顾等,都可能造成依恋问题。
2. 抚养的稳定性
有些孩子身边并不缺亲密的照顾者,照顾方式也比较合适积极,但却因为各种原因经常调换照顾者(如本文最初的案例丽丽) 而造成依恋障碍。所以照顾者的稳定性与照顾的性质是同样重要的。
3. 家庭因素
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和心理空间来源,所以家庭的各种问题——比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照顾者有无足够的社会支持等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影响依恋关系,不可小视。
4. 孩子的先天“性情”
不论外界环境怎么变化或者父母的行为如何改变,有些孩子就是天生随和好相处,而有些就是喜欢发脾气,有些永远精力充沛,有些就是安静小心、动作缓慢,我们说这就是“性情”,是每个孩子先天具有的稳定的情绪反应及调节方式。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情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风格。
5. 父母的依恋风格
身为父母,我们曾经也是母亲怀里的孩子,所以在养育孩子的同时,你要清楚自己也是有一定的依恋风格的,而它必然会在抚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影响孩子的依恋方式。
研究发现,安全型的父母容易养育出安全型的孩子,而回避依恋型的父母往往会对孩子的要求回应不足,矛盾依恋型的父母则在养育遇到困难时表现焦虑、不知所措,对孩子的照顾没有足够的稳定性,这些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改善依恋关系的一般方法:
1. 尊重孩子的先天“性情”
孩子的人格气质是影响依恋关系的重要因素,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气质不同做出调整: ◎“好养活”型:占40%,孩子从小表现积极,吃睡有规律,适应性强,对新环境充满好奇,情绪稳定。
TIPS :这是一些“乖宝宝”,不需要父母太操心,甚至在他们应该有情感需要时也显得很“懂事”,反而容易让父母忽视对他们情绪的觉察,所以“好养活”也要“勤浇灌”哦! ◎“难伺候”型:占10%,吃睡无规律,面对新环境习惯退缩,经常情绪低落。
TIPS :这类孩子对父母的要求最高。爸妈一方面要更有耐心,对孩子的行为保持一种幽默感,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在身边的、保护和支持自己的;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底线,建立清楚的行为规范,不能让孩子由着性子闹。感到有些疲于应付的父母,要适当安排时间暂离孩子,给自己“休息加油”的时间。
◎“慢热”型:15%,不太活跃,面对新环境表现平静,有时略有退缩,情绪不太高涨。 TIPS:这类孩子对新环境、新状况的适应需要时间,所以爸妈要有耐心,经常陪伴在孩子身边,直到他的情绪由小心谨慎变成轻松面对。不要试图用频繁的提问、教导和指点来培养孩子探索环境的能力。
◎混合型:占25%,孩子好像上述3种特点都具备,但又没有那么极端。
TIPS:对于这类孩子,爸妈的养育方式要更加随机应变。
2. 加强父亲的作用
在孩子3岁后,父亲在依恋关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父亲的作用与角色和妈妈是完全不一样的,爸爸最重要的工作是孩子的“游戏伙伴”,陪伴孩子度过吃饱穿暖之外的时光。随着孩子(尤其是男孩) 身体发育逐渐强壮,会更需要爸爸的以肢体为主的玩耍和打打闹闹的游戏活动。
3. 改善父母自己的依恋类型:
请你做一个测试:当你和别人相处时,以下哪种最符合你的表现?
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 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会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我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也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答案:A 回避依恋型 B 安全型 C 矛盾依恋型。
给“回避型”父母的提示:
◎需要帮助时,请求那些与你接近的人为你提供安全与保护,不要迟疑。
◎建立一个安全依恋类型的朋友圈,聊天、出游、每周在一起闲坐2~3个小时。 ◎每周至少要和3~5个陌生人说话:从不交谈的邻居、公司中从不交往的同事。 ◎努力发现朋友、爱人、同事的优点和好笑的事情。
◎训练自己对一些生活琐事关心,征求朋友、同事与爱人的意见。
◎不要把秘密深藏在心底,选择适当的对象释放秘密。
给“矛盾型”父母的提示:
◎学会忍耐孤独, 适度地感受生命中的丧失与失望引起的伤感。
◎让其它人了解你的感受,特别是困难的感受,比如生气与失望。
◎与可以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在一起时,学着勇敢地自我欣赏。
◎更好地了解自身,尤其是自身的缺点和脆弱的那一面。
◎因生活中的琐事或不顺感到焦虑、脆弱时,找一些应对的方法,比如:暂时回避、遗忘、转移注意力、向人倾诉、运动等。
此外,及时解决或改善家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父母失业、婚姻问题、经济困难、兄弟姐妹的出生、照顾者有无足够的社会支持等,尤其是父母不合、婚姻问题。必要时父母自己可以先进行心理夫妻治疗。
给“依恋障碍”孩子的治疗方案
1、优化抚养方式(主要针对抑制型依恋障碍) :
更加关心、关注孩子;经常一起玩游戏;多拥抱、抚摩孩子;多对孩子说话;多给孩子提供用来看、接触、品尝、闻的物体;对孩子的哭叫、痛苦、高兴、兴趣和惊奇有更多的反应。
2、开展支持性游戏(主要针对抑制型依恋障碍) :
◎每天选择一个固定时间(20分钟) 为游戏时间,游戏内容让孩子选择。
◎全身心投入,通过行为和言语暗示孩子你正在关注着他感兴趣的内容。
◎用“当你……时,我很喜欢”的表达方式,向孩子表明你玩得很开心,用言语、微笑、拥抱和拍摸来表扬孩子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
◎游戏结束后,和孩子一起做总结,并表达你对这种游戏的喜爱。
特别提醒:
◇尽量不要用命令、指导、教育的口吻,如“你应该那么玩!”“不对,你又错了!”“我告诉你这个游戏的意义……”
◇预见到孩子会犯规的可能,尽量避免;当孩子犯规时假装没看见。
总之,让孩子成为游戏中的主角和决定人,在愉快的相处中加强亲子的依恋关系。
3. 加强行为规范:
◎ 分析孩子不良行为的前因后果。
◎ 和孩子协商达成一致的家规。
◎ 用正面的方法强化孩子的合理行为。
◎ 尽可能少用惩罚方式来控制不良行为。
◎ 让孩子承担和他年龄相称的责任。
◎ 父母积极作出表率。
4. 心理咨询:
如果依恋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孩子的生活,比如学习问题、成绩下降、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孩子有焦虑抑郁的情绪表现,父母就不要迟疑,及时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心理医生会通过①依恋关系的替代②亲子依恋关系的重建来帮助孩子。
对于《孩子的依恋出问题了吗(上) 》中提到的丽丽,我是这样进行心理咨询的—— ◎我首先通过游戏的方式和丽丽建立比较亲密、值得信赖的互动关系,用“讲故事”、“沙盘”、“涂鸦”等方式释放丽丽内心对于离开最亲密的照顾者后产生的焦虑、愤怒和担心,改变她的那种“她不要我了”的错误想法。
◎定期和丽丽的父母、老师联系,指导父母通过家庭游戏的方式加强亲子关系,协助老师增加对丽丽的关心,帮助她平稳度过对新环境的适应期。
◎在咨询和家庭干预中加强对丽丽行为的规范,让她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在丽丽的情绪和行为好转之后,我开始处理丽丽对于离开我——这个咨询室内的依恋对象——而产生的各种情绪,并教她:把我写的文字带在身边,定期给我打电话,写下她对终于,丽丽顺利地完成了和我的分离,懂得了虽然我不能在她的身边,但是会一直爱她和想念她,她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想念,而不再担心“分离就是抛弃”。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丽丽开始恢复和父母健康的依恋关系,建立和老师、小伙伴的社会交往,快乐地开始她的学龄前生活了我的思念并和我分享……
孩子见人羞怯责任在父母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脸红、羞怯,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孩子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都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孩子在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只是因为一个小小的过错而遭到父母过分严厉的训斥,甚至受体罚;有时则因为父母情绪不好而毫无道理地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在这种家庭里,心里便产生惧怕心理,孩子甚至不能辨别该做什么,该说什么,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孩子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恐惧和焦虑之中,他们从父母的行为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己很无能,总是做错事,是个一无是处的孩子。这类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有程度不等的社交恐惧倾向,严重者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患了此病,孩子会变得内向、孤独,人生观也变得消极、悲观。那么,如何才能防止孩子患上“社交恐惧”呢?
作为父母,应重视并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社交恐惧倾向。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爱护、表扬和鼓励。有必要时则带孩子进行心理咨询,在医生帮助下查找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在交往中出现上述症状时,强迫自己做数次深而长的有节奏的呼吸。心里要想着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地位,这可以使紧张心情得以缓解。平时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也可教孩子做一些克服羞怯的运动。如将两脚平稳站立,然后轻轻地把脚跟提起,坚持几秒钟后放下,每次反复做30次,每日做3次,可以消除心神不定的感觉。
有时人的羞怯不完全是由于过分紧张,而是由于知识领域过于狭窄,或对当前发生的事情知道得太少。因此,平时要求孩子加强对文学、音乐、艺术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多看课外书籍、报刊,广泛地吸收各方面的常识,有了知识就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克服羞怯。 (周云)
感冒、咳嗽、发烧、流鼻涕
江米大葱粥,快速止住流鼻涕
这个粥是我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刚开始不信,试验过发现太灵了!
那时候孩子不到一岁,感冒了,流鼻涕,我又不愿意给她吃药,便试试看这个秘方。 做法:
1.江米(即糯米)一小把淘洗干净,3~4根葱白(每根3厘米左右)洗净,备用。 2.锅中放入一半水,放入江米,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熬至江米开花。
3.放入葱白,继续熬煮,熬到葱白几乎溶化,就可以给孩子喝了。
孩子喝了,轻者可以立刻停止流鼻涕,重者可以大幅度减少流鼻涕的速度,黄鼻涕可以减轻到清白色。非常管用!不过要注意:江米要少,水要多。因为一般要熬40分钟以上,才最有效果。每次要现熬现喝,存放过久就会失去效果。
——美妞妈(北京)
医生点评:葱白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感冒初期,即有流清鼻涕、怕冷、咽不适、微热症状时。该方法若加生姜3片有加强发散风寒的作用,效果更好。此外,葱白粥应趁热食用,有利于发汗散寒。但当孩子有流黄脓涕、发热、咽红肿时,该方法不宜使用。
烤橘子+麻油姜末炒鸡蛋,化痰止咳
有一阵子,儿子感冒后,一直咳嗽,还听得到喉咙里“吼吼”的痰声。我在一家中医网站看到几个食疗方,试了试,效果确实不错。
1.煤气开小火,将橘子直接放在火上烤(我是用烧烤叉子穿上橘子),并不断翻动,烤到橘皮变得黑乎乎,还有热气从里面冒出来,就可以了。待橘子稍凉一会,剥去橘皮,让孩子吃温热的橘瓣。如果是大橘子,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如果是小贡桔,孩子一次可以吃一只。一天2~3次。吃了烤橘子后儿子的痰液明显减少了,镇咳作用也非常明显。 2.炒锅内放入一小勺麻油,油热后放入姜末,稍煸一下,就倒入鸡蛋液(1个鸡蛋)炒匀。每晚让孩子在临睡前趁热吃一次,吃上几天,就能收到明显效果。儿子很爱这个味道,咳嗽好了,还常嚷嚷要吃麻油炒鸡蛋!
——笑笑妈妈(上海) 医生点评:
橘子有化痰止咳的作用。也可以用略加温的橘子汁饮用,使孩子的黏痰变得稀薄,痰液易于排出。
麻油姜末炒鸡蛋仅适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因为生姜有发散风寒的作用,若孩子有黄痰、咽红、发热等风热感冒咳嗽症状,就不能应用。也可以用紫苏50克、鸡蛋2个,将两者放入锅中加水煮,等蛋熟后,取药液给孩子泡脚,鸡蛋食用,其效果更好。
萝卜梨水化痰
轩轩在刚满6个月的时候,就得了一次感冒。初愈后,喉咙里还有呼噜呼噜的痰音,小小的他又不会咳出来。情急之下,我拨打了轩轩吃的奶粉厂家提供的免费育婴热线,按照专家的点拨,用白萝卜加梨煮水给孩子喝了一次,结果还真有了明显的效果,没超过三次,就彻底解决了化痰的大问题。
——轩轩妈妈(北京) 医生点评:萝卜有顺气止咳、润肺化痰的作用。梨适用于风热咳嗽不爽、痰黄黏不易咳出、口渴、咽痛等。也可以将梨及萝卜去皮,榨汁服用效果很好。若孩子有腹泻应慎用。
健康的宝宝有时难免会有病痛,而年幼的宝宝往往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不适,家长怎样才能及时了解宝宝的身体状况呢?儿保专家表示,可以通过以下五大征兆了解宝宝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多汗
生理性的小儿多汗常见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厚等,还有的在吃饭或吃奶时全身出汗或额头冒汗,这些都属正常现象。且小儿代谢旺盛、活泼好动,出汗也比成人多。
而病理性出汗往往出现在小儿安静或睡眠状态下,如:平卧或睡眠时,也可能大汗淋漓或出汗不止。病理性多汗除多汗外,往往还伴有其他的疾病症状,如营养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身体虚弱的小儿在白天过度活动,晚上入睡后往往多汗,但深睡后汗逐渐消退,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患儿多见于此类多汗;而空腹多汗应该警惕低血糖。
专家提示:给孩子勤洗澡、勤换内衣和被褥,以保证皮肤的清洁,尤其是腹股沟、腋窝等皮肤褶皱处要多清洗。母亲在哺乳的同时应适当多喂水,年龄稍大的孩子应注意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房间温度要适宜,防止过冷或过热。
2、食欲变化
健康的儿童能按时进食,食量也较稳定。如果发现食欲减少、食欲突增或者拒食的话,往往是宝宝患病的前兆。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肠炎、结核病、肝功能低下、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缺锌、维生素A 或D 中毒也都可能引起食欲低下。 生病宝宝的食欲改变并不仅仅体现在食欲不佳上,有些疾病还会使食欲增加,最典型的
就是儿童糖尿病,多饮多食,吃不饱,即使吃得多,体重也还是不升反降。
专家提示:对于由进食习惯不好而引起的食欲不佳,家长千万不要对之用哄骗、打骂的方式来强迫孩子进食。
3、睡眠不佳
生病的宝宝通常夜间睡眠状况都不好,如:睡眠少、易醒、睡不安稳等。各种疼痛,如牙痛、头痛和神经痛等都会使宝宝夜间睡眠不好,瘙痒、肠胃系统疾病或呼吸性疾病也会使宝宝从夜间睡眠中惊醒。
睡前烦躁不安、睡眠中踢被子、睡醒后颜面发红、呼吸急促可能是发热;患佝偻病的宝宝也常会在睡眠中啼哭,睡醒后大汗淋漓,平时容易激怒;而睡觉前后不断咀嚼、磨牙,则可能是睡前过于兴奋或有蛔虫感染。
专家提示:检查被子和尿布等情况,如果没有异常情况的话,则可能是疹子、发热或咳嗽。
4、情绪反常
从情绪变化也能看出宝宝是否可能生病,健康宝宝在他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饱满、两眼有神、不哭不闹,而且容易适应环境,但生病的孩子情绪往往异常。
宝宝发热常会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而目光呆滞、两眼直视、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往往提示病情严重。除以上明显征兆外,宝宝还可能表现出萎靡不振、烦躁不安或爱发脾气。父母要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及时就诊。
专家提示:对于宝宝因疾病而产生的情绪反应,父母一定不要对他呵斥,一方面要予以理解,另一方面更要爱护他。因为疾病和情绪可以相互影响,宝宝疾病会使他情绪发生变化,而不良情绪又会加重病情。
5、排便异常
排便异常也是宝宝生病的征兆,便秘和腹泻都预示着宝宝身体不适。95%的便秘属于功能性原因,这并非身体本身异常,通常给宝宝多吃些蔬菜或其它高纤维食品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应该鼓励孩子多活动,增强参与排便肌肉的肌力,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但如果是新生儿出现便秘,最好还是要找一下儿科医生,以排除身体本身的异常。
病理性腹泻可从大便的性质来分析腹泻原因,如小肠发炎的粪便往往呈水样或蛋花汤,而病毒性肠炎的粪便多为白色米汤样或蛋黄色稀水样。
专家提示:腹泻宝宝要控制食量,以便使肠道得到合理休息。而母乳喂养的孩子要少吃油腻食品,以免消化不良而加重腹泻。同时,每次便后要用温水清洗宝宝臀部,并用毛巾擦干,涂些爽身粉。
宝宝发热吃什么
宝宝发热时,身体新陈代谢加快,对营养物质的消耗会大大增加,体内水分也会明显消耗。同时,由于发热,宝宝体内消化液的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会明显减弱。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注意宝宝发热时的饮食调理,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是最佳的选择。另外,少食多餐,宝宝每天进食以6~7次为宜。
1、米汤:将大米煮烂去渣,加入少许白糖调味。米汤水分充足,易被消化吸收。
2、绿豆汤:将绿豆煮烂,取绿豆汤,加入适量冰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既能补充营养,又有利于宝宝体内毒素的排出,可以帮助宝宝退热。
3、鸡蛋羹:把1~2个鸡蛋打匀,加入适量温水,蒸熟后让宝宝食用。鸡蛋羹可以补充蛋白质,并且较容易消化吸收。
4、鲜梨汁:鲜梨汁具有清热、润肺、止咳的作用,适用于发热伴有咳嗽的宝宝。
5、鲜苹果汁:苹果汁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 ,既可以补充宝宝体内的营养需要,又可以中和宝宝体内的毒素。
6、银花茶:银花10克,煎水加糖饮用
如果宝宝因为发热而食欲不好,不要勉强给他喂食,但要尽量补充水分。在宝宝发热期间,不要任意给宝宝增加以前没有吃过的食物,以免引起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