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型伟
《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04期
作文代表着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属于必备的基本素质,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数、理、化成绩可能提不出什么意见,而对子女的作文,或是赞扬,或是批评,往往会评头品足,发表意见。甚至以此来判断子女的全部学习水平与质量,并进而析论学校办得好与不好。记得1998年曾有过一篇题为《误尽天下苍生》的文章。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激起过一阵波澜。文章认为当代学生语文水平太差,写不好文章,抨击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
说句公平话,当代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难以令人满意。语文课花的时间最多,可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是个老问题,长期得不到满意的解决。这是事实,确实有点“误了苍生”的味道。
但也必须再讲一句同样是公平的话,就是为了寻求教学生写好文章的规律,已经有几代语文教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就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吧,50年来,有过汉语、文学分科的试验,有过“文道之争”的争鸣,有过多种新教材的实验,总结介绍过许多优秀教师的好经验,可是反映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却仍然不够理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鲁迅曾经说过,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这说明教学生作文历来都是一道难题。批评是容易的,但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说起来也奇怪,中国人都会讲中国话,都有能力把所想的、所看的、所做的事物说清楚,并且能说得有条有理,让听者明明白白。而作文,无非是把口头说的改成纸上写的,怎么说就怎么写,碰到写不出的字就查一下,不就好了吗?为什么就写不好了呢?我看问题可能就出在一个“作”字上。为了“作”就要加工,就要做作,一加工,一做作,反而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与物,变成不清楚、不通顺,变成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了。所以,记得有人建议,把“作文”改成“写话”,把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不要再去另外“作”了,我看也不无道理。当然,说话与写作到底还是有所不同的,说话可以重复,可以多说几句;可以辅之以表情、语气,还可以用体态、动作加以强化。因为说者与听者是面对面的。但文章就不可能有这些条件,文章要简洁,要有条有理,要把感情、语气等等之类的东西用文字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受到感染,就引起共鸣。这就要在说话的基础上加加工,于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等等要求就提出来了,就要为一个字又推又敲了,就要力争“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所以,还是要“作”一“作”,不能简单地照录,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把明白的“作”成不明白,清楚的“作”成不清楚的。所以“作”好之后最好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比说的更清楚,还是反而糊涂了。
我认为对作文要有两个要求:第一位是“通”,然后才是“好”,二者要统一。现在有的作文之所以没有写好,大都是在于不通。还没有写“通”,就要求“好”,或者本来已经写“通”了,为了求“好”,反而变成不通了。我认为在“通”与“好”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通”是第一位的,文章总是先要让人看懂,看明白才是。
当然,不论是要求写“通”,还是进而要求写“好”,首先是要有话可说,要有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没有可说的内容,或虽有内容,但不合情理,腹中空空,也就谈不上什么通与不通,更谈不上好与不好了。所以,要写好作文,还得靠平时多观察,多看书,多思考,积累资料,充实自己。有了这个基础,需要的时候,才会像泉水一样,源源流出,先把它写通,再把它修改成好文章。所以,作文的基础,还在平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各类文体的写作练习中,在中小学阶段可不可以有所侧重,也是可以思考一下的。我有一个感觉,好像对应用文(这里指实用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指导与练习太少了点。也许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我虽然也学习并练习过不少抒情文体,风花雪月啊,爱啊、恨啊,真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可是出了校门,从此与这些文体告别,有时虽然也会有一点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却不会有闲情去把它变成文字。一生中虽然是从未搁过笔,经常要写东西,有人还称我为“笔杆子”,可是写的都是应用文、议论文、记叙文。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篇评论,一个方案,一次总结,都是诸如此类的文章。不仅我是如此,我的许多朋友也基本相同,可见多数人学习写作,为应用的是多数,为抒情的是少数。所以,我认为在中小学,应该多练习应用文、议论文。我看社会上指责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多数也是这方面的,什么“一封信也写不通”,“一个条子也不会写”,而不是说什么风景不会描写,感情不够丰富。当然,我不反对学生写抒情文。但首先要学会应用,会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尤其在中小学。这是为人处世的必备的基本功,今后当作家的毕竟是少数。
以上这些看法,也许是片面的,说出来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总之,怎样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好,确是一门学问,我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后也在中小学教过几年语文,但算不上是高水平的教师,而且很早就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了。所以,怎样有效地教会学生写作,实在说不出太多的道理。最近刘寿公同志拿了几位中学特级教师写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说是准备汇编出版,用来指导学生,这当然是大好事,有利于“天下苍生”,也是对上面说到的那种指责的回应。我全部翻阅了一遍,虽然各人写的侧重点不同,各有特点,但都是多少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可以说是一盏盏关于写好作文的指路明灯。学生可以读,语文老师可以读,关心子女写作能力的家长也可以读。我乐意向大家推荐。
至于我上面说的那些话,当然是极其一般的,无非是有感而发的话,希望在作文时先写通了再说,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倒真是既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
作者:吕型伟
《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04期
作文代表着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属于必备的基本素质,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数、理、化成绩可能提不出什么意见,而对子女的作文,或是赞扬,或是批评,往往会评头品足,发表意见。甚至以此来判断子女的全部学习水平与质量,并进而析论学校办得好与不好。记得1998年曾有过一篇题为《误尽天下苍生》的文章。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激起过一阵波澜。文章认为当代学生语文水平太差,写不好文章,抨击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
说句公平话,当代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难以令人满意。语文课花的时间最多,可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是个老问题,长期得不到满意的解决。这是事实,确实有点“误了苍生”的味道。
但也必须再讲一句同样是公平的话,就是为了寻求教学生写好文章的规律,已经有几代语文教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就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吧,50年来,有过汉语、文学分科的试验,有过“文道之争”的争鸣,有过多种新教材的实验,总结介绍过许多优秀教师的好经验,可是反映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却仍然不够理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鲁迅曾经说过,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这说明教学生作文历来都是一道难题。批评是容易的,但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说起来也奇怪,中国人都会讲中国话,都有能力把所想的、所看的、所做的事物说清楚,并且能说得有条有理,让听者明明白白。而作文,无非是把口头说的改成纸上写的,怎么说就怎么写,碰到写不出的字就查一下,不就好了吗?为什么就写不好了呢?我看问题可能就出在一个“作”字上。为了“作”就要加工,就要做作,一加工,一做作,反而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与物,变成不清楚、不通顺,变成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了。所以,记得有人建议,把“作文”改成“写话”,把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不要再去另外“作”了,我看也不无道理。当然,说话与写作到底还是有所不同的,说话可以重复,可以多说几句;可以辅之以表情、语气,还可以用体态、动作加以强化。因为说者与听者是面对面的。但文章就不可能有这些条件,文章要简洁,要有条有理,要把感情、语气等等之类的东西用文字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受到感染,就引起共鸣。这就要在说话的基础上加加工,于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等等要求就提出来了,就要为一个字又推又敲了,就要力争“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所以,还是要“作”一“作”,不能简单地照录,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把明白的“作”成不明白,清楚的“作”成不清楚的。所以“作”好之后最好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比说的更清楚,还是反而糊涂了。
我认为对作文要有两个要求:第一位是“通”,然后才是“好”,二者要统一。现在有的作文之所以没有写好,大都是在于不通。还没有写“通”,就要求“好”,或者本来已经写“通”了,为了求“好”,反而变成不通了。我认为在“通”与“好”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通”是第一位的,文章总是先要让人看懂,看明白才是。
当然,不论是要求写“通”,还是进而要求写“好”,首先是要有话可说,要有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没有可说的内容,或虽有内容,但不合情理,腹中空空,也就谈不上什么通与不通,更谈不上好与不好了。所以,要写好作文,还得靠平时多观察,多看书,多思考,积累资料,充实自己。有了这个基础,需要的时候,才会像泉水一样,源源流出,先把它写通,再把它修改成好文章。所以,作文的基础,还在平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各类文体的写作练习中,在中小学阶段可不可以有所侧重,也是可以思考一下的。我有一个感觉,好像对应用文(这里指实用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指导与练习太少了点。也许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我虽然也学习并练习过不少抒情文体,风花雪月啊,爱啊、恨啊,真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可是出了校门,从此与这些文体告别,有时虽然也会有一点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却不会有闲情去把它变成文字。一生中虽然是从未搁过笔,经常要写东西,有人还称我为“笔杆子”,可是写的都是应用文、议论文、记叙文。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篇评论,一个方案,一次总结,都是诸如此类的文章。不仅我是如此,我的许多朋友也基本相同,可见多数人学习写作,为应用的是多数,为抒情的是少数。所以,我认为在中小学,应该多练习应用文、议论文。我看社会上指责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多数也是这方面的,什么“一封信也写不通”,“一个条子也不会写”,而不是说什么风景不会描写,感情不够丰富。当然,我不反对学生写抒情文。但首先要学会应用,会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尤其在中小学。这是为人处世的必备的基本功,今后当作家的毕竟是少数。
以上这些看法,也许是片面的,说出来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总之,怎样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好,确是一门学问,我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后也在中小学教过几年语文,但算不上是高水平的教师,而且很早就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了。所以,怎样有效地教会学生写作,实在说不出太多的道理。最近刘寿公同志拿了几位中学特级教师写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说是准备汇编出版,用来指导学生,这当然是大好事,有利于“天下苍生”,也是对上面说到的那种指责的回应。我全部翻阅了一遍,虽然各人写的侧重点不同,各有特点,但都是多少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可以说是一盏盏关于写好作文的指路明灯。学生可以读,语文老师可以读,关心子女写作能力的家长也可以读。我乐意向大家推荐。
至于我上面说的那些话,当然是极其一般的,无非是有感而发的话,希望在作文时先写通了再说,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倒真是既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