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指路明灯

作者:吕型伟

《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04期

   作文代表着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属于必备的基本素质,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数、理、化成绩可能提不出什么意见,而对子女的作文,或是赞扬,或是批评,往往会评头品足,发表意见。甚至以此来判断子女的全部学习水平与质量,并进而析论学校办得好与不好。记得1998年曾有过一篇题为《误尽天下苍生》的文章。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激起过一阵波澜。文章认为当代学生语文水平太差,写不好文章,抨击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

   说句公平话,当代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难以令人满意。语文课花的时间最多,可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是个老问题,长期得不到满意的解决。这是事实,确实有点“误了苍生”的味道。

   但也必须再讲一句同样是公平的话,就是为了寻求教学生写好文章的规律,已经有几代语文教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就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吧,50年来,有过汉语、文学分科的试验,有过“文道之争”的争鸣,有过多种新教材的实验,总结介绍过许多优秀教师的好经验,可是反映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却仍然不够理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鲁迅曾经说过,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这说明教学生作文历来都是一道难题。批评是容易的,但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说起来也奇怪,中国人都会讲中国话,都有能力把所想的、所看的、所做的事物说清楚,并且能说得有条有理,让听者明明白白。而作文,无非是把口头说的改成纸上写的,怎么说就怎么写,碰到写不出的字就查一下,不就好了吗?为什么就写不好了呢?我看问题可能就出在一个“作”字上。为了“作”就要加工,就要做作,一加工,一做作,反而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与物,变成不清楚、不通顺,变成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了。所以,记得有人建议,把“作文”改成“写话”,把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不要再去另外“作”了,我看也不无道理。当然,说话与写作到底还是有所不同的,说话可以重复,可以多说几句;可以辅之以表情、语气,还可以用体态、动作加以强化。因为说者与听者是面对面的。但文章就不可能有这些条件,文章要简洁,要有条有理,要把感情、语气等等之类的东西用文字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受到感染,就引起共鸣。这就要在说话的基础上加加工,于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等等要求就提出来了,就要为一个字又推又敲了,就要力争“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所以,还是要“作”一“作”,不能简单地照录,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把明白的“作”成不明白,清楚的“作”成不清楚的。所以“作”好之后最好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比说的更清楚,还是反而糊涂了。

   我认为对作文要有两个要求:第一位是“通”,然后才是“好”,二者要统一。现在有的作文之所以没有写好,大都是在于不通。还没有写“通”,就要求“好”,或者本来已经写“通”了,为了求“好”,反而变成不通了。我认为在“通”与“好”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通”是第一位的,文章总是先要让人看懂,看明白才是。

   当然,不论是要求写“通”,还是进而要求写“好”,首先是要有话可说,要有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没有可说的内容,或虽有内容,但不合情理,腹中空空,也就谈不上什么通与不通,更谈不上好与不好了。所以,要写好作文,还得靠平时多观察,多看书,多思考,积累资料,充实自己。有了这个基础,需要的时候,才会像泉水一样,源源流出,先把它写通,再把它修改成好文章。所以,作文的基础,还在平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各类文体的写作练习中,在中小学阶段可不可以有所侧重,也是可以思考一下的。我有一个感觉,好像对应用文(这里指实用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指导与练习太少了点。也许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我虽然也学习并练习过不少抒情文体,风花雪月啊,爱啊、恨啊,真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可是出了校门,从此与这些文体告别,有时虽然也会有一点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却不会有闲情去把它变成文字。一生中虽然是从未搁过笔,经常要写东西,有人还称我为“笔杆子”,可是写的都是应用文、议论文、记叙文。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篇评论,一个方案,一次总结,都是诸如此类的文章。不仅我是如此,我的许多朋友也基本相同,可见多数人学习写作,为应用的是多数,为抒情的是少数。所以,我认为在中小学,应该多练习应用文、议论文。我看社会上指责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多数也是这方面的,什么“一封信也写不通”,“一个条子也不会写”,而不是说什么风景不会描写,感情不够丰富。当然,我不反对学生写抒情文。但首先要学会应用,会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尤其在中小学。这是为人处世的必备的基本功,今后当作家的毕竟是少数。

   以上这些看法,也许是片面的,说出来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总之,怎样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好,确是一门学问,我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后也在中小学教过几年语文,但算不上是高水平的教师,而且很早就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了。所以,怎样有效地教会学生写作,实在说不出太多的道理。最近刘寿公同志拿了几位中学特级教师写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说是准备汇编出版,用来指导学生,这当然是大好事,有利于“天下苍生”,也是对上面说到的那种指责的回应。我全部翻阅了一遍,虽然各人写的侧重点不同,各有特点,但都是多少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可以说是一盏盏关于写好作文的指路明灯。学生可以读,语文老师可以读,关心子女写作能力的家长也可以读。我乐意向大家推荐。

   至于我上面说的那些话,当然是极其一般的,无非是有感而发的话,希望在作文时先写通了再说,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倒真是既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

作者:吕型伟

《课程·教材·教法》 2001年04期

   作文代表着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属于必备的基本素质,历来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数、理、化成绩可能提不出什么意见,而对子女的作文,或是赞扬,或是批评,往往会评头品足,发表意见。甚至以此来判断子女的全部学习水平与质量,并进而析论学校办得好与不好。记得1998年曾有过一篇题为《误尽天下苍生》的文章。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关注,激起过一阵波澜。文章认为当代学生语文水平太差,写不好文章,抨击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问题。

   说句公平话,当代学生的语文水平确实难以令人满意。语文课花的时间最多,可效果很不理想。而且是个老问题,长期得不到满意的解决。这是事实,确实有点“误了苍生”的味道。

   但也必须再讲一句同样是公平的话,就是为了寻求教学生写好文章的规律,已经有几代语文教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就讲新中国成立以后吧,50年来,有过汉语、文学分科的试验,有过“文道之争”的争鸣,有过多种新教材的实验,总结介绍过许多优秀教师的好经验,可是反映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上,却仍然不够理想。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鲁迅曾经说过,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从不会写文章到会写文章的,称自己走的是一条“暗胡同”,这说明教学生作文历来都是一道难题。批评是容易的,但谁来为“暗胡同”装上明灯呢?说起来也奇怪,中国人都会讲中国话,都有能力把所想的、所看的、所做的事物说清楚,并且能说得有条有理,让听者明明白白。而作文,无非是把口头说的改成纸上写的,怎么说就怎么写,碰到写不出的字就查一下,不就好了吗?为什么就写不好了呢?我看问题可能就出在一个“作”字上。为了“作”就要加工,就要做作,一加工,一做作,反而把本来可以说清楚的事与物,变成不清楚、不通顺,变成别人看不懂的东西了。所以,记得有人建议,把“作文”改成“写话”,把说的话写下来就是,不要再去另外“作”了,我看也不无道理。当然,说话与写作到底还是有所不同的,说话可以重复,可以多说几句;可以辅之以表情、语气,还可以用体态、动作加以强化。因为说者与听者是面对面的。但文章就不可能有这些条件,文章要简洁,要有条有理,要把感情、语气等等之类的东西用文字表现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就受到感染,就引起共鸣。这就要在说话的基础上加加工,于是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采)等等要求就提出来了,就要为一个字又推又敲了,就要力争“语不惊人死不休”了。所以,还是要“作”一“作”,不能简单地照录,但是无论如何,不能把明白的“作”成不明白,清楚的“作”成不清楚的。所以“作”好之后最好自己读一读,看看是否比说的更清楚,还是反而糊涂了。

   我认为对作文要有两个要求:第一位是“通”,然后才是“好”,二者要统一。现在有的作文之所以没有写好,大都是在于不通。还没有写“通”,就要求“好”,或者本来已经写“通”了,为了求“好”,反而变成不通了。我认为在“通”与“好”不能两全的情况下,“通”是第一位的,文章总是先要让人看懂,看明白才是。

   当然,不论是要求写“通”,还是进而要求写“好”,首先是要有话可说,要有内容,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没有可说的内容,或虽有内容,但不合情理,腹中空空,也就谈不上什么通与不通,更谈不上好与不好了。所以,要写好作文,还得靠平时多观察,多看书,多思考,积累资料,充实自己。有了这个基础,需要的时候,才会像泉水一样,源源流出,先把它写通,再把它修改成好文章。所以,作文的基础,还在平时。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在各类文体的写作练习中,在中小学阶段可不可以有所侧重,也是可以思考一下的。我有一个感觉,好像对应用文(这里指实用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指导与练习太少了点。也许与我的生活经历有关,我虽然也学习并练习过不少抒情文体,风花雪月啊,爱啊、恨啊,真有点“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可是出了校门,从此与这些文体告别,有时虽然也会有一点喜怒哀乐之类的感情色彩的东西,却不会有闲情去把它变成文字。一生中虽然是从未搁过笔,经常要写东西,有人还称我为“笔杆子”,可是写的都是应用文、议论文、记叙文。一封信,一份报告,一个通知,一篇评论,一个方案,一次总结,都是诸如此类的文章。不仅我是如此,我的许多朋友也基本相同,可见多数人学习写作,为应用的是多数,为抒情的是少数。所以,我认为在中小学,应该多练习应用文、议论文。我看社会上指责学生写作中的问题,多数也是这方面的,什么“一封信也写不通”,“一个条子也不会写”,而不是说什么风景不会描写,感情不够丰富。当然,我不反对学生写抒情文。但首先要学会应用,会把事情说清楚,把道理讲明白,尤其在中小学。这是为人处世的必备的基本功,今后当作家的毕竟是少数。

   以上这些看法,也许是片面的,说出来也算是一家之言吧。总之,怎样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好,确是一门学问,我虽然在大学里学的是中文专业,以后也在中小学教过几年语文,但算不上是高水平的教师,而且很早就从教学第一线退下来了。所以,怎样有效地教会学生写作,实在说不出太多的道理。最近刘寿公同志拿了几位中学特级教师写的关于这方面的文章,说是准备汇编出版,用来指导学生,这当然是大好事,有利于“天下苍生”,也是对上面说到的那种指责的回应。我全部翻阅了一遍,虽然各人写的侧重点不同,各有特点,但都是多少年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经验之谈,可以说是一盏盏关于写好作文的指路明灯。学生可以读,语文老师可以读,关心子女写作能力的家长也可以读。我乐意向大家推荐。

   至于我上面说的那些话,当然是极其一般的,无非是有感而发的话,希望在作文时先写通了再说,不然画虎不成反类犬,这倒真是既误了自己,也误了别人。


相关文章

  • [教师节作文]教师节作文--指路明灯
  •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来临,老师为培养我们辛苦了一年又一年,我们应该送一份什莫样的礼物以及有意义又能表达我们对老师的问候呢?从一开学到现在班里一直议论这个话题,有的说送贺卡·本·钢笔--说甚么的都有,而我在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五年级时的 ...查看


  • 关于理想的作文
  • 放飞理想 努力拼搏 湖北省鄂州市朱家垴小学 黄俊逸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的确,理想催人奋进,指引着我们为之努力.拼搏,我们的人生,因为有理 ...查看


  • 我的理想作文 2
  • 我的理想作文 理想是一盏指路的明灯,照亮漆黑的夜晚:理想是一艘船帆,它会指引你到达成功的彼岸:理想是人生导航的灯塔,闪烁着胜利的光芒.人生因为有了理想而丰富多彩.朋友,你想知道我的理想吗?让我悄悄地告诉你:"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拥有白 ...查看


  • 我的理想作文教学设计
  • 我的理想作文教学设计 赵世红 一.作文前:话题交流. 1.课前,老师已布置你们收集一些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说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积累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 3.这些有关理想的名人名言是否给同学们一点启示,同学们 ...查看


  • 红领巾我想对你说作文
  • 红领巾我想对你说作文(一) 当第一缕阳光洒进校园的时候,操场的上空五星红旗就冉冉升起了.仰望着五星红旗的少先队员们,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领巾,那火红的颜色映红一张张小脸.晨风中飘动的红领巾啊!你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你就是五星红旗的一角. ...查看


  • 作文教学要顺应创作规律
  • 作文教学要顺应创作规律 何春林 (224213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后港中学[1**********])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块,不少教者在这一块付出很多的时间很大的精力,但是产生的效益与投入并不成正比,往往事倍功半,甚至有劳而无功的 ...查看


  • 教师节黑板报:感恩老师作文800字四
  • 天空因为飞鸟而绚烂,海洋因为波涛而雄浑,春天因为鲜花而多姿,冬天因为白雪而晶莹,而我们学生的生活,因为"老师"而美丽. 最近在课堂上看到您容光满面,我也替您感到快乐与舒心.您是我见过最好的一位导师.我觉得把您比作一位园丁 ...查看


  • 滕州市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
  • 滕州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读书调查报告 目的:为了更加了解本地区五年级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了解小学生的阅读 特点.包括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完善学校图书室管理.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学生创造更好的 ...查看


  • 小学生作文我的愿望
  • 每次收到圣诞礼物时,总会发现上面贴着各种标签.我想,肯定是圣诞老人知道我喜欢什么,特地到商店给我买的吧.记得每到12月,我总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问:爸爸妈妈,今年圣诞老人会来吗? 会的,一定会的,他会把礼物放在你那只臭烘烘的袜子里,你一醒来 ...查看


热门内容